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野心的诗句有哪些1、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柳宗元《冉溪》 译:从小就发奋图强希望建功立业,以身许国从未想过谋取个人幸福。 2、时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团圆照满天。——缪氏子《赋新月》 译:人们不要小看它只像弯弯的眉毛,等到十五夜,它会团圆完满,光照天下。 3、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陆游《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 译:胸中自有军事谋略,想要试炼一番却没有门路,空怀豪情。 4、耻涉太行险,羞营覆车粟。天命有定端,守分绝所欲。——李白《空城雀》 译:以涉太行险为耻,羞于相随着覆车粟而飞往食之。天命自有定数,安守着自己的职分,不得不屡屡断绝自己这小小的欲望。 5、天覆吾,地载吾,天地生吾有意无。不然绝粒升天衢,不然鸣珂游帝都。——李泌《长歌行》 译:苍天覆盖着我,大地承载着我,天地生养了我是有意还是无意?否则怎么会有人辟谷追求成仙,有人追求利禄游戏帝都。 6、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怜已成了白发人! 7、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译:为国建功留青史,未老满头霜星星。家山松竹苍然老,无奈议和声起、阻断了归程。 8、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 译: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但若想实现统一理想,只有死后才能盖棺定论。 9、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辛弃疾《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译:我年轻的时候带着一万多的士兵、精锐的骑兵们渡过长江时。金人的士兵晚上在准备着箭袋,而我们汉人的军队一大早向敌人射去名叫金仆姑的箭。 10、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高适《蓟中作》 译:身临沙场争战之处,常为胡虏的反复侵扰而忧伤。 2.描写“谋略”的句子有哪些1、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2、必战者,至刚之志也;必胜者,至虚之心也。 3、兵法贵在不战而屈人。 4、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5、兵以计为本,故多算胜少算。 6、兵以诈立,以利动。 7、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8、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9、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10、不用向导者,不能得地利。 谋略,读音为móu lüè,指通过对眼前和长远的问题思考而制定的解决对策和方案。 具体内容如下: 谋略,即计谋策略,是矛盾双方(两个以上的人或集团)最大限度的运用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实现各自预期目的与效果的艺术。为创造有利条件实行全盘性行动的计划和策略,最大限度的运用各种力量,以实现各自的目的。以长期、综合性观点来看,谋略即是“创造致胜条件而动用各自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精神力量是指智慧、言论、文化、传统和科学技术等;物质力量是指所掌控具体的实物资源,如战争的核力量、军队、战备物资、财力、人力等等。 谋略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某人或某个集团的需求(即有价值的物品、头衔或土地等)而想出的方法。谋略目的所追求的效果就是以最小的代价赢得最大的胜利。宏观上看谋略目的,是指谋略者在运用谋略过程中解决矛盾中,想要得到的最终结果或最终目标。谋略的本质是解决矛盾,这种矛盾包括:政治、军事、外交、商业等,也包括生活和情感、人际沟通中的各种矛盾。 3.关于远亲的诗句知己知彼,将心比心。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路遥知马力,事久知人心。 贫居闹市无人识,富在深山有远亲。 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莫与谈。 诗词: 《杜少府之任蜀洲》唐·王勃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别》唐:贾岛 丈夫未得意,行行且低眉。素琴弹复弹,会有知音知。 【浣溪沙】宋:张孝祥 玉节珠幢出翰林。诗书谋帅眷方深。威声虎啸复龙吟。 我是先生门下士,相逢有酒且教斟。高山流水遇知音。 典故: 莫逆之交、莫逆于心:《庄子·大宗师》:“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莫逆:没有抵触,感情融洽;交:交往,友谊。指非常要好的朋友。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俞伯牙很擅长弹琴,他到楚国马鞍山遇到钟子期,两人谈论琴律很投机。伯牙看到高山流水就弹奏一曲,钟子期高兴地说泰山江河。两人结为知己。第二年伯牙去拜会钟子期,得知钟子期病故,就在坟前伤心地毁琴。 患难之交: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十回:“浦肫夫患难之交,今日年兄为我们看他,异日我们也代年兄看他。”唐朝柳宗元考取进士后经王叔文推荐,升为礼部员外郎。王叔文改革失败,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司马。后来转任柳州刺史。他的好友刘禹锡迁擂州刺史,擂州是蛮夷作乱的地方,为了让刘禹锡照顾家庭,就上书申请与刘禹锡换位。 回答者:羽毛和翅膀 - 状元 十四级 5-11 12:54 《列子·汤问》记载了春秋战国时的一段流传千古的知已佳话:伯牙善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善听,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皆能从琴声中听出他的心意。俞伯牙为此感叹:“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后来:钟子期因打柴不幸滚落山崖身亡。子期逝去,伯牙断琴以谢知音。人生中的喝彩者走了,生命也就枯萎了。而乐为知己者奏。为此:岳飞喟叹: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注1 《夏日南亭怀辛大》 作者: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回首三十余载,坎坷曲折曾经。千辛万苦度人生。南窗人不寐,秋夜独沉吟。 写就诗文无数,读来满纸真情。从来难觅是知音。今宵离别后,何日再追寻。--《临江仙》樊南 *注1:岳飞的《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4.谋字在诗词中的的意思基本意义: 1.计划,计策,主意:计~。出~划策。 2.设法寻求:~求。图~。~面。~篇。~生。~幸福。 3.商议:~议。~划。不~而合。 4.姓。 详细解释 〈动〉 (形声。从言,某声。本义:考虑;谋划) 同本义(侧重于商议出办法或盘算出主意) [consider;plan] 虑难曰谋。——《说文》 聪作谋。——《书·洪范》 咨难为谋。——《左传·襄公四年》 谁适与谋。——《诗·小雅·苍伯》 在事为诗,未发为谋。——《春秋·说题辞》 心思为谋。——《论衡·超奇》 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未能远谋。——《左传·庄公十年》 肉食者谋之。 聚室而谋。——《列子·汤问》 谋诸漆工。——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又如:谋谟殚神(筹谋划策,竭尽全力);不谋而合;合谋(共同策划);谋及庶人(与百姓共商国事);思谋(方言。思索;考虑);谋始(于开始时慎重考虑);谋章(考虑文章的篇章结构) 计议;商议 [confer;discuss] 谋,议也。——《广雅》 聚室而谋。——《列子·汤问》 又如:谋迹(议其行事);谋阙(商议补救缺失);谋合(合伙同谋) 图谋;营求 [plot;conspire;seek] 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 亦宜自谋。——诸葛亮《出师表》 谋袭蔡州。——《资治通鉴·唐纪》 又如:谋论(谋划揣摩);谋断(谋划决断);谋为不轨(图谋不轨);谋首(主谋者);谋犹(计谋。也作谋猷);谋干(谋求;钻营);谋虚逐妄(谋求追逐虚幻不实的东西);谋道(探求事理和道义等) 咨询 [seek advice from;consult with] 载驰载驱,周爰咨谋。——《诗·小雅》 咨事为谋。——《国语·鲁语》 又如:谋筮(问卜);谋询(咨询);谋龟(问卜) 〈名〉 策略,计谋 [tactics;plan] 辩说属辞,饰非诈谋。——《韩非子·存韩》 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无以小谋败大作。——《礼记·缁衣》。注:“小臣之谋也。”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又如:谋不逮下(谋略不及下等水平);谋定后动(计划稳妥之后再采取行动);计谋(战争中欺蒙并智胜敌人的策略);足智多谋;有勇无谋 通“媒”。媒介 [media] 君臣之会,六者谓之谋。——《管子》 5.急求关于深谋远虑的诗句名言等等等,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 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 ——韩非(战国末期哲学家)引自《韩非子·喻志》 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王充(东汉哲学家)引自《论衡·别通篇》 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 ——张孝祥(南宋词人)引自《论治体 子· 甲申二月九日》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孔丘(春秋时代思想家,教育家)引自《礼记。学记》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6.关于渴求人才的诗句渴求人才的诗句有这些: 1. 为伊消得人憔悴 (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科学使用人才.) 2. 吹尽狂沙始到金 (人才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历千锤百炼的打磨) 3. 千树万树梨花开(谁能汇聚更多的人才谁就能拥有主动权) 4. 唯才是举 思贤若渴 青青子拎,悠悠我心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曹操的千古佳句,网罗人才、建功立业的紧迫感,以及他感到人才难得、岁月磋论的苦闷,把自己对人才的渴望比作少女对意中情郎的追慕,又畅想“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人才济济一堂的情景) 5.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杂诗》),其对人才的渴求,毫无遮拦地表现在字里行间. 6. 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 —— 孙中山 7.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 管仲 8. 长才靡入用,大厦失巨楹. —— 邵谒 9. 古人相马不相皮,瘦吗虽瘦骨法奇;世无伯乐良可嗤,千金市马惟市肥. —— 欧阳修 10. 国家用人,当以德为本,才艺为末. —— 康熙 11.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 —— 胡瑗 12. 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百事举矣,则富强不足谋也. —— 孙中山 13. 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 —— 刘向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 杜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