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粤语说唐诗

1.粤语为什么读唐诗那么好听

粤语好听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粤语的调多。普通话是四个调,粤语有九个调。

至于这九个调怎么说,可以学一下用粤语数数,三九四零五二七八十,这九个数刚好是粤语的九个调。粤语九个调里面除了第一声和第二声和普通话一样外,其他七个调都是普通话里没有的。

这九个调从最高调到最低调皆有,所以听起来起伏不定,抑扬顿挫,层次感非常明显。粤语本身的音调就像一段旋律,当它在谱上一段旋律契合的曲子,自然很好听。

调多还有一个作用是减少同音字,普通话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同音字太多。小学时候从拼音学起的普通话,声母有23个,韵母24个,调4个,理论上来说可以有23 x 24 x 4 = 2208个发音。

而粤语声母19个(比普通话少了四个翘舌),韵母53个,调9个,理论上可以有19 x 53 x 9 = 9063个发音。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出,粤语的发音丰富程度要远远大过普通话。

据说是语言大师赵元任先生所写的神文《季姬击鸡记》,普通话读是ji ji ji ji ji,粤语读是gwai gei gik gai gei。再比如这八个字,事,室,市,世,适,试,噬,式,普通话是同一个读音,但粤语是八个互不相同的读音。

粤语里很多韵母都是普通话没有的,比如《浮夸》高潮之前的部分,全为“oi”韵,《偏偏喜欢你》基本全为“eoi”韵。第二个原因,我觉得是因为粤语没有降调,降调就是类似于普通话第四声。

我查过全国一些主要方言的音调,粤语是唯一一个没有降调的方言,它九个调都是比较平的调。降调给人的感觉是语气比较重。

武汉话听起来不够友好,一个原因就是降声太重。但在闽南,漳州人调重,泉州人调平,漳州人说泉州人讲话不好听,还是我们好听,有力度。

等我屏蔽了那些漳州朋友后,我就来反驳这个问题。三我认为是最重要的一点,粤语保留了入声。

入声在今天听起来很陌生,那是因为在普通话和北方方言里,入声已经完全消失了(除了山西、河南一带的晋语,据称和客家话非常相近)。但是在所有的南方方言里,入声基本都保留了下来。

入声就是那种发音很短促、以爆破音结尾的音。比如“十”这个字,粤语读sap2(数字是调值,12345相当于do re mi fa so),闽南话读zap2,p的音不爆破,但有读p的嘴型,阻碍住气流。

这和英语里失爆读法很像,比如september这个词,读的时候不会把sep的p这个音发出来,但明显会有p的闭合嘴型来阻住气流,因而使得sep这个音节很短促。再比如sit down,你发音再标准也读不出sit的t这个音,但是一定会有发t的嘴型,t这个音阻碍住气流,使得sit这个音非常短促。

这个词组里的sit的发音,和粤语“舌、薛、窃”字读音一样。日语的促音,还有很多日语汉字的音读,也是受汉语入声影响。

比如学校,日语读gakkou,中间有个促音,和入声一模一样。单论“学”这个字,粤语读hok,日语读gaku,因为学这个字是个入声字,韵尾为k,日本人没法读这个不发音的k,所以就干脆把不发音的k变成ku,读作一个确定的音节。

再比如“石”,粤语读sek,日语读seki,也是同理。绝大部分入声字在日语里的音读都是如此,六、七、力、雪、室、畜,不胜枚举

所以说语言是相通的。pk 就是粤语里的三个入声韵尾,也是古汉语里的三个入声韵尾。

入声是汉语的伟大发明,它最大的两个作用,一个是可以减少同音字,一个是丰富情感。入声字短促、铿锵有力、带有节奏感的发音特点,就已经决定了它可以有丰富情感的效果。

最大的体现是在诗词里,今天很多诗词用普通话读起来已经没有韵味了,豪放的如岳飞的《满江红》,婉约的如柳永的《雨霖铃》,它们都是入声韵。白居易写《长恨歌》《琵琶行》,每到伤感处皆改用入声韵。

这些入声韵诗词普通话读来平淡无奇,但用粤语读就很有味道。我觉得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曹植的《七步诗》,语文课里学过这首诗,当时读起来觉得不押韵。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汁、泣、急,有一个字出韵,而且感情听来比较平淡。

但如果用粤语来读,汁、泣、急分别读zap5、jap5、gap5,而且三个都是最高调,读来铿锵有力,沉郁悲壮。被亲哥逼成那样,要是我我也肯定用入声韵来写,别说曹植了。

用粤语读这些入声韵诗词的时候会明显觉得,那种倾注在韵脚上的激昂或凄凉,普通话是永远读不出来的。而且很多非入声韵的诗词也是如此。

小时候语文课里学诗词,发现好多诗词读起来不押韵,我当时并不知道原因,以为古人就是这么写的,现在终于知道这是语音变化的原因,很多普通话不押韵的诗词,粤语和闽南话读起来就很押韵。这个可以举的例子太多,比较著名的,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深、心、金、簪,这诗总共就四句,就出现了三个韵。

而这首诗如果用粤语读就非常押韵,四个字分别读sam、sam、gam、zam。这是因为普通话在形成过程中不仅消失了入声,还消失了一些韵尾,比如-m,全部归于-n了。

心字粤语读“sam55”,闽南语读“xim33”,普通话里就成“xin55”了。现在普通话里的“搞定”一词就来源于粤语,原词。

2.说粤语是古汉语的可是为什么古诗古文没这些

1 本来不想说的,怕广东同胞不高兴,但看到这么多傻X天天在这搞对立,闹分裂,感觉不说不行了。

个别白吃我现在郑重告诉你,用粤语读古诗词之所以感觉比较押韵不是因为粤语更接近古汉语,而是因为粤语发音都差不多,所以怎么读怎么押韵。要证据吗,说一个不好的事,就是美国人对华人的歧视。

美国对华人有很多刻板印象,包括眯眯眼、长得都一样、ching chong……其中这个ching chong就是用来嘲笑华人口齿不清的,而我们知道对于不少美国人来说,所谓的中国话其实是粤语,这点从美国电影中可以看出,比如死神来了几就有这么一段。在美国还有一种歧视性说法是华人不会发r,因为粤语中没这个音,也不知道真的假的。

其实语言之间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一种方言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古汉语,而普通话可以说是集方言之大成者,推广普通话自然没错,保留方言也没错,我一在东北某地呆了好几年哥们有次跟我说,他坐船回来时在船上听到有人讲老家土话差点都哭了,原谅我们是小方言,从市郊开车走两小时方言就废了。但是把方言和普通话对立起来,那就是甄嬛传里的那句话,贱人就是矫情。

2 广东人是怎样来的?如果人类起源非洲,那么中国人为什么跑到东亚来?因为中国人体格不够强壮,被迫远走黄土高原?虽然总体上中国人体形不够黑人和白人强壮,但中国人抗病毒能为比其他人种要强。因为只有身体相对强壮的人才能走到中国。

不管怎样,中华文明起源于黄土高原。到秦国统一中国后派出大量垦卒到广东开荒。

这些人都来自其余六国。这些人说的话可能就是广东话了。

无疑,广东人比中原人幸福,他们远离战争。你看,到宋朝未年,又有大批中原人南下避元蒙。

这批中原人比当时广东人更强势。有些村很奇怪,比如明明叫陈村但村民却不姓陈。

是后来的中原人把原来的村民赶走了?不知道啊。从快,宋时南下的人就在广东成主流,这一点从许多广东人的族谱里可以找到答案。

但说的话可能依然是学本地人说春秋战国时六国的话。在中国文学史上,流芳后世的文学作品,诗词歌赋基本上都是北方人写的。

3 相对接近古音不见得高人一等,认为粤语更接近古音只是根据个人所知就事论事而已。即便接近古音,也不一定很有文化,说一种语言比较有文化,其实是这个语言蕴含了比较多有文化的概念,直接点的表现就是这个语言里诞生了许多有文化影响力的名人,诗人作家哲学家等等,他们的作品用这种文字写成。

希腊语有文化不?那是因为希腊语里诞生了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名人,说英语有文化其实也考究不出跟语音语调有什么直接的关系,而是英语世界里的众多巨著,有莎士比亚奥斯丁毛姆等等大作家的作品打造了英语的文化地位。如果说粤语有文化,那就应该看看粤语作家哲学家里诞生了多少名人名著,比较遗憾的是,当代中国文学哲学的名著,几乎没有用粤语写成的,尤其港式文本用语现在还做不到言文合一,充斥了大量“咩啊”(什么啊)“系边树啊”(在哪里啊),古今中文字典里根本找不出咩=什么,边树=哪里的用法,这种用中文字去拼口头语的做法泛滥于文本上,怎么看怎么像没文化的表现。

所以陈小春找几首古诗说更押韵然后得出粤语更有文化的说法,其实是没有道理的,香港人的粤语文本充斥了大量乱七八糟的拟声词,用中文字拼写粤语口语等等粗糙的用法,是完全败坏了粤语的文化观感。如果想让粤语真正显得有文化,香港人就先把香港报纸中大量不符合自古中文字典用法的拟声词、生造字、白字给清一清吧,然后诞生几个粤语的大作家哲学家,不需要别的乱七八糟理由,旁人自然会仰望粤语的文化地位。

首先,汉语读音从先秦到现代是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的。其次,说唐诗用粤语读起来比较顺并不是没有根据。

《广韵》,《切韵》两部书就是唐宋时期记录读音的书籍,同时通过人口迁徙的调查,所以现代很多学者推测粤语更接近唐宋时期的汉语发音。当然也只是相较于北方方言更接近,南方方言普遍都保留着一些古音,值得一提的是山西一些地区的方言中也保留了不少古音。

而北方方言之所以变化相对较大,是因为自唐代以后,北方一直处于动荡的状态,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势必会影响语音的变化。而南方环境较稳定所以变化比较小,但南方有许多不同民族族部落,各部落口音不同,在交流中多少也会有一些变化的。

而我们今天各地区的方言是在明代就基本形成了,当时有很多欧洲传教士用拉丁文为中文读音做了标注,所以这样说是有依据的。至于对先秦时期汉语发音的考察就不那么容易了,学者们只能通过唐宋时期汉语发音及调查历史上与汉族来往较多的外民族语言的语音等等为依据向上倒推,想要完全还原当时的汉语发音基本不可能了。

题主不妨百度上搜一搜上古汉语朗读和中古汉语朗读,有很多相关视频音频。没有经过具体的考据,但是粤语里面确实蛮多比较老的词,比如衣服叫“衫”,“什么时候”叫“几时”,与明月几时有等是有相关的。

又有许多是押韵,比如木兰诗,前面两句是“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小时候总是想把“织”念成JI,这样才跟前后的“。

3.为什么粤语念古诗词很好听

首先,汉语读音从先秦到现代是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的。其次,说唐诗用粤语读起来比较顺并不是没有根据。《广韵》,《切韵》两部书就是唐宋时期记录读音的书籍,同时通过人口迁徙的调查,所以现代很多学者推测粤语更接近唐宋时期的汉语发音。当然也只是相较于北方方言更接近,南方方言普遍都保留着一些古音,值得一提的是山西一些地区的方言中也保留了不少古音。而北方方言之所以变化相对较大,是因为自唐代以后,北方一直处于动荡的状态,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势必会影响语音的变化。而南方环境较稳定所以变化比较小,但南方有许多不同民族族部落,各部落口音不同,在交流中多少也会有一些变化的。而我们今天各地区的方言是在明代就基本形成了,当时有很多欧洲传教士用拉丁文为中文读音做了标注,所以这样说是有依据的。至于对先秦时期汉语发音的考察就不那么容易了,学者们只能通过唐宋时期汉语发音及调查历史上与汉族来往较多的外民族语言的语音等等为依据向上倒推,想要完全还原当时的汉语发音基本不可能了。题主不妨百度上搜一搜上古汉语朗读和中古汉语朗读,有很多相关视频音频。

作者:王锦川

链接:/question/21240750/answer/6790467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