1.物理变化的诗句1、物理变化的诗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真金不怕火炼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2、化学变化的诗句 烈火焚烧若等闲 要留清白在人间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回中烽火入,塞上追兵起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3、够用了吧 2.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诗词谚语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青白在人间 第一句是物理变化 后面都是化学变化 一、成语与物质的变化 1.千变万化:形象表达化学变化(化学变化)。 2.木已成舟:物体外在形状发生改变。(物理变化) 3.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断的运动(物理变化)。 4.蜡炬成灰:涉及到物质的燃烧现象(化学变化)。 5.滴水成冰:物态变化中凝固现象(物理变化)。 6.火上浇油:增加燃料使其燃烧更为充分(化学变化)。 7.铁杵成针:物体形状由大变小(物理变化)。 8.积沙成塔:积少成多的过程(物理变化)。 9.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的化学性质稳定(化学性质)。 二、古诗中的物质变化 例1: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 ) 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D.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E.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F.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解析:此题将物质的变化与古诗词的含意结合起来,考查同学们对物质变化的理解。使初中阶段语文知识与化学知识的整合达到了水**融的境界,这种整合极大地提高了试题的欣赏性和趣味性,判断的前提是理解古诗词的含意。从每句诗词中,我们可以捕捉到发生化学变化的关键词:“蜡烛成灰”“爆竹”“爆炸”“浑不怕”“留清白”“烧不尽”等,而“梨花开”“铁杵成针”只是形状、大小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这道题联系生活实际,帮我们逐步形成“物质是变化的”观点,在辨别物理、化学变化的过程中赏析古诗词,是否别有风味? 答案:B F 3.写出含有化学变化的诗句,写出是神马化学变化1、千击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派,要留清白在人间.CaCO3=CaO+CO2↑(条件:高温)CaO+H2O= Ca(OH)2Ca(OH)2+ CO2= CaCO3↓+H2O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融化的蜡油(烃与氧气)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燃烧(大分子有机物燃烧).4、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炸,火药.5、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3CO↑+Fe2O3=高温=2Fe+3CO2↑,其中还有物理熔化.6、胡粉入火中,色坏还为铅.Pb3O4 + 2C ——→ 3Pb + 2CO2↑,古代炼丹.7、百年陈酒十里香.CH3COOH+CH3CH3OH=CH3COOCH3CH3+H2O(脂化反应),乙酸乙酯有香味.⑧、看酿酒 唐 王绩 六月调神曲,正朝汲美泉.从来作春酒,未省不经年.C6H12O6==2C2H5OH+2CO2,无氧呼吸.9、犹比至元无事日,印文铜绿长苔钱.2Cu + O2 + H2O + CO2 ═══ Cu2(OH)2CO3,铜生锈.10、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机物的氧化,腐烂.1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葡萄糖的增多和秋天低温有利于花青素的形成.所以,花青素含量逐渐增多而叶绿素含量逐渐降低.花青素是一种不稳定的有机物,本身没有颜色,当它遇到酸性物质时变成红色,遇到碱性物质时会变成蓝色.这样,花青素在酸性的叶肉细胞中就变成了红色,所以树叶就变成了鲜红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