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西蜀南唐诗人

1.南唐词与西蜀词的差别

南唐词与西蜀词之异同论 一, 词乃格律严密,句式长短不齐,与音乐关系至切之一种诗歌形式。

从诗到词,其相异之处在于:诗通常用以吟咏,词用以歌唱;诗之句法严整规范,词句法参差不齐;诗风端庄典雅,词风柔媚婉约。 然词之权舆,尚无确论,自宋以降,多有论述,不外以下几种: (一) 主张词源于《诗经》,如彭孙遹《词统源流》,田同之《西圃词说》等,谓《诗经》已含有许多长短句。

(二) 主张词源于古诗,如汪森,王昶之《词综序》。 (三) 主张词由乐府嬗变而来,如王灼《碧鸡谩志》,王世贞《艺苑卮言》,顾宁人《日知录》等,王应麟《困学纪闻》云:“古乐府者,诗之旁行也;词曲者,古乐府之末造也”。

盖词与乐府俱配乐而歌,句多不齐,形式颇为相近。 (四) 主张词源于六朝杂歌,如杨慎《诗品》,徐釚《词苑丛谈》等。

(五) 主张词源于绝句,如俞彦《爰园词话》,宋翔凤《乐府余论》。 (六) 虚声填实字说,以为五七言诗句法整齐,缺乏变化,非增字不足以成声音之***,故加衬字,如“贺”,“何”之类,亦即《全唐诗》之“和声”,《朱子语类》之“泛声”。

余外尚有一说:词之兴与音乐有关。因战争,通商,宗教,婚姻之故,外族音乐遂入。

夷乐不奏器,风格与中土迥异。而乐工以为曲美,不识曲词之义,乃采用诗人作品,或自度新词,以配合夷乐粗犷,富于多变之旋律。

按此说待近一步研究。 以上诸说,各执一端。

而近世学界公认之说法,谓词起兴于隋唐时期,起初是为配合隋唐以来流行的,以西域“燕乐”为主之音乐而所作之歌词,是古典文学样式之一。 夫词经云唐诸公戮力经营,蓬勃发展,至五代时已日臻成熟。

而长江上游之西蜀与汉水下游之南唐俱为文化重心,故五代词分为两期:前者以西蜀词为代表,后期以南唐词为代表。故仆此文也可谓五代词之论也。

在论述西蜀词之前,先说说西蜀词派与花间词派之关系 后蜀广政三年(公元940),赵崇祚纂《花间集》十卷,收唐五代十八家词五百首,词调七十七个。其风格以温庭筠,韦庄为代表,故将词人群体称为花间体,又因其入选之作者大多或生于西蜀,或仕于蜀,其词亦多与蜀地有关,故又可称为西蜀词派。

可见西蜀词派即花间词派。 然此创作群体时间跨度达百年,彼此之间又甚大联系,实与现代意义上之文学流派有别。

故西蜀词与西蜀词派不能等同,但大体可以代表它。 因之,斯文所论西蜀词,大体上即论花间词体,以温庭筠,韦庄为代表。

而南唐词,其界定较为明晰,以李璟(中主),李煜(后主)为代表。 二, 对于词之起源,五代词之分期,暨西蜀词与南唐词的界定之后,本文可开始两者之异同之讨论: 西蜀词与南唐词的相同之处,自不待言。

比如大氐为专业词人,以唐亡为界,唐末词人皆作诗,都是“诗客”,没有专业词人;而五代初词人(主要为西蜀词人)皆为居处宫廷都邑的帝王权贵,或其清客,除少数几位作寥寥几首诗外,余全不作诗。南唐亦然,冯延巳与后主只写过少量诗,中主没有一首。

又如五代词与歌唱不在一体,五代人所作之歌诗或诗歌(《竹枝》,《柳枝》除外)多为案头吟诵,绝少有唐代那样诗歌演唱之记载。唐时红极一时的声诗至五代基本绝迹。

如此等等,此不赘述,读者自思之。 故本文论词之异同,重于异而轻于同,以突出重点。

本文于异处,从整体与分叙两处入手。整体者,宏观上论也,总体上把握两者之异,而非个人一家之概括;而分叙者,从微观上论也,就代表作者处分析,比较不同。

西蜀则温,韦二家(注:按温韦二人非西蜀人,然《花间集》收词之数冠于诸家之上,诸家受其影响至大,故加以分析);南唐则二主(冯延巳附焉)。 [整体部分] 西蜀词之绮艳化 绍续温庭筠,牛峤之词风而发展者,是为西蜀词之主流。

西蜀词人欧阳炯所作之《花间集序》已突显西蜀词宫体诗之特色。其序文云: “则有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嵌之玉指,拍按香檀。

不无清艳之词,用助娇娆之态。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娼风”。

可谓西蜀词风乃齐梁宫体与西蜀娼风之产物,而受西蜀宫廷享乐风气之影响及都市游乐生活之熏染亦重。 据《蜀檮杌》载: “前蜀后主王衍曾泛舟阆中,自制《水调银汉曲》,又自制《甘州曲》,《醉妆词》等”。

“蜀中百姓富庶”,“都人士女倾城游玩”,歌楼妓馆林立,北里娼风日盛,新声艳曲流行,士大夫狂游狎妓,乐而忘返,连蜀主王衍也“好私行,往往宿于娼家”。其生活糜腐可见一斑。

西蜀词作大部分为应歌娱人,佐欢酬宾而作之“伶工之词”,即《花间集序》所谓“庶使西园英哲,用资羽盖之欢”。 今人夏承焘概括西蜀词人之共性为:“华丽的字面,婉约的表达手法,集中写女性的美貌和服饰以及她们的离愁别恨”。

西蜀词以绮怨之美,适俗之风,清雅之韵为其审美旨趣,其风属伶工之词。 南唐词之政治抒情色彩 南唐初期之词,亦同西蜀,反映宫廷豪贵享乐生活。

公元一九五零年掘烈祖李升及中主李璟墓,得女乐舞妓踊,足可证矣!且南唐中下层僚吏及市人文士未见词作,史乘亦未有唱曲之记载,仅“二主一相”焉。夫人主权相,位居高。

2.如何的和有什么词

和有什么词 :

和面、

和好、

和气、

暖和、

平和、

总和、

和声、

附和、

温和、

饱和、

缓和、

柔和、

和睦、

和蔼、

唱和、

应和、

酬和、

和煦、

软和、

拌和、

不和、

和悦、

共和、

逼和、

和畅、

调和、

匀和、

议和、

掺和、

和乐、

和会、

中和、

和弦、

宣和、

和弄、

和约、

讲和、

醇和、

和尚、

和议

3.南唐

西蜀(405年 - 413年),有时亦称后蜀,十六国时期由汉人谯纵建立的政权,不属于传统定义下的十六国之一,其统治地区大抵以四川盆地为范围。

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益州军队受命东下讨伐攻陷江陵、俘虏安帝的桓振,由于蜀军不愿离乡背景,因此发生兵变,变军胁迫时任参军的谯纵当首领,之后又攻陷成都,谯纵称成都王,西蜀建立。 南唐是五代十国时吴国大将徐温的养子徐知浩建立的。

徐知浩本名李升,出身贫苦,后来为吴王杨行密所赏识,本来准备收他为义子,但又恐为诸子所不容,乃令大将徐温收为义子。杨行密死后,徐温和徐知浩相继专权,后来,徐知浩废掉吴末代王自立,并恢复本姓“李”,国号为“唐”,史称“南唐” (亲~~回答有帮助的话,麻烦给个“好评”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谢谢了!)。

4.李煜的词和李璟的词有什么异同

李璟、李煜词的成就和艺术特色在动荡的晚唐,唐诗走向了它落日前的辉煌,她的最后一抹余晖没有给哪一位诗人,而是给了一个 叫唐的小国。

十世纪的唐诗早没有了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正往词的轨道上做着一种转移,并决计在五 代另辟一条蹊径。于是,词在南唐完成了它的转型。

南唐虽只是五代十国的一个小国,但属于词的夺目 的光辉却足以照耀整个词史。 在南唐,有两位皇帝词人,一个是李煜,另一个是李璟。

李璟的遭遇虽不及李煜亡国亡家的悲惨, 但在治理国家上两人都无良方。李璟是南唐中主,李昪死后,由他即位。

这时的唐国拥有江南、江北 30 余州,是除中原以外十国中的最强者。然而李璟没有继续李昪的事业,而是一心致力于词。

李璟少即风 流,填的一手好词,他的周围聚集了一批既是高官又能填词的文士,使南唐的治下空间地文艺自由。李 璟填过多少首词,我不知,但传世的只留有四首,一首《应天长》,一首《望远行》,两首《摊破浣溪 沙》。

四首中堪称范作的是《摊破浣溪沙》(其一),“菡萏香销翠叶残”。 南唐 937 年建国,975 年国灭,都在金陵,历三世存在了 39 年,最盛时辖 35 州,最富庶是江淮, 有子民 500 万。

可先主留下的南唐有人有粮,唯独没有培育一位好君王。自唐大保元年(943)李璟即 位,到宋建隆二年(961),卒于南都(今南昌),其在位 19 年,占南唐历史过半。

原盼望做守城之君, 可对危亡无动于衷的李璟什么也没有守住。当南唐在淮南败给后周后,李璟竟下令划江而治,把江北的 国土尽献北周。

等到李煜当国,南唐实际所有之土地,只剩了江南。南唐积弱,然少经离乱,国力尚可 以支,李璟遂在唐国掀起一阵词风,群臣竞相以词曲唱和。

这一来,词在南唐就有了一个大繁荣,南唐 理所当然地成了五代词的又一中心。和西蜀的词相比,南唐的词更重抒怀,词风雅致更接近宋初。

同样 是在宫廷和豪门享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蜀词和南唐词,其差别却是显而易见的:南唐词人多为高层统 治者,文化水平都很高;而西蜀词人多为宫廷豪门的清客,文化修养较差。南唐词多从唐代抒情七绝变 来,多咏作者的人生际遇;而西蜀词多出自于民间,却未能继承民歌的优点。

此外,南唐词人全力作词, 而西蜀词人只是余事作词。南唐的词人不仅写他们真实的情感,且选用清雅的音乐来演唱,因此文学和 音乐很好地在词里得到相融,使南唐词更具文学性和音乐性。

南唐的史料匮乏,我只能凭借《江南别录》和《南唐近事》找到一些李璟的生平。李璟字伯玉,原 名景通,徐州人,是李昪的长子,生于 916 年,享年 46 岁,庙号元宗,谥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

南唐 的史书说李璟,“时时作为歌诗,皆出入风骚”。什么意思,就是说李璟在宫中整日地填词作诗,把自己 的文艺修养熏陶得很高,已然是骚人。

李璟生前常与宠臣韩熙载、冯延巳等宴会赋诗。即位后的李璟改 变了李昪的保守政策,开始大规模对外用兵,消灭了因继承人争位而发生内乱的马楚及闽国。

不过,李 璟终是外强中干,他把朝政委托给了陈觉、冯延巳、冯延鲁、查文徽、魏岑,唐国的百姓称此五佞臣为 “五鬼”。后周显德四年(957),后周入侵南唐,占领淮南,直杀长江。

国难不思良将的李璟竟不夺失地, 只知遣人向后周世宗称臣,自削帝号,自降国主。李璟时的南唐处境已难,你能指望李煜干出何等伟业 吗?为父如此,奈子嗣何! 李璟的词感情真挚,风格俊逸,对南唐的词坛产生过一定影响。

5.花间词和南唐词的区别,举例说明.

晚唐五代衰乱,一般文化学术日形萎弱,但适应女乐声伎的词,在部分地区城市商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却获得了繁衍的机运。

尤其是五代十国,南方形成几个较为安定的割据政权。割据者既无统一全国的实力与雄心,又无励精图治的长远打算,苟且偷安,藉声色和艳词消遣,在西蜀和南唐形成两个词的中心。

西蜀立国较早,收容了不少北方避乱文人。前蜀王衍、后蜀孟昶,皆溺于声色。

君臣纵情游乐,词曲艳发,故词坛兴盛也早于南唐。 后蜀赵崇祚,于广政三年(940)编成《花间集》十卷,选录18位“诗客曲子词”,凡500首。

作者中温庭筠、皇甫松生活于晚唐,未入五代。孙光宪仕于荆南,和凝仕于后晋,其馀仕于西蜀。

《花间集》是最早的文人词总集。它集中代表了词在格律方面的规范化,标志着文辞、风格、意境上词性特征的进一步确立,以其作为词的集合体与文本范例的性质,奠定了以后词体发展的基础。

欧阳炯在《花间集序》中描述西蜀词人的创作情景:“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不无情绝之词,用助娇娆之态。

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倡风。”在这种生活背景和文艺风气下从事创作,所写的是供歌筵酒席演唱的侧艳之词,自然是缛采轻艳,绮靡温馥。

花间词把视野完全转向裙裾脂粉,花柳风月,写女性的姿色和生活情状,特别是她们的内心生活。言情不离伤春伤别,场景无非洞房密室、歌筵酒席、芳园曲径。

此外,虽也写郊游中的男女邂逅,女道士的春怀,宫女的幽怨等等,但中心仍然是男女情爱。与这种情调相适应,在艺术上则是文采繁华,轻柔艳丽。

所谓“镂玉雕琼,拟化工而迥巧;裁衣剪叶,夺春艳以争鲜”(《花间集序》)。崇尚雕饰,追求婉媚,充溢着脂香腻粉的气味。

尽管花间词的具体作家之间互有差异,但在总体上有其一致性。 温庭筠在《花间集》中被列于首位,入选作品66首。

他是第一个努力作词的人,长期出入秦楼楚馆,“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把词同南朝宫体与北里倡风结合起来,成为花间派的鼻祖。温词风格并不单一,有一些境界阔大的描写,如“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菩萨蛮》);也有一些较为清新疏朗,甚至通俗明快之作,如《梦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州。”但就总体而言,温词主人公的活动范围一般不出闺阁,作品风貌多数表现为秾艳细腻,绵密隐约。

如《菩萨蛮》: 小山重迭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把美人的睡眠、懒起、画眉、照镜、穿衣等一系列娇慵的情态,以及闺房的陈设、气氛、绣有双鹧鸪的罗襦,一一表现出来,接连给人以感官与印象刺激。它没有明白表现美人的情思,只是隐隐透露出一种空虚孤独之感。

从应歌出发,温庭筠的这类作品,可算最为当行。它的艺术特征,首先不表现于抒情性,而是表现于给人的感官刺激。

它用诉诸感官的密集而艳丽的词藻,描写女性及其居处环境,像一幅幅精致的仕女图,具有类似工艺品的装饰性特征。由于诉诸感官直觉,温词内在的意蕴情思,主要靠暗示,显得深隐含蓄。

西蜀词人韦庄,与温庭筠齐名,《花间集》收其词48首。温、韦二人同时擅长写诗,韦庄受白居易影响较深,与温庭筠远绍齐梁、近师李贺不同。

韦词有 花间词共同的婉媚、柔丽、轻艳的特征。如“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

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菩萨蛮》其一),清丽秀艳,温柔缠绵,即是较为典型的花间作风。但韦词又常常以其清疏的笔法和显直明朗的抒情,异于温庭筠等人。

温词客观描绘,虽可能时或寓有沦落失意的苦闷,却非常隐约,只是唤起人一种深美的联想而已。韦词则直抒胸臆,显而易见。

温词意象迭出,一两句能包含多层意蕴,韦词则一首词围绕一件事从容展开。温词绵密而韦词疏朗,温词雕饰而韦词自然。

如《女冠子》: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回忆与情人一场难堪的离别。脱口而出,用白描作直接而分明的叙写,不惜重重迭迭的意象隐约暗示。

真切动人,畅发尽致。 韦词的抒情,同时又具有深婉低回之致。

“似直而纡,似达而郁”(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取得相反相成的效果。如《菩萨蛮》其二: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全篇集中从风景和人物两方面渲染江南之令人陶醉。

但开头“人人尽说”,点出“江南好”系从他人口中所出,设下伏笔。结尾“未老莫还乡”,以顺承的词气,进行翻转,反跌出“还乡须断肠”的喟叹。

暗示中原战乱,有家难归之痛。外在劲直旷达,而内含曲折悲郁。

《花间集》中其它作家,在题材上有的有所扩大。如欧阳炯、李珣对南疆的描写: 路入南中,桄榔叶暗蓼花红。

两岸人家微雨后,收红豆,树底纤纤抬素手。 (欧阳炯《南乡子》) 相见处,晚晴天,刺桐花下越台前。

暗里回眸深属意,遗双翠,骑象背人先 过水。 (李珣。

6.《花间集》中有没有收录南唐的诗词

《花间集》中没有收录南唐的诗词。

《花间集》由后蜀人赵崇祚编辑。该书收录了唐文宗开成元年(公元836年)到后晋高祖天福五年(公元940年)间温庭筠、韦庄等18位花间词派诗人的经典作品,共500首。

18位词人除温庭筠、皇甫松、和凝三位与蜀无涉外,其余15位皆活跃于五代十国的后蜀。或生于蜀中,或宦旅蜀中,他们是韦庄、薛昭蕴、牛峤、张泌、毛文锡、顾敻、牛希济、欧阳炯、孙光宪、魏承班、鹿虔扆、阎选、尹鹗、毛熙震、李珣。

南唐诗坛的宗白诗风集中体现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宗白诗坛概貌。应酬赠答、次韵唱和便成了诗歌的主旋律。

而《花间集》的主题基调是描写男女之间的恋情,此类作品占绝大多数,呈现出婉约绵缠、妩丽香艳的主要风格特征。两者表达的主题不同,因此并没有收录南唐的诗词。

扩展资料:

《花间集》集中而典型地反映了中国早期词史上文人词创作的主体取向、审美情趣、体貌风格和艺术成就,真实地体现了早期词由民间状态向文人创作转换、发展过程的全貌。

花间词规范了“词”的文学体裁和美学特征,最终确立了“词”的文学地位,并对宋元明清词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花间集》的作品具有明显的共同点:体裁上都以起源于民间的“小调”为抒写形式;内容多描写男女相恋,悲欢离恨,离愁别绪;创作风格偏于阴柔之美,有文小、质轻、径狭、境隐等特征。

在1900年敦煌石室藏《云谣集》发现之前﹐《花间集》被认为是最早的词选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花间集

7.五代时期比较出名的诗人词人有哪些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

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

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冯延巳 (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五代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在南唐做过宰相,生活过得很优裕、舒适。

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辞,文人的气息很浓,对北宋初期的词人有比较大的影响。宋初《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其词集名《阳春集》。

主要词作有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弃久?) 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 鹊踏枝(六曲阑干偎碧树) 采桑子(花前失却游春侣) 清平乐(雨晴烟晚) 谒金门(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南乡子(细雨湿流光) 冯延巳词全集韦庄韦庄(约836年─910年),字端己,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唐朝花间派词人,词风清丽,有《浣花词》流传。曾任前蜀宰相,谥文靖。

韦庄属于晚唐诗人,但天祐四年(907),朱温篡唐。唐亡,力劝王建称帝,王建为前蜀皇帝后,任命他为宰相,蜀之开国制度多出其手,后终身仕蜀,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

因此亦可算是五代十国时期诗人。韦庄词向无专集。

《全唐诗》从《花间集》、《尊前集》、《草堂诗余》等辑录54首。刘毓盘辑有《浣花词》1卷,共55首,刊入《唐五代宋辽金元名家词集六十种》。

近人向迪琮编有《韦庄集》,收韦诗300多首,词55首,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印行,较为通行。韦庄的闺情词亦写得非常出色,词语与闺中之美人浑然融于一体,见词尤见人,词音即人语,可谓风韵臻于极致矣。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弦上黄莺语’(见《菩萨蛮》),端己语也,其词品亦似之。”称其词“骨秀”,评价他说“端己词情深语秀,虽规模不及后主、正中,要在飞卿之上。

观昔人颜、谢优劣论可知矣。”。

8.五代是不是分西蜀南唐

五代不是分西蜀南唐,五代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北宋建立后先后统一了尚存的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政权,基本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五代十国(公元907年-960年),包括五代(公元907年-960年)与十国(公元891年-979年)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五代十国本质上是唐朝藩镇割据和唐朝后期政治的延续。

唐末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形势更甚,部分实力雄厚的藩镇先后被封为王,所建立的封国实际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国。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其中地处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中原形成五代,其中有些是沙陀族所建立的。

这五个依次更替的中原政权虽然实力强大,但无力控制整个国家,只是藩镇型的朝廷。而其他割据一方的藩镇,有些自立为帝,有些奉五代为正朔(后梁时期的晋、岐、吴除外)而称王称藩,其中十个历时较长且称王或称帝的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为十国。

本时期时常发生地方实力派叛变夺位的情况,使得战乱不止,统治者多重武轻文。中国的内乱,也带给契丹南侵的机会,辽朝得以建立。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其间定难军(后来的西夏)和静海军(交趾)逐渐独立,而静海军(后来的越南)自此永久脱离中国。

相关
上一篇
古诗词云
下一篇
宋词清秋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