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设问修辞方式有哪些作品设问修辞方式(辞格)之一。 胸中本有定见,但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和思考,掀起表述的波澜,而故意提出问题,就是设问。设问能分为两类。 一类是自问自答,答在问后。如杜甫《哀江头》:“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苏轼《前赤壁赋》:“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这一类设问比较简单,重在引出下文。 另一类设问是只问不答,答在问中。其中有的以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义。 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有的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义。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这一类设问又叫做“激问”“反问”“反诘”,重在加强语意。 2.含有反问的诗句和含有拟人的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唐,李峤《中秋月》)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唐,孟浩然《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唐,王维《杂诗》) 不知明镜里,何处是秋霜?(唐,李白《秋浦歌》)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赠董大》)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唐,杜甫《绝句》)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唐,白居易《放言五首》)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唐。 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 3.对偶的诗句拟人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比喻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相见欢》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对偶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低黄鹂一两声。 ——晏殊《破阵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 反问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 不知明镜里,何处是秋霜?——李白《秋浦歌》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赠董大》 设问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李白《清平调词三首》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4.诗词修辞手法博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词中博喻手法运用较少,因为词比诗更讲究委婉含蓄,少于铺陈,尤其避免语式的单调。 然而,词中也有非常成功的运用博喻的例子。下面,我们来详述博喻的作用。 (1) 博喻能够充分地描写事物的特征,形象地揭示事物多方面的内涵。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这是其他类型的比喻所无法做到的。 博喻运用得好,可以使景物多姿多彩,使 声音逼真传神,可以使人物形神毕现,使道理具体明白。例如,苏轼在《百步洪》的开头八句写道: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诗人一口气用八个不同的形象:投梭、兔奔、鹰抓兔、骏马冲坡、琴弦飞迸、箭脱手、闪电瞬逝、荷叶上水珠急剧滚落,来形容洪水的势不可挡,一往无前。 他既写了水波的猛势,又写了船在波涛上动荡的情景,从多个角度把洪流描写得有声有势,蔚为壮观,从而突出行舟的快速特征,加强了惊 险感,回味无穷。 正如王水照先生为此所注:“此用博喻法喻轻舟在急流中飞 驶之疾。” (2) 博喻能够加强语意,增强文章的气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词人贺铸的《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若问闲情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 风絮,梅子黄时雨!闲愁本是无声无色、无形无迹的,此词末尾一连用三个比喻来说明“闲 愁”:“一川烟草”讲的是闲愁之多;“满城风絮”讲的是闲愁之乱;“梅子黄 时雨”讲的是闲愁之缠绵不断,将难以触摸的情绪转化创造出极其优美的意 境,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诗词修辞手法博喻是怎样分类的诗词修辞手法博喻分类如下:(1) 用多个喻体描绘本体的一个方面,也就是说,在诗词中,喻体所表 现的仅为本体的一个方面。 例如《送无本师归范阳》中“奸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蜂蝉碎锦缬,绿池披菡萏。 芝英擢荒榛,孤起连英”,连用四个意象,来形容贾岛的奇特 诗风。 (2) 用多个喻体描绘本体的几种状态。 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水泉冷涩弦 疑绝,疑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 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通过塑造琵琶声 的音强、音高、音色、节奏各不相同的喻体形象,不仅可调动读者的听觉和 视觉,而且还可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最著名的博喻,则莫过于白居易的《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此诗通篇用博喻构成则甚罕见。 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它们环环紧扣, 如行云流水,自然成文,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义。此诗 只见喻体,即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喻本,就像一个耐人寻思的谜,从而诗 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层朦胧的色彩了。 6.唐诗中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 1,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 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7,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8,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9,起兴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的《锦瑟》) 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7.诗词修辞手法通感是怎样分类的诗词修辞手法通感分类如下:(1) 视觉与听觉间的通感。 五官可以相通,但最易打通的是视觉与听觉, 正如唐代学者孔颖达有言:“声音感动于人,令人心想其形状如此。”视觉与 听觉之间的通感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听觉表现视觉,这种表现方式能给事物以动态美。 例如苏轼的 《夜行观星》“大星光相射,小星闹若沸”,大大小小的星星聚集在一起,大星 星似乎明亮而平静,小星星闪烁不定,在诗人的笔下就成了“闹若沸”的场 面,一个“闹”字在宁静的夜空中更显其活泼自在而又乖巧的意境。 另一类是视觉表现听觉,这种形式能使虚化的东西实化,达到化虚为实、虚实结合的境界。 例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 兰笑。” 带露的芙蓉、盛开的兰花,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 描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 以目睹。 (2) 触觉与听觉间的通感。例如“寒磬满空林”(刘长卿《秋日登台上寺 远眺》),以触觉上的寒形容磬声的深远,寒磬衬空林,旧日辉煌的场所如今 衰草寒烟,十分凄凉。 又如“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清 晨的钟声远扬,穿过雨幕,袅袅的余音穿透云层,悠远而空明,但因雨天而 钟声里显“湿”,人们不得上岸的一点烦闷也表现得贴切自然。(3) 视觉与触觉间的通感。 例如,“杨花扑帜春云热”(李贺《蝴蝶飞》), 杨花在春风中飘落,而春云也让人产生了热的感觉,春意热闹盎然的意境因 “热”字而更形象。 “来是万缕弄轻黄”(石柔《绝句》),杨花开的花色淡到若 有若无,使人产生飘忽不定的感觉,突出杨花随风飘荡不能自主的无奈之感。 (4) 其他感官之间的通感。其他感官之间的通感,有听觉和嗅觉间的通 感,例如“哀响复若兰”(陆机《拟西北有高原》有视觉与嗅觉间的通感, 例如李白的《酬殷佐明见赠五云裘歌》“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 ” 还有多种感官间的相通,如白居易的《琵琶记》“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 冰下难。”这句话将听觉、视觉及触觉互通。 8.诗词修辞手法多句互文是怎么回事多句互文,就是指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中的词语参互成文,合而见义。 例如《木兰辞》“东市买验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其 中“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对举互文,可理解为“(到)东西南北 的集市上购买骏马、鞍鞯、嚼子、缰绳和长鞭”,表现出木兰征战前的紧张忙碌。 又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这句可理解为“(兰芝)在十三到十六岁之间掌握了织素、裁衣、弹箜篌、诵诗书等技能”,由此表现出兰芝的多才多艺和知书达理,并不是一年学会一种。 这种多句互文,在词中出现的几率很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