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中的秋,把课文中有关秋的诗句抄下来要四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山居秋暝》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唐】皎然《寻陆鸿渐不遇》 青枫江上秋天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唐】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唐】张籍《秋思》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唐】岑参《逢入京使》 2.诗中的秋一文中有哪些写秋天的诗句子夜吴歌·秋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山 居 秋 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作者:【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3.诗中的秋有关秋的诗句《子夜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秋夜曲》 【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秋词》 【唐】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4.抄写小诗《秋》并学着是人的样子写写你眼中的秋这一首么? 你不说作者谁知到哪一首诗啊? 惨澹的长天板着脸望下瞧着,小院里两株亭亭的绿树掩映着。 一阵西风吹来,他们的叶子都颤起来了,仿佛怕摇落的样子——西风是报信的?呀!飒飒地又下雨了,叶子被打得格外颤了。雨里一个人立着,不声不响的,也在颤着;好久,他才张开两臂低声说,“秋天来了!”下面我写的;那一天的秋,阳光苍白的,好像冻僵的小手,伸不开的愁,蜷缩着,寒冷的颤抖。 绵雨不分轻重,悉簌了日夜,悄悄地,压弯枝头。是被天空遗弃了的孤儿,流浪,在眼角守候。 再多的泪,也不过是逐渐凝结的冰冻的心,笑容,是溅碎的波痕,沉浮着,被回忆击起的涟漪。用游荡的心,看贫瘠的世界,只余有云的灰色,不愿再费力睁开眼眸,去浏览一成不变的枯色。 5.六年级上册诗歌 仿写《诗中的“秋”》在唐代薛用弱的《集异记》,里面有一个故事: 开元年间,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诗人在长安相遇,因天寒微雪,乃入酒楼小饮。有梨园歌女十余人登楼会饮,三诗人退避一角,拥炉火而观。不久又来妙妓四人,一时作乐。 昌龄等三人议:我等虽有诗名,但无甲乙之分,看唱谁的诗多,即见高下。 先是一伶唱昌龄的诗,接着,一伶唱高适诗,随后一伶又唱昌龄的诗。之涣已坐不住了,他认为自己出名已久,因说:“这些伶官,唱的都是《下里巴人》,而《阳春白雪》,俗物怎敢靠近?待此妙妓(用手指着双鬟)唱时,如非我诗,我这辈子再也不敢跟你们争高低了。” 不多时,果然双鬟起唱:“黄沙远上白云间……”之涣听是自己的诗,便取笑二人说:“乡巴佬,我是可以小看的么?”于是三人哄堂。伶官都冲墙角看来,问为何大笑?昌龄等说了缘由,诸伶都站起身形,前来拜见说:“俗眼不识神仙,不知可否俯就小筵?”三人相从,饮醉竟日。 6.《诗中的秋》全文诗中的"秋" 小时候,爸爸教我一字一句地朗诵唐诗,还说,你长大了就能懂得读诗的妙处。我问爸爸什么叫“妙处”,爸爸笑而不答。不过,读诗的时候,纱窗外的萤火虫正提着灯笼跳舞,风吹竹叶沙沙伴唱,还有草丛中的牛蛙沙着嗓子呱呱地叫,把爸爸的呤哦声衬托得很“古典”。 我读诗一定始于某一个秋天,因为《子夜吴歌·秋歌》是我会背诵的第一首唐诗。“长安一片月,迈出户捣衣声”,我问爸爸“捣衣”是什么意思,爸爸说,隔壁林家阿婆不是蹲在河边大石块上用棒子打衣服吗?这样,衣服可以洗得干净些,这就是“捣衣”。哦,懂了。 我就这样一首首读了下来,读了很多描写秋天的古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哦,这首诗我懂得。我家屋后有山,山上有树,每逢深秋雨后,看月光在树间空穿行,听山泉在岩石间流淌。这诗句中的意境就隐隐地浮现出来了。 “近种篱边菊,秋天未著花。”这两句我也懂得,只是我并不喜欢菊花的长相,它们的花瓣为什么这样整齐呆板呢?纸剪出来的似的。谢了的花梗子又黏又滑,还有一种难闻的怪味。读到“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就是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了,秋风送远了帆影——跟好朋友分别,心里是多么难舍啊! 张籍有一首《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还有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两相对照,不都把思念故乡和亲人的心情写活了吗?渐渐地,我都诗读出了兴趣,也会比较同一类题材的不同写法和诗人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也关心起诗人的身世际遇了,我因此增长了不少知识 望楼主采纳 7.仿写课文《诗中的“秋”》小时候,爷爷是教师,总是教我一字一句地朗诵古诗。见爷爷读诗时,很奇怪,总会边读诗边摇头,声音还顿挫抑扬。我问爷爷为什么,爷爷大笑起来,还说:“边读诗边摇头,这才能读出诗的韵味。”那时的我还不知道诗的韵味是什么,只是一知半解地点点头。 还记得我读的第一首也是会背诵的第一首唐诗是《春晓》。我想,第一次和《春晓》做朋友,一定是始于春天。“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我问爷爷“闻啼鸟”是什么意思,爷爷说,闻就是听,当你每天清晨起床时,不是时常会听见鸟叫声吗?这就是“闻啼鸟”。哦,懂了。 我就这样一首首读了下来,读了很多描写春天的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哦,这句诗我懂得。一团团野火在燃烧野草,但怎样也烧不完还留根,当一阵阵春风吹起,野草又重生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两句我也懂得,我不喜欢这样的景象,国家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满城,荒木满街。读到:“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眼前就出现了一幅清淡的墨水图,诗人最后一句还用了疑问的句式,又让我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可看出诗人王安石是多么思念家园啊! 朱熹有一首《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渐渐地,我读诗读出了韵味,增长了不少知识。 春,在我的诗歌旅途中,一路相随。它占据了我所学的诗歌中的重要地位,给我无穷的启发和感受,使我读出诗的韵味。 8.相关诗中的‘‘秋’'的诗句天净沙·秋古诗[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白朴 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 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在世,此后行踪不详。祖籍(阝奥)州(今山西河曲县),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 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 白朴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他的父亲白华为金宣宗三年(1215年)进士,官至枢密院判;仲父白贲为金章宗泰和间进土,曾做过县令,叔父早卒,却有诗名。 白家与元好问父子为世交,过从甚密。两家子弟,常以诗文相往来。 白朴出身于这样的家庭,本应优游闲适,读书问学,以便将来博取功名。然而,他的幼年却偏偏遭逢兵荒马乱的岁月,他只得同家人在惊恐惶惑中苦熬光阴。 他出生后不久,金朝的南京汴梁已在蒙古军的包围之下,位居中枢的白华,整日为金朝的存亡而奔忙,无暇顾及妻儿家室。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年),蒙古军树炮攻城,哀宗决计弃城北走归德,白华只得留家人于汴京,只身随哀宗渡河而上。 次年三月,汴京城破,蒙古军纵兵大掠,城内士庶残遭杀戮,财富遭到空前洗劫。战争中,白朴母子相失,幸好当时元好问也在城中,才把他和他的姐姐收留起来,在乱兵和饥荒中救了他的性命。 四月底,元好问携带白朴姐弟渡河北上,流寓聊城,后寄居于冠氏(今山东冠县)县令赵天锡幕府。元好问虽也是亡国奔命之臣,生活至为艰辛,但他视白朴姊弟犹如亲生,关怀备至。 白朴为瘟疫所袭,生命垂危,元好问昼夜将他抱在怀中,竟于得疫后第六日出汗而愈。白朴聪明颖悟,从小喜好读书,元好问对他悉心培养,教他读书问学之经,处世为人之理,使他幼年时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白朴的父亲白华于金朝灭亡后先投南宋,做了均州提鲁。然不久,南宋均州守将也投降元朝,白华遂北投元朝。 蒙古太宗九年(1237年),白朴12岁时,白华偕金朝一些亡命大臣来到真定,依附在世守真定的蒙古将领史天泽门下。同年秋,元好问由冠氏返太原,路经真定,遂将白朴姊弟送归白华,使失散数年的父子得以团聚。 父子相见,白华感到极大的快慰,他有一首《满庭芳·示列子新》词,表述当时的心情:“光禄他台,将军楼阁,十年一梦中间。短衣匹马,重见镇州山。 内翰当年醉墨,纱笼支高阔依然。今何日,灯前儿女,飘荡喜生还”。 他也十分感激元好问代为抚育儿女之恩,曾有诗谢之曰:“顾我真成丧家犬,赖君曾护落窠儿。” 随着北方的安定,白朴父子也就在真定定居下来。 从此,他按照父亲的要求,写作诗赋,学习科场考试的课业。他对律赋之学颇为上进,很快即以能诗善赋而知名。 其时,元好问为修撰金朝历史书籍,也常出入大都,从而往来于真定,关心着他的学业,每至其家,都要指导他治学门径,曾有诗夸赞白朴说:“元白通家旧,诸郎独汝贤。”勉励他刻苦用功,成就一番事业。 然而,蒙古统治者的残暴掠夺,使白朴心灵上的伤痕难以平复,他对蒙古统治者充满了厌恶的情绪,兵荒马乱中母子相失,使他常有山川满目之叹,更感到为统治者效劳的可悲。因此,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而以亡国遗民自适,以词赋为专门之业,用歌声宣泄自己胸中的郁积。 随着年岁的增长,社会阅历的扩大,白朴的学问更见长进。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白朴36岁。 这年四月,元世祖命各路宣抚使举文学才识可以从考者,以听擢用,时以河南路宣抚使入中枢的史天泽推荐白朴出仕,被他谢绝了。他既拂逆史天泽荐辟之意,自觉不便在真定久留,便于这年弃家南游,更以此表示他遁世消沉,永绝仕宦之途的决心。 然而,眷妻恋子的情肠终不能割断,他也经常为自己矛盾的心情所煎逼,感到十分痛楚。 尽管如此,他还是要远离那车马红尘之地。 他先到汉口,再入九江,41岁时曾北返真定,路经汴京。此后,再度南下,往来于九江与洞庭之间,到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在金陵定居下来。 这前后,可能因为他的真定原配去世,他曾为妻丧而回到过真定,逢着这个机会,又有人建议他去朝中做官,却被他谢绝了。此后不久,他即返金陵。 从此,主要在江南的杭州、扬州一带游历,直到81岁时,还重游扬州。而后,他的行踪就无从寻觅了。 白朴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之间,但他却并不可能真正遁迹世外,对现实熟视无睹。加之,他的足迹所至,恰恰是曾经繁华一时,而今被兵火洗劫变为的荒凉境地。 前后景象的对比,更激起他对蒙古统治者的怨恨。他以诗词来宣泄这种怨恨,控诉蒙古统治者的罪恶行径。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白朴游至九江,再入巴陵。九江昔日的繁华,却被一扫而光,留在他眼底的是萧条冷落,他不禁无限伤感地叹息道:“纂罢不知人换世,兵余独见川流血,叹昔时歌舞岳阳楼,繁华歇”。 至于金陵怀古,杭城“临平六朝禾黍、南宋池苑诸作,”处处抒发遗民的心情,“伤时纪乱,尽见于字里行间。”其感物伤情从笔下款款道出。 白朴毕竟是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尽管他为江山异代,田园荒芜而感伤、而悲戚,但他更多地是为自己一生九患的身世伤怀。一部《天籁集》,可以说处处倾诉着他对怆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