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诗和地理有何关系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异常辽阔。 唐朝的疆域在鼎盛 时期东至朝鲜半岛,西达中亚咸海地区,南到今越南顺 化一带,北至贝加尔湖,总面积达1251万平方公里。唐 朝周围守边的少数民族很多,为了有效管理突厥、回 纥、棘鞴、铁勒、室韦、契丹等民族,唐朝在边疆分别 设立了安西、安北、安东、安南、单于、北庭六大都护 府。 不仅如此,唐王朝还和周围的国家关系密切,交往 频繁。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唐代诗人的活动范围比以往 的诗人要大得多,唐诗中所包含的地理名称比我国以前 任何一个时代都要丰富。 从名山大岳到塞外风光,从江 河湖沼到州峡津渡,从亭台楼阁到寺院庙宇,从宫廷台 阁到江山塞漠……几乎无所不包。 2.关于地理的古诗词解释,请问谁有01 长歌行 02 已亥杂诗 03 敕勒歌 04 咏鹅 05 回乡偶书 06 咏柳 07 凉州词 08 登鹳雀楼 09 春晓 10 宿建德江 11 凉州词 12 出塞 13 从军行 14 芙蓉楼送辛渐 15 鹿柴 16 竹里馆 17 送元二使安西 18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9 另董大 20 静夜思 21 古郎月行 22 望庐山瀑布 23 赠汪伦 24 独坐敬亭山 25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6 早女白啼城 27 秋浦歌 28 望天门山 29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0 绝句 31 赠花卿 32 江南逢李龟年 33 春夜喜雨 34 绝句 35 江畔独步寻花 36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37 江雪 38 寻隐者不遇 39 枫桥夜泊 40 渔歌子 41 寒食 42 滁州西涧 43 塞下曲 44 游子吟 45 竹枝词 46 乌衣巷 47 望洞庭 48 浪淘沙 49 赋得古原草送别 50 忆江南 51 悯农 52 悯农 53 山行 54 清明 55 江南春 56 秋夕 57 乐游原 58 商山早行 59 元日 60 泊船瓜洲 61 梅花 62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63 饮湖上初晴后雨 64 惠崇 春江晓景 65 题西林壁 66 夏日绝句 67 示儿 68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69 小池 70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71 四时田园杂兴 72 春日 73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74 题临安邸 75 游园不值 76 墨梅 77 石灰吟 78 朝天子 咏喇叭 79 竹石 不妨摘录几首于下: 船泊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唐诗中的地理概念你提到的都是岑参的边塞诗,这里不能算作是夸张。 首先,因为写边塞诗的诗人都有一些共同的情况就是他们可能并没有去过边塞,但是某种特定背景下他们具有创作边塞诗的冲动,于是可能会沿用那些知名的边塞诗中的地名,此时这些地名已经演变成了一种意象,蕴含着丰富的感情。例如:“燕然”、“玉门关”、“阳关”、“楼兰‘等等。 岑参是有过边塞经历的,他主要呆地方在陇右以西、葱岭一带。 其次,地名很可能会出现讹误,古代叫这个,如今不一定还这么叫。 读诗有这种疑问精神很好 4.关于地理的古诗词1、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曲中的“枯滕老树”和“小桥流水”分别是对西部干燥景观和江南湿润地区景观的对比写照。 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唐·杜甫《望岳》 它说明泰山是齐鲁大地上最高的山。 3、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唐·杜甫《望岳》 它揭示了泰山地势高。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王维《使至塞上》 它描述了塔里木盆地内沙漠漫漫的景色。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它反映的是我国的南方低山丘陵地形。 6、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李白《月下独酌》 此诗描述的是满月。满月为农历十五、六的月相,此时月亮位于太阳以东180°,升落时间为日落月出、日出月落,月亮整夜可见,形状像个玉盘。 7、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柳永《雨霖铃》 它描写的是下蛾眉月(残月)。下蛾眉月是农历廿五、六的月相,此时,月亮位于太阳以西约45°,日出前出现于东南方低空,仅在黎明前2-3小时内可见,形状像“C”字形。由“晓风残月”知,早晨看到残月,即下蛾眉月。 8、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唐·李白《蜀道难》 它说明了蜀道崎岖,自古闭塞的四川盆地地貌。 5.关于地理的五首古诗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 人间①四月芳菲②尽ؤ山寺③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ؤ不知④转入此中⑤来 ①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②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③山寺:指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④不知:岂料、想不到。 ⑤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四月份山下春花都已经谢了,山上寺庙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就是说的一种物候现象,山上山下的气温不同,导致花开的时间也不同 . 体现的地理当中的垂直地带性差异!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是指暖锋天气。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1.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2.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3.之:往。 4.广陵:即扬州。 5.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6.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7.尽:消失。 8.唯见:只见。 9.天际:天边。 “孤帆远景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是指长江的中游。 《乙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约客 》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句诗描写的是我国春未夏初的梅雨天气。 6.有关地理的20句古诗词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形象地反映了垂直地带性.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是指暖锋天气. 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适用于赤道地区. 4、“孤帆远景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是指长江的中游.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6、“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句诗描写的是我国春未夏初 的梅雨天气. 7、“青莲出水,碧莲玉笋世界”是形容桂林山水. 8、“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描述过去的河套平原. 9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中的“春风”是指夏季风. 10、“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形容横断山的气候和植被的垂直 变化. 1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反映的地形是丘陵. 1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反映的地区是江淮地区. 1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描述的是庐山. 14、“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 东吴万里船”描写的是四川盆地. 15、“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述的瀑布是庐山瀑布. 16、“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寒山寺”位于江 苏省的苏州市内. 1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描述泰山. 18、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里的“天上”是指青藏高原. 19、“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是陕西黄河大拐弯 处地理景色的写照. 20、“绿树林边合,青山廓外斜”道出了森林对环境的美化作用. 21、“明月林间照,清泉石上流”道出了森林有涵养水源、保持 水土的作用. 2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里 的白日依山尽是地球自转的结果,黄河入海流是指黄河注入渤海. 23、《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 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 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这首词所描写的河段位于长江中游 的长沙市,词中所指的高峡是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 24、“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描写的是长江三峡两岸的风光. 25、“巍巍苍苍,冰峰百尺,悬河千丈,山川相间.”描写的是青藏高原.。 7.包含地理知识的唐诗李白的《蜀道难》: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此诗生动地描写了四川省西部崎岖的地形。四川盆地西部邛崃山等山脉属于横断山脉的部分,山峦起伏,连峰接天,削壁深壑,连山耸立,地形非常复杂。“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从另一方面反映了该地区的地形特征。地势高低起伏,导致道路只能围绕山峰盘旋,所以历来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说。 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造成的,这里的春风当指夏季风。 李白的《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二句描写的是黄河源源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上句写大河之水天上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青山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诗中以“轻舟”沿江下行,来形容长江流速之快。而“彩云间”三个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以体现长江上下游之间的斜度差距,突出长江上下游的落差之大,说明长江蕴有极其丰富的水能资源。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 苏东坡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而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人从横看、侧看,从远视、近视一观察庐山,所见的庐山雄姿各不相同,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只因为人在庐山之中。庐山飞峙于长江南岸,鄱阳湖滨,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呈东北-----西南走向,山体不大,但平地而起,显得特别挺拔。主峰汉阳峰1473米,常隐没在云雾之中,时隐时现,变幻莫测。从地质构造上看,它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所以“横看成岭侧成峰”。 杜甫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此诗描写的是我国著名的东岳泰山。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座落在山东丘陵之中,周围山地高低起伏,低山连绵,唯泰山突颖面出,海拔1532米,为山东丘陵中海拔最高的山峰,号称五岳之首。泰山历受各朝帝王重视,不少帝王登基之初,大多到泰山进行封禅,表示改制应天,以告太平。历代文人学士亦慕名而来,留下不少赞美泰山的诗篇和题字或游记。以致泰山成为闻名中外的五岳之尊。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全诗短短四句,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人间四月正是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而在高山古寺之中,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主要是山地海拔高导致气候的垂直变化造成的。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温度下降0.6度,由于平原和山地的相对高度较大,所以山顶的气温是山脚气温减去相对温差,故山顶气温要远低于山脚的气温。 8.关于地理的诗词与地理有关的古诗词 一、与地理感性知识有关的古诗词归纳及解释 (一) 古诗词中的地名 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山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唐•李白《峨眉山月歌》 此诗出自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诗中“平羌”即青农江,在峨眉山东北;“清溪”即清溪驿,在峨眉山附近;“渝州”指重庆。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此诗词出自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它描绘的是我国泰山自然旅游风景区。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此诗出自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诗中的“阳关”指今甘肃敦煌西南。 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此诗句出自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此句诗中的“天上”是指巴颜喀拉山,“海”是指渤海。 (二)古诗词中的地理演变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此诗出自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它描写了春天的到来。春天到来,气温回升,万物复苏,春莺和燕子等动物开始出来活动。 这些迹象告诉我们季节已经演变到春季。 2、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宋•辛弃疾《西江月》 此诗出自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它描写了天气的变化:刚才天空还是月明星稀,天外还有七八个星,但到了山前却下起了雨。 (三)古诗词中的地理景观 1、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此曲出自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曲中的“枯滕老树”和“小桥流水”分别是对西部干燥景观和江南湿润地区景观的对比写照。 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唐·杜甫《望岳》 此诗出自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它说明泰山是齐鲁大地上最高的山。 3、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唐·杜甫《望岳》 此诗词出自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它揭示了泰山地势高。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王维《使至塞上》 此诗出自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它描述了塔里木盆地内沙漠漫漫的景色。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此诗出自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它反映的是我国的南方低山丘陵地形。 6、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李白《月下独酌》 此诗出自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 此诗描述的是满月。满月为农历十五、六的月相,此时月亮位于太阳以东180°,升落时间为日落月出、日出月落,月亮整夜可见,形状像个玉盘。 7、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柳永《雨霖铃》 此词出自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 它描写的是下蛾眉月(残月)。下蛾眉月是农历廿五、六的月相,此时,月亮位于太阳以西约45°,日出前出现于东南方低空,仅在黎明前2-3小时内可见,形状像“C”字形。 由“晓风残月”知,早晨看到残月,即下蛾眉月。 8、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唐·李白《蜀道难》 此诗句出自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 它说明了蜀道崎岖,自古闭塞的四川盆地地貌。 (四)古诗词中的地理分布 1、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有约》 此诗出自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它描写了我国江淮地区的梅雨天气。 其降雨类型属于:锋面雨,由准静止锋形成。 2、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淮南子》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杜牧《过华清宫》 此组诗分别出自初中语文第三册第六单元及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 它们都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 二、与地理理性知识有关的古诗词归纳及解释 (一)古诗词中的地理特征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此诗出自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它反映了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水(雪)的天气变化特征。 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此诗出自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此诗描写的是我国北方地区入冬早的气候状况,反映了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气候特征。 3、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唐·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