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此曲只应天上有”的全诗句是什么全诗如下: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出自《赠花卿》。 全诗翻译如下:锦官城里的音乐声轻柔悠扬,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间里哪能听见几回?诗歌赏析: 这首诗是赠给当时驻扎在成都的花敬定将军的,描写了当时成都歌舞的美妙绝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锦城的繁华景。 前两句写所见所闻,花卿家每天用管弦乐器奏出的轻悠和谐、美妙动听的乐声,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听得人如痴如醉;后两句写感受,惊羡赞叹:这样美妙的乐曲,只有天上的神仙那里才会有,人世间的平民百姓能听到几回呢?诗人形象地描绘了歌曲的美妙。最后一句透示出全诗的正意,对不顾国家困难和人民疾苦,而天天过着帝王一般生活的官吏,给予了巧妙的讽刺和批判。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朝河南府巩县(河南郑州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集为《杜工部集》,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2.此曲只应天上有,下句是什么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出自杜甫的《赠花卿》 赠花卿 作者:【杜甫】 年代:【唐】 体裁:【七绝】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 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而杨慎《升庵诗话》却说:“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 沈德潜《说诗??语》也说:“诗贵牵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窃,则想新曲于天上。”杨、沈之说是较为可取的。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使音乐,亦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据《旧唐书》载,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这些条分缕析的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稍有违背,即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 花卿,名敬定,是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曾因平叛立过功。但他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 杜甫赠诗予以委婉的讽刺。 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 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 你看: “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 “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这两句诗,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 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 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 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天上”者,天子所居皇宫也;“人间”者,皇宫之外也。 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 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乎,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宋人张天觉曾论诗文的讽刺云:“讽刺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 (《诗人玉屑》卷九引)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棉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可谓作得恰到好处。正如杨伦所评:“似谀似讽,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 此等绝句,何减龙标(王昌龄)、供奉(李白)。 ”(《杜诗镜铨》) 。 3.此曲只应天上有全诗句此句出自杜甫的《赠花卿》是写给花敬定的。 创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花敬定曾因平叛立过功,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 杜甫赠此诗予以委婉的讽刺。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使音乐,亦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 据《旧唐书》载,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这些条分缕析的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稍有违背,即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 《赠花卿》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约作于唐上元二年(761年)。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此诗有动有静,婉转含蓄,耐人寻味。 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4.此曲只应天上有的下一句“此曲只应天上有”的下一句是“人间能得几回闻”。 出自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七言绝句《赠花卿》。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译文美妙悠扬的乐曲,整日地飘散在锦城上空,轻轻的荡漾在锦江波上,悠悠地升腾进白云之间。如此美妙音乐,只应神仙享用,世间的平民百姓,一生能听几回?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 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此诗有动有静,婉转含蓄,耐人寻味。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 “天上”,实际上指天子所居皇宫;“人间”,指皇宫之外。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 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5.诗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作为谜语 谜底是什么此曲只应天上有(打一成语)不同凡响 此曲只应天上有(打列国人名)高无平 此曲只应天上有(打五言唐诗一句)知音世所稀 此曲只应天上有(打电影名二)在人间、绝唱 此曲只应天上有(打出版名词一)卷一 此曲只应天上有(打摄影名词一)高调 此曲只应天上有(打曲牌一)太清歌 此曲只应天上有(打百家姓四)乐、于、高、空 此曲只应天上有(打苏轼词句一)斯人不可闻 此曲只应天上有(打老舍小说名一)月牙儿 此曲只应天上有(打音乐名词一)太空音乐 此曲只应天上有(打唐词一句)音尘绝 此曲只应天上有(打学校用语一)音乐系高才生 此曲只应天上有(打《苦斋记》一句)人莫知其乐也 此曲只应天上有(打古代诗画集名一)无双谱 此曲只应天上有(打七言唐诗一句)响遏行云横碧落 此曲只应天上有(打郑板桥词句一)歌声缭绕空阔 此曲只应天上有(打香烟商标一)高乐 此曲只应天上有(打家用电器名一)空调 此曲只应天上有(骊珠格)酒:白云边 此曲只应天上有(打五字电影名一)飞行交响乐 此曲只应天上有(打二字电视剧名一)神品 此曲只应天上有(打三字口语一)唱高调 此曲只应天上有(打服务项目二)空调、除尘 此曲只应天上有(打儿童饮料一)高乐高 此曲只应天上有(打穴位名一)丝竹空 此曲只应天上有(打广告用语一)音响非凡 此曲只应天上有(打市招一)高级音响 此曲只应天上有(打杜鹃品种一)神乐歌 此曲只应天上有(打兰花品种一)宜春仙 此曲只应天上有(打化工名词一)甲醇 此曲只应天上有(打当代作家名一)高晓声 此曲只应天上有(电视机商标二)飞跃、乐声 此曲只应天上有(打中药方剂一)何人饮 此曲只应天上有(打纺织名词一)开口高度 此曲只应天上有(打四字歌曲名一)空中歌声 此曲只应天上有(打人事用语二)调配范围、就高不就低 此曲只应天上有(打《水浒传》人物诨名一)旱地忽律 6.“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花卿 作者: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出自杜甫的《赠花卿》 赠花卿 作者:【杜甫】 年代:【唐】 体裁:【七绝】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 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而杨慎《升庵诗话》却说:“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沈德潜《说诗??语》也说:“诗贵牵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窃,则想新曲于天上。 ”杨、沈之说是较为可取的。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使音乐,亦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 据《旧唐书》载,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这些条分缕析的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稍有违背,即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 花卿,名敬定,是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曾因平叛立过功。 但他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杜甫赠诗予以委婉的讽刺。 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 你看: “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 “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 这两句诗,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 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 “天上”者,天子所居皇宫也;“人间”者,皇宫之外也。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 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乎,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宋人张天觉曾论诗文的讽刺云:“讽刺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诗人玉屑》卷九引)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棉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可谓作得恰到好处。 正如杨伦所评:“似谀似讽,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此等绝句,何减龙标(王昌龄)、供奉(李白)。 ”(《杜诗镜铨》) (崔 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