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汇阁的见闻麟庆在《鸿雪因缘图记》里描写他见到的情形是:“文汇阁在扬州行宫大观堂右……阁下碧水环之,为卍字。河前建御碑亭,沿池叠石为山,玲珑窈窕,名花嘉树,掩映修廊。”他入阁读书的情形是:“庚子(1840)三月朔,偕沈莲叔都转、宋敬斋大使,同诣阁下。亭榭半就倾落,阁尚完好,规制全仿京师文渊阁。回忆当年充检阅时,不胜今昔之感。爰命董事谢奎,启阁而入。见中供《图书集成》,书面绢黄色;左右列橱贮经部,书面绢绿色;阁上列史部,书面绢红色;左子右集,子面绢玉色,集面绢藕合色。书帙多者,用香楠。其一本二本者,用版片夹开,束之以带,而积贮为函。计共函六千七百四十有三。谢奎以书目呈,随坐楼下详阅,得钞本《满洲祭天祭神典礼》、《救荒书》、《熬波图》、《伐蛟捕蝗考》、《字孳》等书,嘱觅书手代钞。”——这差不多是扬州文汇阁存世期间最后的记载。在此十四年后,太平军攻入扬州,文汇阁及其藏书就一起毁于战火之中了。 过了大约十年,曾国藩于同治初年创办金陵书局时,曾委托学者莫友芝前往镇江、扬州等地搜寻文宗阁和文汇阁失散于战火中的藏书。通常的说法是:莫友芝曾于同治四年(1865)专程至镇扬诸地,悉心寻访两阁藏书的下落,却毫无收获,空手而回。莫友芝此行是否真的一无所获呢?据悉,国家图书馆今藏《文宗阁四库全书装函清册》四册,经史子集各一,经部首页有莫友芝藏书印。由此看来,莫友芝的镇扬之行还是有所得的。也有人说,扬州文汇阁的藏书亦有残本存世,书名分别是《周易启蒙翼传外篇》二册,《云笈七签》、《御定全唐诗录》、《图书编》各一册。 2.请《全唐诗》的编者是谁《全唐诗》是清朝初年编修的汇集唐一代诗歌的总集,全书共九百卷。 《全唐诗》的编修过程是这样的:康熙四十二年(1703),清圣祖玄烨即 考虑编纂此书,至四十四年(1705)三月,他第五次南巡至苏州时,将主持修 书的任务交给江宁织造曹寅,并将内府所藏季振宜《唐诗》一部发下,作为 校刊底本。同年五月,由曹寅主持,在扬州开局修书,参加校刊编修的有赋 闲江南的在籍翰林官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潘从律、汪士綋,徐树本、车鼎晋,汪绎、查嗣瑮、俞梅等十人。 至次年十月,全书即编成奏上。 这部卷帙浩繁的大书,能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编成,主要是充分利用了 季振宜编《唐诗》和胡震亨编《唐音统签》的成果。 季振宜(1630—1674),字诜兮,号沧苇,扬州泰兴人,为清初著名藏书 家,藏书之富,甲于江南。他整理唐诗,始于康熙三年(1664),迄于康熙十 二年(1673),历时十年,始得告成。 全书凡七百十七卷,收诗四万二千九百 三十一首,作者一千八百九十五人。所据材料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 是较充分地利用了其本人所藏的珍本秘籍。据《季沧苇藏书目》载,其所藏 宋版唐诗总集、别集,多达一百五十馀种,如宋刻《万宝诗山》、明抄《诗 渊》,皆为罕见的大型类编诗集。 在其开始编集后,又得到钱谦益原拟“集 成唐人一代之诗”的未完稿。另外,初盛唐部分充分利用了明末吴琯《唐诗 纪》的成果。 具备了这些条件,以季氏的学力,经过十年的反复校订、广事 补遗,终于编成该书.书成后的次年,季氏即去世。当时书稿未曾付梓,不 久即转入内府。 胡震亨(1569—1645),字孝辕,号遁叟,浙江海盐人,官至兵部职方司 员外郎。《唐音统签》为其费毕生精力编成的唐诗总集,全书凡一千零三十 三卷,以十干为序,按时代先后辑录唐及五代的诗作以及词曲,歌谣,酒令, 占辞等,末附《癸签》,为唐诗研究资料汇编。 胡氏编此书,搜集资料极其 广泛。唐人佚篇残句,皆尽所见辑出,并注明出处。 唐诗本事及评论资料, 亦间附诗后。诗人小传考证尤为详尽,并采辑遗文佚事,附入小注。 此书编 成后,也未能付印,至清初始由其后人印出一部分,多数则以抄本传世。 《四库全书总目》述《全唐诗》资料来源云,“是编秉承圣训,以震亨 书为稿本,而益以内府所藏《全唐诗集》,又旁采残碑断碣,稗史杂书之所 载,补苴所遗。” 所言较含混,且有所隐讳。经今人周勋初考证(见《文史》 第八辑《述〈全唐诗〉成书经过》),知《全唐诗集》即指季书,彭定求等 对二书的利用情况,亦不尽属实。 以《全唐诗》与季、胡二书覆勘,可知是 以季书为主、兼采胡书编成的。具体来说,初、盛唐部分以季书为底本,略 作增删校补,即成定本,中,晚唐部分,季书比较单薄,编修诸臣参用胡书 作了较大幅度的增补,如殷尧藩诗,季书全缺,即据胡书补入;胡曾、司空 图诗,季书失收甚多,亦据胡书补齐。 另外,季书所辑以完诗为主,胡氏则 广搜零章碎句。《全唐诗》各集后所附佚句,绝大多数系据胡书移录。 在充分利用季胡二书的基础上,编修诸臣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校订补遗工 作。一、增补诗什,《全唐诗》卷八八二以下补遗七卷,系据季胡二人未用 的《唐百家诗选》、《分门纂类唐歌诗》残本、《古今岁时杂咏》等书及石 刻资料编成,正编各家诗亦有少量增补。 二、考订辨误,包括六朝人误作唐 人如陈昭、卫敬瑜妻等,六朝诗误归唐人,如吴均、刘孝胜诗误归曹邺;误 将诗题中人名视作撰者,如上官仪《高密公主挽词》作高密诗,皆一一作了 订正。三、据所见善本唐人诗集,增加了部分校语。 季胡二书校记皆注明出 处,诸臣将出处全部抹去,仅注为“一作某”。四、重新调整了小传。 删繁 就简,并将二书所附作者生平资料删去。五、删去胡书末之“道家章咒、释 氏偈颂二十八卷”。 六、重新安排全书序次,“首诸帝,次后妃,次宗室诸 王,次公主,……次臣工,次闺秀,次释道,”末附神仙、鬼怪、嘲谑、歌 谣谚语、词等类作品。 《全唐诗》将有唐一代诗歌汇为一帙,为研究者提供了莫大的方便。 但 由于成书仓促,存在问题也很多。其主要有如下数端:一、未及广检群书, 故缺漏甚多;二、考订粗疏,多有误收,今人考订其误收他朝诗即达数百首 之多,唐人张冠李戴、重收复出之作亦不少,三、小传较疏舛,作者先后次 第亦多混乱;四、诸诗皆不注出处,征引者难以覆按;五、校勘不精,诗题 及诗句错误较多。 玄烨为《全唐诗》所作序中,谓全书共“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 千二百余人”,后人多从其说。其实,玄烨所举数并不精确,近年日本学者 平冈武夫编《唐代的诗人》、《唐代的诗篇》,将《全唐诗》所收作家、作 品逐一编号作了统计,结论是:该书共收诗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句一千五 百五十五条,作者共二千八百七十三人。 这个数字是相当可靠的。 最后,将《全唐诗》的版本及后人的补遗,考订著作,作一简单介绍。 该书编成的次年,即由内府精刻行世,后又有扬州诗局本,二本皆为一 百二十册,分装十函。光绪十三年(1887)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归并成三十 二卷。 1960年,中。 3.四库全书 御批找四库全书荟要查找下,祝你找到 经部(121种)易类 1 周易经传注疏 2 周易口义 3 横渠易说东坡易传 4 易璇玑紫岩易传 5 汉上易传 6 周易义海撮要 7 周易玩辞复斋易说 8 大易粹言 9 周易本义易小传 10 朱文公易说 11 童溪易传 12 周易辑闻易裨传 13 周易郑注郭氏传家易说 14 易象意言学易记 15 东谷易翼传三易备遗 16 周易传义附录 17 易学启蒙通释易纂言 18 俞氏易集说 19 周易本义通释丙子学易编 20 周易本义附录纂注大易象数钩深图 21 周易启蒙翼传易数钩隐图 22 周易本义集成易象图说 23 大易辑说易图通变 24 周易会通 25 日讲易经解义 26 御纂周易折中 27 御纂周易述义易纬乾坤凿度书类 28 尚书注疏 29 尚书全解 30 东坡书传书纂言 31 尚书详解禹贡指南 32 增修东莱书说 33 尚书说书经集传 34 尚书句解禹贡说断 35 书集传纂疏禹贡山川地理图 36 书传辑录纂注 37 尚书纂传 38 日讲书经解义 39 钦定书经传说彚纂诗类 40 毛诗注疏 41 御纂诗义折中 42 诗缉 43 毛诗本义诗解颐 44 毛诗李黄集解 45 诗补传 46 吕氏家塾读诗记 47 诗经集传诗传遗说 48 毛诗指说诗集传名物钞 49 诗地理考陆氏诗疏广要 50 诗经疑问诗总闻 51 钦定诗经传说彚纂春秋类 52 春秋左氏传注疏 53 春秋左氏传说春秋尊王发微 54 春秋公羊传注疏 55 春秋谷梁传注疏 56 叶氏春秋传春秋辨疑 57 春秋本例春秋权衡 58 春秋集解 59 春秋胡氏传春秋提纲 60 春秋张氏集注陈氏春秋后传 61 春秋通说春秋臣传 62 春秋经筌 63 春秋或问春秋刘氏传 64 春秋详说 65 苏氏春秋集解读春秋编 66 春秋本义 67 春秋集传释义大成 68 春秋诸传会通 69 春秋阙疑 70 春秋属辞 71 赵氏春秋集传春秋王霸列国世纪编 72 日讲春秋解义 73 钦定春秋传说彚纂 74 御纂春秋直解 75 春秋左氏传事类始末春秋春王正月考礼类 76 周礼注疏 77 周礼订义 78 礼经会元考工记解 79 太平经国之书三礼图 80 仪礼注疏 81 仪礼集说 82 经礼补逸仪礼郑注句读 83 礼记注疏 84 礼记集说 85 陈氏礼记集说 86 日讲礼记解义 87 钦定周官义疏 88 钦定仪礼义疏 89 钦定礼记义疏 90 大学衍义 91 大学衍义补孝经类 92 御定孝经注论语集说 93 御纂孝经集注论语注疏 94 孝经注疏论语解 95 御定孝经衍义论语类 孟子类 96 孟子注疏 97 孟子说孟子集疏 98 孟子传四书类 99 四书集注章句四书通证 100 四书集编 101 四书纂疏 102 四书通 103 四书通旨四书辨疑 104 四书纂笺 105 日讲四书解义经解类 106 经典释文 107 五经文字五经蠡测 108 九经字样六经奥论 109 群经音辨六经正误 110 经说十一经问对小学类 111 尔雅注疏释名 112 尔雅翼 113 广雅玉篇 114 埤雅汉隶字源 115 说文解字 116 御定康熙字典 117 御制增订清文鉴 118 广韵钦定同文韵统 119 集韵 120 古今韵会举要 121 御定音韵阐微 史部(61种)正史类 1 史记 2 前汉书 3 后汉书 4 三国志 5 晋书 6 宋书 7 南齐书 8 梁书 9 陈书 10 魏书 11 北齐书 12 周书 13 隋书 14 南史 15 北史 16 旧唐书 17 唐书 18 旧五代史 19 五代史 20 宋史 21 辽史 22 金史 23 元史 24 钦定明史编年类 25 前汉纪 26 后汉纪 27 资治通鉴 28 御批通鉴纲目前编 29 御批通鉴纲目 30 御批续资治通鉴纲目 31 御定资治通鉴纲目三编 32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时令类 33 御定月令辑要地理类 34 山海经皇清职贡图 35 水经注 36 春明梦余录 37 钦定西域同文志诏令类 38 太祖高皇帝圣训太宗文皇帝圣训世祖章皇帝圣训 39 圣祖仁皇帝圣训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 40 圣谕广训世宗宪皇帝圣训 41 朱批谕旨法制类 42 钦定大清会典 43 钦定大清通礼 44 皇朝礼器图式 45 国朝宫史别史类 46 国语元史纪事本末 47 吴越春秋贞观政要 48 十六国春秋 49 十国春秋 50 通鉴纪事本末 51 宋史纪事本末 52 明史纪事本末 53 通志故事类 54 通典 55 文献通考史评类 新册次 书名 56 唐鉴评鉴阐要目录类 57 直斋书录解题 58 经义考 59 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器用类 60 西清古鉴 61 钱录帝王经世图谱 子部(49种)儒家类 1 家语日知荟说 2 荀子中论 3 春秋繁露孔丛子 4 盐铁论帝范 5 说苑帝学 6 新序扬子法言 7 太玄经御定资政要览 8 白虎通义御定小学集注 9 御纂性理精义傅子 10 中说钦定执中成宪 11 御纂朱子全书 法家类 12 管子韩非子纵横家类 13 虎钤经 战国策兵家类 14 内经素问难经本义扁鹊针灸神应玉龙经 15 御纂医宗金鉴农家类 16 齐民要术农桑辑要 17 御定广群芳谱 18 钦定授时通考数术类 19 京氏易传御制历象考成后编 20 周易参同契通真义周髀算经 21 五经算术御制律吕正义 22 新仪象法要测圆海镜分类释术 23 御制历象考成 24 御制数理精蕴 25 钦定仪象考成 26 御制律吕正义后编墨家类 27 墨子晏子春秋道家类 28 老子道德经列子 29 御定道德经注庄子 30 关尹子抱朴子 31 文子鹖冠子杂家类 32 淮南鸿烈解曲洧旧闻 33 论衡颜氏家训 34 潜夫论博物志小说家类 35 拾遗记唐摭言 36 述异记世说新语 37 酉阳杂俎 38 北梦琐言老学庵笔记考证类 39 新唐书纠谬 40 困学纪闻杂艺类 41 御定书画谱 42 钦定淳化阁帖释文墨法集要武英殿聚珍版程式类书类 43 御定渊鉴类函 44 御定骈字类编 45 御定分类字锦 46 御定子史精华 47 御定佩文韵府 48 御定韵府拾遗 49 钦定叶韵彚辑 集部(112种)别集类 1 圣祖仁皇帝御。 4.北四阁和江浙三阁 具体的来历,地方,典故南三阁 文宗阁 文宗阁建于乾隆四十四年,据乾隆皇帝自己的说法,修建南三阁,赐赠《四库全书》是为了“嘉惠艺林,启 后学”。 虽然在编写《四库全书》过程中出于种种原因,毁掉了一些书,但总的来说它的意义却十分重大,至今也是学界十分重要的一部大书。在当时,建南三阁更是轰动江南学界的一件大事,所以建起庞大的文宗阁仅用一年时间,并且其中有诸多的工料都是当地人捐献的,镇江人对于文化的热心程度从此可见一斑。 阁建成后,书还没有抄出来,所以首先由乾隆皇帝御赐一本铜活字本《古今图书集成》,放在阁内供学子阅览,而《四库全书》是从乾隆五十二年开始分批颁发的,直到乾隆五十五年方颁发完毕。阁中的一切事务均由两淮盐运史经管,并且允许当地学子阅览、借抄,一时间江南学人以能得“读中秘书”为快事。 但这种盛况没有维持多久,到咸丰三年太平军攻入镇江,将文宗阁及其所贮的《四库全书》一同烧毁。当年,为了能够将七阁之一放在自己的城市,江南学者曾主动上书朝廷,提出由自己来承担“所有雇觅书手缮写全书之费”,最终皇帝决定由朝中出抄书和建阁费用。 而把做书匣、装璜庋架由地方办理。 文澜阁 文澜阁在西湖孤山南麓。 初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是清代为珍藏《四库全书》而建的七大藏书阁之一。也是江南三阁中唯一幸存的一阁。 这是一处典型的江南庭园建筑,园内亭廊、池桥、假山叠石互为凭借,贯通一起,主体建筑仿宁波天一阁,是重檐歇山式的建筑。 步入门厅,迎面是一座假山,山下有洞,穿过山洞是一座平厅,厅后方池中有奇石独立,名为“仙人峰”,是西湖假山叠石中的精品。 方池后正中为文澜阁,西有曲廊,东有月门通太乙分清室和罗汉堂。全部建筑和园林布局紧凑雅致,颇具特色。 《四库全书》由乾隆皇帝钦定,由纪晓岚主持,于1773 1781完成。此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集中国古籍之大成的一部丛书,全书共收录图书3461种,79309卷,荟萃清乾隆中期以前的历代主要典籍。 历时8年完成的《四库全书》共抄了7部,分藏于北京的文渊阁、北京圆明园的文源阁、沈阳的文溯阁、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以及杭州的文澜阁、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 清代之后,战乱频仍,兵燹不断。 扬州的文汇阁和镇江的文宗阁内的《四库全书》毁于太平天国的战火,江南3阁文澜仅存;而八国联军的大火也烧掉了文源阁的《四库全书》。7部珍藏仅存4部。 北京文渊阁的《四库全书》在国民党败退大陆时带到了台湾,现藏于台湾的故宫博物院;沈阳文溯阁的藏书1966年运抵兰州,现藏于兰州;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本后运到北京,现藏于北京图书馆。 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在历次浩劫中几陷于毁灭,是浙江几代人的侠肝义胆才使文澜阁本能躲过战乱而幸存下来。 1861年,太平军攻陷杭州,江南著名藏书楼八千卷楼的主人、出身书香门第的钱塘人丁申、丁丙兄弟此时避祸于杭州城西的西溪。一日,兄弟俩在店铺购物时发现,用于包装的纸张竟是钤有玺印的《四库全书》,这使他们大惊失色。 丁氏兄弟自然知道《四库全书》的重要性。他们进而发现,店铺里成堆的包装用纸竟都盖有皇帝的玉玺。 文澜阁《四库全书》散失了! 文澜阁库书流落民间的事实使丁氏兄弟心急如焚。他们马上组织家人进行抢救。 他们冒着战乱的风险,收集残籍予以保护,并雇人每日沿街收购散失的书本。如此半年,他们抢救并购回阁书8689册,占全部文澜阁本的1/4。 文澜阁本已残缺不全,怎么办?抄补!一项浩繁的抄书工程在浙江巡抚谭钟麟的支持下开始了。丁氏兄弟从宁波天一阁卢氏抱经楼、汪氏振绮堂、孙氏寿松堂等江南十数藏书名家处借书,招募了100多人抄写,组织抄书26000余册。 《四库全书》在编撰过程中编撰官员曾将一些对清政府不利的文字删除,或将部分书籍排除在丛书之外,还有部分典籍漏收,丁氏兄弟借此机会将其收录补齐。此项工程历时7年得以完成。 1882年,文澜阁重修完成,丁氏兄弟将补抄后的《四库全书》全部归还文澜阁。 到了民国时代,浙江省图书馆首任馆长钱恂继续组织补抄,这就是所谓“乙卯补抄”;稍后,海宁的张宗祥又发起“癸亥补抄”。 经过丁、钱、张等人的共同努力,最后完成的《四库全书》比原来更为完整,原《四库全书》有漏抄,如补抄本《竹岩集》十二卷,原四库本仅三卷,册数上比原来增多;补抄依据版本优良,集清末全国藏书楼之精华;许多被馆臣删改的文字按原样据原本得以恢复。因此,补齐后的文澜阁《四库全书》是7部藏书中最完整的一部。 因此,文澜阁本《四库全书》的历史文献价值高于文渊阁本、文津阁本和文溯阁本,是“四库学”研究的重要资源。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杭州岌岌可危,《四库全书》又面临巨大的灾难。 时任国立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和时任浙江图书馆馆长的陈训慈组织阁书西迁。历时半年,辗转5省,行程2500公里,1938年4月,《四库全书》安全运抵贵阳,后又转运到重庆。 日本对文澜阁《四库全书》觊觎已久。原全国人大常委、浙江大学教授毛昭晰在研讨会上对记者说,杭州。 5.古典美人 歌词歌曲名:《古典美人》 作词:冯文、李嘉石 作曲:薛云贻 编曲:薛云贻 所属专辑:《男人心》 发行时间:2012-07-02 歌词: 你从唐诗中走来 目光轻柔温顺前唐盛世 你在宋词里徘徊 长亭日暮朦胧烟雨纷飞 你在空谷中幽居 彩蝶恋花蔓延诗情画意 你踏上那青青草地 几度朝霞风中千山一碧 我最爱的美人 我心所向美在古典书卷里 我最爱的美人 梦里梦外美在千古轮回里 我最爱的美人 我心所向美在平湖秋月下 我最爱的美人 曲中身影美在海角天涯 我最爱的美人 6.中国史上最令人神往的25名美女是谁按照徐震的标准,从春秋末期到清代康熙年间,时间跨度在两千一百多年,只有25个美女十分令人思慕。 (徐震为明末清初科场失意的文人,生活困顿却妻妾成群,靠编、订、著、评大量小说维持生计,有别号烟水散人、烟水山人、天花主人、天花藏主人。) 西子(即西施),春秋乱世间越国谋士范蠡之恋人、情人,吴王夫差之姬,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有“沉鱼”之强力,为千古美女代名词。 她违背良心做了一回吴国人民祸国殃民的坏女人。在导致吴国灭亡后,可能与范蠡扁舟隐逸而去,形迹缥缈无考。 毛嫱,《管子》和《庄子》里都记载过的美女,和西施同时成名。《管子。 小称》说:“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庄子。 齐物论》说:“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夷光,通常认为西施名夷光,但是有的学者认为夷光是越国同时进献给吴国的另外一个奇质美人。 明代陈士元《名疑》卷三说:“越以美女西施、郑旦同进于吴。《拾遗记》云:”越以美女二人贡吴,一名夷光,一名修明。 ‘或云夷光即西施,修明即郑旦也。夷光一作移光。 “许多古书把夷光当作西施的间谍同事和共谋,如《太平广记》。 李夫人,汉武帝刘彻最宠幸的皇妃,出身歌妓。 她短命的一生牵系着千古中华文化的几个亮点——她是著名诗句“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所歌咏的对象,还是“姗姗来迟”这个成语所指的对象,她最出彩的成就是韩非子“色衰爱弛”的理论大实践。 她在病中坚决不让汉武帝看见自己的病容,使得他不至于变心,在她死后还关照自己的亲人。 卓文君,西汉时期汉赋代表性作家司马相如的旗子,史上最著名的私奔故事的女主角,也是中国文人千古佳人梦里才子佳人的鼻祖。 她是临邛富商卓王孙之女,被许配给一个皇孙。未婚夫未婚而亡,十七岁的处女便成为寡妇。 辞赋家兼音乐家的才子司马相如在应邀做客卓家时,以琴曲《凤求凰》挑逗她雪夜私奔,并与穷书生丈夫一起开饮食店,她当垆卖酒,他洗碗刷碟。生米煮成熟饭后,父亲还是资助了自己的生活,而且,丈夫以辞赋天才为汉武帝重用,立下安抚西南少数民族的功劳。 她后来经历了丈夫移情别恋、自己不能生育等婚恋风波,分别以《怨郎诗》挽回爱情,以《白头吟》巩固婚姻,终于白头偕老。她是一个才貌双全而敢爱会爱的美女。 班婕妤,汉成帝刘骜的嫔,赵飞燕、赵合德孪生姐妹的情敌,真名无考,婕妤是标示妃嫔的等级的一个称号。她是贤德与美貌合一的象征,是宠辱不惊的典范,具备作为皇帝的亦师亦友亦妃的综合型魅力,堪称学者型美女!她以博通文史的才华、沧桑跌宕的经历创造了“秋凉团扇”的典故,表达了美女失宠的辛酸心理。 她失宠不失格,面对史上最著名的“湛于酒色”的昏君——一个不但好女色而且好男色的帝王,她选择了淡出情场的举措,在长信宫中陪侍太后烧香礼佛。 王昭君,姓王名嫱,史称“明妃”,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有“落雁”之强力。 南郡秭归人,今三峡地区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绝世美女,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她的功绩尽在荣誉称号“宁胡阏氏”,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阏氏”(王妻),安宁有了保障。呼韩邪单于亡故后,按照习俗,嫁给其长子为妻,三十三岁时,香销玉殒,在今内蒙呼和浩特市留下一座“青冢”和五十年的汉匈和好以及两千年的诗文热门话题,王昭君还是三峡成为“诗峡”的一个“诗性因子”,也是最有“戏”的人物,其故事上演在历朝历代的戏剧舞台。 赵飞燕,原名宜主,色情狂汉成帝刘骜的婕妤、皇后,班婕妤的情敌,西汉最著名的舞蹈家,从“身轻若燕,能作掌上舞”并且被称为“飞燕”来推断,似乎也是杂技演员,从**的成就来看,她是制作**的专家。她被指斥为妇德最差的狐狸型美女,因为不能生育,便与妹妹一起谋害汉朝皇嗣,也许是**效果过猛,不小心弄得汉成帝暴毙,但使得他还断子绝孙却是出于毒辣的嫉妒。 合德,就是赵合德,赵飞燕的孪生妹妹,汉宫**事业的同道与同事。姐妹两人,一个不宜主,一个不合德,却恰恰叫宜主与合德。 蔡琰,即蔡文姬,东汉才女,著名诗人,乱世红颜的代表。蔡文姬一生三嫁,初嫁河东世族之子卫仲道,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而死。 战乱里,她被掠到南匈奴,再嫁,为左王妃十二年。曹操用重金赎回,演绎一场“文姬归汉”的伦理大戏。 她最后一个丈夫是曹操部下田校尉董祀。 二乔,三国东吴乔玄的两个女儿大乔和小乔。 大乔为孙策妻,小乔为周瑜妻,为英雄美人匹配的经典。二乔在“三国演义”的历史大戏里,被诸葛亮用作激怒周瑜的道具:诸葛亮巧改曹植《铜雀台赋》的“桥”为“乔”,原句“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蝃蝀”(“蝃蝀”为彩虹)被篡改为“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于是,曹操在周瑜眼里就有了图谋二乔美色的野心了,周瑜听信之后,岂能不为爱妻而恨曹操?于是才有赤壁大战曹刘联合破曹的壮举。 杜牧的《赤壁》就暗含了这个典故:“折戟沈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绿珠,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