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与宋词的共同

1.唐诗宋词元曲的不同与相同之处唐诗宋词元曲的异同

宋词和元曲的相同之处: 1、都能够入乐演唱 2、都能够写比较通俗的题材 3、都能够运用口语 4、都有词牌或曲牌 5、都是有一定格律要求而长短不一的文体 6、都是由民间创作发展到文人创作的 7、都曾被视为诗以外的“小道” 8、都代表了一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宋词与元曲的最大区别表现在以下几点: ①元曲在正字之外可在句首或句中加衬字,更自由,更灵活也更适合使用口语. ②两者用韵不同.元曲用的是当时北方话音韵.协韵方法是通押一韵不换韵. ③元曲对仗形式比较丰富,除偶句外,三句四句皆可对.还有隔句对联珠对等. 另外,元曲还有"务头"、"俳体"等形式特点.。

2.诗经 唐诗 宋词的特点比较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南唐后主李煜、宋代词人:李清照、柳永、秦观、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苏轼、岳飞、陈亮等。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对剧小说输送了有机成分。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我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词的初期极尽艳丽浮华,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是一种通俗的艺术形式,五代时期的《花间集》就很明显地展露了词美丽绚烂的文采,但是这期间的词题材还仅限于描写闺情花柳、笙歌饮宴等方面,可以说还显得很“小气”。虽然艺术成就上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准,但是在思想内涵上层次还不够。宋代初期的词一开始也是沿袭这种词风,追求华丽词藻和对细腻情感的描写。像曾因写过“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而得罪了仁宗皇帝的柳永,郁郁不得志,一生就流连于歌坊青楼之间,给歌妓们写写词。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当时的词被认为是一种粗俗的民间艺术,不登大雅之堂,以至于宋朝的晏殊在当上宰相之后,对于他以前所做的词都不承认是自己写的。宋朝的艳妓之多,水平之高为其他朝代所罕有,她们和宋朝的才子们一起共同推动了词这一新兴艺术形式在民间的广泛流传。

但是,随着词在宋代的文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词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充实和提高。“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奠定了边塞词在宋词中的地位,使只闻歌筵酒席、宫廷豪门、都市风情、脂粉相思之类的世人一新耳目。到苏词首开豪放词风,宋词已经不仅限于文人士大夫寄情娱乐和表达儿女之情的玩物,更寄托了当时的士大夫对时代、对人生乃至对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感悟和思考。宋词彻底跳出了歌舞艳情的巢窠,升华为一种代表了时代精神的文化形式。

词还可以分为小令(58字以下)、中调(59~90)、长调(90以上)。

词,诗歌的一种。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隋,定型于中晚唐,盛于宋。隋唐之际,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

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

词有词牌,即曲调。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体”。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别。“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等。“引”和 “近”一般比较长,如《江梅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词”的说法。词牌如《木兰花慢》、《雨霖铃慢》等。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据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之说,58字以内为小令, 59—90字为中调,90字以外为长调。最长的词牌《莺啼序》,240字。

3.唐诗宋词元曲的不同与相同之处

宋词和元曲的相同之处:

1、都能够入乐演唱

2、都能够写比较通俗的题材

3、都能够运用口语

4、都有词牌或曲牌

5、都是有一定格律要求而长短不一的文体

6、都是由民间创作发展到文人创作的

7、都曾被视为诗以外的“小道”

8、都代表了一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宋词与元曲的最大区别表现在以下几点:

①元曲在正字之外可在句首或句中加衬字,更自由,更灵活也更适合使用口语。

②两者用韵不同。元曲用的是当时北方话音韵。协韵方法是通押一韵不换韵。

③元曲对仗形式比较丰富,除偶句外,三句四句皆可对。还有隔句对联珠对等。

另外,元曲还有"务头"、"俳体"等形式特点。

4.唐诗宋词发展的不同原因 关于政治 经济 文化各方面的

一、唐诗繁荣的原因 1、政治上,唐朝很开明,科举制的兴盛使唐诗能够大力发展。

2、经济上,国富民强,尤其是边疆地区的开发,唐代及以前特定的历史背景,为诗歌内容提供很多的素材。唐诗是一部历诗。

反映题材广泛,时代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生活等。 3、唐代社会开放,开明的对外文化经济政策,民族融合的影响。

思想文化十分丰富, 4、魏晋南北朝的诗的演变发展,在唐朝成熟。 5、文学发展的自身规律,则是唐诗繁荣兴盛的内在因素 所以说唐诗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它是不可再生和复制。

唐诗为何在唐代繁荣,是有其偶然性的一面。也有必然性的一面。

二、宋词繁荣的原因 宋词应当是唐诗的发展和延伸。它们有着很多共同的特点。

宋词的繁荣与宋代特殊的时代背景和词的文体特点有密切的关系。词产生于民间,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娱乐色彩。

1、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2、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3、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三、元曲繁荣的原因 元代在中国历史上是很短暂的,但是国力空前强大的,元曲能和和唐诗、宋词并例齐名是非常了不起的,元代戏曲兴盛原因 一、戏曲兴盛的基本前提 1、城市 城市经济的发展为元杂剧的兴盛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 2、观众 统治阶级和广大市民的文化要求。

元朝的贵族对歌舞、戏曲的爱好,有不少文献记载。 二、元杂剧兴盛原因的几种说法 元杂剧在当时十分繁荣,从而使它在文学史上获得了和唐诗、宋词并称的地位。

后人对其繁荣的说法不一。明沈德潜《万历野获编》和臧懋循《元曲选序》认为元代以词曲取士是元杂剧发达的原因。

李开先说是元朝政治衰微,文人沉下僚的结果。王国维则把之归于元初科举之废。

孙楷第的认识就全面了一些。他认为元宫廷特尚杂剧,时人之爱好,书会才人与俳优密切合作。

三、元杂剧兴盛的三大原因 1、艺术原因:各种戏曲艺术的积累和发展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了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艺术。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的成熟的文学剧本。

传奇小说、话本小说等为戏曲准备了故事内容,并且提供了为人民所熟知的人物形象;说唱诸宫调的乐曲组织和曲白结合形式直接影响了戏曲的体制;各种队舞使戏曲的舞蹈身段和扮相更加美化;傀儡戏、影戏也给吸取的舞蹈动作和脸谱以影响。它们的发展使戏曲表演艺术渐趋成熟,同时也为产生优秀的文学剧本准备了条件。

1、政治原因:元政府的文化政策 2、汉族的知识分子在当时倍受歧视。“门第卑微”“职位不振”促使一部分人从事戏曲活动。

3、经济原因:城市的畸形发展。

5.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一、唐诗繁荣原因:

1、唐代社会在发展中解决了很多的束缚,在一些政治变革、经济变革、取得很大的进步,更重要的是由‘门阀仕族拢断政治’局面已基本结束,使老百姓在生活实践中,思想大大解放,从而为文化生活之一的形式‘诗歌创作’开拓了视野、诗歌艺术得到了‘活水源泉’。

2、由于经济的普遍提高,给文学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广泛的来源。

3、前代文学积累,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因此也为唐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代诗人们是在前人的文化遗产上,发扬光大才有可能兼收并蓄,取人之长,推陈出新,把中华诗歌文化推向新的高峰。

4、唐代采取了科举制度,考试内容就有诗、赋,而皇帝也热爱诗歌,必然造成重视诗歌的‘社会风气’,因而提高了文人的社会地位。

5、唐朝的政治比较开明,特别是在宗教和文化上,对儒家、释家、道家,都提倡;允许外来宗教在国内传布,这对于人们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促进文艺上,各种风格流派的形成,是有益的因素。

同时,唐朝国力强大,统治者对自身充满信心,因而基本上没有‘文字狱’,所以文人胆子都比较大。文人及诗歌体裁宽广,而反映的社会问题迅速而尖锐。

6、唐朝同邻国与边境各族实行的是:经济、文化交流政策;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方面接受西域,及外来影响,(印度、中亚国家)这些新鲜事物,同时也给诗人们以宽敞良好的艺术熏陶。

二、宋词繁荣原因

1、政治

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从政治到军事,从中央到地方,逐步采取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把政治、军事、财政大权最大限度地集中到朝廷。

2、经济

农业、印刷业、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航海业、造船业成绩突出,海外贸易发达,和南太平洋、中东、非洲、欧洲等地区50多个国家通商。 宋代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促成经济中心南移。

3、文化

宋朝文化是中国文化历史中的丰盛时期,理学、文学、史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领域硕果累累,为筛选官员而建立的科举考试推进了教育制度的发展,印刷品的广泛流创促进了文学的交流与对艺术的鉴赏,景德镇瓷器的高度繁荣。

三、明清小说繁荣原因:

1、国家统一,经济发展良好。

2、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3、消费水平上升,消遣方式增多,前朝积累下来的唐传奇,宋元话本为小说的繁荣给出了经验。

扩展资料:

诗人的称号:

1、诗骨--陈子昂: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2、诗杰--王勃: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3、诗狂--贺知章: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 因其诗豪放旷达,人称“诗狂”。

4、诗仙--李白: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

5、诗圣--杜甫:其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人称为“诗圣”。

6、诗囚--孟郊:作诗苦心孤诣,惨淡经营,元好问曾称之为“诗囚”。

7、诗鬼--李贺:其诗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璀璨多彩的形象,故称其为“诗鬼”。

8、诗豪--刘禹锡:其诗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赠他“诗豪”的美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唐诗

百度百科-明清小说

百度百科-宋词

6.表达爱国情怀的唐诗和宋词有哪些

从 军 行 (选一) ★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 塞 (选一) ★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少 年 行 (选一) 唐·王 维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唐·岑 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和张仆射塞下曲 ★ 唐·卢 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少 年 行 (选一) 唐·令狐楚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成阳,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夏 日 绝 句 ★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牡 丹 宋·陈与义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示 儿 ★ 宋·陆 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州 桥 宋·范成大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初入淮河 (选一) 宋·杨万里 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

何必桑干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 题 临 安 邸 宋·林 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南 安 军 ★ 宋·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谁同出?归乡如此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至正改元辛巳寒食日示弟搜话子侄 元·虞 集 江山信美非吾土,飘泊栖迟近百年。山舍墓田同水曲,不堪梦觉听啼鹃。

题郑所南兰 元·倪 瓒 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

望 阙 台 明·戚继光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马 上 作 ★ 明·戚继光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榆 河 晓 发 明·谢 榛 朝晖开众山,遥见居庸关。云出三边外,风生万马间。

征尘何日静,古戍几人闲。忽忆弃繻者,空惭旅鬓斑。

渡 易 水 明·陈子龙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海 上 (选一) 清·顾炎武 日入空山海气侵,秋光千里自登临。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

水涌神山来白鸟,云浮仙阙见黄金。此中何处无人世,只恐难酬壮士心。

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 清·郑成功 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一万气吞吴。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秣 陵 清·屈大均 牛首开天阙,龙岗抱帝宫。

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

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 漫 感 清·龚自珍 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己 亥 杂 诗 (选一) ★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赏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

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翻译: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 赏析: 这是一首气壮山河、光照日月的传世名作。

此词即抒发他扫荡敌寇、还我河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念,反映了深受分裂、隔绝之苦的南北人民的共同心愿。全词声情激越,气势磅礴。

开篇五句破空而来,通过刻划作者始而怒发冲冠、继而仰天长啸的情态,揭示了他凭栏远眺中原失地所引起的汹涌激荡的心潮。接着,“三十功名”二句,上句表现了他蔑视功名,唯以报国为念的高风亮节,下句则展现了披星戴人、转战南北的漫长征程,隐然有任重道远、不可稍懈的自励之意。

“莫等头”二句既是激励自已,也是鞭策部下:珍惜时光,倍加奋勉,以早日实现匡复大业。耿耿之心,拳拳之意,尽见于字里行间。

下片进一步表现作者报仇雪耻、重整乾坤的壮志豪情。“靖康耻”四句,句式短促,而音韵铿锵。

“何时灭”,用反诘句吐露其一腔民族义愤,语感强烈,力透字背。“驾长车”句表达自已踏破重重险关、直捣敌人巢穴的决心。

“壮志”二句是“以牙还牙,以血还血”式的愤激之语,见出作者对不共戴天的敌寇的切齿痛恨。结篇“待从头”二句再度慷慨明誓:等到失地收复、江山一统之后,再回京献捷。

全词以雷贯。

7.唐诗、宋词、元曲有什么关系

我国古代诗歌代有新变,诗之余为词,词之余为曲,各相争雄。文学史上所说唐诗、宋词、元曲,就是在形式、语言、风格上各具特色的三种不同的诗体。唐诗基本上是五、七言诗,词、曲则都是长短句。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三个阶段是诗、词与散曲。诗以唐朝为最盛,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讲究押韵。词与散曲在本质上都属于诗,它们和诗一样,有着大体相同的渊源;共发生和发展都和音乐密切相关;它们都 既可唱可咏,又同样要倚声填词,合辙押韵,讲究形、音、意的俱现。词与散曲原本都是“民间物”,属于民歌一类,久已有之。其曲调,依民族的不同而有差异, 因时代的改换而有所变迁。词和散曲产生后都走了一条由俗到雅,由民间而人文人的道路。

8.对唐诗宋词朗诵比赛的开场白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很高兴参加今天的诗歌朗诵会,使我有了和同学们共同探讨,共同提高的机会! 唐诗宋词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凝结了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精髓,朗诵唐诗宋词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陶冶我们的情操,坚定我们的意志,端正我们的思想.这次组织的朗诵会,给了同学们一个展示自己的好机会.请同学们对照评分标准,尽情展示自己的朗诵才华! 加油!预祝同学们取得好成绩! 结束语:同学们,今天的唐诗宋词朗诵会太精彩了,每个选手都把自己对古代诗词的热爱和理解通过朗诵表达了出来,让我们在场的每一位受益匪浅,顺利完成了这次活动的组织目的.以后,取得好成绩的同学要再接再厉,临场表现不够理想的同学要继续努力,取长补短,希望你们在下次比赛中能更上一层楼!谢谢大家。

9.要唐诗宋词朗诵会开场白和结束语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很高兴参加今天的诗歌朗诵会,使我有了和同学们共同探讨,共同提高的机会! 唐诗宋词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凝结了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精髓,朗诵唐诗宋词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陶冶我们的情操,坚定我们的意志,端正我们的思想。

这次组织的朗诵会,给了同学们一个展示自己的好机会。请同学们对照评分标准,尽情展示自己的朗诵才华! 加油!预祝同学们取得好成绩! 结束语:同学们,今天的唐诗宋词朗诵会太精彩了,每个选手都把自己对古代诗词的热爱和理解通过朗诵表达了出来,让我们在场的每一位受益匪浅,顺利完成了这次活动的组织目的。

以后,取得好成绩的同学要再接再厉,临场表现不够理想的同学要继续努力,取长补短,希望你们在下次比赛中能更上一层楼!谢谢大家!(呵呵,我自己写的,您可以做个参照。我认为,首先应该谦逊,其次不要太长,因为时间有关系)。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