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宋词选释俞伯平

1.喜看古文买什么书好 要先秦或唐代的

你这问题有点泛,古书很多,你喜欢看哪一类?中国哲学名著选介《周易》《论语》《孟子》 《老子》 《庄子》 《荀子》中国古典文学阅读书目一、先秦两汉文学《诗集传》 朱熹 《诗经选》 余冠英《楚辞补注》 洪兴祖 《楚辞选》 聂石樵《左传集解》 杜预 《春秋左传注》 杨伯峻 《国语》 韦昭 《战国策校注》 缪文远《战国策选注》 牛鸿恩 《论语译注》 杨伯峻《孟子译注》 杨伯峻 《庄子译注》 《荀子注》《韩非子集解》 陈奇猷 《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京大学《史记会注考证》 泷川资言 《史记选注集评》 韩兆琦《乐书补注》 王先谦 《乐府诗集》 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余冠英 《汉魏六朝赋选》 瞿蜕园《汉代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京大学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逯钦立《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严可均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张溥《昭明文选》 萧统 《乐府诗集》 郭茂倩二、魏晋南北朝唐宋部分《曹操集校注》 赵幼文 《阮籍集校注》 陈伯君《嵇康集校注》 戴明扬 《陶渊明集》 逯钦立《谢宣城集校注》 曹融南 《世说新语校笺》 徐震~《颜氏家训集解》 王利器 《王梵志诗校注》 项楚《王右丞集笺注》 赵殿成 《李白集校注》 瞿蜕园 朱金城《李白选集》 郁贤皓 《杜诗镜铨》 杨伦《杜甫选集》 邓魁英 聂石樵 《高适诗集编年笺注》 刘开扬《岑参集校注》 陈铁民 侯忠义 《韩昌黎诗系年集释》 钱仲联《韩昌黎文集校注》 马其昶 《白居易选集》 王汝弼《李贺诗歌集注》 王琦等 《杜牧诗选》 缪钺《李商隐诗歌集注》 刘学锴 《李商隐选集》 周振甫《唐人小说》 汪辟疆 《唐宋传奇选》 张友鹤《敦煌变文选注》 项楚 《敦煌文学作品选》 周绍良《宋诗选注》 钱钟书 《唐宋词选释》 俞伯平《梅尧臣集编年校注》 朱东润 《欧阳修选集》 陈新 杜维沫《乐章集校注》 薛瑞生 《王荆文公诗笺注》 李壁《苏轼选集》 王水照 《东坡乐府笺》 龙榆生《黄庭坚诗选》 潘伯鹰 《淮海居士长短句》 许培均《李清照集校注》 王学初 《杨万里选集》 周汝昌《剑南诗稿校注》 钱仲联 《陆游选集》 朱东润《范成大诗选》 周汝昌 《稼轩词编年笺注》 邓广铭《姜白石词编年笺注》 夏承焘 《唐宋文举要》 高步瀛《中国中古文学史》 刘师培 《中古文学史论》 王瑶《中古文学系年》 陆侃如 《八代诗史》 葛晓音《唐诗杂论》 闻一多 《唐诗综论》 林庚《唐才子传校笺》 傅璇琮 《李白诗文系年》 詹瑛《杜甫传》 冯至 《白居易》 花房英树《元白计笺证稿》 陈寅恪 《唐宋词通论》 吴熊和《宋词四考》 唐圭璋 《敦煌文学丛考》 项楚《唐前志怪小说史》 李剑国 《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 李剑国《教坊记笺订》 任半塘 《唐声诗》 任半塘《唐戏弄》 任半塘 《唐宋诗人年谱》 夏承焘《梅尧臣传》 朱东润 《苏东坡传》 林语堂《陆游研究》 朱东润 《宋诗概说》 吉川幸次郎《话本小说概论》 胡士莹 主要还得看你要哪一类书 先秦的话,神话哲学的会多一点,而且那时候文史哲不分,最典型的是诸子百家的书唐代 肯定是诗歌,传奇(文言短篇小说),俗讲变文,古文多一点。

2.“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的赏析

1、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赏析:通过斜阳的含情脉脉,流水的悠悠不断,表现思妇绵绵不绝的离愁别恨,表面上写水,实际上也是暗喻望穿秋水的眼神,写景写情结合,写景自然贴切,尤有神韵。“肠断白频洲”表出思妇的失望和怅惘情怀。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赏析: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面对浊酒一杯,映着将军花白的头发和士兵的眼泪。表现了将士壮志难酬,怀念故乡的心情。

4、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赏析:以“天狼”代指从西北入侵的西夏军队。此句运用“挽雕弓”“射天狼”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5、“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典故分别表达的意思。

“亲射虎”表明词人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然年已经不小,但仍有着少年的狂气。

“遣冯唐”是作者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射天狼”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作者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6、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赏析:哀愁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词人却将它比作可触摸的实物,比喻新奇,表现心中愁之深,愁之浓。

7、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赏析:在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并没有新的变化,而人却与以前大不一样了,即使有心诉说自己的遭遇和心情,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作者的悲哀是不可触摸的,不但不能说,而且不能想,一想就会泪如雨下,作者利用“欲语泪先流”这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

8、“八里分麾下 ,五十弦翻塞外声。”营造了一种什么氛围?

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9、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赏析:点睛之笔,使感情一落千丈,吐尽壮志难酬的感慨,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懑。下、意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然年纪

10、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赋壮词”,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 ,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壮;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做“赋壮词”。

关于写“酒”的有关诗句:

(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2)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李白《行路难》

(3)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关于写“愁”的有关诗句: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

3.品味诗句断肠白苹洲

这是一首闺怨词,写的是思妇楼头,望人不归。只有二十七个字,为词中的小令。“词之难于令曲,如诗之难于绝句”,“一句一字闲不得”(《白香词谱笺》)。起句“梳洗罢”,看似平平,“语不惊人”。但这三个字内容丰富,给读者留了许多想像的余地。这不是一般人早晨起来的洗脸梳头,而是特定的人物(思妇),在特定条件(准备迎接久别的爱人归来)下,一种特定情绪(喜悦和激动)的反映。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常以“炉薰阖不用,镜匣上尘生。绮罗失常色,金翠暗无精”之类的描写来表现思妇孤寂痛苦的生活和心情。此篇用法有所不同,离别的痛苦,相思的寂寞,孤独的日子似乎就要过去,或者说她希望中的美好日子似乎就要来到,于是,临镜梳妆,顾影自怜,着意修饰一番。结果是热烈的希望之火遇到冰冷的现实,带来了深一层的失望和更大的精神痛苦,重新又要回到“明镜不治”“首如飞蓬”的苦境中去。这三个字,把这个女子独居的环境,深藏内心的感情变化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生动地表现出来。

接着,出现了一幅广阔、多彩的艺术画面:“独倚望江楼。”江为背景,楼为主体,焦点是独倚的人。这时的女子,感情是复杂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情绪是变化的。初登楼时的兴奋喜悦,久等不至的焦急,还有对往日的深沉追怀……这里,一个“独”字用得很传神。“独”字,既无色泽,又无音响,却意味深长。这不是恋人昵昵情语的“互倚”,也不是一群人叽叽喳喳的“共倚”,透过这无语独倚的画面,反映了人物的精神世界。一幅美人凭栏远眺图,却是“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离情正苦”。把人、景、情联系起来,画面上就有了盛妆女子和美丽江景调和在一起的斑斓色彩,有了人物感情变化和江水流动的交融。

“过尽千帆皆不是”,是全词感情上的大转折。这句和起句的欢快情绪形成对照,鲜明而强烈;又和“独倚望江楼”的空寂焦急相连结,承上而启下。船尽江空,人何以堪!希望落空,幻想破灭,这时映入她眼帘的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落日流水本是没有生命的无情物,但在此时此地的思妇眼里,成了多愁善感的有情者。这是她的痛苦心境移情于自然物而产生的一种联想类比。斜阳欲落未落,对失望女子含情脉脉,不忍离去,悄悄收着余晖;不尽江水似乎也懂得她的心情,悠悠无语流去。它像一组电影镜头:一位着意修饰的女子,倚楼凝眸烟波浩淼的江水,等待久别不归的爱人,从日出到日落,由希望变失望,把这个女子的不幸,表现得多么动人。

至此,景物的描绘,感情的抒发,气氛的烘托,都已成熟,最后弹出了全曲的最强音:“肠断白苹洲。”“末句最当留意,有余不尽之意始佳。”和全词“不露痕迹”相较,末句点出主题似太直,但在感情的高潮中结句,仍有“有余不尽之意”。白苹洲在何处?俞平伯先生说,不要“过于落实,似泛说较好”(《唐宋词选释》),这是极为深刻的见解。但在此词的艺术描写中,应该是江中确有白苹洲在的,不是比喻、想像,也不是泛指,而是实写。独倚望江楼,一眼就可看到此洲,但那时盼人心切,只顾看船而不见有洲了。千帆过尽,斜晖脉脉,江洲依旧,不见所思,能不肠断!

词是注重作家主观抒情的艺术形式。这首小令,情真意切,生动自然,没有矫饰之态和违心之语。词中出现的楼头、船帆、斜晖、江水、小洲,这些互不相干的客观存在物,思妇的由盼郎归来的喜悦到“肠断白苹洲”的痛苦失望,这些人物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作家经过精巧的艺术构思,使之成为浑然一体的艺术形象。作家的思想感情像一座桥梁,把这些景物、人物联系了起来,而且渗透到了景物描绘和人物活动之中,成了有机的艺术整体,使冰冷的楼、帆、水、洲好像有了温度,有了血肉生命,变得含情脉脉;使分散孤立的风景点,融合成了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艺术画面;使人物的外在表现和内在的心理活动完美统一地显示出来。这正是现实生活中的思妇的怨和恨,血和泪,深深地感动了作家;在这些似乎平静的字句中,跳动着作家真挚热烈的心。

4.抗金英雄和可乐是什么意思

秋天 清平乐·村居目录 清平乐(yuè)·村居 【格律】 【注释】 【背景】 【赏析】 【词解】 【评析】 【改编】 作者介绍 作者介绍 [编辑本段]清平乐(yuè)·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这里的“无”念(wu第二声)表示调皮的意思。 【作者】:辛弃疾 【朝代】:南宋 【体裁】:词 [编辑本段]【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 [编辑本段]【注释】 1 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泛指南方的方言。

2 翁媪(ǎo):老翁、老妇。 3 亡(wu)赖:指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

4清平乐:词牌名,“乐”读 yue(二声)。 5相媚好:这里只互相逗趣、取乐。

[编辑本段]【背景】 ??这首小令,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

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编辑本段]【赏析】 上片勾勒出一个农家生活烘托出下片的内容。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住在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里,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潺潺、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 ,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悠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 ”,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

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

??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一绝!“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所谓一字千金,即是说使用一字,恰到好处,就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这里的“卧”字正是如此。

[编辑本段]【词解】 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潺潺流淌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一对白发老夫妻亲热地坐在一起用吴地方言聊天,还带着几分醉意。

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家编制鸡笼;还有那调皮可爱的小儿子,正趴在草地上剥莲蓬吃。 [编辑本段]【评析】 ??这首词反映了朴素、温暖而又风趣的农村生活的一个侧面。

全词只有短短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少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面貌都鲜明地勾勒出来,给读者展示出一幅生动的农家生活画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

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

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 ,“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

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

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

给人一种诗情画意 ,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编辑本段]【改编】 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小村庄。

溪的两边,长满了绿色的青草和荷叶。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一阵风轻轻的吹过,荷叶翩翩起舞。瞧,溪里倒映着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那是谁呢?原来是溪前的一棵大柏树呀!柏树旁,一座低小的茅屋,藤条爬上了房顶,结了许多个大南瓜。

屋后一片郁郁葱葱的。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