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容楼观台的句子楼观台位于西安市周至县城东南15公里处的终南山北边,东距西安约70公里,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被誉为中华文化之魂所在地,有 “天下第一福地”美称。 另外,它还有 “仙都”、“洞天之冠”的美誉。楼观台得名于西周,古代圣哲老子曾在此著《道德经》五千言,并在楼南高岗筑台授经,留下楼观台这一名称。 公元前5世纪的某一天,周康王时期的大夫尹喜正在草堂和夫人弈棋,忽听门外吵吵嚷嚷,接着便有下人神色慌乱地跑进门来,语不成句地说:“大夫大夫,大事不好!”尹喜将手中举着的棋子稳稳地落在棋盘上,扭过脸来不慌不忙地问:“什么事,如此慌张,这样大惊小怪,”下人说:“东方天空忽然涌出一股紫色云霞,形状奇异得很,活似龙蛇邀游太空,滚滚西来,势不可挡。下人们想,如今战乱四起,这股紫色云霞,不知主何吉凶?请大夫上楼观望!”尹喜听说有这等事情,便站了起来,随同下人外出,登上草楼,举目远望。 果然见一股紫气如蚊龙腾舞,自东西迈。尹喜观后,掩不住心头兴奋,连声赞道:“妙哉,妙哉!此乃祥瑞之气,真人将至矣!”于是便上书朝廷愿为函谷关令,遂蒙恩准。 到关,敕门吏曰:“若有名翁从东来,乘青牛,勿让过关,当禀我知。”关令尹喜计算时日将至,便令下人全部斋戒,恭候迎接。 至期,果见一老者,天庭饱满,鹤发童颜,两耳垂后,眉长三寸,目光炯炯射人。青牛迈着有节奏的步伐,老者坐在牛背上,逍遥自在,悠然自得。 尹喜见之,赶紧迎上前去,再三稽首参拜:“圣人来矣,有请!”原来,这骑青牛的老者,便是太上老君。老君姓李名老聃,宇伯阳,系东周守藏史。 因周室内乱,便辞去官职,准备西行,路过函谷关。他见面前这位官员,清奇不俗,气度非凡,便问道:“你是何人?为何得知老夫将至?”尹喜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乃函谷关令尹喜,去年冬天,我看见天理星西行,今春又见紫气东来,状如龙蛇,知真人将西行,故于此迎接。” 老君日:“吾亦知子之奇”。遂相携入关。 尹喜辞却关令,同回草楼,请老君讲经传道。这就是 “紫气东来”的故事。 后人以“紫气东来”表示祥瑞。老子为什么会选择这个地方作为他的传经授道、著书讲学之地?这个问题提得好。 现在,我来回答这个问题。那是因为这里风水好。 《陕西志》载:“关中河山百二,以终南为最胜;终南千峰耸翠,以楼观为最佳。”宋代文学家苏轼也说:“此台一揽秦川小,不待传经意已空。” 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更是赞美楼观台为天下“第一山”。的确,这里的自然景观美不胜收,有“十里瀑声”的野牛河飞瀑,“仰首一线天”的四十里峡,“可观黄河日出,能看行云雾海;风鸣林啸,五月飞雪”的首阳山以及溶洞、风井、石林带等。 而且,这里森林繁茂,山清水秀,有一种“古、秀、幽、静”的绝妙意境,而这种环境特别适合老子的想法。因此,他老人家就选中了我们楼观台。 为了让大家对楼观台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我现在把楼观台的建造历史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楼观台从西周函谷关关令尹喜在此结楼计算起,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了。 其间,它经历无数次兴衰。据史料记载,周穆王曾来此游乐,并建造“楼观宫”;秦始皇在观南建清庙,亲来求拜神仙;汉武帝在观北建祠;东汉之后,老子被依托为道教开山祖师,楼观台由此成为道教祖庭;晋惠帝在此植树10万余株,迁来居民300多户专门维护建筑和园林;南北朝时期,北方著名道士大多集中在这里,并形成了著名的“楼观派”;唐高祖李渊认老子为祖宗,亲来楼观台,改楼观台为“宗圣宫”;唐玄宗以夜梦老子为名,改 “宗圣宫”为 “宗圣观”,并扩建规模。 一时间,这里殿宇豪华,道士众多,盛极一时。这之后,楼观台渐渐走向衰败,真可谓 “盛极而衰”。 不过,楼观台的鼎盛时代也是我国古代历史最为辉煌的时期,因此,这里保存的各种文化遗存多达60余处,展示的文化类型更是丰富多彩。楼观台既有周秦遗迹、汉唐古迹,又有幽室园林,也是历代文人墨客聚集的地方。 唐代的王维、李白、白居易、李商隐,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都在这里留下了大量优美诗章。这里既有老子说经台、宗圣观 (宫)遗址、尹喜观星楼、秦始皇清庙、汉武帝望仙宫、大秦寺塔、老子墓等著名景观,又有炼丹炉、吕祖洞、十老洞、迎阳洞、老子词、栖真亭、元始台、上善池、化女泉、延生观、吾老洞、王母宫、西楼观等文化古迹及遗址。 楼观台现在还遗存有历代古树名木367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树16株,具有重要的观赏、保护和研究价值。另外,现存历代碑碣178通,保留的名人赞美楼观台的诗词有95首,论著、绘画、乐章150余篇。 在楼观台,各位还可以听到悦耳动听的道家音乐、烩炙人口的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故事。这些文化遗产可都是咱们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瑰宝。 有学者说:“陕西的黄帝陵是中国文化的根,楼观台是中国文化的魂。” 说经台 现在就来到了楼观台中的说经台。 说经台,也叫授经台,是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老子李聃讲授《道德经》五千言之地。说经台位于海拔594米的山冈上,虽处山之阴,但却尽得其阳,翠竹环抱,古木参天,秀峦葱郁,。 二、关于陕西西安楼观台的古诗词有个出自野史的诗: 天台晓望 李白 紫气东来说经台, 道观银杏梭椤开。 炼丹炉在七天外, 上善池中神水来。 几里毛竹林雾霭, 树苔小道马蹄白。 不识白紫黄花草, 只见云中尽彩槐。 妻女牵翁山上呆, 幼童踏泥下山来。 雾云里走云中雾, 云后茅屋轻也白。 板桥四竹墙画刻, 华佗妙手九春来。 日升月明三千载, 斗转星移楼观台。 三、谁知道楼观台的传说啊民间传说: 1、老君炼丹炉 和楼观台“说经台”一脉相连的山顶,名叫炼丹峰,峰顶是太上老君的炼丹炉。 相传很久以前,山顶原有两座炼丹炉,一个叫金炉,一个叫银炉,都是太上老君炼金丹的“八卦炉”,每个炉上都有一个烧火的仙童,《西游记》中的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就是这两个烧火的童子。 太上老君先天而知唐朝法师玄奘要去西天取经,保护法师的孙悟空要有一柄历害的兵器因而不仅在金炉里炼了一柄定海神针金箍棒,而且为八戒炼就了一柄九齿神耙;为孙悟空炼就了能识别千变万化的妖怪的火眼金睛,又为他炼就了刀枪不入的铜头铁背。 2、上善池 楼观台前有一八角亭,八卦悬顶,建筑艺术高超,亭下竖立石碑一通,上刻有古代大书法家赵孟兆页的隶书“上善池”三个大字,书法道劲,气韵生动,是一通珍贵的文物古碑。亭侧有一石砌小水池,池内壁有一张口石龙头,口中吐水,使池水终年不断,这就是有名的古楼观文物古迹之一的上善池。 相传公元1283年春,周至地区遭遇千年不遇的时疫,很多人患不治之症,死人无数。当时楼观台监院张致坚,夜梦太上老君托梦告之说经台前有泉水可治。 张监院醒来后按梦中所示果然在说经台前挖出一泉眼,就用此水治了30余名道士的时疫。消息传出,远近百姓皆来取水治病,时疫即退。 3年以后元翰林院学士, 大书法家赵孟兆页来楼观,所得此事深受感动。因老子《道德经》中有“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等文字,遂题泉水为“上善池”。 多年以后,还有四方善男信女取池水治病,文人韵士来楼观兴诗作赋,有诗句“丹沙久窑井水赤”,与“汲尽阶前井水浑”之句,就是记述当年取水盛况。“上善池”也因此名扬四方。 3、铁链锁竹王 来楼观游览的人,最先跃入眼帘的是铺天盖地的竹林,这里绿波荡漾,空气清新,把这座仙都装点的千媚百态。 古楼观的竹林,起根发苗来自哪里?为什么这么多,又为什么用铁索锁着那个大竹子?这还得从西周说起。 史书记载,西周时周穆王为了夸耀武威乘“八骏马”西游,休息于芝谷(今黑水峪)芝水(今黑河)之滨,宴于玄池(今仙游寺黑龙潭),奏广乐三日后于此栽植了好多竹子,名为芝竹。据说从此以后,周至地区方有了竹子,竹子移植到古楼观后遍地生根,越长越多。 话说楼观台竹林里有个竹王,比桶粗,统治着这里的竹子,繁殖特别快。可是后来某天,楼观台方丈夜梦道教护法神灵官告诉他,因道士看竹林不严,竹子常被人砍伐,触怒竹王,竹王要带子孙上华山,十日之内起程。 方丈听后很着急,问王灵官讨教留住竹王的办法,王灵官告诉他这个不难,用铁链锁住,它就跑不动了。方丈按梦中所说,果然留住了竹王。 楼观台才得以竹海茫茫。这个故事反映了自古以来,楼观台人就有很强的环保意识。 4、三鹰柏 楼观台景区有一颗古柏,干枯的树干落着三个活灵活现的雄鹰。凡见此树之人无不喝彩称妙,不敢相信其是自己生成的,这就是“三鹰柏”。 有人说很久以前,有三个老鹰在终南山修炼几百年不能变化人身,情急之下来到古楼观台想偷吃太上老君的仙丹。谁知它们在偷丹时被老君发现,就用咒语将它们定在那颗古柏之上,一方面是对这三个偷丹者进行了惩罚,另一方面杀鸡骇猴,警告偷东西者胡作非为,下场就是如此。 从此三鹰柏成为古楼观一个奇特的景物。 5、宗圣宫 随唐战争期间,李渊领着部队途经楼观台,当时楼观台有个道士叫齐晖,看到隋朝政治腐败,即将崩溃,认为唐国公李渊的部队是一支为民除害的义师,欣然将楼观台囤集的粮草拿出来慰问了唐军。 李渊建立大唐以后,对楼观台道士相助一手永记于心,朝夕图报,认为自己姓李,老子也姓李,因而追认老子为祖宗,并在楼观台修筑了一所规模宏大的建筑群——祖庙,名为宗圣宫,意思是祖宗圣贤的宫殿,里面敬奉着老子,一方面完成报答楼观道士的夙愿,一方面又起到收拢天下民心的作用。 四、谁能告诉我郑板桥在楼观台的四季竹石碣上的诗竹石 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清)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篱竹 (清)郑板桥 一片绿阴如洗,护竹何劳荆杞? 仍将竹作芭篱,求人不如求已。 竹 (清)郑板桥 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 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 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绿, 莫被风吹散,玲珑碎空玉。 题画 (清)郑板桥 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 满堂皆君子之风,万古对青苍翠色。 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 任他逆风严霜,自有春风消息。 题画 (清)郑板桥 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 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 题画 (清)郑板桥 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 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题画 (清)郑板桥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竿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题画 (清)郑板桥 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 为凤为龙上九天,染遍云霞看新绿。 题画 (清)郑板桥 画根竹枝扦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 虽然一尺让他高,来年看我掀天力。 竹石 清·郑板桥 淡烟古墨纵横,写出此君半面, 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 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清·郑板桥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五、关于楼观台游记作文600字秋天的落叶 我漫步在铺满了金黄色的林荫大道上,已到了秋天。万物准备开始冬眠了,银杏将一身的黄叶洒向这个大地上,像是一层厚 厚的黄金地毯,点点光斑从头顶射了下来。 这个秋天,将是一个多么美的秋呀! 公园里的小路上都是黄叶,平常茂密的银杏树都成了金树,整个世界就像是金子铸成的。阳光洒在小溪的涓涓流水上,小溪变得波光粼粼[注: 波光:阳光或月光照在水波上反射过来的光。粼粼:形容水石明净。波光明净。],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流动的是金汤。低矮的灌木丛中穿插着金光,金色的落叶也飘落在了上面,似乎一个个金色的球体摆放在森林中。道路边的银杏和梧桐高耸着,许多树叶还在树枝上摇摆,微风一吹过,零零星星的金色落叶跳着华尔兹正准备睡在大路上安眠呢!天空上飘浮着朵朵轻云,太阳洒下金光,映射在云儿上,云也变成金色的了,天空都是金色的了! 回想起夏天,炎热笼罩了大地,火烫火烫的太阳悬在空中,刺眼的阳光将整个公园暴露在了赤日之下,而林荫大道却依然凉爽宜人。茂密的银杏和梧桐撑起了绿色的遮阳伞,阳光侵袭不进来。树的影子是绿色的,清凉怡人,比家里的空调还要舒适。小溪在一旁淙淙地轻轻的流动着,唱着沁人心脾[注: 沁:渗入。原指芳香凉爽的空气或饮料使人感到舒适。也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新爽朗的感觉。]的歌儿,快乐地有前奔跑着。灌木丛下,无数个辛勤的劳动者正在继续进行着宏伟的 工程,上头便是遮阳篷,使它们有了一个极其舒服的工作场所。大树在成长中,一片片绿叶挡住一缕缕炎热,一根根枝条拦住一丝丝酷暑的感觉,它们无声无息[注: 没有声音,没有气味。比喻没有名声,不被人知道。]地工作着,为这个世界奉献着。 无意之中看见了一条白线,快步向前走着,是一张撕下来的小纸条,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几个大字,这些树叶在夏天为人们洒下阴凉,这些落叶在秋日为大地盖上毯子,这些枯叶也会在冬日为树木裹上了一层新衣裳。却从来不要回报,不要出名,只要在林荫大道上。这些笔迹似乎有些眼熟,却不知是谁。看了内容后,我若有所思[注: 若:好像。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六、哪位高人为游楼观台赋诗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并序 (东晋)陶渊明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七、谁知道楼观台的传说啊民间传说: 1、老君炼丹炉 和楼观台“说经台”一脉相连的山顶,名叫炼丹峰,峰顶是太上老君的炼丹炉。相传很久以前,山顶原有两座炼丹炉,一个叫金炉,一个叫银炉,都是太上老君炼金丹的“八卦炉”,每个炉上都有一个烧火的仙童,《西游记》中的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就是这两个烧火的童子。 太上老君先天而知唐朝法师玄奘要去西天取经,保护法师的孙悟空要有一柄历害的兵器因而不仅在金炉里炼了一柄定海神针金箍棒,而且为八戒炼就了一柄九齿神耙;为孙悟空炼就了能识别千变万化的妖怪的火眼金睛,又为他炼就了刀枪不入的铜头铁背。 2、上善池 楼观台前有一八角亭,八卦悬顶,建筑艺术高超,亭下竖立石碑一通,上刻有古代大书法家赵孟兆页的隶书“上善池”三个大字,书法道劲,气韵生动,是一通珍贵的文物古碑。亭侧有一石砌小水池,池内壁有一张口石龙头,口中吐水,使池水终年不断,这就是有名的古楼观文物古迹之一的上善池。 相传公元1283年春,周至地区遭遇千年不遇的时疫,很多人患不治之症,死人无数。当时楼观台监院张致坚,夜梦太上老君托梦告之说经台前有泉水可治。张监院醒来后按梦中所示果然在说经台前挖出一泉眼,就用此水治了30余名道士的时疫。消息传出,远近百姓皆来取水治病,时疫即退。3年以后元翰林院学士, 大书法家赵孟兆页来楼观,所得此事深受感动。因老子《道德经》中有“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等文字,遂题泉水为“上善池”。 多年以后,还有四方善男信女取池水治病,文人韵士来楼观兴诗作赋,有诗句“丹沙久窑井水赤”,与“汲尽阶前井水浑”之句,就是记述当年取水盛况。“上善池”也因此名扬四方。 3、铁链锁竹王 来楼观游览的人,最先跃入眼帘的是铺天盖地的竹林,这里绿波荡漾,空气清新,把这座仙都装点的千媚百态。 古楼观的竹林,起根发苗来自哪里?为什么这么多,又为什么用铁索锁着那个大竹子?这还得从西周说起。 史书记载,西周时周穆王为了夸耀武威乘“八骏马”西游,休息于芝谷(今黑水峪)芝水(今黑河)之滨,宴于玄池(今仙游寺黑龙潭),奏广乐三日后于此栽植了好多竹子,名为芝竹。据说从此以后,周至地区方有了竹子,竹子移植到古楼观后遍地生根,越长越多。 话说楼观台竹林里有个竹王,比桶粗,统治着这里的竹子,繁殖特别快。可是后来某天,楼观台方丈夜梦道教护法神灵官告诉他,因道士看竹林不严,竹子常被人砍伐,触怒竹王,竹王要带子孙上华山,十日之内起程。方丈听后很着急,问王灵官讨教留住竹王的办法,王灵官告诉他这个不难,用铁链锁住,它就跑不动了。方丈按梦中所说,果然留住了竹王。楼观台才得以竹海茫茫。这个故事反映了自古以来,楼观台人就有很强的环保意识。 4、三鹰柏 楼观台景区有一颗古柏,干枯的树干落着三个活灵活现的雄鹰。凡见此树之人无不喝彩称妙,不敢相信其是自己生成的,这就是“三鹰柏”。 有人说很久以前,有三个老鹰在终南山修炼几百年不能变化人身,情急之下来到古楼观台想偷吃太上老君的仙丹。谁知它们在偷丹时被老君发现,就用咒语将它们定在那颗古柏之上,一方面是对这三个偷丹者进行了惩罚,另一方面杀鸡骇猴,警告偷东西者胡作非为,下场就是如此。从此三鹰柏成为古楼观一个奇特的景物。 5、宗圣宫 随唐战争期间,李渊领着部队途经楼观台,当时楼观台有个道士叫齐晖,看到隋朝政治腐败,即将崩溃,认为唐国公李渊的部队是一支为民除害的义师,欣然将楼观台囤集的粮草拿出来慰问了唐军。李渊建立大唐以后,对楼观台道士相助一手永记于心,朝夕图报,认为自己姓李,老子也姓李,因而追认老子为祖宗,并在楼观台修筑了一所规模宏大的建筑群——祖庙,名为宗圣宫,意思是祖宗圣贤的宫殿,里面敬奉着老子,一方面完成报答楼观道士的夙愿,一方面又起到收拢天下民心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