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调歌头的格律(详细谢谢)正体: 格律对照例词:《元会曲·九金增宋重》 中中中中仄,中仄仄平平。 中平平仄,中中平仄仄平平。 中仄中平中仄,中仄中平中仄, 中仄仄平平。中中中平仄,中仄仄平平。 九金增宋重,八玉变秦馀。 千年清浸,先净河洛出图书。 一段升平光景,不但五星循轨, 万点共连珠。垂衣本神圣,补衮妙工夫。 中中中,中中仄,仄中平。 中平中仄,中仄中仄仄平平。 中仄中平中仄,中仄中平中仄, 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仄,中仄仄平平。 朝元去,锵环佩,冷云衢。 芝房雅秦,仪凤矫首听笙竽。 天近黄麾仗晓,春早红鸾扇暖, 迟日上金铺。万岁南山色,不老对唐虞。 定格: 潇洒太湖岸,淡伫洞庭山。 中仄中平仄,中仄仄平平。 鱼龙隐处,烟雾深锁渺弥间。 中平中仄平仄中仄仄平平。(上六下五或上四下七) 方念陶朱张翰,忽有扁舟急桨, 撇浪载鲈还。中仄中平中仄, 中仄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落日暴风雨,归路绕汀湾。 中仄中平仄,中仄仄平平。 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 中平仄,平中仄,仄平平。 壮年何事憔悴?华发改朱颜。 中平中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上六下五或上四下七, 又或作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拟借寒潭垂钓,又恐相猜鸥鸟, 不肯傍青纶。中仄中平中仄, 中仄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刺棹穿芦荻,无语看波澜。 中仄中平仄,中仄仄平平。 诗词格律要素: 般有四大要素:用韵、平仄、对仗、字数。其中律诗最为严格,必须满足全部要素。近体诗中的绝句以及词、散曲一般不需要对仗。 古体诗相对最为宽松,一般只有不严格的用韵的概念。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古人这么叫,我们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 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的“齐梁体”和楚辞,其他的都被称为古体。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 扩展资料: 水调歌头格律说明: 正体,双调九十五字,前段九句四平韵,后段十句四平韵。以毛滂《元会曲·九金增宋重》为代表。此调以此词及周词、苏词为正体,若贺词之偷声,王词、刘词之添字,傅词之减字,皆变体也。 此词前后段不间入仄韵,宋词俱如此填。其前段第三、四句,后段第四、五句,俱四字一句、七字一句,其七字句并作拗体。惟葛郯词“翠光千顷,为谁来去为谁留”。 “跳珠翻沫,轰雷掣电几时收”,吕渭老词“醉魂何在,应骑箕尾到青天”、“黄粱未熟,经游都在梦魂间”,刘过词“日高花困,海棠风暖想都开”,“人生行乐,且须痛饮莫辞杯”。 “谁”字、“雷”字、“骑”字、“游”字、“棠”字、“须”字俱平声,与此异。 又前段起句,毛词别首“金马空故事”,辛弃疾词“四坐且勿语”,叶梦得词“修眉扫遥碧”。换头三句,毛词别首“双石健,含古色,照新堂”,“石”字、“古”字俱仄声。 苏轼词“众鸟里,真彩凤,独不鸣”,“彩”字、“不”字俱仄声。辛词“回首处,云正出,鸟倦飞”,“首”字、“正”字、“倦”字俱仄声,俱与此词异。 格律来由: 格律本来自音乐,在音乐散佚后,经研究者总结古诗歌的共同规律,便形成了今天看到的格律。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水调歌头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格律 2.宋词{{水调歌头}}原为隋曲,后用做词调.宋郭茂倩卷79录引曰:",商调曲也.旧说,,,隋炀帝辛江都时所制.曲成奏之,声韵悲切."卷23:"按乃唐人大曲,凡大曲有歌头,此必裁剪其歌头,另倚新声也."用作为词牌名始见与北宋刘潜词. 附 水调歌头 宋 苏轼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3.《水调歌头》格律本调九十四字,重在拗句。 首句五字,下三字为仄平仄,定格也。次句五字,为通常之五言句。 此两句各惟第一字平仄不拘,余无可勉强。第三句十一字,句法上六下五,或上四下七均可;此词则作上六下五,第一三七字俱平仄不拘。 中仄仄平仄,中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平中中仄仄平平(韵)。 (上六下五亦可) 中仄平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仄平仄,中仄仄平平(韵)。 中中中,中中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平中平仄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仄,中仄仄平平(韵)。 [1]。 4.杨炎正水调歌头格律原词如下:水调歌头·登多景楼杨炎正寒眼乱空阔,客意不胜秋。 强呼斗酒,发兴特上最高楼。舒卷江山图画,应答龙鱼悲啸,不暇顾诗愁。 风露巧欺客,分冷入衣裘。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 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都把平生意气,只做如今憔悴,岁晚若为谋。 此意仗江月,分付与沙鸥。唐朝大曲有《水调歌》,据《隋唐嘉话》,为隋炀帝凿汴河时所作。 宋乐入“中吕调”,见《碧鸡漫志》卷四。凡大曲有“歌头”,此殆裁截其首段为之。 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韵。亦有前后片两六言句夹叶仄韵者,有平仄互叶几于句句用韵者。 水调正格(苏舜钦词):中仄仄平仄,中仄仄平平(韵)。潇洒太湖岸,淡伫洞庭山。 中平中仄平中,中仄仄平平(韵)。鱼龙隐处,烟雾深锁渺弥间。 中仄平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韵)。方念陶朱张翰,忽有扁舟急桨,撇浪载鲈还。 中仄仄平仄,中仄仄平平(韵)。落日暴风雨,归路绕汀湾。 中中中,中中仄,仄平平(韵)。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 中平中仄,平中平仄仄平平(韵)。壮年何事憔悴?华发改朱颜。 中仄平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韵)。拟借寒潭垂钓,又恐相猜鸥鸟,不肯傍青纶。 中仄中平仄,中仄仄平平(韵)。刺棹穿芦荻,无语看波澜。 杨词平仄具体分析: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仄(可平可仄)平,平仄仄,(可平可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其中“醒”、“望”二字可平可仄。 5.水调歌头全文格式水调歌头全文格律格式: 中仄仄平仄,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中,中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中仄仄平仄,中仄仄平平。 水调歌头为宋代苏轼所写,全诗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 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扩展资料: 格律对照例词:《水调歌头·斜阳明薄暮》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斜阳明薄暮,暗雨霁凉秋。弱云狼籍,晚来风起,席卷更无留。天外老蟾高挂,皎皎寒光照水,金碧共沉浮。宾主一时兴,倾动庾公楼。 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渡银汉,溥玉露,势如流。不妨吟赏,坐拥红袖舞还讴。暗祝今宵素魄,助我清才逸气,稳步上瀛洲。欲识瀛洲路,雄据六鳌头。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水调歌头 6.求《水调歌头》全文及平仄区分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定格】 中仄仄平仄,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中,中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中仄仄平仄,中仄仄平平。 中中中,中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中平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中仄中平仄,中仄仄平平。 【注】前片第三、四句,后片第四、五句,可作上六下五,也可作上四下七,随意而为即可。 7.请问,诗词中的平仄是什么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 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 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 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 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 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 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 例如**《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 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 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 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 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关于诗词的平仄规则,下文律诗的平仄及词的平仄中还要详细讨论。现在 先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 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 人),那么,问题就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 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象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 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 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问题在于你要先弄 清楚自已方言里有几个声调。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如果你 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已方 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 言里都归了阳平。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 属于入声字的。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古代入 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 声也是仄声。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 入变平(阴平、阳平)才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我们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 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 典或韵书来解决。 注意,凡韵尾是 -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如果就湖北、四川、云南、 贵州和广西北部来说,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 总之,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个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 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 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8.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词牌格律中仄仄平仄,中仄仄平平。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平中仄平中,中仄仄平平。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中仄平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中仄仄平仄,中仄仄平平。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中中中,中中仄,仄平平。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平中仄,平中平仄仄平平。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中仄平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中仄仄平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中仄中平仄,中仄仄平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词牌名。唐朝大曲有《水调歌》,据《隋唐嘉话》,为隋炀帝凿汴河时所作。 宋乐入“中吕调”,见《碧鸡漫志》卷四。凡大曲有“歌头”,此殆裁截其首段为之。 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韵。 亦有前后片两六言句夹叶仄韵者,有平仄互叶几于句句用韵者。 有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江南好、花犯念奴等异名。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