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全唐诗七夕

1.七夕诗句意思

《七夕》 唐 杜牧

原文: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译文:

秋夜白色的烛光映着冷清的画屏,

我手执绫罗的小扇轻盈地扑打流萤。

天街上的夜色像井水般的清凉,

而卧榻仰望着星空,牵牛星正对着织女星。

这首诗描写一名孤单的宫女,在七夕的夜晚,仰望天河两侧的牛郎织女,不时扇扑流萤,排遣心中寂寞,反映了宫廷妇女不幸的命运,表现了一位官女举目无亲、百无聊赖的苦闷心情。

"冷"和"凉"既是深秋的季节感觉,又是人物的生活感受。宫女在凄凉的秋夜里,时而独自扑打流萤,时而痴痴地凝望着夜空中的牵牛和织女星。“小扇”常被古代诗人用来象征被冷落遗弃的女子。“流萤”总是生于荒凉之地。居住之处竟有流萤,可见她被冷落很久了。牵牛织女星:象征爱情也象征离别,却仍然苦苦地期待。

2.七夕情人节有什么礼仪

对美好爱情的期盼和眷恋是人类的本性,文人墨客更是触景生情,多有吟咏。在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仅《全唐诗》和《宋全词》中,带有“七夕”、“乞巧”二字的诗词就有146首。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宋代词人秦观为“七夕”所作的《鹊桥仙》中有“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著名诗句千古传诵,成为有情人互表心迹的誓言。

到了近代,由于时代的进步,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以往过七夕的盛景一去而不复返了。

3.有关“七夕节”的名言名句、诗句有哪些

1、《鹊桥仙·七夕》作者: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2、《古诗十九首》作者: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3、《秋夕》作者:杜牧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4、《他乡七夕》作者: 孟浩然 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

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

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 5、《七夕》作者: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6、《行香子·七夕》作者: 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

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

4.出七夕外 林杰的其他诗

【作者小传】:林杰,字智周,闽人。幼而秀异,六岁赋诗,援笔立成,唐扶见而赏之。又精琴棋草隶,举神童。年十七卒。

乞巧: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句:金盘摘下挂朱颗,红壳开时饮玉浆。

王仙君坛(又名王仙坛):羽客已登云路去,丹砂草木尽凋残。

不知千岁归何日,空使时人扫旧坛。

七夕:七夕今朝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他死得早,留的诗不多

5.唐诗乞巧的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翻译: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乞巧》是唐朝诗人林杰的诗,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表达了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 作品原文 乞巧 (唐)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白话译文 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

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创作背景 幼年时的林杰,对乞巧这样的美妙传说也很感兴趣,也和母亲或者其他女性们一样。

仰头观看那深远的夜空里灿烂的天河,观看那天河两旁耀眼的两颗星,期待看到这两颗星的相聚,于是写下了《乞巧》这首诗。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诗。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

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愈加体现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之情。 名家鉴赏 唐·唐扶赞曰:“诗、书并佳,实在难得!” 作者简介 林杰(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

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

死时年仅十七岁。《全唐诗》存其诗两首。

6.七夕“乞巧”有何来历

农历的七月初七是七夕节,这一天,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以解相思之苦。

世间男女便 在这天祭拜牛郎织女星,希望找到终身伴侣。民间还有少女七夕“乞巧”的习俗,这是为 什么呢? 唐朝王建有诗云:“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

说的就是七夕节里,少女 们乞巧的情形。 事实上,有关七夕乞巧之事,早在汉代便有文献记载。

相传,王母娘娘的小外孙女织女随众姐姐下凡游玩的时候,爱上了放牛娃牛郎。从小 与哥哥相依为命的牛郎在人间吃尽了苦头,遇到美丽善良的织女,自然珍惜得不得了。

牛 郎有一头神奇的老黄牛。在它的帮助下,两人背着天庭偷偷地结了婚,生下一儿一女,过 起了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

牛郎勤劳肯干,织女心灵手巧,俩人日子过得温馨甜蜜。但时 隔不久,王母娘娘便知道了这件事。

神仙与凡人私会已是违反天条的大罪,更何况还有了 孩子。盛怒下的王母娘娘将织女带回了天庭,从此不许牛郎织女见面。

牛郎终日思妻日渐消痩,老黄牛见了,心痛不已。 它对牛郎说:“等我死后,你披着我 的皮到天庭找织女,这是我能为你做的最后一件事了。”

牛郎听了,潸然泪下。老黄牛死后, 牛郎披着牛皮,带着孩子便上天来寻织女。

王母娘娘见了,恼羞成怒,拔下玉簪划了条银河, 把牛郎织女隔在银河两边。织女见状,极为悲伤,整日茶饭不思,隔河眺望丈夫和儿女;这 边的牛郎也领着孩子,向河对岸日夜遥望。

王母娘娘看在眼里,心有不忍,最终做出让步, 准许牛郎织女,每年的七月七相见一次。于是民间便有了七夕牛郎织女鹊桥会的传说: 织女是天上最巧的神仙,据说能织就五彩祥云。

人们相信,七月七日,只要虔心祭拜, 织女定会将自己的一手巧活传于人间,使少女成为巧妇。 因而,七夕节上,除了坐看鹊桥会, 葡萄架下听情话的习俗外,少女中又流行起了贺双星,乞巧手的习俗。

七夕来临,少女们不但会准备“五子”敬献织女,还要举行形式多样的乞巧活动。有 的地方会举行穿针乞巧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谁穿的七孔针越多,谁的手越巧;有的地方, 少女们还通过投针验巧,喜蛛应巧等方式,来向织女乞巧。

相传,七夕的露水是牛郎织女 的眼泪,涂在眼睛和手上,人就会变得眼明手巧。至今江浙的部分地区还保留着这样的习俗。

7.七夕的诗句徐凝

《七夕》是唐代诗人徐凝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作品名称

七夕

创作年代

唐代

文学体裁

七言绝句

作者

徐凝

作品内容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作品译文

一道仙鹊架起的小桥横卧在那茫茫的银河上, 听着织女的佩环丁冬,看她款款地过桥而来。我和伊人的离别是不会停息地一年复一年,怅然间抬头望去,只见到牛郎星依旧闪烁,亘古光华不变;我的哀愁啊,就渐渐不那么明显。

作者信息

徐凝,约公元八一三年、唐宪宗元和中前后前后在世。字不详,睦州人。唐分水柏山(今桐庐县分水镇柏山村)人。与施肩吾同里,日共吟咏。初游长安,因不愿炫耀才华,没有拜谒诸显贵,竟不成名。南归前作诗辞别侍郎韩愈:“一生所遇惟元白,天下无人重布衣。欲别朱门泪先尽,白头游子白身归。”抨击了当时只重名望,不重真才实学的社会现象。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尝于杭州开元寺观牡丹,见徐凝题牡丹诗一首,大为赞赏,邀与同饮,尽醉而归。后与颇负诗名的张祜较量诗艺,祜自愧勿如,白居易判凝优胜题牡丹诗,为白居易所赏,元稹亦为奖掖,诗名遂振于元和间。至长安,不善干谒,仅游韩愈之门,竟不成名。将归,以诗辞韩愈,有“欲别朱门泪先尽,白头游子白身归”之句。唐元和中,举进士,官至金部侍郎。

遂归里,优悠诗酒以终。(唐诗纪事引郡阁雅谈云:“官至侍郎”,与此全不同。此依唐才子传)凝所作诗,《全唐诗》录存一卷。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