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词是一种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 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 归纳起来,这许多名称主要是分别说明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及其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形式特征。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 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 ”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节拍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 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 唐代,民间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被视为诗余小道。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艺术长处的人,如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才写的一些词,具有朴素自然的风格,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以脂粉气浓烈的祟尚浓辞艳句而驰名的温庭筠和五代“花间派”,在词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虏之后的词作则开拓一个新的深沉的艺术境界,给后世词客以强烈的感染。 到了宋代,通过柳永和苏轼在创作上的重大突破,词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尽管词在语言上受到了文人诗作的影响,而典雅雕琢的风尚并没有取代其通俗的民间风格。 而词的长短句形式更便于抒发感情,所以“诗言志,词抒情”的这种说法还是具有一定根据的。 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委婉、曲尽情态;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艺术上有可取之处。 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 他把词从娱宾助兴的天地里解脱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从我们今天读者的情趣来看,象“大江东去”之类的豪放派的作品更易于接受。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有的主张62字以内为小令,以外称“慢词”,都未成定论。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段的词学术语为“片”或“阕”。 “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遍。 “阕”原是乐终的意思。一首词的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 词虽分片,仍属一首。故上、下片的关系,须有分有合,有断有续,有承有起,句式也有同有异,而于过片(或换头)处尤见作者的匠心和功力。 我们看到宋代许多词人创造出离合回旋、若往若还、前后映照的艺术妙境,在一首词中增添了层次、深度和荡漾波澜。 词的平仄诸韵分别具有声情之美。 一般说来,平声声调长,不升不降,宜于慢声吟唱,表达不尽的情意、盎然的韵味。仄也称“侧”,是不平之意。 诗词中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声调都是短的。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特别短促。 以欹侧短促的仄声押韵,易于寄寓奇拗不平的感慨,令人激动不已。 不少词调中平仄诸韵递押,也就是长短声调递用、平调与升、降调或促调递用,不仅声调抑扬顿挫,激荡而和谐,蕴蓄的感情也显得更加丰富曲折。 词有词牌。词牌的产生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沿用古代乐府诗题或乐曲名称;如《六州歌头》;取名人诗词句中几个字,如《西江月》;据某一历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娇》;还有名家自制的词牌。 词发展到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 2.宋词的特点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词是诗的别体,它最初是配音乐唱的.词的特点在于它是长短句,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词的形式有以下特点: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3.宋词的风格、特点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词所配合的音乐是所谓燕乐,又叫宴乐,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来由西域胡乐与民间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于娱乐和宴会的演奏,隋代已开始流行。 而配合燕乐的词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宋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词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间,《敦煌曲子词集》收录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从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间歌曲。 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都为词体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风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词终于在诗之外别树一帜,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突出的文学体裁之一。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 《全宋词》共收录流传到现如今的词作一千三百三十多家将近两万首,从这一数字可以推想当时创作的盛况。词的起源虽早,但词的发展高峰则是在宋代,因此后人便把词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与唐代诗歌并列,而有了所谓“唐诗、宋词”的说法。 扩展资料: 按长短规模分: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按音乐性质分: 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按拍节分: 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词牌来源划分: 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像菩萨。 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 本来就是词的题目。《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唉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宋词 (中国文学) 4.宋词有多少种词体词,诗歌的一种。 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隋,定型于中晚唐,盛于宋。 隋唐之际,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 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 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 词有词牌,即曲调。 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体”。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 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别。 “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等。 “引”和“近”一般比较长,如《江梅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词”的说法。 词牌如《木兰花慢》、《雨霖铃慢》等。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 据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之说,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0字以外为长调。最长的词牌《莺啼序》,240字。 一定的词牌反映着一定的声情。词牌名称的由来,多数已不可考。 只有《菩萨蛮》、《忆秦娥》等少数有本事词。词的韵脚,是音乐上停顿的地方。 一般不换韵。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还有的几句押。 象五、七言诗一样,词讲究平仄。而仄声又要分上、去、入。 可以叠字。 由于词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娱宾遣兴之作,故有“词为小道、艳科”、“诗庄词媚”之说。 随着词的发展,经柳永、苏轼,逐渐扩大了词的题材,至辛弃疾达到高峰,成为和诗歌同等地位的文学体裁。 暗香 暗香与《硫影》调,都是姜夔同时创作以咏梅花的,是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近黄昏”两句的首二字作为调名。 以后张炎用此二调咏荷花荷叶,改名《红情》、《绿意》。九十七字。 前片四十九字,九句,五仄韵;后片四十八字,十句,七仄韵。 八六子 八六子,此调初见《尊前集》收杜牧词。 有多种体式,《词谱》以显补之词为正体。九十一宇,前段六句三平韵,后段十一句六平韵。 前段第四句是以一字领以下两个六言句。后段四至七句是扇面对句法。 秦观词有“黄鹏又啼数声”句,故又名《感黄鹂》。 八声甘州 八声甘州,唐教坊大曲有《甘州》,杂曲有《甘州子》,是唐边塞曲,因以边塞地甘州为名。 《八声甘州》是从大曲《甘州》截取一段改制的。因全词前后片共八韵,故名八声,慢词。 与《甘州遍》之曲破,《甘州子》之令词不同。《词语》以柳永词为正体。 九十七字,前片四十六字,后片五十一宇,前后片各九句四平韵。亦有在起句增一韵的。 前片起句、第三句,后片第二句、第四句,多用领句字。另有九十五字、九十六字、九十八字体,是变格。 又名:《甘州》、《潇潇雨》、《宴瑶池》。 卜算子 卜算子,《词谱》以为此词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 《词谱》以苏轼词为正体。双调,仄韵,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在偶数句用仄韵,奇数末字须用平声。 两结句有增衬字为六字句的。另有《卜算子慢》,八十九字,是别格,与本调无关。 又名《百尺楼》、《眉峰碧》、《缺月挂疏桐》、《黄鹤洞中仙》、《楚天遥》。 采桑子 采桑子,唐教坊大曲有《杨下采桑》,《采桑子》可能是从大曲截取一遍而成独立的一个词牌。 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歌》、《罗效媚》。《词谱》以五代和凝词为正体。 双调,四十四字,八句。上下片都是起句反收,以下三句用平韵。 另有在两结句各添二字,变为前四字后五字的两句。另有双调五十四字体,前段五句四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 长相思 长相思,本为唐教坊曲。调名出古乐府“上吉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句。 一名《双红豆》、《相思令》、《山渐青》、《山渐青》、《长相思令》、《长思仙》、《青山相送迎》、《亿多娇》等,前人多用以写男女相思之情。始见白居易词。 双调,平韵,三十六字。前片各四句,句句用韵.亦有后片起句不用韵的。 楚辞 楚辞体,又称“骚体”。为辞赋的一类。 起源于战国时楚国,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作。特点为富于浪漫气息,较多抒情成分,突破了四言定格,形式自由,字句较长,倾向散文化,多用“兮”、“些”助语势。 后世多以《离骚》为楷模,故名骚体。 翠楼怨 翠楼怨,此调为姜夔自度曲。 宋孝宗淳熙年间,武昌安远楼建成,姜夔与友人同登此楼,写此词志感。词中有“层楼高峙,看槛曲萦红,□牙飞翠”句,故名《翠楼怨》。 此调一百零一字。上片五十字,十一句六仄韵;后片五十一字,十二句七仄韵。 上下片第七句及下片第二句,都是一字豆句法。 捣练子 捣练子,宋人黄大舆编《梅苑》中收入无名氏词八首,其一首起句为“捣练子”,即以作词名。 或云:“李后主词,即咏捣练,乃唐词本体也。”(见《升庵词品》)前人多用为妇女怀念征夫之作。 单调。 5.宋词的语言特点和作者的特点中国古典诗词言短意长,其语言具有朦陇美、含蓄美和凝炼美,而中国古典诗词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就体现在语言的“活”方面。 宋词通论 ○宋词○ 词作为新兴的诗歌形式,从隋唐发轫,至宋代进入鼎盛时期。唐圭璋先生所编《全宋词》收词人千家以上,词作二万首。最近还陆续有所增补(如孔凡礼先生《全宋词补辑》等)。虽因词在开始时还未被承认为“正统”文学,亡佚很多,但目前搜集的成果就足以反映出宋词的繁荣兴盛和丰富多彩了。 前人论词,有“婉约”、“豪放”之说,历来聚讼纷纭。此说首见于明张綖所作《诗馀图谱》。其《凡例》后有按语说:“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辞情酝籍,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盖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大抵词体以婉约为正。”张綖关于婉约、豪放的界说,是从艺术风格着眼的,但又把它们看作词的两“体”,后人又引申为两“派”(如王士祯)。这就与宋词实际风格的多样性发生矛盾:宋词显然不止这两种风格,即以豪放派创始人苏轼的作品而言,真正豪放者也不过二三十首,争论即由此产生。其实,在许多词学家的具体评论中,豪放、婉约两派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流派,也不是对艺术风格的单纯分类,更不是对具体作家作品的逐一鉴定,而是指宋词在内容题材、手法风格特别是体制声律方面的两大基本倾向,对传统词风或维护或革新的两种不同趋势。认识这种倾向和趋势对于宋词的深入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大致说来,苏辛豪放词派即革新词派,与传统婉约词派的不同在于:在内容题材上,婉约派坚守词为“艳科”、“诗壮词媚”的樊篱,抒情则男欢女爱,伤春伤别,状物则风花雪月,绮罗香泽,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苏轼手中,诸凡记游、怀古、赠答、送别,皆能入词,几乎达到“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艺概·词概》)的境地;南宋辛派词人,更把表现爱国精神作为词的主旨,标志着宋词的最高思想成就。在手法风格上,前者长于比兴,以清切婉丽为当行本色,后者善于直抒胸臆,以豪健奔放为主要特色。在体制声律上,前者强调合乐,如李清照《词论》要求词“协音律”、“可歌”,并批评苏轼“往往不协音律”,后者却重文不重声,不肯迁就声律而妨碍思想感情的自由表达,所谓“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能改斋漫录》卷十六)。这是宋词中实际存在的两大倾向和趋势。 应该指出,北宋以来不少词评家把豪放、婉约说成“正格”、“别格”的观点,是错误的。署名陈师道的《后山诗话》说:“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并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四库总目提要》卷198也说,词应“以清切婉丽为宗”,苏辛一派词“寻源溯流,不能不谓之别格。然谓之不工则不可。”他们虽然承认苏辛词“工”,但又囿于传统成见,把它视为“非本色”、“别格”,对苏辛词派的革新意义没有足够的认识。但解放以来有的论者又把两派说成“主流”、“逆流”的观点,也是错误的。一般被认为婉约派的作家,情况复杂,但都取得不同程度的思想艺术成就,逆流说导致全盘否定,显然不符实际;豪放派作家不仅仍有一些婉约之作,而其豪放词往往吸收、融化婉约词的艺术手法,仍然保持词区别于诗的特性,并不被诗同化。我们为“大江东去”这种俯仰古今的巨大感慨所感动,也能体味“扬柳岸,晓风残月”的侧悱缠绵的羁旅者的心情;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谪新州》、岳飞《满江红》、张孝祥《六州歌头》、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乃至辛弃疾的许多佳篇,固然大声镗鞳(tangta,鼓鞞声),悲歌慷慨,充分体现了时代的精神,但周邦彦《兰陵王·柳》、史达祖《双双燕》、吴文英《莺啼序》、王沂孙《齐天乐·蝉》等体物精细的工笔之作中,也包蕴着回肠荡气的情操。春兰秋菊,各尽其妙,都能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要。在充分估计豪放词派革新意义的前提下,应该把两派统一起来。 宋词是我国词史上的顶峰,其影响笼罩以后的整个词坛。宋词实际上是宋代成就最高的抒情诗,使它取得了与“唐诗”、“元曲”等并称的光荣。 6.唐宋词的文体特征唐宋词的艺术魅力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构成的,独特的形体便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唐宋词形体美的特征有一个基本的体认和揭示。 早在宋代,词就出现了“长短句”的别名,表明宋人已经对词以长短句为主体的形体特征有所体认和揭示。 又如清人亦有“词之为体如美人,而诗则壮士也”之类的比喻(清田同之《西圃词说》),以壮士比诗,以美人喻词,不仅是就风格意境而论,也是就形体特征而言。的确,词以长短句为主体的形体特征,比之以齐言句为主体的古体诗尤其是近体诗而言,犹如美人之比壮士,具有一种窈窕妩媚、袅娜多姿的形体之美。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和描述唐宋词形体美的特征。 一、标题形式更丰富多彩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又称“词调”、“词牌”。 一首词的调名,与一首诗的诗题并不相同,诗题是诗的内容题材的规定与揭示,词调则是乐曲内容及其性质的标志。唐五代人填词,词的内容往往与曲调内容相符合,古人称之为“赋咏本调”或“缘题而赋”,这种情况下,词的调名实际上具有代词题的作用。 后来,词的内容与曲调内容逐渐分离开来,调名则只表示它的音乐性质与格律特征,于是有些词人便在调名下另加题目或小序,以揭示创作缘起及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北宋中前期词坛,从张先到苏轼,词题、词序的运用开始逐渐增多,至南宋才进一步流行起来。 这样,一首词在标题的形式上有调、有题、有序,比之传统的诗歌较单调的标题形式(极少数诗篇题下有序)显得更为新颖多姿;比之大多数诗题(尤其是宋代诗题)的冗长乏味来,词调大多以三字为题,而且优美动听,也能令人产生更丰富的审美联想;同时,词序的写作(如苏轼、姜夔等人的词序)也更注重艺术性和抒情性,与词作本文的配合更密切,颇具相映成趣之美。 二、体制结构更摇曳多姿 词在外在形体上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片、段的划分,这与齐言的古体诗及近体诗凝固的单调的板块形体形成鲜明的对照。 词属单独一段的,称为“单调”或“单片”;有多至三段、四段的,称为“三叠”、“四叠”;大多数的词分为两段,称为“双调”或“双叠”。作为入乐歌唱的歌词,词的分片,主要是依据乐曲的分段而来的。 唐宋时代,乐曲的一段叫一“遍”。“遍”又作“片”,也称“阕”。 乐曲有几遍,歌词也就相应地有几片。唐五代人填词,大多选用单遍的曲调,即“小曲”、“杂曲”,因为它们特别适合于酒筵娱乐歌唱。 乐曲分两遍的最多,故词中的双片体或双叠体也最多。两遍的乐曲在演奏和演唱时以暂时休止来表示,而歌词的上下片之间在书写和刻印上则以空格为标志。 三叠、四叠的词调不多见,这主要是因为曲调太长,不便于歌唱和流行的缘故。 如此,词的片段的划分,不仅打破了齐言诗凝重方板的主体结构,使得中国古代的诗体走上了解放之路,而且创造了更灵活更多样的形体结构方式,丰富了中国古代诗歌形体美的内涵。 三、句式句法更参差多变 词在形体上还有一个一眼就能看出的最重要的形体特征,即长短错落、参差不齐的杂言句式,故词又有“长短句”之称。 唐宋词中虽然也有少量整首词全为五言或全为七言句式的齐言体的作品,但长短句已占据词体的绝对主导地位。 唐宋词中的句式,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应有尽有。而且句法也更加灵活多变,突破了一般诗歌的节奏和句法,可谓长短并用,奇偶相生,极尽错综跌宕之姿。 据电脑统计,《全宋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句式依次是:四言句、七言句、五言句、六言句、三言句。可见宋词的句式已打破了长期以来五、七言的奇言诗歌一统天下的传统格局,堪称中国古代诗体演变的一大进步。 唐宋词的长短句式,虽极尽参差变化,但又不是随意为之,而是“依曲拍为句”,有具体的法度规范可以依凭。乐句有长短,节拍有急慢,因调而异,各调不同,那么依调填词,随物赋形,词也就自然形成了长短不齐、参差多变的句式特征。 据清人所编《词律》、《词谱》等书来统计,唐宋金元各代所用词调约有800多调、2300多体。不仅各调体制不一,而且一调多体。 调和体的区分,既有篇段体制上的差别,也有平仄音韵上的不同,而句式句法的变化更是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 词的参差多变的长短句式,与摇曳多姿的篇段结构、乃至新颖多样的标题形式等因素的结合,共同构成词体的外观形象,给人以超越凝固方板的传统诗体的袅娜之美;再加上丰富多彩的韵声韵位的变化、精严多样的字声配合,唐宋词于是形成了成百成千的“调”与“体”,真是琳琅满目,各具风采,构成中国古代诗歌美学画廊中一道绮丽的风景。 7.唐宋词的文体特征唐宋词的艺术魅力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构成的,独特的形体便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唐宋词形体美的特征有一个基本的体认和揭示。 早在宋代,词就出现了“长短句”的别名,表明宋人已经对词以长短句为主体的形体特征有所体认和揭示。 又如清人亦有“词之为体如美人,而诗则壮士也”之类的比喻(清田同之《西圃词说》),以壮士比诗,以美人喻词,不仅是就风格意境而论,也是就形体特征而言。的确,词以长短句为主体的形体特征,比之以齐言句为主体的古体诗尤其是近体诗而言,犹如美人之比壮士,具有一种窈窕妩媚、袅娜多姿的形体之美。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和描述唐宋词形体美的特征。 一、标题形式更丰富多彩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又称“词调”、“词牌”。 一首词的调名,与一首诗的诗题并不相同,诗题是诗的内容题材的规定与揭示,词调则是乐曲内容及其性质的标志。唐五代人填词,词的内容往往与曲调内容相符合,古人称之为“赋咏本调”或“缘题而赋”,这种情况下,词的调名实际上具有代词题的作用。 后来,词的内容与曲调内容逐渐分离开来,调名则只表示它的音乐性质与格律特征,于是有些词人便在调名下另加题目或小序,以揭示创作缘起及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北宋中前期词坛,从张先到苏轼,词题、词序的运用开始逐渐增多,至南宋才进一步流行起来。 这样,一首词在标题的形式上有调、有题、有序,比之传统的诗歌较单调的标题形式(极少数诗篇题下有序)显得更为新颖多姿;比之大多数诗题(尤其是宋代诗题)的冗长乏味来,词调大多以三字为题,而且优美动听,也能令人产生更丰富的审美联想;同时,词序的写作(如苏轼、姜夔等人的词序)也更注重艺术性和抒情性,与词作本文的配合更密切,颇具相映成趣之美。 二、体制结构更摇曳多姿 词在外在形体上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片、段的划分,这与齐言的古体诗及近体诗凝固的单调的板块形体形成鲜明的对照。 词属单独一段的,称为“单调”或“单片”;有多至三段、四段的,称为“三叠”、“四叠”;大多数的词分为两段,称为“双调”或“双叠”。作为入乐歌唱的歌词,词的分片,主要是依据乐曲的分段而来的。 唐宋时代,乐曲的一段叫一“遍”。“遍”又作“片”,也称“阕”。 乐曲有几遍,歌词也就相应地有几片。唐五代人填词,大多选用单遍的曲调,即“小曲”、“杂曲”,因为它们特别适合于酒筵娱乐歌唱。 乐曲分两遍的最多,故词中的双片体或双叠体也最多。两遍的乐曲在演奏和演唱时以暂时休止来表示,而歌词的上下片之间在书写和刻印上则以空格为标志。 三叠、四叠的词调不多见,这主要是因为曲调太长,不便于歌唱和流行的缘故。 如此,词的片段的划分,不仅打破了齐言诗凝重方板的主体结构,使得中国古代的诗体走上了解放之路,而且创造了更灵活更多样的形体结构方式,丰富了中国古代诗歌形体美的内涵。 三、句式句法更参差多变 词在形体上还有一个一眼就能看出的最重要的形体特征,即长短错落、参差不齐的杂言句式,故词又有“长短句”之称。 唐宋词中虽然也有少量整首词全为五言或全为七言句式的齐言体的作品,但长短句已占据词体的绝对主导地位。 唐宋词中的句式,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应有尽有。而且句法也更加灵活多变,突破了一般诗歌的节奏和句法,可谓长短并用,奇偶相生,极尽错综跌宕之姿。 据电脑统计,《全宋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句式依次是:四言句、七言句、五言句、六言句、三言句。可见宋词的句式已打破了长期以来五、七言的奇言诗歌一统天下的传统格局,堪称中国古代诗体演变的一大进步。 唐宋词的长短句式,虽极尽参差变化,但又不是随意为之,而是“依曲拍为句”,有具体的法度规范可以依凭。乐句有长短,节拍有急慢,因调而异,各调不同,那么依调填词,随物赋形,词也就自然形成了长短不齐、参差多变的句式特征。 据清人所编《词律》、《词谱》等书来统计,唐宋金元各代所用词调约有800多调、2300多体。不仅各调体制不一,而且一调多体。 调和体的区分,既有篇段体制上的差别,也有平仄音韵上的不同,而句式句法的变化更是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 词的参差多变的长短句式,与摇曳多姿的篇段结构、乃至新颖多样的标题形式等因素的结合,共同构成词体的外观形象,给人以超越凝固方板的传统诗体的袅娜之美;再加上丰富多彩的韵声韵位的变化、精严多样的字声配合,唐宋词于是形成了成百成千的“调”与“体”,真是琳琅满目,各具风采,构成中国古代诗歌美学画廊中一道绮丽的风景。 8.宋词特点宋词起源于唐朝民间.叫"曲子词".后文人改为抒情诗样式,经五代渐成熟.还有诗余,乐府,琴趣的别称.特点句式长短不一,所以又叫"长短句"一.词分为三类:1.小令:58字以内;2.中调:59--90字;.3.长调:91字以上二.调分为四类:1.单调:不分段;2.双调:分两段;3.三叠:分三段;4.四叠:分四段.后两种少用三.1词牌与音乐结合成曲调名称;2.词牌与音乐脱离就成了填词的格式.3.词牌不是标题,与内容无必然联系.4.押韵对135句不严,对246句较严.5.词牌有800多种,常见的有100多种四.两大阶段:1.北宋<公元960--1127年>;2.南宋<1127--1279年>风貌不尽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