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中的修

1.唐诗中的修辞手法

常见的修辞格有八种,我国古诗词(当然也包括唐诗)中常用到的有对偶、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

对偶:对偶句是古诗词中最常用的修辞形式。如:杜甫的七绝“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冬吴万里船”。全诗由两组对偶句主成,不但更加形象生动,而且更加易读易记。

比喻:如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语,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用“急雨”、“私语”、“珠落玉盘”来比喻琴声的变化,加强其形象性,使人如亲耳聆听一样。夸张:如一楼所举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白发怎么能三千丈呢,而长达三千丈的白发,该有多深重的愁思,读者就不难理解了。

拟人: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其实只有一个人,很冷清,拉来了“杯”与“明月”,成了三个人,一副热闹的画面立刻呈现在我们面前。

所有的修辞的运用,都是为作品服务的,是为了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加深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2.唐诗中的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

1,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

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7,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8,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9,起兴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的《锦瑟》)

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3.唐诗中的唐文化有什么特点

唐初诗人以“初唐四杰”最为著名(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盛唐时期诗人可分为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派和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派。其中集大成者为“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最为出名。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而杜甫的诗则更多体现现实主义之情怀。

中唐时期最卓越的诗人是白居易,他的诗通俗易懂。此外还有元稹、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李贺等。晚唐诗人以李商隐和杜牧最为出众,被称为“小李杜”。

后世宋、明、清虽仍有杰出诗人出现,但总体水平都不如唐朝诗人,唐诗成为了中国古诗不可逾越的巅峰。

唐代文化的创新是全面的,道德、风俗、哲理、诗歌。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服饰诸端,无不呈现出开一代新风的气派。而其中诗歌一项,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提倡,加之其本身又具有便于保存便于流传的特点,成就尤为显赫。但是应当看到,数百年来文化交流所形成的全新文化氛围,以及文化开放所带来的勃勃生机,更是使这一艺术形式异彩大放的深层原因。诗歌在唐代获得了适合其茁壮生长的沃土,而诗歌的巨大成就,则更以其独特的魅力凸现出唐代文化的辉煌。也正因为如此,“唐诗”几乎可以视之为唐文化的时代徽徵。唐诗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不朽地位,正是由于它以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反映出一个伟大时代的时代精神,反映出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文化所达到的新的颠峰。从这个角度来看,研究唐诗的形成与发展,当是研究唐代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并从而揭示唐代社会和唐代历史形成与发展之谜的一条有效途径。

4.古诗词中的九大人生境界,你修到了哪个段位 来自

脱 俗:心远地自偏《饮 酒》【东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苍 茫:人事如飘蓬《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超 脱: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唐】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沧 桑:过不了的情关《忆秦娥·箫声咽》【唐】李白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超 我:挣脱艰难苦痛《登 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无 奈:人非草木岂无情《拟行路难》【南北朝】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悲 愤:壮志本难酬《满江红·写怀》【宋】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孤 寂: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无 常:岁月催人老《代悲白头翁》【唐】刘希夷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不管人生的境界到达哪一层,重要的是:活在当下,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

5.诗词中修饰词语取代中心词语如何通过举例来说明

有些诗词会省略主语或宾语的中心词,代之以这些中心词的修饰词。

如杜甫《羌村三首》(其三):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 父老四五人,手中各有携, 莫辞酒味薄,兵戈既未息, 请为父老歌, 歌罢仰天叹,始闻叩柴荆。

问我久远行。倾榼浊复清。

黍地无人耕。 儿童尽东征。

艰难愧深情! 四座泪纵横。其中“四座泪纵横”一句,主语本是“四座的人们”,“四座”不过是修饰,却取代了 “人们”变成主语。

有些诗词会省略宾语中心词,用其修饰词取代之。如白居易《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弊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其中“吏禄三百石”一句,就是“三百石”取代了 “米”这一中心词。 有些诗词中,会用状语取代作为中心语的谓语动词,如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其中“角声满天秋色里” 一句,本是“角声在满天秋色里回荡”的意思, 而“满天秋色里”是一个省略了“在”的介词结构,作状语来修饰谓语“回荡”的,却将谓语取而代之。

6.我姓修,想给自己的孩子去一个好听的名字,最好带有一些寓意的,男

修祥麟 从宋词中选取祥麟二字(祥麟五色留金殿《全宋词》归朝欢)

修春华 从宋词中选取春华二字(落花无意恋春华《全宋词》定风波)

修柏松 从宋词中选取柏松二字(劲柏乔松霜雪后,知心惟有孤生竹《全宋词》满江红)

修方贤 从宋词中选取方贤二字(方面倚贤侯《全宋词》望海潮)

修景轩 从宋词中选取景轩二字(媚景背人容易去,半轩飞絮日空长《全宋词》瑞鹧鸪)

修长逸 从宋词中选取长逸二字(只恐延英催入觐,不教绿野长均逸《全宋词》满江红)

女孩:

修柳凝 从唐诗中选取柳凝二字(细丝摇柳凝晓空,吴王台榭春梦中《全唐诗》〖江南行〗)

修雪蕊 从唐诗中选取雪蕊二字(雪蕊琼丝满院春,衣轻步步不生尘《全唐诗》〖和严给事闻唐昌观玉蕊花下有游仙二绝〗

修颍君 从唐诗中选取颍君二字(箕颍千年后,唯君得古风《全唐诗》〖题赠平泉韦征君拾遗〗)

修凝涵 从唐诗中选取凝涵二字(南山澄凝黛,曲水清涵空《全唐诗》〖奉和圣制丰年多庆九日示怀〗)

修佳卉 从唐诗中选取佳卉二字(佳卉挺芳辰,夭容乃绝伦《全唐诗》〖主人司空后亭牡丹〗)

修雨梅 从唐诗中选取雨梅二字(嫩色宜新雨,轻花伴落梅《全唐诗》〖横吹曲辞•折杨柳〗)

修静云 从唐诗中选取静云二字(长波静云月,孤岛宿旌旗《全唐诗》〖送归中丞使新罗册立吊祭〗)

7.牧童古诗中的弄什么意思

原文(草铺横野六七里) <唐>吕岩【洞宾】 草铺横野①六七里,笛弄②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③卧月明。 注释 横野:宽阔的原野 弄:逗弄。

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译文 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

牧笛逗弄晚风,悠扬悦耳,时断时续地从远处传来。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草地里休息了。

赏析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

“弄”字,更写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时时断断续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作者简介 吕岩 〔唐〕(约公元八七四年前后在世)一名岩客。

字洞宾,河中永乐(一云蒲坂)人。(唐才子传作京兆人。

此从全唐诗)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僖宗乾符初前后在世。咸通初中第,两调县令。

值黄巢之乱,遂携家归终南,放迹江湖间。相传他后来在长安酒肆,遇到仙人锺离权,遂得道,不知所终。

这就是民间盛传的“黄粱梦”故事,许多小说家戏曲家,都取以为小说、戏曲的题材。岩所作诗,流传甚多,全唐诗辑为四卷,行于世。

补充: 吕岩(一作岩)为五代宋初著名道士。世传“八仙”之一。

号纯阳子。一说名洞宾,一说字洞宾。

其里籍、生卒年均不详。较早的宋代记载,称他为“关中逸人”或“关右人”,元代以后比较一致的说法,则为河中府蒲坂县永乐镇(今属山西芮城)人,或称世传为东平(治在今山东东平)人。

他大约生于唐末,卒于宋初,与陈抟为同时代人。至于后人将他的生活时代上推至唐开元(713~741)中,则是附会唐人沈既济《枕中记》所记道者吕翁事。

此外尚有颇多传说,纷纭不一。比较可信是《国史》的记载:吕洞宾本儒生,因科场不利,而转学道,遇五代隐士钟离权授以内丹道要,隐居终南山,活动于关中等地。

“年百余岁,而状貌如婴儿。世传有剑术,时至陈抟室”,与陈抟、李琪(一作“李奇”)等传奇人物交往。

好以诗言内丹旨要,对钟吕金丹道的形成作出了贡献。有弟子北宋施肩吾(华阳子)传其道。

吕洞宾以内丹为修仙径路,兼摄禅宗,自称“幼习儒业,长好性宗,修天爵而弃人爵,鄙顽空而悟真空。天爵止于人事,真空不离因缘”。

指出:“修炼丹者,先正其炉。”身为丹炉,神气**为药物,目、耳、口、鼻为炉之八门,“常固守之”,勿伤内真,“然后于天地之炉、造化之鼎,调和药物,匹配阴阳,制炼神气”。

认为“顺天道者,常存其身之元阳真一太和纯粹之气,则坐致长生”,并说“其要在乎变炼五行而已”。主张一日当一年,昼法春夏,夜法秋冬,“升降阴阳,运行四序”,昼夜终始修炼。

又认为,“性命根源,归乎一气。其来也,有一夫一妇焉;其去也,有三男三女焉。

金男采黄芽于九宫之台,玉女收白雪于十二楼。水中起火,以分八卦;阴内炼阳,以别九州。

于是三田和会而火龙出于昏衢,千日功成则游于蓬岛矣。其要盖十有八焉:小成之道七,中成之道六,大成之道五”。

提出修炼当从消除六欲七情着手,泻心之积气而集其神。行肘后之法,即透过尾闾将药物搬上背以入脑,要存想龙虎河车,使上起,但应防止肾之虚阳入顶而引起上壅生热,故须震、坎、艮三男和巽、离、兑三女“俯仰开辟,节次升存,过关勿急”。

继行飞金晶,“一撞三关”,直入上宫。炼之既久,如虑太过,则吐玉液炼其形。

另尚有金液还丹炼形等法。其诗词,如“一粒粟中藏世界,二升铛内煮山川”、“饮海龟儿人不识,烧山符子鬼难看”等,奇谲诡异,尤脍炙人口。

北宋以后,历代有人假托吕洞宾之名(或称“回道士”、“回客”、“回山人”等),行种种异事,故神化事迹迭出。民间信仰吕洞宾者甚盛。

宋代道教学者曾慥编《集仙传》,称唐五代成道之士中“独纯阳子吕公显力广大”。托名吕洞宾的“自传”即称其遇钟离、苦竹真人,得金丹、驱鬼之道。

“吾得道年五十,第一度郭上灶,第二度赵仙姑”,“常游两浙、汴京、谯郡。尝著白襕角带,右眼下有一痣,如人间使者,筋头大。

世言吾卖墨,飞剑取人头,吾闻哂之。实有三剑:一断烦恼,二断贪嗔,三断色欲,是吾之剑也。

世有传吾之神,不若传吾之法;传吾之法,不若传吾之行。何以故?为人若反是,虽握手接武,终不成道”。

元代道士苗善时更编为《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七卷,汇集一百零八化故事。因而吕洞宾也为帝王所崇奉,宋宣和元年(1119)敕封“妙通真人”,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赠“纯阳演正警化真君”,至大三年(1310)加封为“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

相传吕洞宾传有钟离权所授《灵宝毕法》十二科,为钟吕金丹道教典。自著《九真玉书》一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即《道枢》卷二十六之。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