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三仄尾

1.近体诗允许三仄尾吗

对于“三仄尾”是否合律,仍在争论中,目前尚无定论。

但我们读唐诗,唐人是并不绝对避“三仄尾”的,即使到清代,虽对律诗格律要求严,但认为“平平仄仄仄”是拗律句,如清代董文涣《声调四谱》中便说:“唯上句三字拗仄为‘平平仄仄仄’句,乃正拗律而非借古句者。首二连平亦无夹平之病。”

下面据唐人五律略述一二。 首先,看看出句平起式(指第二字平)。

1.出句:平平仄仄仄。对句通常是:通仄仄平平。

例句:王湾“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山”、“星临万户动,月傍九宵多”;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岑参“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卢伦“殷勤报贾傅,莫共酒杯疏”、“今来部曲尽,白首过萧关”;李颀“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张谓“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崔颢“川从陕路去,河绕华阴流”;孟浩然“崔途迹未朽,千载揖清波”;皮日休“何时石上月,相对论逍遥”;刘禹锡“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赵嘏“星星一镜发,草草百年身”;许浑“僧归下岭见,人语隔溪闻”;韦应物“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等等,不赘列。

2.出句:仄平仄仄仄。对句则有二说。

一是,由于出句是大拗,故以对句尾三字“三平”救。对句便是:通仄平平平。

例句:沈佺期“四蹄碧玉片,双眼黄金瞳”;韦应物“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此种句法前人称双拗。

如,杜甫“欲陈济世策,已老尚书郎。”方回评:“济世策三字皆仄,尚书郎三字皆平,乃更觉入律。”

纪晓岚云:“此亦双拗,乃济、尚二字回换,非三平、三仄之谓。” 二是,清代董文涣《声调四谱》中说:“若再拗首字为‘仄平仄仄仄’句,或又三四拗救为‘仄平仄平仄’句,则拗极矣。

而下句则断断用‘平仄仄平平’不可易也。”则对句是:平仄仄平平。

例句:祖咏“楚山不可极,归路但萧条”。 其次,看出句仄起式(指第二字仄)。

三仄尾,则会出现四仄:平仄仄仄仄;五仄:仄仄仄仄仄。对句当以第三字平声救,为:通平平仄平。

四仄如:杜甫“幽意忽不惬,归期无奈何”、“南雪不到地,青崖沾未消”、“行色递隐见,人烟时有无”、“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小雨夜复密,回风吹早秋”、“河汉不改色,关山空自寒”,“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春宅弃汝去,秋帆催客归”、“鹰隼亦刷子猛,乌鸢何所蒙”;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岑参“终岁不得意,春风今复来”;许棠“闲赏步易远,野吟声自高”;李商隐“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等等。

五仄如:杜甫“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悄悄素浐路,迢迢天汉东”、“乱后碧井废,时清瑶殿深”;李白“待月月不出,望江江自流”;王昌龄“响发调尚苦,清商劳一弹”;贾岛“此地际会夕,当时雷雨寒”;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等等。

对于三仄尾,个人观点是:一,初学者不宜先学拗律,故最好是先学律诗正格;二,用三仄尾不为出律,但对句宜严格按要求。三,三仄尾类的拗句最好用于表示拗怒类感情或提起读者注意处。

2.写格律诗可否用“三仄尾”和“三平尾

可以用,但要慎用。下边是关于三平尾的说法,也可通用于三仄尾。

三平尾并无特别美感,是否用它,全看是否切合诗境。至于有人特意用三平尾而“追求高古格调”,这个属个人偏好,就不好说了。古体诗在音调搭配方面没有严格的规则,所以出现几率较高。便在格律诗中,三平尾亦非禁忌,只是韵句尾部连着三个平,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很好安排音调搭配,所以出现几率较低,但决非没有,像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商隐、杜牧、崔颢等著名诗人,都有这类近体诗作。也就是说,应该慎用,但并非不能用,后人(尤其是当代人)把它直接当成禁忌,这是显然不妥的。

其实“三平尾”或“孤平”等禁忌说法,一直没有定论,只是到了当代才有大兴之势,也是比较奇怪的事。

另外,若在古代应试场合中,会有严格的规定,说不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一些人试场外的正常作诗习惯,这是另一回事。其实,三平尾概念的提炼总结,还是清朝王士祯所为,他当时提这个概念的用意并非支持将它当禁忌,倒是用来讽刺提倡“三平尾”等禁忌规则的人的。

3.什么是“三平尾”

尾三平又称“三平足”或“三平脚”,是指七言律句“平平仄仄仄平平”中,第五字应仄而平;五言律句“仄仄仄平平”中,第三字应仄而平,造成收尾三字均为平声的情况。

近体诗要求一句之中要平仄错落,但要做到每个字都符合平仄要求是困难的,因此就有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即在一句中的偶数字上要严格按照平仄的要求,而对奇数字的要求则可灵活。由于格律诗一般都是在双句押韵,所以“三平尾”都是出现在压韵的句子末尾。

三平尾在古人律诗中极为罕见,应该是律诗创作的大忌,五七言律句式对联基本上沿用诗律,故也以三平尾为大忌。 现在一般概念是,格律诗有三平尾是败笔。

对知道这个禁忌的人而言,现在习作格律诗,就会刻意地去避开三平尾。 “三平尾”与“孤平”被认为是诗家“大忌”,主要是从诗歌的音律上考虑,如果犯了“忌”,在吟诵时,就会感觉不协调,破坏了诗歌的音律美。

看到一种说法:唐诗自李商隐后不见三平尾,宋诗中自陆游后不见三平尾,元明清的格律诗基本没有三平尾。这种说法并不准确。

三平尾为什么不好,似乎谈及的不多。三平尾从何时成为诗人的回避,也不很清楚。

从格律诗的平仄规律看,平仄相错,韵律感成就了韵律美,形成固有平仄格式。又因上下对平仄互粘,一般不易出现三平尾或三仄尾。

这样,按理写诗时应无需刻意地回避了。 但是我们检查一下唐代的格律诗,往往会发现一些犯忌的句子。

有人做过统计,在全唐诗里,五言格律诗中犯“三平尾”的共256句,占1%左右,七言格律诗中犯“三平尾”的共87句,占0.2%左右。应该说至少在唐代“三平尾”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

像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这样的大诗人都有“三平尾”的现象。现举几例:***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

(王维) 去年别我向何处,有人传道游江东。谓言挂席度沧海,却来应是无长风。

(李白) 渥洼汗血种,天上麒麟儿。(杜甫) 昨日施僧裙带上,断肠犹系琵琶弦。

(韦庄) 浣花流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杜甫) 水槛虚凉风月好,夜深谁共阿怜来。

(白居易) 振锡导师凭众力,挥金退傅施家财。(白居易) 祥云辉映汉宫紫,春光绣画秦川明。

(杜牧)。

4.什么是“三平尾”

尾三平又称“三平足”或“三平脚”,是指七言律句“平平仄仄仄平平”中,第五字应仄而平;五言律句“仄仄仄平平”中,第三字应仄而平,造成收尾三字均为平声的情况。近体诗要求一句之中要平仄错落,但要做到每个字都符合平仄要求是困难的,因此就有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即在一句中的偶数字上要严格按照平仄的要求,而对奇数字的要求则可灵活。由于格律诗一般都是在双句押韵,所以“三平尾”都是出现在压韵的句子末尾。三平尾在古人律诗中极为罕见,应该是律诗创作的大忌,五七言律句式对联基本上沿用诗律,故也以三平尾为大忌。

现在一般概念是,格律诗有三平尾是败笔。对知道这个禁忌的人而言,现在习作格律诗,就会刻意地去避开三平尾。

“三平尾”与“孤平”被认为是诗家“大忌”,主要是从诗歌的音律上考虑,如果犯了“忌”,在吟诵时,就会感觉不协调,破坏了诗歌的音律美。看到一种说法:唐诗自李商隐后不见三平尾,宋诗中自陆游后不见三平尾,元明清的格律诗基本没有三平尾。这种说法并不准确。三平尾为什么不好,似乎谈及的不多。三平尾从何时成为诗人的回避,也不很清楚。

从格律诗的平仄规律看,平仄相错,韵律感成就了韵律美,形成固有平仄格式。又因上下对平仄互粘,一般不易出现三平尾或三仄尾。这样,按理写诗时应无需刻意地回避了。

但是我们检查一下唐代的格律诗,往往会发现一些犯忌的句子。有人做过统计,在全唐诗里,五言格律诗中犯“三平尾”的共256句,占1%左右,七言格律诗中犯“三平尾”的共87句,占0.2%左右。应该说至少在唐代“三平尾”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像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这样的大诗人都有“三平尾”的现象。现举几例:***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王维)

去年别我向何处,有人传道游江东。谓言挂席度沧海,却来应是无长风。(李白)

渥洼汗血种,天上麒麟儿。(杜甫)

昨日施僧裙带上,断肠犹系琵琶弦。(韦庄)

浣花流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杜甫)

水槛虚凉风月好,夜深谁共阿怜来。(白居易)

振锡导师凭众力,挥金退傅施家财。(白居易)

祥云辉映汉宫紫,春光绣画秦川明。(杜牧)

5.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的格律有哪些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方法 一、以格律分类: 古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

近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受到格律的限制。 二、以字数分类: 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二种形式。

古体诗有四言、五言(称五古)、七言(称七古)、字数不整齐的称杂言古诗(杂言古诗因有七字句,所以也称七古),也有少数三言、六言。 三、以句数分类: 古体诗从二句到百句都有。

近体诗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 四、以用韵分类: (一) 古体诗: 1。

全首诗可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又可随意转为其它韵。 2。

一首诗中每句都可以用韵,用于韵的字可以重复。 3。

诗中用韵不限定在偶数句子上,奇数句也可以用韵。 4。

诗中可以用邻韵和上去声通押。 5。

允许散文化的句子。 (二) 近体诗: 1。

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 2。

用于韵脚的字不能重复。 3。

不用韵句子的末一字,平仄声不能与用韵句子的末一字相同。 4。

除起句外不能用邻韵。 5。

都用平声韵。 绝句是四句,律诗是八句 一 古体诗每首的句数可多可少;近体诗每首有定句,规定绝句只有四句,律诗只有八句。

排律师句以上,另作别论。 二 古体诗的字数不定,有四言的、有五言的、有六言的、有七言的、也有杂言的;近体诗句有定字,流行的只有五言的和七言的两种,不得任意增减。

三 古体诗用韵不严,它的韵脚可平可仄,中间可换韵;近体诗有严格的韵律,一般要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不得换韵。 四 古体诗对韵的平仄,要求极宽;近体诗对字的平仄,大多数有严格的要求。

五 古体诗不要求对仗;近体诗除绝句外,则要求按规定的位置对仗。 [注] 1 近体诗用韵甚严,无论绝句、律诗、排律,必须一韵到底。

出韵(又称“落韵”)是近体诗的大忌。 2 近体诗以平韵为正例,用仄韵的绝句与律诗非常罕见。

仄云律诗很象古风,往往也可认为“入律的古风”,因为近体诗毕竟是以平韵为主的。 3 五律和七律之外,偶然又有些六言律诗,同五七言三韵小律一样,都是很罕见的形式。

6.写格律诗可否用“三仄尾”和“三平尾

可以用,但要慎用。

下边是关于三平尾的说法,也可通用于三仄尾。三平尾并无特别美感,是否用它,全看是否切合诗境。

至于有人特意用三平尾而“追求高古格调”,这个属个人偏好,就不好说了。古体诗在音调搭配方面没有严格的规则,所以出现几率较高。

便在格律诗中,三平尾亦非禁忌,只是韵句尾部连着三个平,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很好安排音调搭配,所以出现几率较低,但决非没有,像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商隐、杜牧、崔颢等著名诗人,都有这类近体诗作。也就是说,应该慎用,但并非不能用,后人(尤其是当代人)把它直接当成禁忌,这是显然不妥的。

其实“三平尾”或“孤平”等禁忌说法,一直没有定论,只是到了当代才有大兴之势,也是比较奇怪的事。另外,若在古代应试场合中,会有严格的规定,说不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一些人试场外的正常作诗习惯,这是另一回事。

其实,三平尾概念的提炼总结,还是清朝王士祯所为,他当时提这个概念的用意并非支持将它当禁忌,倒是用来讽刺提倡“三平尾”等禁忌规则的人的。

7.律诗、绝句中后三字为三连仄,可以吗

三仄尾是诗词术语,一般是指一句诗中后三字为仄声的话便为三仄尾。

对于“三仄尾”是否合律,仍在争论中,目前尚无定论。但我们读唐诗,唐人是并不绝对避“三仄尾”的,即使到清代,虽对律诗格律要求严,但认为“平平仄仄仄”是拗律句。

可以出现三仄尾,但是对句要拗救。(对于三仄尾,个人观点是:一,初学者不宜先学拗律,故最好是先学律诗正格;二,用三仄尾不为出律,但对句宜严格按要求。

三,三仄尾类的拗句最好用于表示拗怒类感情或提起读者注意处。)1.出句:平平仄仄仄。

对句通常是:通仄仄平平。 例句:王湾“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山”、“星临万户动,月傍九宵多”;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岑参“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卢伦“殷勤报贾傅,莫共酒杯疏”、“今来部曲尽,白首过萧关”;李颀“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张谓“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崔颢“川从陕路去,河绕华阴流”;孟浩然“崔途迹未朽,千载揖清波”;皮日休“何时石上月,相对论逍遥”;刘禹锡“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赵嘏“星星一镜发,草草百年身”;许浑“僧归下岭见,人语隔溪闻”;韦应物“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等等,不赘列。 2.出句:仄平仄仄仄。

对句则有二说。 一是,由于出句是大拗,故以对句尾三字“三平”救。

对句便是:通仄平平平。 例句:沈佺期“四蹄碧玉片,双眼黄金瞳”;韦应物“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

此种句法前人称双拗。如,杜甫“欲陈济世策,已老尚书郎。”

方回评:“济世策三字皆仄,尚书郎三字皆平,乃更觉入律。”纪晓岚云:“此亦双拗,乃济、尚二字回换,非三平、三仄之谓。”

二是,清代董文涣《声调四谱》中说:“若再拗首字为‘仄平仄仄仄’句,或又三四拗救为‘仄平仄平仄’句,则拗极矣。而下句则断断用‘平仄仄平平’不可易也。”

则对句是:平仄仄平平。例句:祖咏“楚山不可极,归路但萧条”。

其次,看出句仄起式(指第二字仄)。三仄尾,则会出现四仄:平仄仄仄仄;五仄:仄仄仄仄仄。

对句当以第三字平声救,为:通平平仄平。 四仄如:杜甫“幽意忽不惬,归期无奈何”、“南雪不到地,青崖沾未消”、“行色递隐见,人烟时有无”、“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小雨夜复密,回风吹早秋”、“河汉不改色,关山空自寒”,“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春宅弃汝去,秋帆催客归”、“鹰隼亦刷子猛,乌鸢何所蒙”;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岑参“终岁不得意,春风今复来”;许棠“闲赏步易远,野吟声自高”;李商隐“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等等。 五仄如:杜甫“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悄悄素浐路,迢迢天汉东”、“乱后碧井废,时清瑶殿深”;李白“待月月不出,望江江自流”;王昌龄“响发调尚苦,清商劳一弹”;贾岛“此地际会夕,当时雷雨寒”;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等等。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