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陶令不知何出去正确写法是陶令不知何处去。 出自当代文学家**的古诗作品《七律·登庐山》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注释】 ①陶令:陶渊明。曾作彭泽令八十八天 ②桃花源: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一渔人溯着溪流而上,发现尽头处是一片桃林,将一群秦朝避难者的后代,与尘世隔绝;他们在山中过着自给自足,无优无虑的隐居生活【翻译】 云飘江河之上黄鹤当空高翔,波涛直下江东腾起袅袅烟雾。 昔日的陶潜也不知去到哪儿了,桃花源里是否可以躬耕劳动。【鉴赏】 最后两行使诗歌出现了深刻的寓意。 诗人在这里妙用了陶渊明所著《桃花源记》这篇千古传颂的美文。通过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桃花源”已附添了许多象征意义,但它最主要的象征意义是指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 这种子虚乌有的社会只有告慰心灵,而在人世间却永远无法见到。 **在这里表面虽是用陶渊明之典说出一句问句,桃花源里到底可不可以耕耘劳作?但实际上是为广大读者留下一个深思的空间。 **是不赞成躲入所谓怡然自乐的桃花园躬耕劳作的。但诗人**并没有直接否定这一点,而是以一句设问句收了尾,留下诗之余响令读者沉思。 读者自会明白诗人的本意。 2.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七律·登庐山(1959年7月1日)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这首诗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诗词》。 注释 〔庐山〕在江西省北部,屹立在长江和鄱阳湖之间。 〔跃上葱茏四百旋〕葱茏,草木青翠茂盛,这里指山顶。庐山登山公路,建成于一九五三年,全长三十五公里,盘旋近四百转。 〔九派〕见《菩萨蛮·黄鹤楼》〔九派〕注。《十三经注疏》本《尚书·禹贡》“九江”注:“江于此州界分为九道。”明李攀龙《怀明卿》:“豫章(今南昌)西望彩云间,九派长江九叠山。”作者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在一封信上说:“九派,湘、鄂、赣三省的九条大河。究竟哪九条,其说不一,不必深究。” 〔三吴〕糯附帐∧喜俊⒄憬”辈康哪承┑厍咛逅捣ú灰弧U饫锓褐赋そ掠巍W髡咴谝痪盼寰拍晔露湃胀环庑派纤担骸叭猓懦扑罩菸猓V菸形猓菸魑狻!? 〔陶令〕指陶潜(三六五——四二七),一名渊明,字元亮,东晋诗人。他曾经做过彭泽县令,故称陶令。据《南史·陶潜传》记载,他曾经登过庐山。他辞官后归耕之地,离庐山也不远。 〔桃花源〕陶潜曾作《桃花源记》,文中说秦时有些人逃到一个偏僻宁静的“桃花源”(长满桃花的水源)地方避乱,从此与世隔绝,过着和平的劳动生活。直到晋朝才有一个武陵(湖南常德)的渔人因迷路偶然找到这个美丽幸福的奇境。 3.诗词释义注解: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这句诗的意思是九嶷山上空白云飘飘,两名妃子乘着微风翩翩下山。出自**的《七律·答友人》七律·答友人九嶷山上白云飞, 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译文九嶷山上空白云飘飘,两名妃子乘着微风翩翩下山。 青青的竹枝上闪烁着泪光,片片红霞若天风织成绚丽的衣衫。洞庭湖水波浩荡卷起白色的浪花,橘子洲当歌一曲感天动地。 我将为此而梦回祖国辽阔的河山,在我芙蓉盛开的家乡朗照着清晨的光辉。 4.“酒杯千古思陶令,腰带三围恨沈郎”出自哪首诗杨柳怨和钱大揖石·夏完淳 东风初度春江曲,大堤花草参差绿。 昨宵烟雨尽伤心,今日莺花空满目。 有客扁舟回自伤,一江春水半垂杨。 始知啼鸟皆牵恨,不是征人亦断肠。 千条深锁垂芳甸,丝丝尽拂行人面。 晓气疑笼汴水堤,春光不散灵和殿。 独想当年全盛时,江南芳景驻游丝。 踏青宝马香车疾,载酒楼船画桨迟。 公子金鞭竞相送,五街七市游尘动。 争看飞絮荡春风,却惹落花迷晓梦。 到今罗绮古扬州,不辨秦灰十二楼。 枯柳不知亡国事,乘春偏发大江头。 江南江北愁如带,画船箫鼓知何在。 鳷鹊渡头微雨来,琵琶马上苍烟外。 斜阳深处草鳞鳞,作客孤帆送远人。 折尽南枝留去马,迥看北雁满离津。 当日艳阳今在否,独酌春塘一杯酒。 关情莺啭章台路,离恨乌啼白门柳。 偏逐清风上下狂,衔来春燕满空梁。 酒杯千古思陶令,腰带三围恨沈郎。 大道如掌春阳静,临流直挂垂鞭影。 黄鹂夜雨太液池,白马春泥景阳井。 横笛城头不忍听,那堪柳色更青青。 可怜徘徘伤情路,最是劳劳赠别亭。 昨夜春江净如洗,几片杨花落扬子。 惟有钟山松柏枝,春阴憔悴为君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