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晚唐时期诗人陆龟蒙作过什么著名的诗陆龟蒙(? 一881年),字鲁望,唐代诗 人、文学家、农学家。 自称“江湖散人”,又 号“天随子”、“甫里先生”。 陆龟蒙出身官僚世家,他的父亲陆宾虞曾任御史之职。 陆龟蒙从小就精 通《诗》、《书》、《仪礼》、《春秋》等儒家经典,尤其是对《春秋》研究 最为深人。 他曾参加过科考,却以落榜告终。 陆龟蒙早年曾做过湖州、苏州刺 史的幕僚,后来回到故乡松江甫里(今江苏吴县东南),过起了隐居生活,此 间,他写下了许多诗、陚、杂著,并于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卧病期间自 编《笠泽丛书其中收录了许多反映农事活动和农民生活的田家诗,如《放 牛歌》、《刈麦歌》、《获稻歌》》、《蚕赋》、《渔具》、《茶具》等。 陆龟蒙在文学上的主要贡献,是他的小品文。 他的小品文题材丰富,讽 刺辛辣,或用譬喻、寓言,借物寄讽,如《蚕赋》、《记稻鼠》等,或用历史 故事,托古讽今,如《治家子言》等。这些出色的小品文,曾被鲁迅誉为晚唐 “一塌糊涂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陆龟蒙与皮日休相识,二人相酬唱和,后来 将唱和诗选编为《松陵集》。 陆龟蒙的诗文与皮日休齐名,并称“皮陆”。 陆 龟蒙的诗清丽淡雅,常有佳句传世。陆龟蒙擅长写作七言绝句,多写闲适隐居 生活,写景咏物为多。 2.求唐朝到宋代所有的有名的诗人,按年代排序初唐诗人:骆宾王、王勃、卢照邻、宋之问、杜审言、杨炯、陈子昂、沈全期、王绩、李世民(其中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为“[url]初唐四杰[/url]”)盛唐诗人:李白、杜甫、张九龄、王维、孟浩然、皇甫冉、王昌龄、贺知章、王之涣、李颀、崔颢、顾况、元结、刘长卿、岑参、邱为、高适、皇甫冉、祖咏、王翰、钱起、綦毋潜、常建中唐诗人:柳宗元、孟郊、韩愈、白居易、卢纶、李贺、李益、刘禹锡、贾岛、张继、韦应物、李坤、元稹、张祜、杜秋娘、张籍、戴叔伦、顾况晚唐诗人:李商隐、温庭筠、杜牧、陈陶、马戴、杜荀鹤宋代文及翁 文天祥 文彦博 方 凤 方 泽 方惟深 王 令 王 迈 王 炎 王 质 王 奕 王 琮 王十朋 王安石 王安国 邓 肃 乐雷法 冯 山 冯去飞 冯取洽 叶 适 叶绍翁 叶梦得 司马光 司马池 左 纬 石 介 刘 过 刘次庄 刘克庄 华 岳 危 稹 吕 顶 吕本中 吕南公 孙 觌 宇 绍 安如山 朱 弁 朱 松 朱 熹 朱淑真 江端友 米 芾 许月卿 严 宇 何应龙 何梦桂 余 靖 利 登 吴 涛 吴 儆 吴锡畴 宋 祈 宋 庠 张 先 张 耒 张 泳 张 俞 张 琰 张舜民 张道洽 李 钢 李 唐 李 彭 李之仪 李彭老 李清照 杜 常 杨 亿 杨 朴 杨 蟠 杨万里 杨徽之 汪 莘 汪 藻 汪元量 沈与求 苏 庠 苏 洵 苏 轼 苏 辙 苏舜钦 辛弃疾 连文凤 邵 定 绍 雍 邹 浩 陆 游 陆 壑 陈 均 陈 亮 陈 起 陈 造 陈 焕 陈与义 陈允平 陈文龙 陈师道 陈傅良 周 莘 周 密 周 弼 周必大 周邦彦 周敦熙 周紫芝 宗 泽 宗 珂 林 升 林 逋 林希逸 林景怡 欧阳修 武 衍 罗与之 罗公升 范仲淹 范成大 郑 协 郑 震 郑 獬 郑文宝 郑思肖 俞 桂 俞紫芝 俞德邻 寇 准 寇国宝 姚 镛 姜 夔 柯茂谦 柳 开 柳 永 洪 炎 洪咨夔 魏了翁 胡直孺 贺 铸 魏 野 赵 蕃 赵师秀 赵汝燧 饶 节 菁 桃 唐 庚 家铉翁 徐 玑 徐 俯 徐 积 徐 铉 徐 照 敖陶孙 柴 望 真山民 秦 观 翁 卷 郭祥正 钱惟演 陶 弼 高 荷 曹 勋 梁 栋 潘大林 章 甫 萧立之 萧德藻 黄公度 黄庭坚 龚 开 彭秋宇 惠 洪 惠 崇 曾 几 曾公亮 程 俱 葛天民 葛起耕 董 颖 谢 逸 谢 翱 谢枋得 道 潜 道 璨 韩 驹 韩元吉 韩希孟 楼 钥 裘万顷 潘 阆 穆 修 薛季宣 戴复古 魏 泰 皇甫明子 曾 巩 朱 槔。 3.唐朝诗人皮日休简介诗人皮日休简介皮日休,字袭美,一字逸少,生于公元834至839年间,卒于公元902年以后。 尝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晚唐文学家、散文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 今湖北天门人(《北梦琐言》),汉族。咸通八年(867)进士及第,在唐时历任苏州军事判官(《吴越备史》)、著作佐郎、太常博士、毗陵副使。 后参加黄巢起义,或言“陷巢贼中”(《唐才子传》),任翰林学士,起义失败后不知所踪。诗文兼有奇朴二态,且多为同情民间疾苦之作。 《新唐书·艺文志》录有《皮日休集》、《皮子》、《皮氏鹿门家钞》多部。历史资料皮日休,生于太和八年(834)至开成四年(839)之间,卒于天夏二年(902)以后。 晚唐文学家。字袭美,一字逸少。 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襄阳之竟陵(今属湖北天门)人。 懿宗咸通七年(866),入京应进士试不第,退居寿州(今安徽寿县),自编所作诗文集《皮子文薮》。八年再应进士试,以榜末及第。 曾在苏州刺史崔璞幕下做郡从事,后入京任著作佐郎、太常博士。僖宗乾符二年(875)出为毗陵副使。 后参加黄巢起义军,任翰林学士。巢败,不知所终。 皮日休为晚唐著名诗人、散文家,与陆龟蒙并称“皮陆”,有唱和集《松陵集》。诗文多抨击时弊、同情人民疾苦之作。 他和陆龟蒙、罗隐的小品文被鲁迅誉为唐末“一榻胡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小品文的危机》)。有《皮子文薮》。 个人著作他曾经编纂自己的著作《文薮》。他曾经中过进士,当过太常博士官,后来参加黄巢起义,任翰林学士。 因此,新旧《唐书》不为他立传。 关于他的死有不同说法。 有的说黄巢怀疑他作的赋文讥讽自己,遂杀害了他(见《全唐诗小说》);有的说黄巢兵败,他被唐室杀害;有的说他死于吴越之地,并未参加黄巢起义(见陆游《老学庵笔记》)等等。 他的遣作有《皮子文薮》,内收其文200篇,诗1卷。 他的不少著作反映了晚唐的社会现实,暴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反映了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有学者认为皮日休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是一位善于思考的思想家”。 鲁迅评价皮日休“是一蹋糊涂的泥塘里的光辉的锋芒”。 现存皮日休诗文均作于他参加黄巢起义军以前,《忧赋》、《河桥赋》、《霍山赋》、《桃花赋》、《九讽》、《十原》、《鹿门隐书》等,为有所为而作。 他的诗有两种不同的风格:一种继承白居易新乐府传统,以《正乐府》十首为代表;另一种走韩愈逞奇斗险之路,以在苏州时与陆龟蒙唱和描写吴中山水之作为代表。 4.唐朝诗人皮日休的简历,以及代表作皮日休(834至839~902以后),唐代文学家。字袭美,一字逸少。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襄阳(今属湖北)人。懿宗咸通八年 (867)登进士第。次年东游,至苏州。咸通十年为苏州刺史从事,与陆龟蒙相识,并与之唱和。其后又入京为太常博士,出为毗陵副使。僖宗乾符五年(878),黄巢军下江浙,皮日休为 黄巢所得。黄巢入长安称帝,皮日休任翰林学士。中和三年(883),曾至同官县。他的死,说法不一。或说他因故为巢所杀(孙光宪《北梦琐言》、钱易《南部新书》、辛文房《唐才子传》等),或说黄巢兵败后为唐王朝所杀(陆游《老学庵笔记》引《该闻录》),或说后至浙江依钱□(尹洙《大理寺丞皮子良墓志铭》、陶岳《五代史补》),或说流寓宿州以终,墓在濉溪北岸(《宿州志》)。著有《皮子文薮》10卷,收其前期作品,为懿宗咸通七年皮氏所自编。有《四部丛刊》影明本及中华书局排印萧涤非整理本通行。《全唐文》收皮日休文4卷,其中有散文7篇,为《文薮》所未收。《全唐诗》收皮日休诗,共9卷300余首,后8卷诗均为《文薮》所未收,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萧涤非、郑庆笃重校标点本《皮子文薮》,将皮日休自编《文薮》以外的诗文附于书后。皮日休生平事迹,主要见于孙光宪《北梦琐言》、钱易《南部新书》、尹洙《大理寺丞皮子良墓志铭》、陶岳《五代史补》、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计有功《唐诗纪事》、辛文房《唐才子传》、《宿州志》等。近人考订有缪钺《皮日休的事迹思想及其作品》和《再论皮日休参加黄巢起义军的问题》、李菊田《皮日休生平事迹考》、萧涤非《论有关皮日休诸问题》、张志康《皮日休究竟是怎样死的》等,可资参考。 正乐府十篇·贪官怨 年代:【唐】 作者:【皮日休】 国家省闼吏,赏之皆与位。素来不知书,岂能精吏理。 大者或宰邑,小者皆尉史。愚者若混沌,毒者如雄虺。 伤哉尧舜民,肉袒受鞭棰。吾闻古圣王,天下无遗士。 朝廷及下邑,治者皆仁义。国家选贤良,定制兼拘忌。 所以用此徒,令之充禄仕。何不广取人,何不广历试。 下位既贤哉,上位何如矣。胥徒赏以财,俊造悉为吏。 天下若不平,吾当甘弃市。 5.唐代大诗人李白是怎么死的唐代大诗人李白是病死的。 乾元二年(759年),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规定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终于获得了自由。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早发白帝城》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 上元二年(761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 上元三年 (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 扩展资料: 晚年的李白仍然踪影未定,四处辗转。他的卒年也不确定,有广德元年(763)、广德二年(764)、大历元年(766)、大历二年(767)等多种说法。李白的墓地在安徽当涂。死后他的儿子伯禽来为其守孝,定居于当涂。 元和十二年(817),李白生前好友范作之子范传正任宣歙观察使,特意去当涂访李白后人。伯禽已亡,其子外出多年未归,伯禽的两女已嫁农夫。 这两位李白的孙女将家存的散乱、有限的记录交给范传正,并指给他李白墓地所在。范传正与当涂县令一起为李白迁葬,将其墓地迁至李白一心所向的青山——那是谢朓常常去的地方——李白说自己“一生低首谢宣城”。 在闻听李白被流放夜郎后,作为李白的挚友,杜甫写下《梦李白》,其中的“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可谓对李白漂泊、跌宕一生的赞誉和安慰。才华空前绝后的李白,从生到死,身世都是一团迷雾;来去匆匆,为世间留下一片绚丽的彩霞——也许他真的是一位被贬谪的仙官。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才华空前绝后的李白 从生到死都是一团迷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