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宋词 常用的抒情手法有哪些一般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五种等。 1、直抒胸臆即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如唐代李白的《行路难》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借景抒情即作者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如唐代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3、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即作者借日常生活或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情感或志向。如宋代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4、借古抒情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如唐代吴融的《华清宫》,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长生秘殿倚青苍,拟敌金庭不死乡。无奈逝川东去急,秦陵松柏满残阳。 5、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即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如唐代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2.古代抒情词搜索到的,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古代诗歌抒情方法示例:歌德曾讲过一个耐人寻味的观点,他认为要检验一篇韵文是否是诗,最好的方法是把它译成另一国文字的散文,若译过去以后,原韵文中的情感力量丧失殆尽,那么这篇韵文就不是诗,当然这应把翻译水平这个因素排除在外。 歌德这番话告诉我们,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诗歌的骨子里渗透着情感,放逐了情感,也就放逐了诗歌。那么古代诗歌是如何抒情言志的呢?我们在鉴赏古代诗歌时,又如何体味诗人的婉曲情意呢?下面,我结合具体诗作,对古诗抒情手法作一翻梳理评析。 (一)直抒胸臆。 这是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场景和环境表明爱憎喜怒态度的抒情方式。 如唐代女诗人陈玉兰的《寄夫》一诗,写得率意真诚,叫人怦然心动:夫戍边关妾在关,西风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全诗以第一人称(妾)内心独白的形式来表现妻子对丈夫的思念和牵挂,首句念夫远隔天涯,次句忧夫边关苦寒,复次寄衣和泪修书,最后悬想寄衣到否。 四句细腻逼真、层次井然的心理描写直截了当地揭示出夫妻之间刻骨铭心、体贴入微的恩爱深情。 (二)借景抒情。 即诗人把自己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当中,通过描写景物(声光色态、动静虚实)来抒发。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全诗无一字说惜别,无一字说伤心,但伤怀惜别之情悠悠不尽,随水长流。 孟浩然有一首《早寒有怀》:“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全诗选取典型的秋天景象来抒情。 北风萧萧,木叶摇落,大雁南飞,在这样的氛围之中,孤独的诗人面对迷茫的江水,又怎能不思乡呢?这类借景抒情的诗作中有一类“触景生情”的,特别富有情趣。 王昌龄的《闺怨》即为代表作品。“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歌描写一位闺中少妇,被一个明媚的春日哄动了藏蛰一冬的热情,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登上楼头,忽然看见路头的青青杨柳,心里产生了微妙的情感变化:在这样明媚的春天,自己竟然独守空闺,与丈夫天各一方,更恐怖的是,她发生了这样的疑问——我的青春是不是和这杨柳一样黄了又青呢?早知如此,当初又何必让丈夫从军边塞,想立功封侯呢?青青杨柳惊动了少妇久蛰于心的幽怨相思。 (三)叙事抒情。有些诗歌选取生活中一些细节、场景、片断和事件来抒情达意,品读此类诗歌要洞幽发微,体情察意。 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诗通篇叙事,首句写在洛阳城里又见秋风,引起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次句写想写家书,而思绪万千,不知从何说起,这两句比较平淡。 三、四两句抓住一个细节,化庸常为神奇:行人(送信之人)要走之际,诗人似乎又想起什么内容忘记写入信中,只好拆开信封再检杳一遍。 羁旅之人对家乡,对亲人那种无限牵挂的微妙心理,正是通过这一看似平常的生活细节活脱脱地表现出来了。王维的《杂诗》(其二)的叙事更富有原汁原味的生活气息:“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诗人用白描手法记录了一次对话(应该就是诗人对来客的问话):“您从我家乡来,应该知道家乡的事吧?您来的时候,我家窗前的那株寒梅可曾开了花?”诗人不直说思念,而我们分明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强烈的思念——诗人对家乡的景物是那么熟悉,诗人的语气是那么急切,他是多么想亲自回去看一看啊!古诗中还有一些叙事类作品,以曲折见长,在很短的篇幅内写出波澜,有尺水兴波之妙,颇值得玩味。 最有代表性的是晚唐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诗歌以闺中思妇的口吻来写,起句很是突兀,早晨起来,就要去打门前树上的黄莺儿;为什么呢?原来是不想让它在枝上啼叫;黄莺的声音很动听,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是因为它的啼叫惊醒了我的梦;什么梦这么甜美?原来是梦见了在辽西从军的丈夫相会,难怪要去打那黄莺儿了。 四句诗,一句一层意思,而且是用了倒叙的手法,环环相扣,思妇的极度失望、烦闷的心理活现纸上,可谓是极尽曲折之妙。 (四)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两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质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五)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常用的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如李商隐的《贾生》云:“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这是摘取汉文帝在未央宫的宣室祭祀后召见贾谊,向他询问鬼神之事的镜头入诗,这件事是帝王千万件起居活动之一。诗人为什么抓住这。 3.古诗词的抒情方法有哪几种古诗词的抒情方法有两种: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四种。 1、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 (1)例: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湖南卷)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雨,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2)答案示例:颈联中“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作者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 “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2、间接抒情 即作者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1)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答案示例:两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扩展资料: 古诗抒情方法细分: 1、借景抒情 即作者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2、借古抒情 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3、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即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抒情手法 。 4.古诗词的抒情方法有哪几种古诗词的抒情方法有两种: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四种。 1、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 (1)例: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湖南卷)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供笑雨,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2)答案示例:颈联中“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作者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2、间接抒情 即作者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1)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答案示例:两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扩展资料: 古诗抒情方法细分: 1、借景抒情 即作者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2、借古抒情 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3、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即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抒情手法 5.古代诗歌常见的抒情方法包括哪些⑴直抒胸臆 直抒胸臆这是直接对有关人物、事 件、场景和环境表明爱憎喜怒态度的抒 情方式。 如杨炯的《从军行》中“宁为百 夫长,胜作一书生”,就是直接抒发了诗 人参军杀敌报国的愿望;杜甫的《曲江对 酒》中“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徒伤未拂 衣”则是直接抒发了诗人欲进不能、欲退 不得的矛盾心情;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 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 开心颜”,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不卑不 屈的叛逆精神和不摧眉折腰的人格。 (2)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诗人借描写景物来抒发 自己的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 情。 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故人 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 的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全诗无 一字说惜别,无一字说伤心,但伤怀惜别 之情悠悠不尽、随水长流。 张可久的《清 江引•秋怀》:“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 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 声秋梦里。”作者描写了 “西风、红叶、黄 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 组景物,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 从而衬托出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 (3)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诗人借某一事物表达自 己的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 等,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这种 抒情方式常用在咏物诗中。如杜荀鹤《小 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 篙。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 开头两句描写小松由小而大,具有强大生 命力的特征。 以“小松”喻人,写“小松” 初始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A大树,批 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 (4) 叙事抒情 有些诗歌选取生活中一些细节、场 景、片断和事件来抒情达意,考生品读此 类诗歌要洞幽发微、体情察意。 如张籍的 《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 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 封。” 这首诗通篇叙事,首句写在洛阳城 里又见秋风,引起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 念;次句写想写家书,而思绪万千,不知从 何说起,这两句比较平淡;三、四两句抓 住一个细节,化庸常为神奇:行人(送信之人)要走之际,诗人似乎又想起什么内 容忘记写入信中,只好拆开信封再检查一 遍。 羁旅之人对家乡、对亲人那种无限牵 挂的微妙心理,正是通过这一看似平常 的生活细节活脱脱地表现出来了。 (5) 借古讽今 借古讽今是借描写古代繁华之都、古代历史事件或人物遭遇来喻今、伤今和 讽今,它是咏史诗常用的手法。如刘禹锡 的《台城》:“台城六代竟奢华,结绮临春 事最奢。 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 花。”诗歌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 的地方为题,批判了六朝统治者纵情作乐 的荒淫生活,用严肃的历史教训来告诫今 人。 李清照的《绝句》:“生当作人杰,死 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则 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谴责 了宋帝王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 李 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 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 问鬼神。”借写文帝把谪居长沙的贾谊召 回京城,君臣晤谈,直至夜半,殷殷垂询 鬼神之事的故事,抒发了封建统治者不能 真正重视人才的感慨。 诗中的贾生,正有 作者自己的影子,作者慨叹贾生的不遇明 主,实际是感喟自己的生不逢时,自伤之 意尽在言外。 (6) 用典抒情 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 时事。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 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 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 歇,王孙自可留。” 尾联化用王孙典故,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 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 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 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 隐了。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 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 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 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 安不见使人愁。”把历史上的典故、眼前 景物和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诗 人忧国伤时之情,意旨悠远。 诗歌的抒情方式从大的方面来说, 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 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 今等。 我们在理解诗歌抒发的情感时,应 注意通过不同的抒情方式来加以把握。 。 6.诗歌的抒情方式有多少种啊古典诗歌的抒情方式有多种: 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诗经》和后来的乐府民歌大都直抒胸臆。如思慕所爱的姑娘便直抒“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思念远征的爱人竟宣称“愿言思伯,甘心首疾”(《卫风·伯兮》);“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王风·黍离》)直露而真率地抒发了诗人内心沉重而深广的忧伤;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乐府诗集·鼓吹曲辞》)写一位女子对“君”剖白心迹, 直接表达了少女至真、至善、至烈的爱情,显得坦荡、真率而震憾人心。 关汉卿的《[双调]•沈醉东风》“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 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 ‘好去者,望前程万里’。”这首曲写送别的场面和依依不舍的感情,真挚感人。 古典诗词中写送别之情的篇章不少。 如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所写情景与此曲相似。 但此曲表情如此率真,语言如此质朴自然,与大多数委婉之作,截然有别。再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二、间接抒情, 众所周知,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是直接的抒情,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叙事则因事缘情,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记史则咏史抒怀。 1、因事缘情:如唐代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又如白居易的《蓝桥驿见元九诗》“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 每到驿站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这首绝句,乍读只是平淡的征途纪事,顶多不过表现白与元交谊甚笃,爱其人而及其诗而已。 其实,这貌似平淡的二十八字,却暗含着诗人心底的万顷波涛。可贵的友情,可泣的共同遭际,诗中一句不说,只是让读者自己去寻觅包含在春雪秋风中的人事深沉变化,去体会诗人那种沉痛凄怆的感情。 这正是所谓“言浅而深,意微而显”。 2、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乐景乐情:如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是描绘春雨夜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从春草中,从园柳和鸣禽中,诗人感到春天的蓬勃生机,透露出喜悦的感情。 哀景哀情: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诗人把石头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到朦胧的月夜中写,这样尤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俱归乌有。 诗中句句是景,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再如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 现在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 首尾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合一体,“妙合无垠”。 乐景哀情:《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如杜甫的《绝句二首》“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碧绿的江,青葱的山,火红的花,洁白的鸟,这春末夏初的景色不可谓不美,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再如唐代张仲素的《春闺思》“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春意盎然的美景反衬出少妇内心的哀怨、凄凉。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3、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如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杏花,绚丽而脱俗,傍水杏花,更是风姿绰约,神韵独绝。本诗写临水开放的杏花,。 7.宋词中表达情感的方式和手法都有哪些 求指点1、赠友送别诗。 一般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或别后的思念。“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 (江淹《别赋》)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面临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因此,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 赠友送别诗主要为抒写离别之情。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直接抒情的,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 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开心。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 联系上下文,可知诗人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于一般的凄清缠绵、低徊留连,悲凉伤感的情调之外,创造了一种慷慨悲歌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间接抒情的,又有多种形式。 以喻显情的,如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又包含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 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远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失了,而李白还在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惟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的向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借酒抒情的,如王维构思精巧、语言新鲜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又作《阳关曲》、《渭城曲》、《阳关三叠》):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在交待了送别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后,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切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宴会即将结束时对主人的劝酒辞。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和场面。 宴席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喝过三巡,殷勤告别的话已说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之间惜别之情在这一刻都到了顶点,主人这一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体现。这种安排,很好地写出了送别的深情。 借物衬情的,如杜牧坦率真挚、留恋缠绵的七绝《赠别二首》(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诗三、四两句描写别情,作者没有正面表现,而是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会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常带着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 于是眼中的一切都带上了感伤的色彩。在诗人的眼里,蜡烛的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蜡烛拟人化了。 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了。结句的“到天明”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 借景抒情的,如唐诗人刘长卿虚处藏神、用笔神妙的五绝《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幅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凭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 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 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也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了一种闲淡的意境。 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2、咏史怀古诗。 一般是凭吊古代的人或事。对人,或表达缅怀之情,或追慕古贤,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或借古吟今。 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 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作品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 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 都遗响千古。 1、抒发感慨,感伤兴衰 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之感伤,独抒思古之幽情。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 尤其是做为六朝古都、曾经。 8.唐宋词 常用的抒情手法有哪些一般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五种等。 1、直抒胸臆即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如唐代李白的《行路难》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借景抒情即作者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如唐代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3、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即作者借日常生活或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情感或志向。如宋代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4、借古抒情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如唐代吴融的《华清宫》,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长生秘殿倚青苍,拟敌金庭不死乡。无奈逝川东去急,秦陵松柏满残阳。 5、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即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如唐代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9.诗歌抒情的方式有哪些(一)直抒胸臆。 这是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场景和环境表明爱憎喜怒态度的抒情方式。如唐代女诗人陈玉兰的《寄夫》一诗,写得率意真诚,叫人怦然心动:夫戍边关妾在关,西风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全诗以第一人称(妾)内心独白的形式来表现妻子对丈夫的思念和牵挂,首句念夫远隔天涯,次句忧夫边关苦寒,复次寄衣和泪修书,最后悬想寄衣到否。 四句细腻逼真、层次井然的心理描写直截了当地揭示出夫妻之间刻骨铭心、体贴入微的恩爱深情。 (二)借景抒情。即诗人把自己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当中,通过描写景物(声光色态、动静虚实)来抒发。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全诗无一字说惜别,无一字说伤心,但伤怀惜别之情悠悠不尽,随水长流。孟浩然有一首《早寒有怀》:“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全诗选取典型的秋天景象来抒情。 北风萧萧,木叶摇落,大雁南飞,在这样的氛围之中,孤独的诗人面对迷茫的江水,又怎能不思乡呢?这类借景抒情的诗作中有一类“触景生情”的,特别富有情趣。王昌龄的《闺怨》即为代表作品。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歌描写一位闺中少妇,被一个明媚的春日哄动了藏蛰一冬的热情,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登上楼头,忽然看见路头的青青杨柳,心里产生了微妙的情感变化:在这样明媚的春天,自己竟然独守空闺,与丈夫天各一方,更恐怖的是,她发生了这样的疑问——我的青春是不是和这杨柳一样黄了又青呢?早知如此,当初又何必让丈夫从军边塞,想立功封侯呢?青青杨柳惊动了少妇久蛰于心的幽怨相思。 (三)叙事抒情。 有些诗歌选取生活中一些细节、场景、片断和事件来抒情达意,品读此类诗歌要洞幽发微,体情察意。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诗通篇叙事,首句写在洛阳城里又见秋风,引起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次句写想写家书,而思绪万千,不知从何说起,这两句比较平淡。 三、四两句抓住一个细节,化庸常为神奇:行人(送信之人)要走之际,诗人似乎又想起什么内容忘记写入信中,只好拆开信封再检杳一遍。羁旅之人对家乡,对亲人那种无限牵挂的微妙心理,正是通过这一看似平常的生活细节活脱脱地表现出来了。 王维的《杂诗》(其二)的叙事更富有原汁原味的生活气息:“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诗人用白描手法记录了一次对话(应该就是诗人对来客的问话):“您从我家乡来,应该知道家乡的事吧?您来的时候,我家窗前的那株寒梅可曾开了花?”诗人不直说思念,而我们分明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强烈的思念——诗人对家乡的景物是那么熟悉,诗人的语气是那么急切,他是多么想亲自回去看一看啊!古诗中还有一些叙事类作品,以曲折见长,在很短的篇幅内写出波澜,有尺水兴波之妙,颇值得玩味。 最有代表性的是晚唐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诗歌以闺中思妇的口吻来写,起句很是突兀,早晨起来,就要去打门前树上的黄莺儿;为什么呢?原来是不想让它在枝上啼叫;黄莺的声音很动听,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是因为它的啼叫惊醒了我的梦;什么梦这么甜美?原来是梦见了在辽西从军的丈夫相会,难怪要去打那黄莺儿了。 四句诗,一句一层意思,而且是用了倒叙的手法,环环相扣,思妇的极度失望、烦闷的心理活现纸上,可谓是极尽曲折之妙。 (四)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如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中三、四两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质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五)借古讽今。 这是咏史诗常用的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如李商隐的《贾生》云:“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是摘取汉文帝在未央宫的宣室祭祀后召见贾谊,向他询问鬼神之事的镜头入诗,这件事是帝王千万件起居活动之一。 诗人为什么抓住这一点来写,因为通过这一点,反映了汉文帝求贤是假,表面上礼贤下士,将放逐在长沙当太傅的贾谊召回,可是却不重用他,贾谊的才华格调是无下伦比的,他主张削弱诸王势力,巩固中央政权以外抗匈奴的主张是正确的,对这些治国大计,汉文帝却不问,而偏去问鬼神本源之事,甚至不顾帝王之尊,移动席位靠近,一直听到半夜,而对千万苦难苍生的安危死活却一句不提,这不是荒唐透顶么?李商隐嘲讽的是汉文帝,其实也是嘲讽晚唐一些昏庸君主,嘲讽所有以求贤来博取名誉而实际并不重贤的统治者。 (六)用典抒情。 借用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