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黄巢的诗句有哪些1、《菊花》 年代: 唐 作者: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2、《题菊花》 年代: 唐 作者: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3、《不第后赋菊》 年代: 唐 作者: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4、《自题像》 年代: 唐 作者: 黄巢 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 1、黄巢(820~884年), 唐曹州(山东曹县)人。出身盐商,积财聚众,尤好收留亡命之徒。唐懿宗以来,因皇室奢侈过度,赋税沉重。是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物,由于他的人格魅力和过人胆识,最终取代王仙芝而成为这场大起义的总领袖。由他领导的这场大起义摧毁了腐朽的李唐王朝,打破了唐末军阀割据混战的黑暗社会的僵死局面。为社会由分裂向统一过渡准备了条件,从而推动了历史继续向前发展。 2、黄巢流传下来的三首诗中,有两首是以菊花为题材的咏物诗。其中,《题菊花》写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表现了他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必胜信念。这首《菊花》诗的境界比上首更雄伟、豪迈,诗中,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农民起义军的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 二、黄巢的诗句只有两首一、《题菊花》 作者:唐代黄巢 1、原文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2、翻译 飒飒秋风卷地而来,满园菊花瑟瑟飘摇。 花蕊花香充满寒意,蝴蝶蜜蜂难以到来。有朝一日,我要当了春神,我将安排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盛开。 二、《不第后赋菊》 作者:唐代黄巢 1、原文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2、翻译 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阵阵香气弥漫长安,满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扩展资料: 鉴赏: 1、《题菊花》 此诗采用比兴手法,托物言志,抒发了作者力图主宰社会的豪迈思想。其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它展开了充满浪漫主义激情的大胆想象:一旦自己成为青帝(春神)就要让菊花与桃花在大好春光中开放,让菊花也同样享受到蕊暖香浓蜂蝶绕丛的欢乐。 这种对不公正“天道”的大胆否定和对理想中的美好世界的热烈憧憬,集中地反映出诗人超越封建文人价值观念的远见卓识和勇于掌握、改变自身命运的雄伟胆略。 2、《不第后赋菊》 此诗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把菊花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以百花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 全诗辞采壮伟,设喻新颖,想象奇特,意境瑰丽,气魄雄伟。 三、描写冬天菊花的诗句诗词: 黄巢 《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予桃花一处开。 黄巢 《菊花》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 元稹 《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郑谷 《菊》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鬃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范曾大 《重阳后菊花三首》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 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范曾大 《重阳后菊花三首》 过了登高菊尚新,酒徒诗客断知闻。 恰如退士垂车后,势利交亲不到门。 刘克庄《菊》 羞与春花艳冶同,殷勤培溉待西风。 不须牵引渊明此,随分篱边要几丛。 郑思肖《寒菊》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味浓。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 陈佩《瘦菊为小婢作》 瘦菊依阶砌,檐深承露难。 莫言根蒂弱,翻足奈秋寒。 朱淑真《黄花》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由能爱此工。 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陶渊明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李清照以菊花自比,写下了“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刘禹锡 和令狐相公玩白菊 家家菊尽黄,梁园独如霜。莹静真琪树,分明对玉堂。 仙人披雪氅,素女不红装。粉蝶来难见,麻衣拂更香。 向风摇羽扇,含露滴琼浆。高艳遮银井,繁枝覆象床。 桂丛惭并发,梅蕊妒先芳。一人瑶华咏,从此播乐章。 袁崧 菊 灵菊植幽崖,擢颖凌寒飙。 春露不染色,秋霜不改条。 白居易 重阳席上赋白菊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人少年场 句子: 1、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菊花》 2、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陶渊明《过故人庄》 3、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4、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红楼梦》 5、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范曾大《重阳后菊花三首》) 6、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 郑思肖《画菊》 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8、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 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 9、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 10、羞与春花艳冶同,殷勤培溉待西风。不须牵引渊明此,随分篱边要几丛。 (刘克庄《菊》) 11、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味浓。 (郑思肖《寒菊》) 12、瘦菊依阶砌,檐深承露难。 (陈佩《瘦菊为小婢作》) 13、吾家颇有东篱菊,归去秋风耐岁寒。郑板桥在《画菊与某官留别》 14、家家菊尽黄,梁园独如霜。唐 刘禹锡《和令狐相公玩白菊》 15、灵菊植幽崖,擢颖凌寒飙。袁崧 《菊》 16、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白居易 《重阳席上赋白菊 》 17、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题菊花》 18、秋霜造就菊城花,不尽风流写晚霞。--李师广 《菊韵》 19、淡巷浓街香满地,案头九月菊花肥。 --王如亭《菊城吟》 20、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晋·陶渊明《和郭主簿》 21、阶兰凝暑霜,岸菊照晨光。 唐·太宗《赋得残菊》 22、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唐·杜甫《云安九日》 23、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唐·白居易《咏菊》 四、朱元璋所作的带有“黄巢”的诗句有哪些朱元璋并未作带有“黄巢”的诗句。 唯一与“黄巢”有关的是参考了黄巢的《不第后咏菊》而作的诗《咏菊》。 《咏菊》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 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黄巢:《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不第后赋菊》赏析 《不第后赋菊》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所作的咏物诗。此诗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把菊花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以百花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全诗辞采壮伟,设喻新颖,想象奇特,意境瑰丽,气魄雄伟。 黄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 朱元璋 大明太祖高皇帝,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聪明而有远见,神威英武,收揽英雄,平定四海,纳谏如流,求贤若渴,重农桑,兴礼乐,褒节义,崇教化,制定的各种法规都很相宜,前所未有。但他性格严明,晚年偏好诛杀,使得一代开国元勋很少有善始善终者。 《咏菊》赏析 《咏菊》无一不展现朱元璋一统天下的豪志状语,正所谓,说出来的话和本人的性格是有着紧密的关系的,正如朱元璋那一句“要与西风战一场,满身披就黄金甲”,这样一句简直是脍炙人口,直接表明了他将来要穿上黄袍君临天下俯瞰世间万物,其中的霸气也是无人能及的;朱元璋性格本就刚硬,做事妥当,那内心的一统天下之豪情简直是如决堤的洪水般一涌而出。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http://so.gushiwen.org/view_73146.aspx 五、黄巢的诗有哪些黄巢诗鉴赏 生平简介 黄巢(?—884),唐末农民起义领袖 。 曹州冤句(今山东省荷泽县西南)人,出 生于盐商家庭,能诗文 ,精武艺 。曾应进士试 ,不第。 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参加王仙芝领导的农民起义。王牺牲后,被推为王,号冲天大将军,年号王霸。 广明元年(880)攻占唐都长安,即帝位,国号大齐,年号金统 。后因内部分裂、大将朱温叛变投敌等原因,起义军屡战失利,于中和四年(884)自杀于泰山狼虎谷。 《全唐诗》录存其诗三首。 菊花 黄 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流传下来的三首诗中,有两首是以菊花为题材的咏物诗。 其中,《题菊花》写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表现了他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必胜信念。 这首《菊花》诗的境界比上首更雄伟、豪迈,诗中,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农民起义军的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 首句“ 待到秋来九月八 ”,意思是重阳佳节未到 ,而诗人即赋诗遥庆之 。 “待到”二字迸发突兀,“骤响如爆竹 ”,具有凌厉、激越的韵致和可望在即的肯定意味 。“九月八”在重阳节的前一天,从诗情奔腾的湍流来考察 ,诗人不写“九月九”而写“ 九月八 ”,并不仅仅是为了押韵,而且还透露出一种迫不及待,呼唤革命暴风雨早日来到的情绪。 次句“我花开后百花杀”,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一种不可抗御的自然规律,用金菊傲霜盛开与百花遇霜而凋所造成的强烈对比,显示出菊花生机盎然的顽强生命力,一方面暗示了农民革命风暴一旦来临,腐败的唐王朝立刻就会象“百花”遇霜一样,变成枯枝败叶。第三、四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则是对菊花胜利远景的预见和憧憬。 第三句中的“冲天”二字,写出了菊花香气浓郁、直冲云天的非凡气势 ;“香阵”二字说明金菊胜利时决非一枝独放,而是群体皆荣,包含了朴素而深刻的天下太平观念;一个“透”字,又显示了菊花香气沁人心脾、芳贯广宇、无所不至的进取精神。而第四句中的“满”、“尽”二字,则状摹出菊花夺魁天下时的奇观——重阳佳节,菊花盛开,整个长安成了菊花的世界,这就充分展示出农民革命风暴摧旧更新、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 菊花,历来被视为华夏的国花,咏菊花而写不出国魂者,皆下品。黄巢的这首诗托物言志,借咏菊以抒抱负,境界瑰丽,气魄恢宏,气格刚劲雄迈,不同凡响,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那身披甲胄,手擎长剑,气冲霄汉的千古英雄形象,诸如“我花开后百花杀”、“ 满城尽带黄金甲 ”等句,语调斩截,气势凌厉 ,这些石破天惊 、走雷挟电的诗句,象一簇簇闪动着反抗精神的火焰,闪烁在历代反抗权威者的民众心中。 题菊花 黄 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 :“ 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 。”古往今来,确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 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俗套,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 。“ 西风”点明节令 ,逗起下句 ;“满院”极言其多。 说“栽”而不说“开”,是避免与末句重韵 ,同时“栽”字本身也给人一种挺立刚健之感。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 ,这在文人的咏菊诗中也不难见到 ;但“满院栽”却显然不同于文人诗中菊花的形象。 无论是表现“孤标傲世 ”之情,“孤高绝俗”之态或“孤孑无伴”之感,往往脱离不了一个“孤”字。黄巢的诗独说“满院栽”,是因为在他心目中 ,这菊花是劳苦大众的象征,与“孤”字无缘。 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劲节,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在飒飒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 ,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不象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香竞发,因此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集菊花的幽芳了。 在旧文人的笔下,这个事实通常总是引起两种感情:孤芳自赏与孤孑高傲。作者的感情有别于此。 在他看来,“蕊寒香冷”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寒冷的季节,他自不免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而鸣不平。 三、四两句正是上述感情的自然发展,揭示环境的寒冷和菊花命运的不公平。 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这一充满强烈浪漫主义激情的想象,集中地表现了作者的宏伟抱负。 统观全诗,寓意是比较明显的。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 作者既赞叹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所谓 “为青帝”,不妨看作建立农民革命政权的形象化表述 。 作者想象,到了那一天 ,广大民众就都能生活在温暖的春天里。值得注意的是 ,这里还体现了农民朴素的平等观念。 因为在作者看来,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