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思远人 宴几道的古诗鉴赏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试题】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2.关系是: “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 红笺被泪水浸湿。 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2012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陕西卷)【注释】 ①思远人:晏几道创调。 词中有“千思念行客”句,取其意为调名。 ②红叶:枫叶。 黄花:菊花。【作者简介】晏几道 (1030~1106年),北宋词人。 字叔原,号小山,北宋抚州临川县文港乡(今属南昌进贤)人。晏殊第七子。 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晚年家境中落。 词风哀感缠绵、清壮顿挫。有《小山词》。 【译文】 秋意已晚遍是红叶黄花,我多么思念千里之外的行客。飞云朵朵已过尽,鸿雁方才归来,却没带回你的音信,我书一信却不知该往何处寄,我思念的人儿呵!我的书信你怎能收得? 我临窗把望,伤心眼泪弹不尽,滴滴点点,点点滴滴,干脆就和着泪珠儿研墨。 渐渐写到别后内心的情思,情到深处是个痴,红笺也为之失去了红色的光泽。 【鉴赏】 此词就“寄书”二字发挥,写以泪研墨,泪滴红笺,情愈悲而泪愈多,竟至笺上的红字褪尽。 用夸张的手法表情达意,写出感情发展的历程,是此词艺术上的突出特点。 起首两句,写女主人公因悲秋而怀远,既点明时令、环境,又点染烘托主题。 一“晚”字,暗示别离之久,“千里”,点明相隔之远。两句交代了时间和空间,给下文留了铺展的余地。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两句是客:“何处寄书得”一句是主。鸿雁,随着天际的浮云,自北向南飞去。 闺中人遥望渺渺长空,盼望归鸿带来游子的音信。“过尽”,已极写其失望之意了,由于“无信”,便不知游子而今所,自己纵欲寄书也无从寄与。 过片词意陡转:弹洒不尽的那两行珠泪,还当窗滴下来,并滴进了砚台中,就用它来研磨香墨。下片出人意表,另开思路。 正因无处寄书,更增悲感而弹泪,泪弹不尽,而临窗滴下,有砚承泪,遂以研墨作书。故而虽为转折,却也顺理成章了。 明知书不得寄,仍是要写,一片痴情,惘惘不甘,用意尤其深厚。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收语写闺人此时作书,纯是自我遣怀,她把自己全部的内心本质力量投进其中,感情也升华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对此,陈匪石《宋词举》有一段极为透辟的分析:“‘渐’字极宛转,却激切。 ‘写到别来、此情深处’,墨中纸上,情与泪粘合为一,不辨何者为泪,何者为情。故不谓笺色之红因泪而淡,却谓红笺之色因情深而无。” 无论是泪、墨、红笺,都融进闺人的深情之中,物与情已浑然一体。 这首词与小晏惯常的“情溢词外,未能意蕴其中”这一风格不同。 全词用笔甚曲,下字甚丽,宛转入微,味深意厚,堪称小晏词中别出机杼的异调。 这首词后人评为“痴人痴事”。 相思情苦,以泪洗面,还算常事;以泪研墨,却是痴态;以泪和墨、润笔作书,更属痴绝。结语不说红笺因泪褪色,反说情深使红笺无色,语似无理,却是慧心妙语,令人称绝。 上片由写景引出“千里念行客”这一中心。首句由物候点明季节。 三、四句指在怀人。下片承“千里念行客”一句,因寄书不得,思念之情无由寄托,故而弹泪。 下章三句,似秋语出平淡,却深挚动人。“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这两句总括晚秋景物,兴发感秋情怀。“红叶”、“黄花”意象,既是现景描写,又借现景以寓深情;”红叶“自古便是男女传情的信物,让人联想到唐代卢渥与宫女借红叶题诗传情而结连理的故事,而词人在《虞美人》词曾抒发“应恨不题红叶寄相思“的感慨,暗示出词人与行客“曾舒畅红叶传情,惜良缘未结,人已远去今见红叶,能不角动相思季恨?”黄花”,则暗示词人正当黄花节,即重阳节登高怀念,触发对“行客”的思念。 而“黄花”又与宋元以来对处女俗称“黄花女儿”的暗合,也寓有睹划时黄花而思佳人之意。这便“秋意”的真正内涵。 “晚”者,兼融别之久与别绪之深。本词抒写闺人伤秋念远之情,用语本色,情感真挚。 2.思远人 宴几道的古诗鉴赏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试题】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2.关系是: “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 红笺被泪水浸湿。 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2012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陕西卷)【注释】 ①思远人:晏几道创调。 词中有“千思念行客”句,取其意为调名。 ②红叶:枫叶。 黄花:菊花。【作者简介】晏几道 (1030~1106年),北宋词人。 字叔原,号小山,北宋抚州临川县文港乡(今属南昌进贤)人。晏殊第七子。 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晚年家境中落。 词风哀感缠绵、清壮顿挫。有《小山词》。 【译文】 秋意已晚遍是红叶黄花,我多么思念千里之外的行客。飞云朵朵已过尽,鸿雁方才归来,却没带回你的音信,我书一信却不知该往何处寄,我思念的人儿呵!我的书信你怎能收得? 我临窗把望,伤心眼泪弹不尽,滴滴点点,点点滴滴,干脆就和着泪珠儿研墨。 渐渐写到别后内心的情思,情到深处是个痴,红笺也为之失去了红色的光泽。 【鉴赏】 此词就“寄书”二字发挥,写以泪研墨,泪滴红笺,情愈悲而泪愈多,竟至笺上的红字褪尽。 用夸张的手法表情达意,写出感情发展的历程,是此词艺术上的突出特点。 起首两句,写女主人公因悲秋而怀远,既点明时令、环境,又点染烘托主题。 一“晚”字,暗示别离之久,“千里”,点明相隔之远。两句交代了时间和空间,给下文留了铺展的余地。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两句是客:“何处寄书得”一句是主。鸿雁,随着天际的浮云,自北向南飞去。 闺中人遥望渺渺长空,盼望归鸿带来游子的音信。“过尽”,已极写其失望之意了,由于“无信”,便不知游子而今所,自己纵欲寄书也无从寄与。 过片词意陡转:弹洒不尽的那两行珠泪,还当窗滴下来,并滴进了砚台中,就用它来研磨香墨。下片出人意表,另开思路。 正因无处寄书,更增悲感而弹泪,泪弹不尽,而临窗滴下,有砚承泪,遂以研墨作书。故而虽为转折,却也顺理成章了。 明知书不得寄,仍是要写,一片痴情,惘惘不甘,用意尤其深厚。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收语写闺人此时作书,纯是自我遣怀,她把自己全部的内心本质力量投进其中,感情也升华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对此,陈匪石《宋词举》有一段极为透辟的分析:“‘渐’字极宛转,却激切。 ‘写到别来、此情深处’,墨中纸上,情与泪粘合为一,不辨何者为泪,何者为情。故不谓笺色之红因泪而淡,却谓红笺之色因情深而无。” 无论是泪、墨、红笺,都融进闺人的深情之中,物与情已浑然一体。 这首词与小晏惯常的“情溢词外,未能意蕴其中”这一风格不同。 全词用笔甚曲,下字甚丽,宛转入微,味深意厚,堪称小晏词中别出机杼的异调。 这首词后人评为“痴人痴事”。 相思情苦,以泪洗面,还算常事;以泪研墨,却是痴态;以泪和墨、润笔作书,更属痴绝。结语不说红笺因泪褪色,反说情深使红笺无色,语似无理,却是慧心妙语,令人称绝。 上片由写景引出“千里念行客”这一中心。首句由物候点明季节。 三、四句指在怀人。下片承“千里念行客”一句,因寄书不得,思念之情无由寄托,故而弹泪。 下章三句,似秋语出平淡,却深挚动人。“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这两句总括晚秋景物,兴发感秋情怀。“红叶”、“黄花”意象,既是现景描写,又借现景以寓深情;”红叶“自古便是男女传情的信物,让人联想到唐代卢渥与宫女借红叶题诗传情而结连理的故事,而词人在《虞美人》词曾抒发“应恨不题红叶寄相思“的感慨,暗示出词人与行客“曾舒畅红叶传情,惜良缘未结,人已远去今见红叶,能不角动相思季恨?”黄花”,则暗示词人正当黄花节,即重阳节登高怀念,触发对“行客”的思念。 而“黄花”又与宋元以来对处女俗称“黄花女儿”的暗合,也寓有睹划时黄花而思佳人之意。这便“秋意”的真正内涵。 “晚”者,兼融别之久与别绪之深。本词抒写闺人伤秋念远之情,用语本色,情感真挚。 3.《孔觊,字思远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作者:文言文阅读(19分)孔觊,字思远,会稽山阴人。 觊少骨鲠有风力,以是非为己任。为人使酒仗气,每醉辄弥日不醒,僚类之间,多所凌忽,尤不能曲意权幸,莫不畏而疾之。 不治产业,居常贫罄,有无丰约,未尝关怀。 为二府长史,典签谘事,不呼不敢前,不令去不敢去。 虽醉日居多,而明晓政事,醒时判决,未尝有壅。众咸云:“孔公一月二十九日醉,胜他人二十九日醒也。” 世祖每欲引见,先遣人觇其醉醒。性真素,不尚矫饰,遇得宝玩,服用不疑,而他物粗败,终不改易。 觊弟道存,从弟徽,颇营产业。二弟请假东还,觊出渚迎之,辎重十余船,皆是绵绢纸席之属。 觊见之,伪喜,谓曰:“我比困乏,得此甚要。”因命上置岸侧,既而正色谓道存等曰:“汝辈忝预士流,何至还东作贾客邪!”命左右取火烧之,烧尽乃去。 徙司徒左长史,道存代觊为后军长史、江夏内史。 时东土大旱,都邑米贵,一斗将百钱。 道存虑觊甚乏,遣吏载五百斛米饷之。觊呼吏谓之曰:“我在彼三载,去官之日,不办有路粮。 二郎至彼未几,那能便得此米邪?可载米还彼。”吏曰:“自古以来,无有载米上水者,都下米贵,乞于此货之。” 不听,吏乃载米而去。 太宗即位,时上流反叛,上遣都水使者孔璪入东慰劳。 璪至,说觊曰:“废帝侈费,仓储耗尽,都下罄匮,资用已竭。今南北并起,远近离叛,若拥五郡之锐,招动三吴,事无不克。” 觊然其言,遂发兵驰檄。太宗遣建威将军沈怀明东讨。 会稽闻西军稍近,将士多奔亡,觊不能复制。上虞令王晏起兵攻郡,觊以东西交逼,忧遽不知所为。 门生载以小船,窜于嵴山村。嵴山民缚觊送诣晏,晏谓之曰:“此事孔璪所为,无豫卿事。 可作首辞,当相为申上。”觊曰:“江东处分,莫不由身,委罪求活,便是君辈行意耳!”晏乃斩之东阁外。 临死求酒,曰:“此是平生所好。”时年五十一。 4。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醉辄弥日不醒 辄:总是B.遇得宝玩,服用不疑 疑:怀疑C.乞于此货之 货 :卖出D.嵴山民缚觊送诣晏 诣:到5。 下列各组句子中,都属于直接表现孔觊“不嗜财物,能明辨是非”的一组是(3分)( )①觊少骨鲠有风力,以是非为己任。②世祖每欲引见,先遣人觇其醉醒。 ③觊呼吏谓之曰:“我在彼三载,去官之日,不办有路粮。 二郎至彼未几,那能便得此米邪?可载米还彼。” ④虽醉日居多,而明晓政事,醒时判决,未尝有壅。⑤不治产业,居常贫罄,有无丰约,未尝关怀。 ⑥临死求酒,曰:“此是平生所好。”A.①③④⑤ B。 ②③④⑥ C.③④⑤⑥ D。 ①②④⑤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孔觊曾先后担任过司徒左长史、后军长史、江夏内史等职,后因反叛而被处死。 B。 孔觊平生不好宝玩只好酒,常常一个月要醉上二十九天,甚至要求皇帝等他酒醒才可召见。 C。 孔觊从不置办产业,生活常常贫困不堪,却不愿接受别人的帮助,甚至把弟弟道存的接济也一把火烧尽。 D。 孔觊为人正派,不阿权贵,却听信都水使者孔璪的蛊惑而谋反,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每醉辄弥日不醒,僚类之间,多所凌忽,尤不能曲意权幸,莫不畏而疾之。 (5分)2)我在彼三载,去官之日,不办有路粮。 二郎至彼未几,那能便得此米邪?可载米还彼。(5分)。 4.思远客的诗句《思远客》 作者:翁卷 朝代:宋 涉夏思已深,感秋念愈迫。 思念皆为谁,为彼远行客。 客行曷辰休,怅望朝复夕。 出门虚有待,命驾焉所适。 邈邈阻前欢,悠悠抱今戚。 中庭一株橘,嘉实转金碧。 爰意花开时,花边语离析。 惜此不忍餐,留之候君摘。 拟君君未来,囘肠更如折。 何当乘梦时,傥遂徽容觌。 翁卷,宋代人,字续古,一字灵舒。生卒年不详。南宋翁卷诗人。永嘉(今为浙江省温州乐清市淡溪镇埭头村人);一身没有做过官,与赵师秀.徐照.等被称为"永嘉四灵",其中翁卷的年纪最大。 由于一生未参加科举考试他,所以他只是以布衣终身的。据清乾隆《温州府志》著录,诗集有《翁卷集》一卷,《西岩集》二卷,《苇碧轩集》四卷。实则三者同为一书。由于时代久远,钞刻衍变,终于荟集为《苇碧轩集》一本。见存者有冒广生所辑之《永嘉诗人祠堂丛书》本。新版则有陈增杰校点的《永嘉四灵诗集》,收录较为完备。[1]。[1] 宋代著名学者、诗人刘克庄批评"四灵"说:"永嘉诗人极力驰骤,才望见贾岛、姚合之藩而已"(《瓜圃集序》),而对翁卷却另有评价,他在《赠翁卷》中说:"非止擅唐风,尤于选体工。有时千载事,只在一联中。"今存翁卷集中只有极少数古体诗,如《思远客》、《送刘几道》、《山中采药》、《酬友人》《乡村四月》等,酷肖《文选》中的汉魏五言诗,但缺乏个人特色。更多的还是近体诗。七绝中有几首颇为灵秀,如《野望》:"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闲上山来看野火,忽于水底见青山。"《乡村四月》一首更为人所熟知:"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颇有清新淡远的意趣。 翁氏著有《西岩集》1卷,有《南宋群贤小集》本;《苇碧轩集》,有《永嘉诗人祠堂丛刻》本。二集互有出入。 翁卷生活的时代,正是风靡一世的江西诗派已渐趋末流之时。江西诗派那种“以资书以为诗”、拼凑故典和生硬拗捩的作风,正是温州翁卷等四位诗人所深为不满的。翁卷他们从晚唐诗家入手,刻意求新,走贾岛、姚合的“苦吟”之路,下功夫“因狭出奇”。这大约是翁卷等人及后来的江湖派在唐以后,自感才力薄弱而又欲有所建树的诗人的共同想法,也是翁卷等 “永嘉四灵”的诗歌在当时诗坛被推重的一个原因。翁卷的诗多采取白描的手法,诗风显得较为平易,简约中有一份清淡的韵味,“贵精不求多,得意不恋事”正是他的创作准则和目标。翁卷生活在社会下层,熟悉民情风俗,因此他写出的一些反映和关注现实的诗作,同情民生疾苦,揭露社会不合理现象,自然十分真切 5.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此两句出自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饮马长城窟行》属乐府相和歌瑟调曲,又称《饮马行》。 相传古长城边有水窟,可供饮马,曲名由此而来。这是一篇思妇之辞,与长城饮马无涉,用作《饮马长城窟行》的乐辞,也有人认为是汉末蔡邕的作品。 从风神意蕴看,本篇很像是刚从民歌脱胎的,酷肖《古诗十九首》中的某些篇章。所以前人或认为是拟古诗。 东汉末年,游学、游宦之风甚盛。一批游子思妇之词,就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出来。 《古诗十九首》中有不少是这一类题材。 绵绵:连绵不断之貌。 远道:犹言“远方”。 “绵绵”义含双关,由看到连绵不断的青青春草,而引起对征人的缠绵不断的情思。 “青青河畔草”一句是借用古诗《青青河畔草》的现成句子,作为开篇起兴。大约是一个明媚的春天吧,这位闺中少妇偶然抬眼望见河边的青青草色,随着河流去的方向,绵延不断,一直连接到很远的地方,不由地想到她在外的丈夫。 作者借景色的铺陈,引发妇人触景生情,对远离家乡的丈夫悠长的思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