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唐四杰”指哪几位诗人初唐四杰,是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 《旧唐书·杨炯传》说:“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王勃(649或650-675或676),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他的诗作今存8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诗的名句。 杨炯(650-?),华阴(今属陕西)人。他的诗作今存33首,以边塞诗著名,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等。 卢照邻(约636-约695),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县)人。他的诗以歌行体为最佳,代表作有《长安古意》。 骆宾王(约626或627-约684),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他擅长七言歌行,《帝京篇》在当时被称为绝唱。 五律也有佳作,如《在狱咏蝉》等。 四杰齐名,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 《旧唐书·裴行俭传》说他们“并以文章见称”等,所说指文章。杜甫《戏为六绝句》有“王杨卢骆当时体”句,一般认为指他们的诗歌而言 四杰名次,记载也不统一。 宋之问《祭杜学士审言文》说,唐开国后“复有王杨卢骆”,并按照这个次序分别评论了四杰的诗作,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材料。张说《赠太尉裴公神道碑》说:“在选曹,见骆宾王、卢照邻、王勃、杨炯”,则以骆为首。 杜甫诗句“王杨卢骆当时体”,一本作“杨王卢骆”;《旧唐书·裴行俭传》亦以杨王卢骆为序。 四杰的诗文虽然没有摆脱齐梁以来追求绮丽的习气,但已初步显示出崭新的气象。 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社会,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壮大;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 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物。 2.初唐诗歌成就初唐四杰、陈子昂等初唐诗人对盛唐诗歌的成就 爱问知识您好! 初唐诗歌创作起到了前承汉魏后启盛唐的历史作用,代表了当时诗风变革的方向。 (1),努力开拓诗歌的境界,题才内容突破了宫体,"由宫廷走到了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塞漠"(闻一多《唐诗杂论·四杰》)。譬如说,五言律诗在宫廷诗人手里,多用于酬唱和咏物,而到了"四杰"的时代,则成为他们言志抒怀,写景抒情,伤怀赠别的抒情手段。 像杨炯的《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诗写书生投笔从戎,赴边参战,表现出自己向往边塞,为国立功的豪情。首联写烽火报警,引起对入侵之敌愤恨之情,一个"自"字反映出"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精神境界。 颔联写大军出征,描写出直捣敌巢的气势,展示出诗人的站斗激情和必胜的信念。颈联写艰苦的战斗生活和高昂的士气:大雪弥漫使得战旗上的图案也黯然失色,风声怒吼,夹杂在填然的战鼓声中,气氛悲壮激烈。 尾联直抒志向,回应开头。这是初唐很有气魄的一首边塞诗。 卢,骆擅长七言歌行,如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就是一首沿用宫体而突破宫体的诗歌, 在题材上由宫廷走到了市井,在内容上由赞美享乐变为批判荒淫。全诗长达十八句,首先铺写长安从豪门贵族到市井倡家豪奢,追逐享乐的生活,接着写长安上层社会中的争权夺利,相互倾扎,最后慨世道之变迁而伤一己之淹滞。 宫廷诗人应制咏物时颂美为主的写诗倾向,至此完全转向了独抒怀抱,增强了诗歌的思想意义。 (2),重视抒怀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 因此在诗歌创作中追求一种壮大的气势和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卢,骆的七言歌行,气势宏大,视野开阔,写得跌宕流畅,神采飞扬,较早的开启了新的诗风。 如果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后半段("别有豪华称将相"至"飞来飞去袭衣裾")其思想感情亦不限于个人遭际命运而进入到沧海桑田,历史人生变迁的思索之中,短暂无常的主题 在这里是温和的,带有普遍意义;不是正式的政治批评,但也表现了宫廷世界的幻灭,从而使诗的抒情深化,带有更强的思想力量,所以闻一多先生说:"在它的背面有着厚积的力量支撑着,这力量,前人谓之'气势',其实就是感情,所以卢,骆的到来,能使人们麻痹了百余年的心灵复活。 "(《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 "四杰"的五言律诗,也显示出一种非常自负的豪杰之气和慷慨情怀,这主要反映在羁旅送别诗和边塞诗中。 "四杰"的送别诗,于送别之外有一种昂扬的报复和气概。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烽烟望五津。 与君临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诗写送别友人,但一反传统送别诗所表现黯然消魂的情绪,虽然意识到羁旅的苦辛和离别的孤独,但表现的却只有真挚的友情和共勉,心境明朗,境界开阔,有一种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英雄气慨。 特别是颈联,饱含友谊,蕴涵哲理,为一篇之警策,千古之名句。 (3),"四杰"的诗歌创作,使五言律渐趋成熟并初步定型,七言歌行(七古)更为完美。 王,杨专攻五律,他们的作品讲究对偶声律,追求词采的工丽和韵调的流转。卢,骆长于歌行,他们的优秀作品,不仅实现了描写场景和题材由宫廷走到了市井的转变,而且表现出壮大的气势和力量。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3.初唐四杰指的是初唐哪四位诗人初唐四杰指的是初唐四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此称见于《旧唐书·杨炯传》“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荠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这四杰在唐诗发展上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杜甫诗赞他们“不废江河万古流”。 他们反对以上官仪为首的宫廷诗人的浮艳诗风,批评这种诗是“争构纤维,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主张诗风革新。在创作上,他们突破了宫体诗的狭小范围,扩大了诗歌的题材,表现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和抑郁不平的愤慨,代表了诗歌创作的健康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