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刘子羽的刘子羽墓刘子羽墓位于武夷山市五夫府前蟹子坑,占地150平方米,西向,平面呈“凤”字形,墓冢圆台形,穹顶,直径3米,由河卵石围砌。墓前立碑石一方,高180厘米、宽75厘米,碑面阴刻“大宋忠定公刘子羽墓。”原墓附有神道、石像,享亭,以及宋淳熙五年(1178),受其子刘珙委托,由朱熹手书,张栻书额“宋故右朝议大夫充微猷阁待制赠少傅刘公神道碑。”后墓地失修倾圮。现墓按宋制,由刘子羽后裔于2009年对墓址进行勘定并修葺。 史载,宋高宗绍兴十六年(1146) 11月15日“二更,忽风雨大作,羽怒视北天,大呼:‘国恨家仇、国恨家仇’,一代名将,愤然而逝,年51岁。”因有生前未能“恢复中原故土、迎二帝还都”而“无颜见父”,刘子羽逝世后,遵其嘱“葬于辰拱山父坟对望之蟹子坑”。据《宋史·列传·刘子羽传》记载:刘子羽,字彦修,崇安五夫里人。十一岁随父刘韐从军“佐其父,破睦贼,征方腊。”在和尚原、仙人关、饶风关、富平大战中与岳飞、吴玠、吴璘兄弟大败金兀术,开辟川陕第二战场,稳定了南宋战局。因不附秦桧,奉祠归里。绍兴十三年(1143)朱松病逝建瓯环溪精舍,刘子羽亲临病榻,受朱松托孤。在五夫里潭溪河畔筑“得屋五间、器用完备,可以树、有圃可蔬、有池可鱼”的紫阳楼安顿朱熹一家。养育了朱熹,这位“历数唐尧千载下,如公仅有两三人”的巨擘。 刘氏一家满门忠烈,父刘韐在靖康之难中,以“君辱臣死”而自缢殉节;刘子羽一生戎马倥偬,力主驱逐挞虏,克复中原;弟刘子翚为诗人、理学家,又是朱熹的老师;子刘珙,官至参知政事,刚直不阿,不事权贵。祖孙三代四人死后,分别谥为忠显公、忠定公、文靖公、忠肃公。在五夫乡里,“办书院,兴水利,好贤乐善,轻财喜施,闾人至今德之。”后人誉五夫刘家为“三忠一文,”是“忠节与斯文并重之典范”。 2.翻译古文《贺德伦传》 贺德伦,河西人也贺德伦是河西人。年轻时任滑州牙将。梁太祖兼领宣义节度使,贺德伦跟随梁太祖征伐,因功累官升迁平卢军节度使。 贞明元年(915),魏州杨师厚死,梁末帝因为魏州兵历来骄纵难以控制,于是分相、澶、卫三州建置昭德军,任命张筠为节度使;魏、博、贝三州仍为天雄军,任命贺德伦为节度使。派刘鄩率兵六万人渡黄河,声称进攻镇定,王彦章率骑兵五百人进入魏州,屯驻金波亭以防变乱;分魏州牙兵一半人进入昭德军。租庸使派孔目官审核魏州兵籍,检查核对仓库。贺德伦催促牙兵上路,牙兵的亲属和他们相互诀别,哭声充满道路。效节军将张彦同他的部下商议说:“朝廷因为我们军队强盛,仓库充实,设计使它残破。何况我们六州过去是蕃镇,不曾远出河门,一旦离开亲人,辞别乡里,活着不如死去。”于是一道在夜里进攻金波亭,王彦章逃出。黎明,魏州兵进攻内城,杀死五百多人,抓获贺德伦送到楼上,放纵士兵大肆劫掠。 梁末帝派供奉官扈异驰马赶到魏州开导张彦,用刺史职位相许。张彦对扈异说:“替我回报皇帝。三军士兵没有辜负朝廷,朝廷辜负了三军,分割六州没有道理,所以导致动乱。只要把六州归还给魏,并诏令刘鄩回师,皇帝就可以高枕无忧。”扈异返回,说张彦狂妄不值得惧怕,应催促刘鄩的军队攻打他。梁末帝派人晓谕张彦,说处置已经确定,不能再改变。使臣多次往返,张彦发怒说:“奴仆小儿胆敢如此吗!”于是召罗绍威的旧官吏司空颋说:“替我写奏章,如果再反复不定,那就渡黄河俘虏他们算了!”梁末帝下诏以好的言辞答复他:“王镕死后,镇州人请求投降,就派刘鄩平定镇州,没有别的原因,如果魏州觉得不便,就召刘鄩回来。”告诫张彦不要给朝廷惹事。 张彦于是因杨师厚为魏州节度使时曾兼招讨使职,逼贺德伦论争这事,梁末帝不答应,用诏书向他说明,张彦撕破诏书扔到地上,说:“愚蠢的君主任人牵着鼻子走,难和他共事了!”于是逼迫贺德伦向晋投降,贺德伦惊惶恐惧地说:“谨遵将军的命令。”于是派牙将曹廷隐致书唐庄宗。 唐庄宗入魏州,贺德伦因张彦逼迫自己,派人暗中向唐庄宗诉苦,唐庄宗在临清杀掉张彦而后进入魏州。改贺德伦任大同军节度使。走到太原,监军张承业留下他。王檀进攻太原,贺德伦的部下大多投奔王檀,张承业怕贺德伦变乱,杀了他 3.关于弟子规中“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关于张镇孙中状元,有一段趣闻。之前有童谣说:“河南人见面,广州状元见。”(“河南人”指居住珠江南岸的人。)地方官为此筑“见面亭”,以待状元出现。其时有个青年士子李昴英(后在宋理宗时成为广东首位探花)善占卜,他梦见有人弯弓射江,江水为之士涸,于是占出卦文,以为将来大魁天下的,当是广东的“张氏子”。 此说传开,12岁的神童张镇孙笑对同窗说:“安知‘张氏子’不就是鄙人!”有些人就讥讽他太过夸口。后来江水枯竭,江南江北的人可以在江面上来往步行,彼此可以“企望能辨眉目”;碰巧就是这一年,张镇孙考中了状元。他对此颇为得意,把自己的著作结集刻印,书名就取《见面亭集》。此事记于《广州府志》。 张镇孙最为人称道的,是他敢于直言,甚至指斥时弊,批评皇帝。他之所以被皇帝钦点为状元,不是像某些人那样是由于在考卷(廷对)中恭维皇帝,歌功颂德,说些皇帝喜欢听的话,而是鲜明提出“国家以民为命脉”的主张,指出“府库多多帛,皆出民膏血”,对度宗迷信鬼神,忽视朝政,以致“观瑞芝,迎霞光”等妄举,他都痛加针砭。这简直是“犯上惑众”、“大不敬”,随时会招致杀身灭族之祸,人们不免为张镇孙捏把汁。出乎意料的是,宋度宗这个皇帝竟颇有器量,不但没有怪罪张镇孙,反而嘉奖他的忠言直谏,当下赐诗一首,末二句云:“始进便当思远到,会须华国有懦珍。” 对张镇孙的指陈,宋度宗用“敢勿遵”(岂敢不遵照)回应,认为这个新科状元有远见,是儒林之珍,也就是读书人的精英,难能可贵。张镇孙连忙依原韵和诗一首。按宋制,新科状元须快速成诗,宫女倚机以待,一俟诗成即绣在锦缎上进呈御览。张本不工诗,此时却“运笔如飞”,人谓“福至心灵”、“名成才涌”。 张镇孙中状元后,声名大振,奸相贾似道也来拉拢他,说张中状元是由他所举荐。张却不搭理,由于他不肯巴结权奸,最后只落得外放婺州(今浙江金华)通判,当个六品地方官。 几年后,元兵南侵。张护送父母回乡后,本欲回任所保境安民,但朝臣却以其“旷职逃遁”入罪,遂被罢官。 后元兵攻陷广州,南宋流亡小朝廷起用张镇孙率兵抵抗。张领兵一度收复广州,但终不敌。广州城陷,镇孙被抓,翌年囚押北上时,死于大庾岭,时年44岁。 4.朱熹字什么名什么朱熹(1130—1202)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教育家、文学家。汉族,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崇安。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崇安,后徙考亭。其父朱松,进士出身,历任著作郎、吏部郎等职,因反对秦桧妥协而出知饶州,未至而卒。此时朱熹14岁,遵父遗命,师事刘子□等人,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19岁[绍兴十八年(1148)]时,以建阳籍参加乡试、贡试。荣登进士榜。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庆元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诗作有《观书有感》《春日》《泛舟》等著名诗作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收起 5.文言文:“率由旧章”之弊原文和翻译“率由旧章”之弊 大凡处事不可执一而论,必当随时变通,斟酌尽善,乃为妙用。余尝论“率由旧章”一语,不知坏尽古今多少世事!有旧章之不可改者,有旧章之不可不改者。如吾乡之北望亭桥,今改为丰乐桥,南堍为无锡所辖,北为金匮所辖。嘉庆二十年将重建时,诸乡民原请造纤路以便往来舟楫,锡令韩君履宠因问诸乡民:“向来有否?”曰:“无之。”韩曰:“然则‘率由旧章’可也。”而监造之绅拎华凤仪辈,因人碌碌,亦不与韩君辩,将陋就简,势月而成。每遇西北风,其流直冲,无有约束,复舟损命者,一岁中总有数次。此“率由旧章”之误亭也,可畏哉! ——《履园丛话》 P.S 没有翻译的,解释的话,需要查查古汉语词典了…… 6.〈隐逸列传上‧陶潜〉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其辞曰: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希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来迎,稚子侯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觚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而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而流憩,时翘首而遐观。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其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暮,将有事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晨以孤往,或植杖而芸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而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顷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绝州郡觐谒,其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宠遵等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后自造焉。潜称疾不见,既而语人云:“我性不狎世,因疾守闲,幸非洁志慕声,岂敢以王公纡轸为荣邪!夫谬以不贤,此刘公干所以招谤君子,其罪不细也。”弘每令人候之,密知当往庐山,乃遣其故人庞通之等赍酒,先于半道要之。潜既遇酒,便引酌野亭,欣然忘进。弘乃出与相见,遂欢宴穷日。潜无履,弘顾左右为之造履。左右请履度,潜便于坐申脚令度焉。弘要之还州,问其所乘,答云:“素有脚疾,向乘蓝舆,亦足自反。”乃令一门生二儿共轝之至州,而言笑赏适,不觉其有羡于华轩也。弘后欲见,辄于林泽间候之。至于酒米乏绝,亦时相赡。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史臣曰:君子之行殊途,显晦之谓也。出则允厘庶政,以道济时;处则振拔嚣埃,以卑自牧。详求厥义,其来夐矣。公和之居窟室,裳唯编草,诫叔夜而凝神鉴;威辇之处丛祠,衣无全帛,对子荆而陈贞则:并灭景而弗追,柳禽、尚平之流亚。夏统远迩称其孝友,宗党高其谅直,歌《小海》之曲。则伍胥犹存;固贞石之心,则公闾尤愧,时幸洛滨之观,信乎兹言。宋纤幼怀远操,清规映拔,杨宣颂其画象,马岌叹其人龙,玄虚之号,实期为美。余之数子,或移病而去官,或著论而矫俗,或箕踞而对时人,或弋钓而栖衡泌,含和隐璞,乘道匿辉,不屈其志,激清风于来叶者矣。 赞曰:厚秩招累,修名顺欲。确乎群士,超然绝俗。养粹岩阿,销声林曲。激贪止竞,永垂高躅。 7.律吕调阳,嵇琴阮啸,是什么意思啊嵇康,“嵇琴”是嵇康抚琴的故事。 嵇康是西晋时的名士,善弹琴赋诗。西晋时有著名的“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嵇康是其中之一。 嵇康精通音乐,著过《琴赋》,善弹奏《广陵散》,相传是一位异士传授给他的。竹林七仙看不惯司马氏的所做所为,常常借酒醉讥讽司马昭,终于把司马昭惹恼了,要杀嵇康。 嵇康面不更色,只要求再弹奏一次《广陵散》,三千太学生上书要求学习这首名曲,遭到朝廷拒绝。嵇康轻抚瑶琴,最后弹了一遍《广陵散》,叹息说:“袁孝尼曾经向我请求学奏此曲,可我没有传授给他。 我死之后,此曲绝矣”!后来有人盗了东汉蔡邕的墓,据说从中发现了《广陵散》的曲谱,但一经演奏起来浑然不似绝响之曲,属伪谱无疑。 阮籍,“阮啸”是阮籍长啸的故事。 阮籍也是竹林七贤之一,常与刘伶等人借酒抒情,发泄对司马昭的不满。相传阮籍曾在苏门山向一道士学得“啸法”,阮籍听说苏门山有一得道之士,就去访他。 道人正在打坐,无论阮籍怎样软磨硬泡,道人也不理他,阮籍无奈只好打道回府了。刚走到半山腰,忽听山上传来长啸之声,阮籍抬头一看,正是道人引吭高啸,声震山谷。 阮籍陡然间听懂了道人的啸声,他也悟道了,于是以长啸相和,这就是阮啸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