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明节的来历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 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 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 另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传统活动。使清明成为一个富有诗意的节日。 清明时节,无锡民间开始种植蔬菜、果树。蚕农在清明夜把蚕种裹在棉衣里进行孵化。 这天,人们纷纷上惠山踏青。不上惠山的,上城墙绕城而走,叫登高踏青。 东门东林庵一带,为士女聚集处,故有“东林庵里看桃花”的说法。这天,也是东乡胶山和北乡斗山的节场,附近还有赛会,故斗山别名清明山。 人们都上山踏青,赶节场,观看赛会。从元宵节至清明节,大人孩子,三五成群,到野外放凤筝,别有情趣。 清明时节祭扫祖坟(俗称“上坟”),为无锡传统民俗。扫墓时挑些新士壅坟茔。 凡新坟一定要在清明前祭扫;旧坟可以过清明.但不能过立夏。新媳妇一定要去祭扫祖坟,俗称“上花坟”。 扫墓时用荤、素菜肴和酒、饭等祭奠。后用干果糕点等替代。 2.文言文《北宋名相吕端》翻译原文出自《二十史全译·宋史·列传第四十》中“吕端列传”,即: 原文内容: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 父琦,晋兵部侍郞。端少敏悟好学,以荫补千牛备身。 历国子主簿、太仆寺丞、秘书郞、直弘文馆,换著作佐郞、直史馆。太祖即位,迁太常丞、知浚仪县,同判定州。 开宝中,西上阁门使郝崇信使契丹,以端假太常少卿为副。八年,知洪州,未上,改司门员外郞、知成都府,赐金紫。 为政清简,远人便之。 会秦王廷美尹京,召拜考功员外郞,充开封府判官。 太宗征河东,廷美将有居留之命,端白廷美曰:“主上栉风沐雨,以申吊伐,王地处亲贤,当表率扈从。今主留务,非所宜也。” 廷美由是恳请从行。寻坐王府亲吏请托执事者违诏市竹木,贬商州司户参军。 移汝州,复为太常丞、判寺事。出知蔡州,以善政,吏民列奏借留。 改祠部员外郞、知开封县,迁考功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使高丽,暴风折樯,舟人怖恐,端读书若在斋阁时。 迁户部郎中、判太常寺兼礼院,选为大理少卿,俄拜右谏议大夫。 许王元僖尹开封,又为判官。 王薨,有发其阴事者,坐裨赞无状,遣御史武元颖、内侍王继恩就鞫于府。端方决事,徐起候之,二使曰:“有诏推君。” 端神色自若,顾从者曰:“取帽来。”二使曰:“何遽至此?”端曰:“天子有制问,即罪人矣,安可在堂上对制使?”即下堂,随问而答。 左迁卫尉少卿。会置考课院,群官有负谴置散秩者,引对,皆泣涕,以饥寒为请。 至端,即奏曰:“臣前佐秦邸,以不检府吏,谪掾商州,陛下复擢官籍辱用。今许王暴薨,臣辅佐无状,陛下又不重谴,俾亚少列,臣罪大而幸深矣!今有司进退善否,苟得颖州副使,臣之愿也。” 太宗曰:“朕自知卿。”无何,复旧官,为枢密直学士,逾月,拜参知政事。 时赵普在中书,尝曰:“吾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之器也。”岁余,左谏议大夫寇准亦拜参知政事。 端请居准下,太宗即以端为左谏议大夫,立准上。每独召便殿,语必移晷。 擢拜户部侍郎、平章事。 时吕蒙正为相,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 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 会曲宴后苑,太宗作《钓鱼诗》,有云:“欲饵金钩深未达,磻溪须问钓鱼人。”意以属端。 后数日,罢蒙正而相端焉。初,端兄余庆,建隆中以藩府旧僚参预大政,端复居相位,时论荣之。 端历官仅四十年,至是骤被奖擢,太宗犹恨任用之晚。端为相持重,识大体,以清简为务。 虑与寇准同列,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太宗从之。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 一日,内出手札戒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 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邀谓准曰:“上戒君勿言于端乎?”准曰:“否。”端曰:“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若军国大计,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也。” 准遂告其故,端曰:“何以处之?”准曰:“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端曰:“必若此,非计之得也,愿少缓之,端将覆奏。” 入曰:“昔项羽得太公,欲烹之,高祖曰:‘愿分我一杯羹。’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可擒乎?若其不然,徒结怨仇,愈坚其叛心尔。” 太宗曰:“然则何如?”端曰:“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使善养视之,以招来继迁。虽不能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死生之命在我矣。” 太宗抚髀称善曰:“微卿,几误我事。”即用其策。 其母后病死延州,继迁寻亦死,继迁子竟纳款请命,端之力也。进门下侍郎兼兵部尚书。 太宗不豫,真宗为皇太子,端日与太子问起居。及疾大渐,内侍王继恩忌太子英明,阴与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知制诰胡旦谋立故楚王元佐。 太宗崩,李皇后命继恩召端,端知有变,锁继恩于阁内,使人守之而入。皇后曰:“宫车已晏驾,立嗣以长,顺也,今将如何?”端曰:“先帝立太子正为今日,今始弃天下,岂可遽违命有异议邪?”乃奉太子至福宁庭中。 真宗既立,垂帘引见群臣,端平立殿下不拜,请卷帘,升殿审视,然后降阶,率群臣拜呼万岁。以继勋为使相,赴陈州。 贬昌龄忠武军司马,继恩右监门卫将军、均州安置,旦除名流浔州,籍其家赀。 真宗每见辅臣入对,惟于端肃然拱揖,不以名呼。 又以端躯体洪大,宫庭阶戺稍峻,特令梓人为纳陛。尝召对便殿,访军国大事经久之制,端陈当世急务,皆有条理,真宗嘉纳。 加右仆射,监修国史。明年夏,被疾,诏免常参,就中书视事。 上疏求解,不许。十月,以太子太保罢。 在告三百日,有司言当罢奉,诏赐如故。车驾临问,端不能兴,抚慰甚至。 卒,年六十六,赠司空,谥正惠,追封妻李氏泾国夫人,以其子藩为太子中舍,荀大理评事,蔚千牛备身,蔼殿中省进马。 原文大意: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 他的父亲吕琦,是兵部侍郎。吕端年少时聪敏爱学习而且一点即透,凭借家里的余荫成了千牛备身。 曾经当过国子主簿、太仆寺丞、秘书郎,也曾在弘文馆当。 3.请分析《诗经•君子于役》一诗《诗经 ·王风》君子于役 君子①于役(yì)②,不知其期,曷(hé)③至④哉? 鸡栖于埘(shí)⑤,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⑥!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huó)⑦? 鸡栖于桀(jié)⑧,日之夕矣,羊牛下括⑨。 君子于役,苟⑩无饥渴! ①君子:此妻称丈夫。 ②役 (yì):苦役。 ③曷 (hé):何时。 ④至:归家。 ⑤埘(shí):音时,鸡舍。 ⑥如之何勿思:如何不思。 ⑦佸(huó):音活,聚会、相会。 ⑧桀(jié):鸡栖的木架。 ⑨括:通佸,聚集,此指牛羊放牧回来关在一起。 ⑩苟:大概,也许。 丈夫服役远在异乡,归期漫漫真是久长。 哪年哪月才能归来,家鸡进窝真是匆忙。眺望夕阳不断西沉,牛羊纷纷走下山岗。 丈夫服役远在异乡,教我如何停止思量!丈夫服役远在异乡,没日没夜真是漫长。不知何时才能相会,家鸡进窝已经安顿。 眺望夕阳不断西沉,纷纷下坡是那牛羊。丈夫服役远在异乡,愿他没有饥渴情状。 《君子于役》以徭役和战争为题材,写一个妇女思念在外服徭役的丈夫。全诗分为两章。 第一章陈述丈夫在外面服役之事,抒发盼夫归来的感情。又分为三层:第一层(“君子于役,不知其期”)用“赋”的手法点明所要吟咏的事,极言役期之长,直抒胸臆,亟盼丈夫归来。 第二层(从“鸡栖于埘”到“羊牛下来”)从侧面烘托,家畜尚且出入有时,而人外出却无归期。第三层(“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极言思念之深,不能自已。 第二章直接承上章,希望能够和丈夫相见,表达了对于服役丈夫的惦念。分三层:第一层(从“君子于役”到“曷其有佸”)再次重申役期漫长,“曷其有佸”承上章“曷至哉”。 第二层(从“鸡栖于桀”到“羊牛下括”)和第一章的语意相同。第三层(“君子于役,苟无饥渴”)细腻地传达了这位妇女的矛盾心理,君子既然没有归期,只好退一步想,希望他在外面不要受饥受渴。 诗中写这位妇女的心理非常细致真实,她看到羊牛归来,自然会联想到久役不归的丈夫,她极力抑制这种思念之情——“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思念也无济于事,不如不去思念吧。但这又怎能做得到呢?她是那样爱着自己的丈夫,时刻都在惦记着她。 最后,在无可奈何之中,她只能以“苟无饥渴”来寄托自己对丈夫的深情。这首诗风格细腻委婉,诗中没有一个“怨”字,而句句写的都是“怨”,它从一个侧面写出了繁重的徭役给千百个家庭带来的痛苦。 《君子于役》抒写在家的思妇盼望久役在外的丈夫回家的感情,诗选用了夕阳下山、牛羊牧归的场景触动的情感 ,所谓触景生情,自然会引起一番惆怅,但她又思念化为祝愿苟无饥渴,聊以慰藉,又可叫人体味这位思妇的温存了。 《诗经》常在风中雨中写思,《君子于役》却不是,甚至通常的“兴”和“比”也都没有,它只是用了不着色泽的、极简极净的文字,在一片安宁中写思。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固有空间的阔远和苍茫,但家之亲切,在黄昏的背景中更伸向亘古之邈远。“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击壤歌》),“自古在昔,先民有作”(《商颂·那》),不是古来如此么,今亦何殊。 然而,“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本来的平静安宁中,偏偏没有道理的荒荒的空了一块。夕阳衔山,羊牛衔尾的恒常中原来是无常,于是一片暖色的亲切中泛起无限伤心,所谓“诗意正因思而触物,非感物而兴思也”(沈守正),而由“不知其期”把忧思推向更远,“日之夕矣”之暮色也因此推向无边无际。 “如之何勿思”,不待说,先已在景中说破。 “曷至哉”,是不知今在何处也。 邓翔曰:“唐诗云‘茨菇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入未还。妾梦不离江上水,人传郎在凤凰山’,即‘不知其期’及‘曷至’之注脚。” 所解不差。不过两诗虽思有共通,而诗境却相去甚远。 张潮的诗题作《江南行》,一南一北,风物已殊,气象迥别,此且不必论,郝懿行曰“古人文字不可及处在一真字”,张诗却只是在用巧。 与“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境象稍近的,后世有《敕勒歌》:“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但彼有《君子于役》之大,却没有它的小。 若将《诗》比《诗》,则《卫风·伯兮》有《君子于役》之小,《邶风·雄雉》更于小中别有襟抱;《君子于役》,却是广漠之大中孑然一个零丁之小,在这大和小的截然却又是浑然中,“如之何勿思”乃一字一顿那么不容置疑,而真正成为弥漫于天地间的生存的呼唤。 “不日不月”,仍承“不知其期”来。 或解此为不可计以日月,言时日之久,但依焦琳说,此句意为“孤寂无依,无以度日月”,即“过不成日月”,似乎更好。贺贻孙曰:“‘苟无饥渴’,浅而有味。 闺阁中人不能深知栉风沐雨之劳,所念者饥渴而已。此句不言思而思已切矣。” 仍是在最家常处,也是生存之最根本处,写出深深的忧思和怀念。焦琳曰:“‘不知其期’,‘苟无饥渴’,皆思心所必有,而说者据此以为王之遣役确未告以归期,确不思其危难,以为世之盛衰可由此观焉。 恐诗虽可观盛衰,亦未必可如此观也。”所论极是。 而最不可释怀的依恋,不正在那动人心魄的生存的呼唤中么。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唐诗云:天下【答案】(1)扬州是唐朝重要的商业城市,夜市繁荣;宋代商贩以歌唱的形式叫卖商品;政府不再限制商业活动的地点;“草市”有比较完善的饮食服务设施。 (8分每点2分)(2)中国:农业和轻工业比重大。原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4分每点2分)(3)农本思想忽视重工业的发展;闭关锁国政策、大国心理造成中外交流的缺乏;小农经济带来的对先进文明的抵制。 (6分每点2分)【答案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文字“)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以及“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等信息从城市繁荣、政府对商业措施以及集市服务设施的角度概括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中从材料二中“其重工业畸轻而轻工业畸重,规模庞大的轻工业加上规模同样庞大(甚至更为庞大)的农业,生活资料的生产占了社会生产的绝大比重,以重工业为主的生产资料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十分微小”的信息来概括特点;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中国传统经济角度思考作答。 第(3)问属于开放题型,回答该类型问题先从所给材料中找出观点,然后结合所学进行作答,本题主要是明清经济阻碍中国经济近代化,可以从当时中国经济特色,政府经济政策、外交政策以及传统经济抵制等角度思考作答。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宋朝商业表现;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经济政策·明清闭关锁国及海禁。 5.翻译古文吕端,字易直(公元935-1000年),幽州安次(现廊坊安次区)人。 出生在官宦家庭,自幼好学上进,终成大器。一代名相在距今1000年前的北宋时期,宋太宗、真宗皇帝当朝的年代里,为臣两代的吕端,从一名州县地方官吏,逐步升至枢密直学士,朝中宰相和参知政事,官居天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吕端这个人仪表俊秀,处事宽厚忠恕,善交朋友,讲义气,轻钱才,好舍施。吕端处事理政才华出众,逐渐为宋太宗所喜爱和重用。 早在吕蒙正为相之时,太宗就有重用吕端的想法。在太宗与别人商量,打算任用吕端为相对,有人反对重用吕端,其理由是吕端这个人“糊涂”。 太宗根据自己多年体察,立即说:“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其实这个时候已坚定了任用吕端为相的决心。 当心,太宗还作过一首钓鱼诗,其中有两句是这样写的:欲铒金钩深未达,磻溪须部钓鱼人。这诗中的意思是说,对于任用吕端当宰相的事,已无可争议,宰相这个职位非吕端莫属。 过后数日,太宗就让吕蒙正改任参知政事,让吕端当了宰相。吕端任宰相后,办事持重稳当,公道而廉洁,深得朝中朝外各方面的好评。 使太宗听到的违章多是褒奖之辞,对吕端的印象当然就更好了。吕端当宰相那一年是道元年(公元995年),是由参知政事的官位上改任宰相的,可当时吕端已经是60岁的老人了。 太宗曾后悔自己对吕端作用太晚了。即使这样,太宗也曾有过顾虑,为了平衡各方面的关系,特别是对寇准的使用,恐有吕端官居相位以后在寇准之上,使寇准心中不平,就采取了一个临时过渡的办法,作为权宜之讦。 太宗让时任参知政事的寇准与宰相吕端“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也就是说,让吕端和寇准隔日轮流执掌相府大计,他俩平起平坐,太宗则从旁加以观察。 当时送到朝中的奏折很多,而朝中也有各种各样的意见,但是众说纷云,没有个统一的决断性的意见,“惟端罕所建明。”经过一段观察之后,宫内付出太宗的亲手戒谕:“自今中公事必经吕端详的,乃得闻奏”。 这一道谕旨,无疑是太宗对吕端的更大信任和重用。吕端感到事已至此,再谦让也就不妥当了,于是他未加推辞欣然从命,履行公事。 实际上这时吕端才真正成了名符其实的、有职有权的当朝宰相。以致数年后吕端的名声远扬,而且传至后代,被称为一代名相。 “大事不糊涂”这句话,本是太宗多手体察吕端处事为人的一种无可辩驳的评价,而且也确实反映了吕端的人口和才干的真实情况。从历史书籍中能找到的,能说明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的事例有以下两件事:其一,太宗曾向吕端问过计策,说自从汉唐以来,有过封乳母为夫人的事情,要吕端拿个主意,如今该怎么办才好呢?吕端回答说:以前汉唐朝代跟现在不同,那个时候或者是因国大,或者是因为名声好,才那样做的,都是事出有因的。 可以这么说吧,法无定法,礼无定制。吕端这番话使得太宗大开心窍。 其二,吕端在相位上也就是几年的时间,他就主动的奏请圣上将相位让给了寇准,由寇准接任宰相,吕端自己又做了参知政事那个有相职无权的谋事官职。后来寇准也做了参知政事,按理说吕端在前,寇准在后,其名次排列是没有什么争议的。 可是吕端支队偏偏奏明圣上要求把自己列在寇准之后,并得到了恩准。吕端不计名利地位,遇事顾全大局,处事以清廉简洁为原则,在当时传为佳话。 有这样的事实,加之平时吕端临朝很少发表高谈阔论,就有些人误认为吕端是个糊涂人,然而宋太宗却认为这都是一些小事,吕端只不过是“小事糊涂”罢了,遇有“大事不糊涂”太宗的话是言出有据的。宋时,天下战事此伏彼起,内部也不够统一。 西夏李继迁造反,搅得西部边境不安,宋出兵攻夏。宋保安年逮住了李继迁的母亲,宋太宗本来想把她杀了。 为此,宋太宗单独召见寇准,询问他有何意见。当时,寇准没有不同意见拿出来献上。 在寇准退朝的时候,被吕端瞧见。吕端猜得朝中一定是有重大事情在谋划当中。 就让寇准留步问个究竟。吕端问寇准:“太宗是不是提到找我吕端商量事情的意思?”寇准说:“没有!”吕端心想口出:“边关上平常的事情,不必让我知道,若是有军国大事,商量大的计策,我吕端身为当朝宰相,就不可不知道。” 寇准听了吕端这番话,觉得这件事确实重大,就将方才太宗召见他是为了处置李继迁之母的事情如实地告诉了吕端。吕端问寇准:“圣上打算怎么处置呢?”寇准回答:“圣上的意思是把她在保安军北门外斩首示众,打算用这种处置方法来镇戒那些造反或叛逆的人们。” 吕端听到这个地方忙说:“若是这么处置了,可不是什么好办法。”于是吕端又亲自上朝动本,提出不要斩杀李继迁母亲的意见。 他为了说服太宗,还用秦、汉项司欲杀邦之父的故事相劝说,他说:“李继迁是个反叛之人,今天杀了他母亲,明天能逮住李继迁本人吗?如果不能的话,不就结下了更大的冤仇了,不就更加坚定了他的反抗之心了吗?”太宗听了吕端的一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就问道:照你这么说,对李继迁的母亲该当如何处置呢?吕端见太宗有了活话,便把自己的想法讲了出来,他说:“以本人想到的不算高明的办法,请圣上。 6.关于廉洁的古诗《题郡斋壁》(宋)包拯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翻译: 前四句是正面勖勉,说为官应有清廉之心、正直做人,以便成为大材,“好钢用在刃上。”五、六句批判谴责贪婪者。最后警告:不要给后人留下笑柄。通篇是议论,遒劲浑厚,读来令人肃然起敬。此诗可以看作包拯的言志诗,题在郡斋壁上,也是为了勖勉下属。 扩展资料 关于廉洁的典故: 《禁止馈送檄》(清)张伯行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 翻译: “一丝一粒”虽小,却牵涉我的名节;“一厘一毫”虽微,却都是民脂民膏。对百姓宽待一分,那么百姓所受的恩赐就不止一分。 向百姓多索取一文,那么我的为人便一文不值。虽说交际是人之常情,来路不干净也伤廉耻。因为如果不是不义之财,这些礼物又是从哪里来的?所以禁止馈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禁止馈送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题郡斋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