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画袁枚

1.袁枚的题画 赏析

题画

出自:清 袁枚

原文: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鲜。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

意思:傍晚时分,夕阳西下,晚霞笼罩着宁静的村庄,河边桃花灼灼,就像那绯红的轻云飘在上空,连那水里的倒影也是绯红一片!对岸萋萋芳草地,那放牛的牧童也不知到哪寻找小伙伴了,牛背上还栖息着一只鸟,生活是多么宁静、舒适,风光宜人!

释义:村落村落傍晚天还很晴,桃花倒映在水显得更加鲜艳。牧童到了什么地方去?牛背上一只鸥睡着了。

赏析:清人袁枚主张“品画先神韵,论诗重性情”。在品评中国画时,他从绘画美学接受者角度出发,对中国画的“神韵”把持二元标准。袁枚亦将神韵与他诗学性情主张相系。而在评价画时和在评价题画诗时,他不自觉地要求诗风与画风的神韵合一。

扩展资料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 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

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外调江苏,先后于溧水、江宁、江浦、沭阳任县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声望,但仕途不顺,无意吏禄。

乾隆十四年(1749)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

嘉庆二年(1797),袁枚去世,享年82岁,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称“随园先生”。

袁枚倡导“性灵说”,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嘉三大家”(或江右三大家),又与赵翼、张问陶并称“性灵派三大家”,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

文笔与大学士直隶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主要传世的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及《补遗》,《随园食单》、《子不语》、《续子不语》等。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袁枚

搜狗百科-题画

2.袁枚的题画 赏析

题画

清 袁枚

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鲜。

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

意思是 傍晚时分,夕阳西下,晚霞笼罩着宁静的村庄,河边桃花灼灼,就像那绯红的轻云飘在上空,连那水里的倒影也是绯红一片!对岸萋萋芳草地,那放牛的牧童也不知到哪寻找小伙伴了,牛背上还栖息着一只鸟,生活是多么宁静、舒适,风光宜人! 翻译:村落村落傍晚天还很晴,桃花倒映在水显得更加鲜艳。牧童到了什么地方去?牛背上一只鸥睡着了。

清人袁枚主张“品画先神韵,论诗重性情”。在品评中国画时,他从绘画美学接受者角度出发,对中国画的“神韵”把持二元标准。袁枚亦将神韵与他诗学性情主张相系。而在评价画时和在评价题画诗时,他不自觉地要求诗风与画风的神韵合一

3.袁枚写的古诗

/sc/gsk/yuanmei.htm

袁枚诗选

咏史(六首选一) 箴作诗者 仿元遗山论诗(四十二首选一) 到石梁观瀑布 湖上杂诗(二十首选一) 桐江作(四首选二) 独秀峰 遣兴(二十四首选二) 十二月十五夜 苔 鸡

--------------------------------------------------------------------------------

咏史(六首选—)

东汉耻机权,君子多硁硁。

悲哉陈与窦,谋疎功不成。

其时凉州反,有人颁孝经;

意欲口打贼,贼闻笑不胜。

虽无补国家,尚未远人情。

一变至南宋,佛行而儒名。

希哲学主静,人死不闻声。

魏公败符离,自夸心学精,

杀人三十万,於心不曾惊。

似此称理学,何处托生灵。

呜呼孔与孟,九泉涕沾缨。

箴作诗者

倚马休夸速藻佳,相如终竟压邹枚。

物须见少方为贵,诗到能迟转是才。

清角声高非易奏,优昙花好不轻开。

须知极乐神仙境,修炼多从苦处来。

仿元遗山论诗(四十二首选—)

不相菲薄不相师,公道持论我最知;

一代正宗才力薄,望溪文集阮亭诗。

到石梁观瀑布

天风肃肃衣裳飘,人声渐小滩声骄。

知是天台古石桥。

一龙独跨山之凹,高耸脊背横伸腰,

其下嵌空走怒涛。

涛水来从华顶遥,分为左右瀑两条,

到此收束群流交。

五叠六叠势益高,一落千丈声怒号。

如旗如布如狂蛟,非雷非电非笙匏。

银河飞落青松梢,素车白马云中跑。

势急欲下石阻挠,回澜怒立猛欲跳。

逢逢布鼓雷门敲,水犀军向皋兰鏖,

三千组练挥银刀,四川崖壁齐动摇。

伟哉铜殿造前朝,五百罗汉如相招。

我本钱塘儿弄潮,到此使人意也消,

心花怒开神理超。

高枕龙背持其尻,上视下视行周遭;

其奈冷泠雨溅袍,天风吹人立不牢。

北宫虽勇目已逃,恍如子在齐闻韶。

不图为乐如斯妙,得坐一刻胜千朝。

安得将身化巨鳌,看他万古长滔滔!

湖上杂诗(二十首选一)

凤岭高登演武台,排衙石上大风来。

钱王英武康王弱,一样江山两样才。

桐江作(四首选二)

桐江春水绿如油,两岸青山送客舟。

明秀渐多奇险少,分明山色近杭州。

久别天台路已迷,眼前尚觉白云低。

诗人用笔求逋峭,何不看山到浙西?

独秀峰

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

桂林山水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

三百六级登其巅,一城烟水来眼前。

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

遣兴(二十四首选二)

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多为绝妙词。

十二月十五夜

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白。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养鸡纵鸡食,鸡肥乃烹之。

主人计固佳,不可与鸡知。

4.古诗欣赏清袁枚仿元遗山论诗

“不相菲薄不相师,公道持论我最知”我从字面上理解,大概意思是我的心中自有一套判断是非公道的原则,不受众人的舆论或权威的话语所左右,我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

“一代正宗才力薄,望溪文集阮亭诗”是这样的:明代已经急剧衰微了的山水画,在清初重新振起,以 渐江、石溪为代表的遗民派和以梅清、石涛为代表的自我派山水画,大可媲美宋元, 乃至过之。可惜未能成为画坛主流,不久便被仿古派“四王”(王时敏、王鉴、王晕、王原祁)所掩盖,所谓“正宗”和主流又纳入了明末出现的临古轨迹,画坛出现了 和社会一样的“万马齐喑”的状态。

“一代正宗才力薄,望溪文集阮亭诗。”“四王”的画被目为“正宗”,后世识者 对其才力微薄之不满甚于阮亭诗。而非正宗的“四僧”(八大山人、石涛、髡残、弘仁)和被讥为“恶习”、“八怪”的画反而为览者所喜爱。

这首诗的一二句较出名,常被人引用来明志。

5.(随圆诗说)古诗, 这袁枚的古诗,老师急用

正续随园诗话袁枚(1716—1798)字子才,小字瑞官,号简斋、存斋、随园、随园主人,竹村居士、随园老人等。

浙江钱塘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入翰林散馆,曾为翰林院庶吉士,他与纪晓岚有“南袁北纪”之称,是清中叶文坛最有影响的文学家之一,居“乾隆三大家”之首。袁枚在考据成风的乾嘉时期,异军突起,以他为首的性灵诗派,突破了当时诗坛上流行的格调说、肌理说的樊篱,促进了文学观念上的解放,使诗歌创作向表现人之感情的轴心回归。

袁枚自乾隆七年(1742)始,先后于江苏漂水、江浦、沐阳、江宁任县令七载,是一位颇有贤名的县令。他抱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思想,七年间颇有政绩,以致“市人至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显示出袁枚是一个清官。

袁枚任沭阳知县时,正是所谓“乾隆盛世”,但在沭阳却是万户萧疏、悍吏横行,他到任不久,就开仓赈灾,减免赋税,率民治水,筑有名的六塘子堰。采取多种抗灾措施,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较快地取得了成效。

他还严厉管束下属不准扰民害民。他离任沭阳时,百姓夹道送行,洒泪话别。

袁枚73岁时,受沭阳知名人士吕峄亭的邀请,又来沭阳作客,沭阳各界,一部分人曾趋前30里迎接。袁枚面对如此拥戴他的民众,写下了《重到沭阳图记》,其中深有感受地说:“视民如家,官居而不能忘其地者,则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

袁枚在《所好轩记》中自称:“袁子好味,好色,好葺屋,好游,好友,好花竹泉石,好圭璋彝尊、名人字画,好书。”

袁枚的“八好”之中没有“好官”,自然也就淡漠政治;没有“好财”,自然也就少了一份升官发财的欲望;因为袁枚仕途不顺,怀才不遇,为人正直,厌恶官场倾轧,便卸却了繁冗的官任,他33岁那一年,三百两银子购得江宁(今南京市)小仓山随园,在这之后的近半个世纪里,除了37岁那年赴陕西做过不满一年的知县之外,他安于闲情逸致的生活中,徜徉于自己的精神园圃近50年,著述诗文以终,享年82岁,被誉为“一代文星兼寿星”。他在《随园记》一文中称:“使吾官于此,则月一至焉;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

二者不可得兼,舍官而取园者也。”舍官取园的目的一是为了有时间读自己喜欢的书,二是可纵情玩赏风景。

袁枚曾说过:“百物可决舍,唯书最难别。”“一日不读书,如作负心事。”

看来读书是袁枚的性命所系.只要有书读.官可以不做。袁枚一生勤于著述,著作很多,现可以断定为袁枚亲笔所著的集子有十种:《小仓山房诗集》三十九卷,《小仓山房文集》三十五卷,《小仓山房外集》骈文集八卷,《袁太史稿》时文集一卷,《小仓山房尺犊》书信集十卷,《犊外余言》短论集一卷,《子不语》笔记体志怪小说集正续三十四卷,诗评《随园诗话》正续二十六卷。

《随园随笔》考据文字集二十八卷,《随园食单》食谱集一卷。其中为大家熟悉的散文名篇有《黄生借书说》、《书鲁亮侪》等,其诗作数量尤其可观,遗世七千余首。

袁枚于辞官前即看中小仓山随园,因为此地具有历史文化意蕴,与袁枚敬仰的历史文化名人有联系。随园原名隋园,袁枚曾“考志书知园基即谢公墩,李白悦谢家青山欲终焉而不果,即此处也',谢公墩乃指东晋太傅谢安当年住地,亦是后来李白向往之处。

小仓山是金陵山水之中心,“金陵之胜者”皆在其四周浮现,于小仓山巅可尽览江湖之大,云烟之变,视野开阔,心旷神怡。居于隋园,足可发思古之幽情,续李白斗酒诗百篇之徐烈,有益于实现以文章报国之志,于精神上亦会感到充实,此地山水绝佳,远离城市的喧嚣嘈杂,最适宜隐居。

袁枚买下隋园后即进行改造,而其构思营造之最大特点是任随自然,“就势取景”,按照山水固有的特点予以加工美化,绝不破坏山水原来面貌特征,故取新名为“随园”。袁枚说:“易‘隋’为‘随’,取‘随之时义大矣哉’之意。”

此乃《易·随》中之语。袁枚借用此语是标举自己采取顺应时势、任随自然的人生态度,建造随园的方法亦是这种人生态度的反映。

袁枚归隐后心境平和淡泊,精神上享受到闲适轻松的惬意,以及无拘无束的自由。其心态一是毫不留恋为官的滋味,二是心境平和,一切唯情所适,认为一切都任随自然,凭着感觉走。

清代诗论学派,综分有四,渔洋山人的神韵诗说,袁枚的性灵诗说,沈德潜的格调诗说,翁方纲的肌理诗说。其中,堪与袁枚匹敌的只有渔洋山人,二人都为清诗坛盟主,然而后世公论,王说犹输半筹。

鉴别二说,性灵谓诗当切之有情,咏来有物,这与神韵之“羚羊挂角”、“香象渡河”的神诣是相去甚远,这也是对后世的影响性灵亦较神韵为深之故。它们也有相近之处,皆有清灵气象。

袁枚是“性灵派”的开山鼻祖,,性灵诗说于清近三百年立不败之地,从学者不计其数,及当时更见显赫。袁枚的思想比较自由解放,他对当时统治学术思想界的汉、宋学派、儒家“诗教”表示不满,特别反对汉学考据。

袁枚认为“诗有工拙,而无古今”,提倡诗写性情、遭际和灵感。他在《随园诗话》中说:“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强调作诗要有真性情,要有个性,这对当时的拟古和形式主义的风气,有极大的。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