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詹的成语,带詹字的成语,含有詹字的成语詹詹炎炎【拼音】:zhān zhān yán yán【解释】:形容喋喋不休之状。 【出处】:《庄子·齐物论》:“大言炎炎,小言詹詹。”成玄英疏:“炎炎,猛烈也;詹詹,词费也。” 【示例】:然方言社会革命,当与政治革命并行……苟无此不得不行之关系,则社会主义束之高阁可也,复何用~为? ★朱执信《论社会革命当与政治革命并行》【近义词】:【反义词】:【语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詹言曲说 [zhān yán qǔ shuō]生词本基本释义烦琐、片面的言论。出 处清·徐芳《〈书影〉序》:“其他詹言曲说戋戋琐琐,又无讥焉。” 2.忆昔吟 詹绯 古诗赏析忆昔唐·韦庄昔年曾向五陵游, 子夜歌清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 露桃花里不知秋。西园公子名无忌, 南国佳人号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 夕阳唯见水东流! 【注】①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时,正在长安应试的韦庄目击这座古都的衰颓,抚今伤昔,写下这首七律。②无忌,战国时代魏国公子信陵君;莫愁,战国末期楚国歌女。 (1)这首诗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3分) (2)前人评价这首诗,称其“婉而多讽”,请结合全诗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5分) 忆昔阅读答案鉴赏 (1)①对乱前长安贵族豪右那种灯红酒绿的生活的回味、留恋;②对上层统治阶层醉生梦死、竞逐奢靡的批判;③对社稷倾危的感叹。(1点1分) (2)①对比:昔日长安贵族豪右那种灯红酒绿生活同眼前“乱离”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上层统治阶层醉生梦死、竞逐奢靡的批判;②象征:“夕阳”象征唐末国运已如日薄西山,“水东流”象征唐王朝崩溃的大势如碧水东去,颓波难挽;③双关:“无忌”“莫愁”,均取双关,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待,仅取其“无所忌惮”之意。 这句诗的实际意思是指斥王孙公子肆无忌惮。用传说中一位美丽歌女的名字,慨叹浮华女子不解国事纷乱,深寓“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沉痛。 ④以景作结:最后一句“夕阳唯见水东流”以写景结束,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给4分。) 忆昔诗歌鉴赏及答案 一是用典使事,使诗意委婉深曲。首句“五陵”,是长安城外唐代贵族聚居之地,诗中“五陵”不单指长安,也泛指当时贵族社会。 次句的《子夜歌》是乐府古曲,歌词多写男女四时行乐之情,诗人以此讽刺豪门贵族一年四季追欢逐乐、笙歌达旦的奢侈生活。 分明讽其沉溺声色,却用“月满楼”为衬景,把讽意深藏在溶溶月色中,不露声色。 三句“银烛树前长似昼 ”,取邢邵“夕宴银为烛”诗意,写王公豪富之家 酒食征逐,昼夜不分 ,也是意存鞭挞,而赋色清丽, 辞意似依违于美刺之间 。四句“ 露桃花里不知秋”,语出王昌龄《春宫曲》“昨夜风开露井桃”,借龙标诗语,笔锋暗指宫庭 ,斥责其沉迷酒色以至春秋不辨,一样辞旨微婉 ,蕴藉不吐 。 第三联“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 ”,于对仗工绝之外,尤见使事 之巧,极尽委婉深曲之能事 。“西园公子”指魏文帝 曹丕及其弟曹植等,至于“无忌 ”,却是战国时代魏 国公子信陵君的名号。 韦庄巧妙地把曹魏之“魏”与战国七雄之“魏”牵合在一起,由此引出“无忌”二字。但又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待,仅取其“无所忌惮”之意。 这句诗的实际意思是谴斥王孙公子肆无忌惮。诗人把这层真意寄托在两个历史人物的名号中。 由于曹丕和信陵君都是历史上值得称道的风流人物,因此读起来倒象对那些王孙公子放荡不羁的行为津津乐道 , 而容易忽视其微讽的深意。下联“莫愁”同此手法 , 用传说中一位美丽歌女的名字,慨叹浮华女子不解国事蜩螗,深寓“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沉痛。 由于巧妙地使事用典,全诗但见花月管弦,裘马脂粉,真意反而朦胧,如雾里看花,隐约缥缈,不见色相。感叹之诗意藉婉而多讽的风调而显得更为深沉,更加耐人寻味。 二是借助于双关、象征、暗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错综运用,传出弦外之音和味外之味。“子夜歌”是 乐府古调名,也含有“半夜笙歌”的微意,语意双关。 “银烛树前”则暗示贵族生活的豪华奢侈。“露桃花里”象征红袖青螺:“不知秋”又用双关手法,含 有不知末日将临的深意。 “无忌”“莫愁”,均取双关。 “俱是梦”的“梦”字 ,绾上三联 ,既感慨往昔繁华,如梦如烟 ;又有双关“醉生梦死”之意 。 结句“夕阳唯见水东流”,从修辞角度看,“夕阳”象征唐末国运已是日薄西山 ,“水东流”象征唐王朝崩溃的 大势如碧水东去,颓波难挽;从诗的色彩看,只见残阳惨淡,照着滔滔逝水,暮色苍茫中,万物萧瑟。此一结句,令人无限怆怀,顿生纸墨。 有此一结句,就使诗情更为饱满、凄楚。水流无已,此恨绵绵,都包含在这七个字中 ,这正是全诗结穴之处。 全诗以“昔年 ”领起 ,前六句紧扣题旨“忆”字,描绘昔日繁华景象。末联一跌,顿起波澜,发为变徵之音,结出无限感慨。 由于前六句色彩秾丽,人们很容易产生错觉:似乎韦庄是在回味、留恋乱前长安贵族豪右那种灯红酒绿的生活。其实,韦庄出身于早已破落的大族之家,那时他是没有资格进入诗中描绘的那种上流社会的 。 诗中隐含着对统治者醉生梦死 竞逐奢靡的批判 ,抒发了他对社稷倾危的感喟。 只是由于用语华艳 , 给全诗蒙上了一层粉红色的轻纱,使人乍读之难察幽隐,细品之却有深意。 这种曲曲传情、意在言外的构思,形成了“婉而多讽”的风韵情调。以华绮侧艳之辞,寄感慨遥深之志,是晚唐诗风的特征之一 。 韦庄这首诗 ,正体现了这一艺术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