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咏春柳唐诗

1.咏春的古诗

《咏春雪》

韦应物

裴回轻雪意,似惜艳阳时。

不悟风花冷,翻令梅柳迟。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第三岁日咏春风,凭杨员外寄长安柳》

元稹

三日春风已有情,拂人头面稍怜轻。

殷勤为报长安柳,莫惜枝条动软声。

希望可以帮到你,望采纳,谢谢!!

2.咏春的诗句有那些要是写柳树的

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雄《寒食》)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4.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8.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钗头凤》)

9.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10.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8.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9.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0.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3.古诗:《咏柳》与《柳》的赏析

咏柳⑴【唐】 贺知章碧玉⑵妆⑶成一树⑷高,万条垂下绿丝绦⑸。

不知细叶谁裁⑹出,二月⑺春风似剪刀。【注释】⑴ 柳: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种类很多。

本诗描写的是垂柳。⑵ 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⑶ 妆:装饰,打扮。

⑷ 一树:满树。一,满,全。

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⑸ 绦:用丝编成的绳带。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⑹ 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片状物体分成若干部分。⑺ 二月:农历二月,正是仲春时节。

⑻ 似:好像,如同。【译文】柳树像碧玉装扮成的美女一样,千万枝柳条像她那绿色的丝带。

知道这细嫩的柳叶是谁剪裁的吗?就是那象剪刀的二月春风啊!【题解】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赏析】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

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

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

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

“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

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

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李商隐的《柳》是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一首七绝。诗写的是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

句句写柳,而全篇不着一个“柳”字;句句是景;句句咏物,而又句句写人,抒发对稀疏衰落的秋柳的悲叹之情。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自叹身世的生动写照。

赠柳作者:【李商隐】 年代:【唐】 体裁:【五律】 类别:【未知】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注释】:《赠柳》,其实就是咏柳。咏而赠之,故题曰“赠”。

前人认为此诗有本事,冯浩并认为系为洛阳歌妓柳枝作。由于年代久远,别无旁证,真实情况,已难考知。

李商隐对柳很有感情,他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这一首同他别的那些咏柳诗不同,它的背景不是一地一处,而是非常广阔的地域。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首联就从京城长安到大江之滨的江陵,写柳从北到南,无处不在,“掩映”“参差”,秀色千里。

“掩映”、“参差”,是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点出时间是在春天。由“从”(任从)到“更”的变化,把柳的蓬勃生机,渲染得更加强烈。

次联“风流”、“婀娜”,则是写柳的体态轻盈。柔长的柳枝,千枝万缕,春风吹拂,宛若妙龄女郎,翩跹起舞,姿态是非常动人的。

“见说”是听见别人说,包括古今之人对柳的赞赏。“来当”句是说自己见到眼前之柳的时候,正当其婀娜多姿之时,表现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上面四句,从广阔的背景上,对春柳作了生动具体的描绘,写出了她妩媚可爱的风姿。下面接写柳色绵延不断。

一到春天,路旁堤畔之柳笼烟罩雾,葱茏翠绿,望之令人心醉。诗人的目光,正是被这迷人的柳色所牵引,向前移去,直到桥边,眼看柳色就要被隔断,可是跨过桥去,向旁一弯,却又顺着长堤,向前延伸,最后虽然眼中已望不见柳,但心中仿佛仍然见到青青的柳色向远方伸去。

“行”作“行踪”、“踪迹”解。“意相随”既指春柳傍随长堤而去,也指诗人的心为柳所系,紧随不舍,最后直至青楼酒旗、柳花似雪之处。

“青楼”、“酒旗”是人间繁华之地;飞花似雪是春柳盛极之时。“忍”即忍心之意,字里透露出诗人的痛惜之情。

花飞似雪,固然美极盛极,然而繁华已极,就意味着离凋谢不远。两句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也把人的爱惜之情写到极点。

纪昀评此诗云:“五、六句空外传神,极为得髓。结亦情致可思。”

(《李义山诗集辑评》)这四句,意境很美,言外之意不尽,很耐人寻味。清代王士禛说:“咏物之作,须如禅家所谓不粘不脱,不即不离,乃为上乘。”

(《带经堂诗话》)此诗全篇八句,纯用白描,篇中不着一个“柳”字,却句句写柳。而且,仔细玩味,又会发觉它们既是写柳,又象是在写人,字里行间,仿佛晃动着一位窈窕女郎的倩影,风流韵致,婀娜多情,非常逗人喜爱。

她也许是诗人的友人,也许就是诗人的情人,由于某种原因,他们分离了。咏柳即咏人,对柳之爱怜不舍,即对其所爱之人的依恋与思念。

似彼似此,亦彼亦此,不即不离,正是此诗艺术表现的巧妙之处。冯浩说此诗“全是借咏所思”(《玉溪生诗集笺注》),大旨是不错的。

李商隐的《柳》大致写于大中五年(851)。诗人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

先写春日之柳、春风荡漾,百花争艳,乐游苑上,士女如云,舞筵上红裙飘转。

4.春天,桃红柳绿,生机盎然,您能写出一句咏春的诗句吗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描写春天的古诗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描写春天的古诗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5.咏春的古诗(20首)

1.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2.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3.春日游罗敷潭 行歌入谷口,路尽无人跻。

攀崖度绝壑,弄水寻回溪。 云从石上起,客到花间迷。

淹留未尽兴,日落群峰西。 4.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5.早春 雪消冰又释,景和风复暄。 满庭田地湿,荠叶生墙根。

官舍悄无事,日西斜掩门。 不开庄老卷,欲与何人言。

6.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7.江南春 青门柳枝软无力,东风吹作黄金色。 街前酒薄醉易醒,满眼春愁消不得。

8.春水 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 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

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 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

9.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0.春雨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犹得梦依稀。 玉铛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11.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2.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3.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14.春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妄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15.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16.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7.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8. 田园乐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19.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0.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6.求一些咏春的唐诗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叶绍翁

天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宋)徐俯街

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唐)韩愈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贺之章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唐)韦应物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孟郊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唐)白居易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唐)白居易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唐)白居易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苏轼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

7.语文 写出三句咏春的古诗句

下面你可以挑选你喜欢的:

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2、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宋·曾巩《咏柳》)3、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唐·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4、弱柳千条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丝。(唐··温庭范《题望苑驿》)5、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乐府古辞《长歌行》)6、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南朝宋·谢灵运《入彭蠡湖口》)注:秀:秀丽。7、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南朝宋·谢灵运《登池上楼》)注:屯:驻,聚集。变鸣禽:鸣叫的鸟换了种类。两句写冬去春来,鸟儿已经替换了。8、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南朝梁·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注:覆春洲:落满了春天的沙洲。杂英;各种各样的花。芳甸:郊野。9、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唐·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注:海曙:海上日出。梅柳渡江春:梅柳渡过江来,江南一片春色。淑气:春天的和暖气息。转绿苹浪:使水中苹草转绿。四句意谓:彩霞伴着朝日在海面升起,梅花绿柳把春意带过了江面,黄鸟在和煦的春光中歌唱,阳光催绿了苹草。10、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唐·李白《早春寄王汉阳》)11、东风洒雨露,会人天地春。(唐·李白《送祁昂滴巴中》)12、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唐·李白《金门答苏秀才》)13、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唐·刘昚虚《阙题》)14、飞雪伴春还,善庭晓自闲。(唐·刘昚虚《积雪为小山》)15、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唐·刘昚虚《阙题》)意:道路被白云遮断,春景与青青的流水一样绵延不断。16、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唐·李华《春行即兴》)17、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18、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唐·杜甫《绝句漫兴九首》)19、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唐·钱起《春郊》)注:阳和:春天的和暖之气。20、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唐·戴叔伦《苏溪亭》)注:汀:水岸平地。

8.古诗《咏春》是什么意思

古诗中没有《咏春》这首诗。

关于春天的诗:

1.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

2.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3.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4.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5.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6.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