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宋三影诗人是谁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人。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曾任安陆县的知县,因此人称“张安陆”。天圣八年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退居湖杭之间。曾与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等游。善作慢词,与柳永齐名,造语工巧,曾因三处善用“影”字,世称张三影。 自谓张三影 张先初以《行香子》词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之句,被人称之为“张三中”。张先对人说:“何不称为‘张三影’,‘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柔柳摇摇,坠轻絮无影’,都是我的得意之句。”世人遂称之为“张三影”。 2.宋代最杰出的词人及词辛弃疾 菩萨蛮· 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顽皮,通“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苏轼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苏轼 王定国歌儿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云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定风波 苏轼 苏轼——《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李清照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秦观 望海潮秦峰苍翠,耶溪潇洒,千岩万壑争流。鸳瓦雉城,谯门画戟,蓬莱燕阁三休。天际识归舟。泛五湖烟月,西子同游。茂草台荒,苎萝村冷起闲愁。何人览古凝眸。怅朱颜易失,翠被难留。 梅市旧书,兰亭古墨,依稀风韵生秋。狂客鉴湖头。有百年台沼,终日夷犹。最好金龟换酒,相与醉沧州。 3.关于北宋词人张先(张三影)的问题张先,字子野,天圣八年进士,词与柳永齐名。 《古今诗话》云:“有客谓子野曰:人皆谓公‘张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也。公曰:‘何不目之为‘张三影’?客不晓,公曰:‘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坠飞絮无影’。 此余生平所诗意也。'”????张先爱影之深,竟至于此。 其实又何止三影?他如“隔墙送过秋千影”,“无数杨花过无影”等均属其名句。????对这位很爱用“影”字,或曰爱描写朦胧景色的宋代作家进行评论,决非易事。 历来围绕张词之争,或褒或贬,各执一端。《宋四家词选序论》谓“子野清出处,生脆处,味极隽永。 只是偏才,无大起落。”《词洁》云:“子野雅淡处,便疑是后来姜尧章出蓝之功。” 甚至就同一论题,从同一角度,观点也针锋相对。《姑溪题跋》谓“子野韵不足而情有余”《诗人玉屑引》称“子野韵高,是耆卿所乏处。” 究竟孰是孰非,或是中含非,非中有是,都不能简单结论。近代词论最精辟之大学问家王国维,对众多词作者皆不乏细致中肯之评述,而于子野,似有意回避之。 惟一句短语:“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人间词话》)????。 我以为全面理解和正确估价其作品,应把握以下三点:????一、情境幽眇,景色朦胧。大凡诗词,主观抒情者多,客观状物者少,子野词作多属后者。 王国维曰:“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 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请看张先《木兰花》:????????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 ?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此可谓纯客观描写之典型,其中无一字直抒胸怀。 再看其《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后者虽不如《木兰花》那样典型,依然未出此类。客观描写,以物观物,题材有大小,环境可宽窄,不能以此而分优劣。 优劣之分在于真假雅俗,精粗厚薄。子野词具明显士大夫典雅气质和蕴籍风格。 而情境幽眇,景色朦胧又是此种气质风格之特产和独创。无论动态描写如“吴儿竞”、“游女并”,抑或静态刻画如“遥山暝”、“池院静”,均极其淡雅精细。 “三影”也好,四影五影也罢,都不外如隐如现,若暗若明。比子野为作曲家,小调旋律便是其曲目;比子野为绘画师,冷色风景则是其专长。 ?二、承蕴籍之格,起敷畅之风。晚唐五代词,题材多系男女闺情幽怨。 花前月下,缠绵悱恻,形成婉约含蓄风韵。温、韦、冯、晏属此派出色代表。 子野承前蕴籍之格,更添一层清辉淡色,又加几分幽情深致。使长短句这株文学奇葩于传统之土壤上透出了新香。 不仅以子野词比较温、韦之作可证,从子野自身作品细微之差别也可窥见其演变趋势。若谓《木兰花》仍以客观描写为主,则其《一丛花》应属主观抒情之作。 ?一丛花????????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 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踨?????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拢。 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起首二句,已显敷畅之势,至于“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更是出语不隔,舒展自如,与后来秦、柳、苏、辛遥相呼应。此所谓“子野适得其中,有含蓄处,亦有发越处。 但含蓄不似温、韦,发越亦不似豪苏腻柳”也。(《白雨斋词话》)因此可谓子野词承前启后,为一重大转折,是一关键过渡。 处于婉约含蓄与豪放舒展之间。????三、格高而气显不足,调雅而情嫌不浓。 如上所述,子野之作既属词风演变交替中产物,有其长处,也有其短缺。即以《木兰花》而论,准确精细,诚不可多得,然而过于精细,易引人注目,难动人心神。 描写动态之前二句“竞”“并”虽佳,毕竟显得生冷。我们欣赏其格调之高雅,却未免遗憾其气势不足,情绪不浓。 尽管《一丛花》较其他几首别开敷畅之风,然于子野词作中尚非主流。????总而言之,张先词有其独到之处,有其转折之功,亦有其自身之瑕,当然是美玉微瑕。 4.晏殊 柳永 晏几道 张先 谁是北宋三影诗人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人。 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曾任安陆县的知县,因此人称“张安陆”。天圣八年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 晚年退居湖杭之间。曾与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等游。 善作慢词,与柳永齐名,造语工巧,曾因三处善用“影”字,世称张三影。自谓张三影张先初以《行香子》词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之句,被人称之为“张三中”。 张先对人说:“何不称为‘张三影’,‘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柔柳摇摇,坠轻絮无影’,都是我的得意之句。”世人遂称之为“张三影”。 5.张先 “三影”指哪三影张先(990~1078) 北宋词人。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市)人。父张维,好读书,以吟咏诗词为乐。张先于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明道元年(1032)为宿州掾。康定元年(1040)以秘书丞知吴江县,次年为嘉禾判官。皇□二年(1050)晏殊知永兴军,任为通判。四年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嘉□四年(1059),知虢州。英宗治平元年(1064),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家居。此后常往来于杭州、吴兴之间,以垂钓和创作诗词自娱,并与赵□、苏轼、蔡襄、郑獬、李常诸名士登山临水,吟唱往还。直至逝世之年,尚有词作。 张先词在艺术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善于以工巧之笔表现一种朦胧的美。他以善于用"影"字著名。这些"影"字句,往往动中显静,以朦胧飘忽的景物反映出幽冷宁谧的意境。宋祁很赞赏他〔天仙子〕中的"云破月来花弄影",称之为"'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七引《□斋闲览》)。他自己也很得意于"云破月来花弄影",以及〔归朝欢〕的"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剪牡丹〕的"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因而自称"张三影"。清人李调元以为:"尚有一词(即〔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中'无数杨花过无影',合之应名'四影'。"(《雨村词话》)其他还有"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青门引〕),也写得不错。 6.在宋代诗人中、谁因写词善用“影”字,且被人称“张三影”张先,字子野,是与欧阳修、晏殊同时代的词人。 他以登山临水、创作诗词自娱。词与柳永齐名,擅长小令,亦作慢词。 其词含蓄工巧,情韵浓郁。题材大多为男欢女爱、相思离别,或反映封建士大夫的闲适生活。 一些清新深婉的小词写得很有情韵。初以《行香子》词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之句,人称为「张三中」。 后又自举平生所得意之三词: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归朝欢》);「柔柳摇摇,坠轻絮无影」(《剪牡丹》),世称「张三影」。《一丛花令》中有「沉思细想,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之句,刻划闺中怨女的心理活动极为细腻生动。 贺裳在《皱水轩词话》中评此词尤为「无理而妙」。诗歌在当代也享有盛名。 7.北宋所有著名词人柳永、李清照、周邦彦、张先、晏几道、秦观、晏殊、宋祁、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李纲、李重元、孙光宪等。 1、柳永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 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 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碱、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 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3、周邦彦 周邦彦(1057年—1121年),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著名词人。 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赵顼元丰初,在汴京为太学生,写了一篇《汴都赋》,描述当时汴京盛况,歌颂了新法,受到赵顼的赏识,被提拔为太学正。 以后十馀年间,在外飘流,作过庐州(今安徽合肥市)教授、溧水(今江苏省)县令等。宋哲宗赵煦绍圣三年(1096年)以后,又回到汴京,作过国子监主簿、校书郎等官。 宋徽宗赵佶时,提举大晟府(最高音乐机关),负责谱制词曲,供奉朝廷。又外调顺昌府、处州等地。 后死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周邦彦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 为后来格律词派词人所宗。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或“词中老杜”,是公认“负一代词名”的词人,在宋代影响甚大。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集》。 4、张先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北宋词人。 婉约派代表人物。天圣八年(公元1030)进士。 历任宿州掾、吴江知县、嘉禾(今浙江嘉兴)判官。皇祐二年(1050),晏殊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辟为通判。 后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以尝知安陆,故人称“张安陆”。 治平元年(1064)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元丰元年病逝,年八十八岁。张先“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石林诗话》卷下)。 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语言工巧。5、晏几道 晏几道(1038年5月29日—1110年),北宋著名词人。 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 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 与其父晏殊合称“二晏”。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 工于言情,其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尤负盛名。表达情感直率。 多写爱情生活,是婉约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词》留世。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词人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柳永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李清照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周邦彦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张先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晏几道。 8.历史宋代著名的三大词人哪些有欧阳修,苏轼,辛弃疾。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