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文化与茶

1.古代名人与茶的文化

中国古代名人与茶文化 1、陆羽 陆羽(733-804年),字鸿渐,季疵,一名疾,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

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陆羽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因被后人称为"茶圣"。

陆羽原来是个被遗弃的孤儿。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竟陵龙盖寺住持智积禅师,一天清晨在西湖之滨散步,忽然听到一阵雁叫,转身望去,不远处有一群大雁围在一起,他匆匆赶去,只见一个弃儿卷缩在大雁羽翼下,瑟瑟发抖,智积禅师念一声阿弥陀佛,快步把它抱回了寺庙里。

随后,智积禅师为给他起名,就以《易》占卦辞,"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就给他定姓为"陆",取名为"羽",用"鸿渐"为字。

陆羽在智积禅师的扶育下,学文识字,习诵佛经,并为积公煮茶伺汤。但就是不肯削发为僧。

智积为使陆羽听话,就用杂务来磨炼他,每天让他打扫寺院,清洁厕所,或练泥糊墙,负瓦盖屋,直至放牛一百二十头。陆羽虽然备受劳役,但就是不肯就范。

到了十一岁时,他乘人不备,逃出了寺院,到一个戏班子里作了"优伶"。陆羽非常诙谐善辩,虽其貌不扬,而且有口吃的毛病,但他在戏剧中演的丑角幽默机智,常常受到观众的欢迎。

陆羽在演出实践中还编写了名为《谑谈》的三卷笑话书籍。唐天宝五年,即公元746年,河南群李齐物被贬,到竟陵来当太字,县令为太守接尘,便让戏班子来演出,太守看完后,对陆羽很赏识,于是召见他,赠以诗书,并介绍他到天门西北的火门山邹夫子那里去读书。

读书之余,陆羽也常为邹夫子煮茶烹茗。在陆羽二十多岁时,便出游到河南的义阳和巴山峡川,耳闻目睹了蜀地彭州、绵州、蜀州、邛州、雅州、泸州、汉州、眉州的茶叶生产情况,后来又转道宜昌,品尝了峡州茶和蛤蟆泉水。

公元755年夏天,陆羽回到竟陵定居在东冈村。公元756年,由于安史之乱,关中难民蜂拥南下,陆羽也随之过江。

在此后的生活中,他采集了不少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各地的茶叶资料。公元760年,他来到浙江湖州与僧皎然同住杼山妙喜寺,结成忘年之交。

同时又结识了灵澈、李冶、孟郊、张志和、刘长卿等名僧高士,此间,他一面交游,一面著述,对以往收集到的茶叶历史和生产资料进行汇集和研究。公元765年,陆羽终于写成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

在《茶经》初稿写成之后,陆羽继续在江浙一带访茶,制茶,并对《茶经》不断进行订正、补充修改,到公元755年,《茶经》最后定稿。《茶经》是唐代和唐代以前有关茶叶科学和文化的系统总结,《茶经》是中国茶叶生产、茶叶文化历史的里程碑。

宋代陈师道在《茶经序》中评论:"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

陆羽不仅在总结前人的经验上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身体力行,善于发现好茶,善于精鉴水品。如浙江长兴顾渚紫笋茶,经陆羽品评为上品而成为贡茶,名重京华。

又如对义兴的阳羡茶,他品饮后认为,芬香甘冽,冠于他境,并直接推荐为贡茶。陆羽又能辨水,同一江中之水,能区分不同水段的品质,他还对所经之处的江河泉水,加以排列高下,分为二十等。

对后世影响也很大。陆羽逝世后不久,他在茶业界的地位就渐渐突出了起来,不仅在生产、品鉴等方面,就在茶叶贸易中,人们也把陆羽奉为神明,凡做茶叶生意的人,多用陶瓷做成陆羽像,供在家里,认为这有利于茶叶贸易。

陆羽开创的茶叶学术研究,历经千年,研究的门类更加齐全,研究的手段也更加先进,研究的成果更是丰盛,茶叶文化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发展。陆羽的贡献也日益为中国和世界所认识。

2、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祖籍为太原(今属山西),后来迁居陕西境内 (今陕西渭南东北)。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对自己的爱茶、烹茶技艺十分自信,他在《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诗中吟到:"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

这在他所作的其他诗作中也可得到印证。诗中还多处提到茶与酒、琴的关系。

如"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鼻香茶熟后,腰暖日阳中。伴老琴长在,迎春酒不空"。

"醉对数丛红芍药,渴尝一碗绿昌明。"等等。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千古名诗,在对琵琶女的身世深表同情,深刻鞭笞封建社会摧残妇女的罪恶的同时,也为茶史留下了一条重要的资料:"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浮梁,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北,由此可见唐代已是一个茶叶集散地了。 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在两年任内,他迷恋西子湖的香茶甘泉,留下了一段与灵隐韬光禅师汲泉烹茗的佳话。

白居易以茶邀禅师入城"命师相伴食,斋罢一瓯茶"。而韬光禅师则不肯屈从,以诗签之:"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岩阿倚石眠……城市不堪飞锡去,恐妨莺啭翠楼前"。

诗中婉然带讽,白居易则豁然大度,亲自上山与禅师一起品茗。杭州灵隐韬光寺的烹茗井,相传就是白居易与韬光的。

2.为什么唐诗饮酒,宋词赋茶

都说唐诗如酒,宋词如茶,这八个字道出了诗词各属的气质,唐诗是酒中有诗,诗中有酒,并且给了我们酒一样的醉人艺术境界。宋词行文如茶,情淡似茶,“诗显而词隐,诗直而词婉”,与诗相比,词文小、质轻、境隐。诗中意象多高山、大川、江河、湖海,雄奇壮丽,气势磅礴;而词中多是小桥、流水、飞花、柳絮,物轻意灵,含情脉脉。诗多想象夸张,借代用典;词多浅吟低叹,情婉意转。诗多直抒胸臆,酣畅淋漓;词多含蓄委婉,隐约迷离。若唐诗如酒,则宋词似茶。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宋代被称为词的时代。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宋代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 唐代的诗人多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大臣个个是词人,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著名词人,女词人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使宋词得以佳篇迭出,影响久远。

3.宋朝有哪些茶道文化与知识

宋朝饮茶方式丰富多彩今天给大家介绍下宋朝茶文化知识,宋朝,已经经历了唐朝茶业与茶文化启蒙发展阶段,宋朝成为历史上茶饮活动最活跃的时代,除了有内容丰富、技艺高超的“斗茶”“分茶”“绣茶”等以外,民间的饮茶方式更是丰富多彩。

宋朝的民间饮茶,比较经典的就是在南宋时期的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当时繁华的临安城,茶肆经营昼夜不绝,无论烈日当头还是隆冬腊月,时时有人来提壶买茶。

茶肆里面张挂着名人书画,装饰古朴,四季有鲜花装点,前来饮茶的人们络绎不绝,往来如织。南宋时期的临安,茶肆有许多不同的类型,可以分为许多种,来适应不同层次的消费者。

有一些茶肆,多是士大夫等人与朋友相聚的场所,人们在此不但品茗倾谈,甚至开展体育活动,如蹴球茶坊等。还有作为品茗场所的茶楼、茶馆的主要顾客多为文雅和有学识之人,他们在此把玩乐器,学习曲目弹奏等,当时人们把这种茶肆称为“挂牌儿”。

还有一些茶馆并非以茶为营生,只是挂名而已,人们在此进行买卖交易,谈事论情,饮酒甚至 ,成为***所。中国宋代茶文化的兴盛宋朝时期的茶区在不断扩大,种植、采制、烹茶技艺等日趋精湛。

茶业重心开始南移,建茶(广义的武夷茶区)崛起,贡茶院南迁至福建建安北苑,成为中国团茶、饼茶制作的主要技术中心。建安北苑出产的龙凤茶名冠天下,这种模压成龙形或凤形的专用贡茶又称龙团风饼。

宋代市井问茶馆林立,饮茶方法在唐代基础上又迈进了一步,盛行典雅精致的点茶法。点茶法和唐代烹茶法最大不同之处就是不再将筛过的茶末放到锅里去煮,而是放在茶盏里,用少量开水调匀后,再添加开水,边添加边用一种竹制的茶筅反复击打,使之产生泡沫(称为汤花),达到茶盏边壁不留水痕者为最佳状态。

宋代茶人除了追求美丽的茶汤泡沫外,也讲究茶汤的真味,点茶不添加食盐,单纯品尝茶叶的芳香和滋味。南宋末期,日本僧人南浦昭明到我国求学取经,首次将中国的点茶法传到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

后经日本茶道创始人千利休改造而成日本茶道。现在El本茶道中的抹茶道采用的就是点茶法。

宋代风行评比调茶技术和茶质优劣的斗茶,也称茗战。斗茶时采用点茶法。

斗茶实际上就是茶艺比赛,通常是三五知己聚在一起,煎水点茶,互相评审,看谁的点茶技艺更高明。决定胜负的因素有二:一是汤色,二是汤花,最后综合评定味、香、色。

汤呈乳白色,汤面泛“汤花”能较长时间凝住杯盏内壁不动,这样才算点泡出一杯好茶。点茶追求茶的真香、本味,并十分注重点茶动作的优美协调。

斗茶时所使用的茶盏是黑色的,它更容易衬托出茶汤的白色,茶盏上是否附有水痕也更容易看出来。因此,当时福建建安生产的黑釉茶盏最受欢迎。

宋代茶业已有了很大发展,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 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除了茶诗词、茶题材书画外,涌现出一批有关茶的著作,如蔡襄的《茶录》、熊蕃的《宣和北苑贡茶录》、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等。

宋朝的茶道:用瓷碗喝茶成风唐朝人喝茶全是煮:先用茶碾子把茶砖碾碎,碾成粉面状的茶末,再用茶罗把茶末过滤一下,然后把茶末投放到滚水里,像煮饺子一样煮上三滚,最后喝那一锅茶汤。宋朝人喝茶,比唐朝有所改进,他们用小勺把茶末分到几个碗里,冲入滚水,一边冲一边搅,快速搅动,让茶末跟滚水充分混合,这叫“点茶”。

点好的茶汤上面还会泛出一层乳白色的泡沫,好像卡布奇诺咖啡。在宋朝的茶道中,烧水是很关键的一步。

宋朝人点茶一般不用铁锅烧水,而用瓷瓶烧水。烧水的瓷瓶是特制的,宋朝人叫它“砂瓶”,耐高温,可以直接架在炭火上烤,砂瓶里装大半瓶水,一会儿就烧开了。

由于瓶壁是不透明的,所以看不见水开,只能听声。听声辨水,是宋朝茶艺界的绝活儿。

宋朝茶瓶是瓷的,茶碗有时候也用瓷。早在唐朝,上流社会鄙视瓷器,喝茶用铜碗、银碗或者金碗,甚至用铁碗,拒绝用瓷碗。

后来出了一个叫卢廙的茶道高手,他说金银太贵重,铜铁太俗气,这些金属茶碗还都有腥味儿,影响茶汤的口感和成色,只有瓷碗才是压倒一切的理想茶具(参见苏廙《仙芽传》,该书已散佚,今存于《说郛》)。卢廙的见解非常科学,开启了宋朝用瓷碗喝茶的风气。

宋朝已经可以烧造紫砂茶具了,但是紫砂并不被宋朝士大夫喜欢,一是因为紫砂透气性太强,茶汤很容易渗透进去,喝完茶不容易刷干净(现在流行紫砂壶,人们常说茶能养壶,其实就是指紫砂的细孔里填充了茶叶渣子,既不卫生,又会影响下一道茶的表现)二是因为紫砂天然有一种土腥味儿。煮茶,今人冲茶,宋人点茶。

点茶无需茶壶,故此宋朝并不生产茶壶,只烧造茶碗。茶碗又分很多种,南宋景德镇烧造的茶碗属于影青瓷,胎很薄,釉很白,半透明,很好看,但是这种茶碗并不受欢迎。

宋朝人最喜欢的茶碗是建州窑出产的小黑碗,胎特别厚,造型古朴,看起来很笨重,但是耐高温,导热慢,适合点茶。现代人喝茶,多用玻璃杯、紫砂杯和白瓷杯,宋朝人则喜欢用黑瓷碗。

因为宋朝最好的茶汤都是乳白色的,只有用黑碗。

4.茶与咖啡文化比较

咖啡 一六一五年从培尼西亚开始,向欧洲全土散播咖啡文化。

那股强势当然在各地掀起摩擦。 在罗马也引起伊斯兰教徒的饮料带给基督教徒饮用,赞成与否两个论调。

当时的法王克雷门八世「虽说是恶魔的饮料却是这般美味可口。将这种饮料让异教荼毒站了真是可惜。

」因此接受了咖啡让前来施受洗礼的基督教徒饮用。 在英国有无数的咖啡屋,绅士们的社交场所颇受欢迎。

男人们在此讨论政治、文学、商业等。 当时只有男人能进入咖啡屋,有些甚至不回家。

因此一六七四年有许多主妇提出请愿书要求将咖啡屋关闭 接受黑人侍者的咖啡的凡尔宫德-巴丽夫人 1760年的咖啡葛莱哥?多数文豪或 艺术家在此进出流连如萧邦、海地、尼采等 电影中「罗马假期」也因此得名 土耳其咖啡也传到了法国。从土耳其的大使于一六六九年向路易十四献上咖啡开始。

法国上流社会也受了咖啡魅力的影响而制作了无数的沙龙,崭新的文学、哲学或艺术因应而生。 那波咖啡文化也影响及一般市民街角的咖啡也开始充斥而生。

特别在一六八六年诞生的「咖啡?布洛哥布」。因为有八尔札克,卢骚等文化人们不断齐集,而以知性沙龙闻名于世。

不久在意大利那斯布雷梭开始饮用法国研磨式咖啡,而引起咖啡饮用室样的变化。 咖啡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因此抱持栽培咖啡兴趣的人当然也越来越多。

十三世纪制造厂商的巡礼者们将大量的生豆携出,将它植于各地,十七世纪也有印度人在马场、布丹在巡礼之际,从厂商盗取咖啡的果实到南印度的买骚尔种植。 还有,十八世纪前半曾有法国海军上将校德.克鲁用自己的饮用水灌溉咖啡幼苗而种植于法领马尔其尼克岛的故事。

不久咖啡将广为传到中南美洲。 相对的咖啡的栽培也扩大至世界各地。

【茶文化特性】 历史性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 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

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

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汉朝 ,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

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 。隋朝,全民普遍饮茶。

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 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

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茶文化是伴随 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

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时代性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 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新时期茶文化溶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场经济精髓,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 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茶的价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新时期茶文化传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现代化、社 会化和国际化趋势。

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瞩目。 民族性 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自 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 ,表现出饮茶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

藏族、土家族、佤族 、拉祜族、纳西族、哈萨克族、锡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德昂族、基诺族、撒拉族、白族、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与喜庆婚礼, 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地区性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 区茶文化。

我国地区广阔,茶类花色繁多,饮茶习俗各异,加之各地 历史、文化、生活及经济差异,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经济 、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和丰富的内涵,也形成独 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

上海自1994年起,已连续举办四届国际茶文化 节,显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点与魅力。 国际性 古老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同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 文相结合,演变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俄罗斯茶 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

在英国,饮茶成为生活一部分,是英国人表 现绅士风格的一种礼仪,也是英国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 社会活动中必需的仪程。日本茶道源于中国。

日本茶道具有浓郁的日 本民族风情,并形成独特的茶道体系、流派和礼仪。韩国人认为茶文化是韩国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为全国茶日。

中国茶文化是各国 茶文化的摇篮。茶人不分国界、种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 人联合起来,切磋茶艺,学术交流和经贸洽谈。

5.茶的文化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 茶文化

、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 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 、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 、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 、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廿一个方面。 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 茶文化

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 ,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三种: 1、煎茶: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2、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 3、功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功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功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功夫茶讲究品饮功夫。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史非常悠久。 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 茶文化

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汉朝 ,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 。隋朝,全民普遍饮茶。 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茶”,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 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茶文化是伴随 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时代性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 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 茶文化

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新时期茶文化溶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场经济精髓,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 的作用进一步增强。茶的价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新时期茶文化传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现代化、社 会化和国际化趋势。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瞩目。

民族性

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自 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 ,表现出饮茶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 、拉祜族、纳西族、哈萨克族、锡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德昂族、基诺族、撒拉族、白族、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与喜庆婚礼, 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地区性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 区茶文化。我国地区广阔,茶类花色繁多,饮茶习俗各异,加之各地 历史、文化、生活及经济差异,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经济 、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和丰富的内涵,也形成独 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连续举办四届国际茶文化 节,显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点与魅力。

国际性

古老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同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文相结合,演变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俄罗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国,饮茶成为生活一部分,是英国人表现绅士风度的一种礼仪,也是英国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会活动中必需的仪程。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日本茶道具有浓郁的日本民族风情,并形成独特的茶道体系、流派和礼仪。韩国人认为茶文化是韩国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为全国茶日。中国茶文化是各国茶文化的摇篮。茶人不分国界、种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人联合起来,切磋茶艺,学术交流和经贸洽谈。(这正是北京国际茶城的成立宗旨)

6.茶文化诗词四个字

一七令,茶

胡秉言

碧嫩,神凝

着圣水,味香盈

芳馨淡爽,厚重清明

古今呈异客,闲雅品人生

感悟浮沉岁月,荡涤尘缘凡情

半盏淳茶方寸润,修德养性净心灵

一七令,茶

胡秉言

茗嫩,一枪

铜壶水,煮三江

紫砂瓷素,仙琼玉浆

陆羽邀神农,禅坐细品尝

清高文人墨客,达官贵侯饮狂

淡淡清香飘千古,修身听命日月长

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婉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7.请问有关中国茶的历史和文化

中国茶历史 2008-01-16 11:37 原始社会神农时代传说茶叶被人类发现是在公元前28世纪的神农时代,《神农百草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之说,是茶叶药用的开始。

西周据《华阳国志》记载:约公元前一千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一带已用所产的茶叶作为“纳贡”珍品。这是茶作为贡品的最早记述。

东周春秋时期婴相齐竟公时(公元前547~公元前490年)有“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表明茶叶已作为菜肴汤料,供人食用。(据《晏子春秋》)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公元前59年,《僮约》已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载,这表明四川一带已有茶叶作为商品出现,是茶叶进行商贸的最早记载。

东汉(25~220年)东汉末年,三国时代的医学家华佗在《食论》中提出的“苦茶久食,益意思”,是茶叶药理功效的第一次记述。三国(220~280年)史书《三国志》进述吴国君主孙皓(孙权的后代)有“密赐茶荼以代洒”,是“以茶代酒”最早的记载。

南朝齐(479~502年)《南齐书·武帝纪》记述,在遗诏中要求以“饼、茶饮、干饭、果脯”代替牲祭。南朝梁(502~557年)《邛州先茶记》中记述南朝梁已有将“荼”字读为“茶”音,但尚未将荼改用茶字。

隋(581~618年)茶的饮用逐渐开始普及,隋文帝患病,遇俗人告以烹茗草服之,果然见效。于是人们竞相采之,并逐渐由药用演成社交饮料,但主要还是在社会的上层。

唐(618~907年)唐代是茶作为饮料扩大普及的时期,并从社会的上层走向全民。唐代科举时,朝廷为祛除应举士人的疲乏,故送茶汤入试场,称为“麒麟草”,因此饮茶风俗渐及于文人。

唐玄宗所撰《开元文字音义》(730年)首次出现“茶字”。《封氏见闻离》中记述降魔大师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煎煮,以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开始在顾渚山(今浙江长兴)建贡茶院,每年清明前兴师动众督制“顾渚紫笋”饼茶,进贡朝廷。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纳越赞议,开始征收茶税,但由于民怨,于兴元元年(784年)终止。

复于贞元九年(793年)准张滂所奏重税。公元8世纪后(约760年后)陆羽《茶经》问世。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日本僧人最澄大师从中国带茶籽茶树回国。是茶叶传入日本最早的记载。

唐太宗和九年(835年)专门任命王涯为榷茶使,专责管理茶务。唐武宗时“诸道置邸以收税,谓之蹋地钱。”

(语出《新唐书》食货志)唐懿宗咸通15年(874年)出现专用的茶具。宋(960~1279年)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年)开始在建安(今福建建瓯)设宫焙,专造北苑贡茶,从此龙凤团茶有了很大发展。

宋微宗赵佶在大观元年间(1170年)新著《大观茶开》一书,以帝王之尊,倡导茶学,弘扬茶文化。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荣西禅师归日本,将末茶传去扶桑。

明(1368~1644年)明太祖洪武6年(1373年),设茶司马,专门司茶贸易事。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24年(1391年)9月发布诏令,废团茶,兴叶茶。

从此贡茶由团饼茶改为芽茶(散叶茶),对炒青叶茶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1610年荷兰人自澳门贩茶,并转运入欧。

1616年,中国茶叶运销丹麦。1618年,朝廷派钦差大臣入俄,并向俄皇馈赠茶叶。

清(1664~1911年)1657年中国茶叶在法国市场销售。康熙8年(1669年)印度东印度公司开始直接从万丹运华茶入英。

康熙28年(1689年)福建厦门出口茶叶150担,开中国内地茶叶直接销往英国市场之先驱。1690年中国茶叶获得美国波士顿出售特许执照。

光绪31年(1905年)中国首次组织茶叶考察团赴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考察茶叶产制,并购得部分制茶机械,宣传茶叶机械制作技术和方法。1865年淡水海关公文记载82022千克茶叶,为台湾正式茶叶输出记录。

1866年英商John Dodd到台湾收买茶叶。1867年John Dodd于艋甲初设精制茶厂。

1869年John Dodd将2131担乌龙茶首销美国,并加以“福尔摩沙茶”的标记。1873年台湾将滞销的乌龙茶运往福州,首制包种茶销售。

1885年福建安溪人王水锦、魏静至南港大坑制作包种茶并传授技术。1889年刘铭传成立“茶效永和兴”茶叶辅导机构,并附设“回春所”作为茶职介绍所。

1896年福州市成立机械制茶公司,是中国最早的机械制茶业。 1911年后茶叶被发现拥有24种功效,并分离出500多种化学成分,茶医学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医学家先后从茶叶中提取出了茶多酚、茶多糖、咖啡碱等,并得到了临床上的应用。

20世纪60年代,中国学者楼福庆等经过大量的实验,发现了茶叶中多酚类儿茶素的氧化产物所具有的很强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与促纤溶作用,后被英国生物学家罗伯特命名为“茶色素(Teapigment)”,这一发现标志着人类对茶叶的研究已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1993年,江西绿色制药有限公司在技术上一举超越全球发明了茶色素胶囊,这项伟大的发明创造了茶叶价值研究历史之最。

这里还有很多,去看看吧: .cn/art/zgwh/tea/。

8.麻烦大家给我一些关于茶道,茶文化的诗词,谢谢

唐代诗人元稹,官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白居易交好,常常以诗唱和,所以人称“元白”。元稹有一首宝塔诗,题名《一字至七字诗·茶》,此种体裁,不但在茶诗中颇为少见,就是在其它诗中也是不可多得的。诗曰: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婉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还有一首宝塔诗格式的茶诗,是现代草根诗人胡秉言所作

《茶》

茗嫩,一枪

铜壶水,煮三江

紫砂瓷素,仙琼玉浆

陆羽邀神农,禅坐细品尝

清高文人墨客,达官贵人饮狂

淡淡清香飘千古,修身听命日月长

《茶赋》

作者:苍山牧云

人间有仙品,茶为草木珍。蛮名噪海外,美誉入杯樽。茶之荣也!浓茶解烈酒,淡茶养精神。花茶和肠胃,清茶滤心尘。茶之德也!乌龙大红袍,黄山素毛峰;南生铁观音,北长齐山云;东有龙井绿,西多黄壤林。茶之生也!茗品呈六色,甘味任千评。牛饮可散燥,慢品能娱情。茶之趣也!为序

春茶肥,秋茶瘦,夏茶薄,冬茶透。凡有好茶,无不趁天时地利之便,得人勤种良之先。毛峰刚烈,雀舌披银装;龙井清高,泽色逐浅黄。铁观音,素闻名;质如铁,芙蓉沙绿一冠绝。碧螺春,毛全身;铜丝条,一嫩三鲜古难调。汤鲜色浓,以茶洗眼可以明目;味高甘醇。以茶入枕可以安神。得茶疗之效!感香馥蒸腾,与云蒸霞蔚之间,享齿间轮回之韵。得听茶之妙!观紧直冲升,与展叶放香之际,品人生荣辱沉浮。得赏茶之要!此三者,君子玩茶之得也。

梅有骨而竹有节,水能言而茶能语。茶有千种,气合万象;汁含百味,寓意沧桑。香茶以待客,色醇而情意重,清烈喻薄厚;浊水而逐人,味淡而友情薄,浓淡比亲疏。味同嚼蜡有何妙哉?抑或遇神品而不细赏,如逢君子而不结交,得神女而泄欲,亦诚人间恶事。

绿茶炒,红茶蒸;白茶晒,黄茶闷。嫩度定品质,条索观外形。色泽考工艺,整碎参审评。叶本一色,炒烘蒸闷成百味,绿茶之鲜浓,洗尽古今烦恼事。质缘半株,搓揉切捻焙天香,红茶之甘醴,恰如世间明白人。作歌曰:南方佳木,细叶青青;丘岭叠翠,岩壑争新;入店求市,访之有名;逢家大兴,值抵黄金。汤肥色丽,光透红匀。健康玉液,灵魂至饮。

恶语醒耳,人厌听之;苦药利病,舌畏尝之。苦臭晦腥之物,虽牲畜尚不以为食料,况人乎?卉以其艳丽而见爱于人,究其性,本与同科芜草质本无别,然境遇迥异,与之同理也。茶奉盛会,因人成荣;花饰明堂,为香得宠。物以可用之大小,而分高低贵贱;人以利己之缓急,而定远近亲疏。此世俗之定律,未知物之悲耶?人之喜耶?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