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盛唐诗人两位

1.盛唐初期二张是哪两位诗人

二张研究 张说、张九龄不但是初盛唐之际极为重要的政治家,而且是当时诗坛的领袖,对盛唐诗歌兴盛局面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加上他们本身的文学创作成就比较大,故本世纪有关他们文学作品和创作活动的研究成果也较多。

一、张说研究 关于张说的专题论文,本世纪上半叶只有一篇,即陈子展的《张说一千二百年忌》,大部分成果产生在八十年代以后。 张说生平研究 本世纪关于张说生平研究的成果主要有:陈祖言的《张说年谱》、傅璇琮《唐才子传笺证》第一册"张说"条、乔象钟《张说》等。

关于张说的籍贯,历来有两种说法;一曰范阳人,一曰洛阳人。陈著对此两说均作了比较详细的考辨,最终认为,张说籍贯河东,范阳既是越认,洛阳亦属讹传。

傅著则认为,张说籍贯应为洛阳人。

对于张说生平重要行事,陈著发明较多。如张说制举登科之年,《新唐书》等说是永昌元年,清人徐松说是垂拱四年,据本书作者考订应为载初元年;张说迁荆州之年,唐史学者岑仲勉《唐史余沈》提出开元五年、六年两种可能,本书作者则认为是开元五年;张说镇并州之年,《旧唐书》说是开元七年,本书认为应是开元八年,等等。

另外,作者还化了大量的笔墨考证了张说与盛唐著名文士的交往以及对他们的提携,强调了张说对盛唐文学兴盛的巨大贡献。将张说诗文能考知所作月份的,都予以系年。

不能确定作于哪一年,只能确定一段时期的,则系于这段时期的最后一年,并予以注明。这些都有助于对张说文学创作活动和诗文成就的进一步研究。

傅著在陈谱的基础上稍有补充。 张说诗文成就研究 对于张说的文学成就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陈子展在《张说一千二百年忌》中作了较详细的、全面的论述,他认为张说"是代表一个时期的文学家,今年是他的一千二百年忌。

现在我们要提起他,就该重估他在文学史上的位置,至少也该知道他在当时文坛上的位置。""他在当时,不曾明白的提倡散文。

他的文章也还未脱出整体的型范。可是他以碑文墓志叙事之文见称当世。

而他的文章也很可以拿来代表那时文体由整列散的这一趋势。""他前后三秉大政,掌文学之任凡三十年,朝廷大述作,多出其手,也就正因为他的文章能把握当时的社会意识的缘故。

自然,他于当时文坛上有不小的权威,有不小的影响。……有唐代隋,张说显贵于开元盛时,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很足以抬高他在文学上的地位。

所以他能主一时坛坫,开一时风气。……他在文学上虽不曾有若何明白主张,而宋初《新唐书》却把他列在王杨和韩柳之间,作为由王杨变到韩柳的一个过渡时期的代表人物。

" 在四十年代,闻一多把张说划到盛唐时期第一个复古阶段"齐梁风格"的作家群中,但他又认为,"张说的诗比同派其他诗人写得深刻,如'闲居草木待,虚室鬼神怜。'(《闻雨》)竟有泛生主义看法。

又如:'云霞交暮色,草木喜春容。'(《侍宴浐水赋得浓字》)态度更为积极,认为自然是神秘而有灵性者。

……张说的'雁飞江月冷,猿啸野风秋。'是模仿上官仪《入朝洛堤步月》中的两句,而他的身分官职,正好证明他是直接继承了初唐的风格。

"张说的《还自端州驿与高六别处》五律一首"整篇匀称,无句可摘,才是盛唐新调","张说的诗能高于这一派的小家诗人,这是重要的原因"。"他又以自己的地位把这种作风加以提倡,当时除了孟浩然、李白、杜甫等大家之外,一般想由科举出身的举子们谁不竞先响应。

因此,我们有理由把张说说成是试帖诗典型的建立者,也就是他对唐诗所起的重大影响,而试帖诗的影响唐代诗坛,也就是张说影响的普遍化了。" 此后将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学术界似乎将张说淡忘了,无论是文学史还是唐诗研究专著对张说大都很少提及或一笔带过。

直到八十年代,人们才又开始注意张说的文学成就,对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新作出评价。如陈祖言在其《张说年谱·前言》中就着重强调了张说在当时文坛上的地位:"他主要的建树在文学上。

他'掌文学之任凡三十年',是开元前期的'当朝文伯',而唐代文学由初入盛的变化,正是在这个时期最后完成的。""张说所奖掖的文学后进(包括一些和他年龄差不多的人),现在我们能考知的就有:张九龄、贺知章……等二十余人(还有些当时以文学受知于张说,日后却并非以文学著称者,如房琯、李泌、刘晏等)。

这简直就是一张开元前期的文学家名单!这批人又提携了一批盛唐的大师,如张九龄之于孟浩然、王维,贺知章之于李白,孙逖之于李华、萧颖士。可以说,张说的'延揽后进',对唐代文学的发展,意义是重大的,影响是深远的。

"对于张说本人的文学成就,本书作者认为,"他的碑志文和山水诗尤其出色","同时,张说也是一位文学批评家,他曾以权威的口吻对当时的著名文人逐一作了精彩的评论。"文章还说:"要了解张说对唐代文学的贡献,还应注意他和玄宗的关系。

玄宗尚在东宫时,张说为太子侍读,两人就异常亲近。后来张说又'独排太平之党,请太子监国,平定祸乱,迄为宗臣'。

正是凭藉这种特殊的关系,张说对玄宗的文学好尚和由此制定的政策,可以施加很大的影响。比如,张说在景云二年《上。

2.唐朝哪两位诗人被称为“小李杜”

“小李杜”即李商隐和杜牧。

李商隐(约813〜约858年),唐朝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 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擅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行次西郊一百韵》、《有 感二首》、《重有感》等皆著名。

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贾生》、《隋宫》、《富平少侯》等较 突出。无题诗也有所寄寓,至其实义,诸家所释不一。

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 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

也工四六文。有《李义山诗集》,文集已散 轶,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杜牧(803〜853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历任监察 御史,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史,以及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 性刚直,屡受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因而晚年纵情声色,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其诗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 帜。

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有《泊秦淮》等诗。

3.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诗人是哪两位

是王维和孟浩然,因此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派也称“王孟诗派”。

该派有陶渊明、“二谢”(谢灵运、谢姚)诗之长,以山水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为主要题材,风格冲淡自然,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盛唐时期社会的安定,农民的安居乐业和时代精神的开朗乐观。该派重要诗人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他40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此被放还故里,一生未仕,隐居鹿门山,又被称为“孟山人”。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创作山水诗的诗人,是王维的先行者。

4.盛唐时期的诗人有哪些

一、盛唐的诗人:李白、杜甫、张九龄、王维、孟浩然、皇甫冉、王昌龄、贺知章、王之涣、李颀、崔颢、顾况、元稹、刘长卿、岑参、邱为、高适、皇甫冉、祖咏、王翰、钱起、綦毋潜、常建等人。

二、诗人简介(节选):

1、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2、杜甫: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3、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5.唐朝两位最著名的诗人中,被称为诗仙的是

李白是诗仙

古代诗人的称号:

1、诗骨--陈子昂

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2、诗杰--王勃

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3、诗狂--贺知章

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

4、诗家天子 七绝圣手--王昌龄

其七绝写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因而举为“诗家天子”。

5、诗仙--李白

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

6、诗圣--杜甫

其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人称为“诗圣”。

7、诗囚--孟郊

作诗苦心孤诣,惨淡经营,无好问,曾称之为“诗囚”。

8、诗奴--贾岛

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

9、诗豪--刘禹锡

其诗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赠他“诗豪”的美誉。

10、诗佛--王维

这种称谓除了有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之外,也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代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11、诗魔--白居易

白居易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过份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所以人称“诗魔”。

12、五言长城--刘长卿

擅长五言诗,他的五言诗作是全部诗作的十分之七八,人称其为“五言长城”。

13、诗鬼--李贺

其诗善于熔铸词采, 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璀璨多彩的鲜明形象,故称其为“诗鬼”。

14、杜紫薇--杜牧

曾写过《紫薇花》咏物抒情,借花自誉,人称其为“杜紫薇”。

15、温八叉--温庭筠

才思敏捷,每次入试,八叉手即成八韵,人称他为“温八叉”。

16、郑鹧鸪--郑谷

以《鹧鸪诗》而闻名,故有“郑鹧鸪”之称。

17、崔鸳鸯--崔珏

赋《鸳鸯诗》,别具一格,人称“崔鸳鸯”。

18、诗神--苏轼

苏轼诗,挥洒自如,清新刚健,一帜独树,人称诗神。

6.以七古见长,又以表塞诗著的两位盛唐诗人是谁

1:岑参 (715-770),荆州江陵人,早岁孤贫,博览经史。岑参为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世称“高岑”。其诗雄健奔放,想象奇特,色彩瑰丽,尤长于七言古诗。

如著名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高适(700—765) ,汉族。唐代边塞诗人。字达夫、仲武,沧州(今河北省沧县)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高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雄浑悲壮”是他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

如代表作《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著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争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7.唐朝诗人推崇“郊寒岛瘦”,分别指的哪两位诗人

"郊寒岛瘦"指唐朝著名的两位诗人孟郊和贾岛。二人以苦吟著称, 因其平生遭际大体相当,诗风相似,被后世并称为"郊寒岛瘦"。寒指清 寒枯槁,瘦指孤峭痩硬,两者含义相似。

郊寒岛瘦又作岛瘦郊寒,同时也是个成语,指的是中唐诗人孟郊与贾岛简啬孤峭的诗风,孟

郊的诗多俊寒,即使是登科后,我们从“春风得意马蹄疾”中也能略微体会到诗人心底隐存的寒意。而贾岛的诗多清瘦。“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使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幽静的环境下。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唐代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祖籍平昌(今山东德州临邑县),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诗人,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没有一首律诗。他作诗的态度极为严谨,往往苦思力锤,入深履险,甚至含着涩味,如:《游子吟》。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

唐天宝十年(751年),孟郊生于湖州武康,父亲孟庭玢是一名小吏,任昆山县尉,家中清贫,孟郊从小生性孤僻,很少与人往来。青年时代隐居于河南嵩山,但关于这段经历的起讫时间与具体情况,已不可考。

自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至贞元六年(790年),即孟郊三十岁至四十岁这段期间,他在河南目睹过当时的藩镇之变,在信州上饶为陆羽新开的山舍题过诗,后来又在苏州与诗人韦应物唱酬。由中原而江南,行踪不定,却是除去写诗以外,并没有其他什么事业可以记述。中年及第。

贞元八年(792年),下第。可能就是在这次应试期间,他结识了李观与韩愈。《旧唐书》本传说孟郊“性孤僻寡合,韩愈见以为忘形之”;两人的性格都异乎流俗,是他们订交的基石。孟郊固然比韩愈年长十七,写诗笔力也足与韩为敌,但他命运坎坷,仕途多蹇(jiǎn),所以反倒是他因为得到韩愈的表扬推崇,才诗名大振,成为韩愈这一诗派的名士。贞元九年,孟郊应进士试,再下第。

贞元十七年(801年),孟郊五十一岁,又奉母命至洛阳应铨选,选为溧阳(在今江苏省)县尉。贞元十八年赴任,韩愈作《送孟东野序》说:“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去做县尉是与他的愿望很相违背的,因而也就不可能尽到一个县尉的职责。溧阳城外不远有个地方叫投金濑(lài),又有故平陵城,林薄蒙翳(yì),下有积水,孟郊往往去游,坐于水旁,徘徊赋诗,以致曹务多废。于是县令报告上级,另外请个人来代他做县尉的事,同时把他薪俸的一半分给那人,因此孟郊穷困至极。

相关
上一篇
吉大宋词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