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独钓寒江雪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只有短短的四句: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五言绝句,以其独特的艺术,用诗的语言画成了一幅壮美的“寒江独钓图”。 起首二句的“千山”、“万径”形容范围广。鸟绝迹,人绝踪,真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这里描述的是“奇景”,在这样的寒雪中,竟然有人在江边独钓。这钓叟称得上是“奇人”。 幽静的自然环境和傲雪独钓的渔翁构成了一幅“人景俱奇”的图画。 《江雪》的深层意蕴,寄托了一种傲然独立,清竣高洁的人格理想。 诗人曾参与过政治革新,但改革失败后,受到排斥,被贬为永州司马。 政治上的失意,内心的孤独,便通过环境描写反映出来。 当时的政治环境就象诗中所说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样,环境是非常恶劣的。但诗人不屈服于压力,依然故我,坚持自己独立的人格。 寒江中那位孤独寂寞,又抗寒傲雪,毅然垂钓的渔翁。是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后孤独而又不屈的精神面貌的曲折写照。 寒江独钓的画面和深刻的含义使全诗情景交融,充满了诗意美。 。 2.古诗独钓寒江雪是什么诗明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白话译文: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创作背景: 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由于保守势力与宦官的联合反攻,致使革新失败。因此,柳宗元被贬官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他在任所名为司马,实际上是毫无实权而受地方官员监视的“罪犯”。官署里没有他的住处,不得不在和尚庙——龙兴寺的西厢里安身。 柳宗元自从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于是,他怀着幽愤的心情,写下了这首令人传颂的名诗。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山水诗,描述了一幅江乡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诗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 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 柳宗元遗族所建柳氏民居,现位于山西晋城市沁水县文兴村,为国家4A级景区。 3.古诗《独钓寒江雪》全文是什么这句诗出自柳宗元的《江雪》意思是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具体原文如下: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注释:绝:无,没有。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人踪:人的脚印。孤:孤零零。 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 笠:用竹篾编成的帽子。(“蓑” ,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 ,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独:独自。 创作背景 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 由于保守势力与宦官的联合反攻,导致革新失败。因此,柳宗元被贬至永州。 他在任所名为司马,实际上是毫无实权而受地方官员监视的“罪犯”。官署里没有他的住处,不得不在和尚庙——龙兴寺的西厢里安身。 柳宗元自从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于是,他怀着幽愤的心情,写下了这首令人传颂的名诗。 作者介绍: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 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 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 参考资料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4.对“独钓寒江雪”的疑问唐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在寒冷的冬夜说这个,好像更冷了~~~ 要读懂这诗,得结合它的写作背景:柳宗元是个有政治抱负的才子,锐意改革且诗与文都很有成就。 然而政治上却不甚得志,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邵州(湖南西南一带),还在路上就又被加贬永州(几乎是湖南和广西交界处了),两纸“调令”前后不足两月。 这个永州,当时非常荒僻,他带了老母同去,初到任上无所居,只能暂宿一个寺院,生活无比艰辛。 这一贬,十年!应该可以想象当时他复杂的心境吧。 这诗就是柳宗元谪居永州时写的。 苏轼对柳诗的评价是“似淡而实美”,《江雪》正是这个特点,虽用字简单但诗很有画面感,并非“言之无物”。 漫天江雪暗喻生活和仕途双重艰辛和打击,我认为孤舟老翁这个形象是作者的自喻,如此傲视霜雪表明对自己信守的政治理想“不抛弃,不放弃”。 此时此刻的心境不在赏雪,更不在咏雪,而在“垂钓”,所以不能随便搬个“小凳子”就得了。更何况“孤舟”具有“小凳子”or“小木墩”不具有的意象。 虽然没人同“舟”共济,独钓又何尝不可? -------------------------------------------- 1。如果使劲揪字面,纵使下雪,江也不见得就冻上。 刚才说过了,永州的地理位置在湖广一带,气候湿润,又不像北方那么久寒,所以冷暖空气交锋时,有降雪而不冰封的情况是很可能的。 不知楼主读过《湖心亭赏雪》不,三天大雪,鸟都销声匿迹了,作者独自撑了小舟去湖心赏雪了。 看,下了三天雪,而且作者是夜里去的,这样都能行舟,更何况比杭州更南端的永州呢。 2。 冬钓就更容易理解了吧。的确可以钓的到鱼,冰箱的发明思路不就是因为纽芬兰渔场的冬钓嘛。 (这是揪字面的解释法,我认为“钓鱼”是个禅意,不是真的想勾两条上来)。 5.古诗词、独钓寒江雪选自唐代:柳宗元《江雪》 全文如下: 《江雪》 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注释绝:无,没有。 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人踪:人的脚印。 孤:孤零零。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 笠:用竹篾编成的帽子。 (“蓑” ,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 ,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独:独自。 赏析 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 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 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 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 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 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 这好像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 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 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 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 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 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 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 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