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诗词中怒蛙一词的起源是什么愤怒的青蛙。 典出《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越王勾 践虑伐吴,欲人之轻死也。出见怒 蛙,乃为之式。 从者曰:奚敬于此? 王曰:为其有气故也明年之请以 头献王者,岁十余人。”式,手按车前 横木轼,表示敬意。 怒蛙鼓噪挡住 车行之路,勾践对它示敬,以鼓舞士 兵重斗志而轻生死。唐•柳宗元《同 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赠二君子》“耳静烦喧蚁,魂惊怯怒蛙。” 宋•梅 尧臣《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忿腹若封豕,怒目犹吴蛙。”宋苹 弃疾《谒金门和廓之五月雪楼小集 韵》:“流水高山弦断绝,怒蛙声自 咽明•刘孔和《奕棋噌邱将军长 歌》:“如今驱战真市人,怒蛙谁 与轼。” 2.带蛙字的诗句有哪些1、《约客》——宋代: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译文:梅子黄时,家家都被笼罩在雨中,长满青草的池塘边上,传来阵阵蛙声。 时间已过午夜,已约请好的客人还没有来,我无聊地轻轻敲着棋子,震落了点油灯时灯芯结出的疙瘩。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2、《绝句》——【作者】吴涛 【朝代】宋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任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译文:离家远游之人试着换上了单薄的春衣,枝头的桃花已凋谢,野生的梅子已经发酸。 奇怪的是忽然一晚蛙鸣声停止了,原来是东风又起,带来了数日的寒冷。 译文:离家远游之人试着换上了单薄的春衣,枝头的桃花已凋谢,野生的梅子已经发酸。 奇怪的是忽然一晚蛙鸣声停止了,原来是东风又起,带来了数日的寒冷。 3、《幽居初夏》——宋代: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译文:湖光山色之地是我的家,槐柳树阴下小径幽幽。 湖水满溢时白鹭翩翩飞舞,湖畔草长鸣蛙处处。 新茬的竹笋早已成熟,木笔花却刚刚开始绽放。 当年相识不见,午时梦回茶前,谁人共话当年? 4、《春暮》——宋代:曹豳 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 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 译文:暮春时节,已没有人过问路上的落花,只见浓郁的树荫,无边无际,遍及天涯。 林间的黄莺早已不再啼叫了,只能独自一人迈向长满青草的池塘畔,去聆听青蛙的叫声。 5、《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代: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溪桥 一作:溪头) 译文: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青蛙的叫声。 天空乌云密布,星星闪烁,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3.宋词中出现的“蟾蜍”通常代指什么月亮 战国时代,古人就传说月中有蟾蜍。屈原在《天问》中说:“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惟何,而顾菟在腹?”根据闻一多先生《天问释天》中的说法,“顾菟”即蟾蜍,《灵宪》中也说:“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因为月宫中有蟾,所以人们俗称月宫为“蟾宫”。 古人为什么要把月亮与蟾蜍联系起来?现代有学者认为可能有两种原因,一种是观察与联想所致,因为月亮晚上才能见到,蟾蜍也是夜间活动的动物,而且月中有黑影形似蟾蜍,所以很容易联系在一起而成了神话传说。另一种是崇尚的反映,上古时代很可能蟾蜍曾是某些氏族或部族崇拜的图腾象征,考古发现在这方面就有相当多的揭示,“种种迹象表明,古代以蛙或蟾蜍为图腾的氏族或部落是比较多的。当他们发现月与蟾蜍或蛙活动规律相似,而月上的阴影又象蟾、蛙,便认为自己的图腾祖先——蟾蜍或蛙不是一般的动物,而是来自月亮的神蟾或神蛙,于是便把月与蟾、蛙相提并论了。” 至于后来古人又将兔子与月亮联系在一起,可能是因为洁白的月光与白兔的颜色相似,或者是认为月中的阴影与兔形相似的缘故。 4.**诗词《七古. 咏蛙》及意思七古 咏蛙 **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七古咏蛙 ** 独坐池塘如老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养体力)。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说话?**把青蛙本身的形象升华到如此高妙的境界,则闻所未闻。诗人用轻松而充满情趣的笔墨,通过一只小小的青蛙,却表现了感人心魄的英雄情怀和壮怀激烈的宏大抱负,小中见大,举重若轻。 然而,这一切又是那么自然贴切,丝毫看不出“故作惊人之笔”的做作。把青蛙下蹲姿态写成“如虎踞”,是非常传神的,因为蛙蹲和虎踞这两种姿态确实酷似。 而“虎踞”却把青蛙身上的“虎气”凸现出来了,诗人给它赋予了“虎”的气质,这种联想的确是神来之笔。把其它“虫儿”作为陪衬的对象,合乎青蛙的活动规律,这就让青蛙的“万虫之王”形象跃然纸上,又让人陡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叹。 可以上网查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