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明孝陵有关诗句

一、描写“明孝陵”的诗句有哪些

《过明孝陵》 田牧 梅花园外接桃花,十里香尘漫紫霞。

已道名山僧占尽,林深更有帝王家。《游南京明孝陵感怀(七绝二首)》 田牧 百花依旧诉春秋,不老青山葬古丘。

岁月犹如溪谷水,奔流向海不回头。 千秋帝业成春梦,万古江山作画屏。

继往今来多少事,昙花一现似流星。《咏明孝陵二首》 田牧 孝陵气势压江东,万顷松涛动远空。

不见煤山槐树老,年年落寞对西风 卅载驱劳十万师,陵台筑就世间稀。世间大脚女多少,岁岁望夫夫不归。

《南京--明孝陵》 田牧 定鼎南京转北京,儿孙龙斗血犹腥。钟山巍阙成孤冢,玄武湖边月怒明。

《长江行--南京--明孝陵》 田牧 钟阜山陵高庙新,风吹柏柳涨青痕。心随辇道闻莺语,镜摄明楼看日暾。

万岁笙歌沉墓冢,九重神殿上昆仑。江城昨夜飞红雨,朝案梅花过禁门。

《长江行 南京 明孝陵》 田牧 一代英雄草莽里,独龙阜下起高坟。石人梦断濠边月,泥马汗湿塞上云。

客子金陵朝圣主,公侯华夏待明君。悠悠逝去长江水,贯看人间变换文。

《谒明孝陵》 田牧 牛郎跃马破狼兵,敢取金陵作帝京。功盖项刘复汉祚,治隆唐宋启清明。

康乾南巡亦高祭,吴晋偏安徒逊名。假令当年无战火,燕山应与此山争。

二、描写明孝陵的诗句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它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珠峰下,陵垣周长达斡尔22.5公里.文字概述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它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陵垣周长达斡尔22.5公里.

明孝陵布局呈“北斗星”图.孝陵的神道以弯曲幽长有别于历代帝王的宽阔直接,一直使人们百思不得其解,并由此附会出很多传说.这一新发现解释了这一离奇现象:古代帝王陵墓中有采用天宫、天象、星宿图的情况,意在“天人合一”、“魂归北斗”的效果,而朱元璋尤其对天象崇仰,因而在生前就把自己的陵墓设计成北斗七星的形状,“勺头”为绕梅花山而环行的导引神道部分,“勺柄”为正北方向直线排列的陵寝建筑部分,“勺头”、“勺柄”上的“七星”依次为四方城、神道望柱、棂星门、金水桥、文武坊门、享殿、宝城.从平面图上看,孝陵的“七星”排列走向与南北朝、辽代、唐代所绘制的“北斗七星”图是相同的.考古人员还发现,孝陵的地下玄宫也呈勺子状,而且朱元璋的安葬地确切在明孝陵,而非民间传说中的其它地方.这一说法遭到有关人士的质疑,其直接证据是弯曲的神道是明成祖朱棣所建,而非其父朱元璋亲为“北斗七星”一说是巧合.还有学者提出朱元璋葬在明孝陵和灵谷寺中间.一时间众说纷纭,难有定论.1999年8月,考古工作又取得一个重大成果,一个六朝都城的建筑遗迹--祭坛,在紫金山南坡被发现.祭坛位于紫金山海拔277米处,结构为4层,坛体背靠主峰,东、南、西三面以巨石垒墙,面积达8000平方米,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面积最大的的封建国家祭祀礼仪建筑,对研究六朝文化和我国古代礼仪制度演变及其历 史作用有着重要价值.祭坛主墙体所用石材硕大,最重的将近2吨,多层墙体及台面高低错落,最上层与最下层高差超过10米,整个坛体体积超过15000立方米.祭坛南面正中顺山坡砌造石阶道路直通山下.扰土层中还出土了大量六朝时代的砖瓦遗存.千禧年前夕,一座沉睡了六百多年的石龟,抖掉覆盖在身上的泥土,以中华第一巨龟的雄姿,破土而出.石龟是在美龄宫东侧的树林里被发现的,当时石龟与石碑身处二处,相隔数米,几乎被泥土与灌木丛湮没

三、明孝陵有哪些传说

据史载,明孝陵安葬的是明太祖朱元璋 和他的糟糠之妻马皇后,坐落在紫金山下,位 于中山陵和梅花山之间,是南京地区规模最 大的帝王陵墓,其占地面积超过了我国古代绝大多数帝王陵寝。

明孝陵的规模曾经参考唐宋两代的皇家 陵园而做了改变。其周长约为22。

5千米,规模相当宏大。围墙内建筑宏伟,几乎包含了 南朝70所寺院的一半。

这个园林里种植了 十几万棵松树,放养了上千头鹿,每头鹿颈间都挂有一块银牌,上写“盗宰者抵死”。为了 守护这座帝王陵园,分别设了神宫监和孝陵 卫,有10000名军士在这里轮值。

明孝陵是朱元璋的陵墓,但其地宫具体 位于何处,人们议论纷纷却无人知晓。加之 民间传说在朱元璋下葬时13个城门同时出 殡,还有人传言其葬于南京朝天宫、北京万岁 山等处,因此朱元璋的葬身之地几百年来仍 旧扑朔迷离。

谜团之一:朱元璋是否葬在独龙阜?考古专家根据物体磁场原理利用先进的 考古技术,将土、石、砂及人工物质等地下介 质由于磁场的不同空间分布特征得出的不同 空间磁力线分布图像在电脑中进行分析,来判断地下是否掩埋了物体,以及该物体的 形状。 刚开始时探测把明楼当作中心。

探测结 果表明地宫不在这条中轴线上。考古专家根 据向东南延伸的异常磁导信号,发现了宝城 内明孝陵地宫的中心位置,明确了明成祖就是葬在此地,而且地宫没有被破坏的痕迹,并 非像民间传言的那样曾经被盗。

谜团之二:墓道人口在哪儿?通过分析对明楼中轴线以北的测网资料 可发现地下宫殿并没有不寻常的变化,而中轴线以东向东南拐时出现了异常变化。 这种 隧道状构筑物连续120米都有异常,内径达到5〜6米。

据此考古专家推测,从明楼东侧 的宝城城墙下可进入该隧道状构筑物。考古专家实地考察后发现,明楼东侧的 宝城城墙上有两处明显的张性破裂的裂口和 下沉错位的痕迹,辛勤工作的考古工作者认 为地下宫殿的入口之一就在这里。

谜团之三:墓道弯曲是岩石“作怪”?和历代别的帝王陵寝相比,明孝陵表现 出了太多的不一样,墓道弯曲就是其特色 之一探测表明两种不同的岩石导致了这一现 象。明楼北面的山坡,底下的岩层结构是两 个地质时期的,东西两侧分别是长石石英砂 岩和年代更久远的中侏罗纪的砾岩,这两种 岩石存在很大的磁性差异,更巧合的是,这两 个地质时期形成的岩石的接触面正好是南北 向的,而且接近明楼中轴线,所以最初被误认为是墓道。

西侧岩石非常坚硬,因此很难从这里开 挖,考古专家考察了当地的地质特点后,认为 有可能当年明孝陵的建筑工程的负责人也发 现了这里岩石之间存在磁性差异,因地制宜对之前的设计方案作了改变。明孝陵地宫的位置的确在独龙阜下面, 然而却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它的墓道偏向一 侧。

这种做法也影响了明代后来的皇陵的设 计。如已发掘的北京明十三陵中的定陵的墓道入口就向左偏,这种做法与明孝陵偏向右 侧是不一样的,但都遵循了不把墓道开在方 城及宝城中轴线上的法则。

谜团之四:宝顶表面巨大的卵石有什 么用?考古人员发现,独龙阜山体表面大部分的地方是人工堆积修补而成,而且山顶上到 处是排列组合十分得当的巨大的鹅卵石。 研究表明是当年的造陵工匠靠人力将这 些巨型卵石从山下面运送上独龙阜山,那么 这些卵石是为了让帝陵显得更为美观,还是为了防止雨水冲刷帝陵的表面,或者是为了 阻止盗墓者呢?明孝陵所在之处依山傍水,风水绝佳。

它背后隐藏的种种秘密,给后人留下了广阔 的想象空间。

四、明朝3处重要陵区是明孝陵、明十三陵和哪里

明显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湖北省钟祥市城东郊的松林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亲恭壑献皇帝和母亲章圣皇太后的合葬墓,是我国数千年历史长河中最具特色的一座帝王陵寝。

显陵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建成,前后历时共47年,其围陵面积183。 13公顷,整个陵园双城封建,外逻城长3600余米,墙高6米,墙体厚1。

8米,红墙黄瓦、金壁辉煌、蜿蜒起伏于山岚叠嶂之中,雄伟壮观,是我国历代帝王陵墓中遗存最为完整的城墙孤品,陵园由内外逻城,前后宝城、方城明楼、棱思殿、陵恩门、神 厨、神库、陵户、军户、神宫监、功德碑楼、新红门、旧红门,内外明塘、九曲御河、龙形神道等30余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组成,其布局构思巧夺天工,殿宇楼台龙飞凤舞,工艺浮雕美绝伦、一陵双冢举世罕见,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中的瑰宝。 显陵之奇特主要源于王墓改帝陵而形成的一陵双冢举世无双的孤例而弥足珍贵。

显陵的墓主朱佑?z生前为兴献王,死后葬于松林山,明正德16年武宗驾崩,因其无子嗣,慈寿皇太后与首辅大学士杨廷和遵奉“兄终弟及”之祖训,遗命“兴献王长子朱厚?小彼没实畚弧D旰盼ؼ尉福笾旌?形粤⑻逑担梦淞ζ较⒘顺ご? 年之久的“皇考”之争,其间廷杖致死17人,入狱、夺俸、充军、戎边、革职等官员达115余人,从而完成了自己的昭穆体系,这一重大事件历史上称之为“大礼仪”之争。 此后嘉靖皇帝朱厚?斜憬Æ涓缸纷鹞عй窒谆实郏⒔Í跄垢奈ص哿辏ي剂舜蠊婺5母慕ɡ┙üこ蹋敝良尉讣荼澜ㄉ璨磐V埂? 显陵以其独特的环境风貌、精巧的布局构思、宏大的建筑规模、丰富的地下宝藏及其珍贵的历史价值而受到国家文物专家的高度重视,八八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九九年三月国家文物局又将其作为明代唯一的一座帝陵,向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已投票通过,将我国湖北钟祥县的明显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联合国专家让。路易。

卢森先生视察显陵后感到十分惊讶,将显陵称之为“神奇的明显陵”,对至今已历时115年仍保持完好的外逻城感到“简直不可思议”。同时对显陵的保护维修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五、明孝陵有着哪些谜团呢

据说,明孝陵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障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坐落在紫金山南独龙阜玩珠 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也是我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

明孝陵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形制参照唐宋两代的陵墓而有所增益。陵占地长22。

5千米, 围墙内宫殿巍峨,楼阁壮丽,南朝70所寺院有一半被围入禁苑之中。 陵内植松10万株,养 鹿千头,每头鹿颈间挂有“盗宰者抵死”的银牌。

为了保卫孝陵,内设神宫监,外设孝陵卫, 由5000名到1万多名军士日夜守卫。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寝建筑,但其地宫的具体位置在哪里,众说纷纭,史无定论。

加之朱元璋下葬时曾有13个城门同时出殡和葬于南京朝天宫、北京万岁山等民间传说,因此 朱元璋是否真的葬在明孝陵也成为数百年来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谜团。 谜团之一:朱元璋是否葬在独龙阜?专家们采用的精密磁测技术是根据物体磁场原理,通过探测地下介质(土、石、砂及人 工物质)磁场的空间分布特征,根据其空间磁力线分布图像的不同,输入计算机分析,来判 别地下掩埋物是否存在及其形制的。

最初的测网布置乃以明楼为中心。 探测结果发现这条中轴线上没有想象中的地下构筑物。

通过异常的向东南延伸的磁导信号,找到了宝城内明孝陵地宫的中心位置,确认朱元璋就葬 在独龙阜下数十米处,而且这座地下宫殿保存完好,排除了过去流传的地宫被盗之说。谜团之二:墓道入口在哪儿?在对明楼中轴线以北的测网资料分析中,通道状并无连续的异常,相反以东拐向东南的 线状异常。

而且这种隧道状构筑物的异常是连续的,长度达到120米,具有一定宽度,内径 为5 ~ 6米。同时判断,该隧道状构筑物的入口之一位于明楼东侧的宝城城墙之下。

经地表调查,在相应的宝城城墙上可看到两处明显的张性破裂的裂口和下沉错位的痕迹, 由此推测这里很可能就是隧道状构筑物即地下宫殿的入口之一。 谜团之三:墓道弯曲,是岩石“作怪”?明孝陵与历代帝王陵寝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其中之一就是墓道弯曲不直。

通过探测,结果发现竟是两种不同的岩石所致。明楼以北的山坡,地下由两种不同岩石 组成,西侧是下中侏罗纪的砾岩,东侧是稍晚的长石石英砂岩。

这两种岩石本身的磁性差异 很大,更奇怪的是,这两种不同岩体的接触界面呈南北走向,并且位置也靠近明楼中轴线,开 始时被误认为是墓道。 由于西侧岩石硬度强,开挖困难,专家根据宝城内的地质特征,认为不排除存在这样一种 可会邑当年明孝陵的建筑工程主持者已注意到本地岩石的磁性差异,而修改了原有的施工方案。

明孝陵地宫确实在独龙阜下,其墓道偏于宝城一侧做法,起因是什么,目前尚不可知,但 这种制度一直影响到明代后来的帝陵规制。 如北京明十三陵中已发掘的定陵,其墓道入口便 是偏向左侧,与孝陵墓道正好相反,但避免把墓道开在方城及宝城中轴线上却是它们共同遵 循的法则。

谜团之四:宝顶表面巨大的卵石有什么用?考古人员还发现独龙阜山体表面至少60%的地方是经过人工修补堆填的,宝顶上遍布有 规则排列的大量巨型卵石。 经过研究分析,这些巨型卵石是当年造陵工匠用双手从低处搬运 上去的,是帝陵美学的要求,还是为了防止雨水对陵表的冲刷和盗陵者的掘挖?明孝陵坐北朝南、依山傍水,堪称风水宝地。

它留给世人的这些谜团也散发着神秘魅力, 给后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