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词,元曲,当初都是用唱的,现在,文字上的词和曲是传下来了,在唐朝以前,都是按歌词来谱曲,同现在一样。 但是到了宋代则不然,宋代是先作曲谱,然后按谱填词。这就形成了严格的词调,又叫词牌,也就是歌谱。 歌谱由七音十二律组成。七音是:宫、商、角、ZHI、羽、变宫、变ZHI,也就是现在的:1234567。 十二律是指:黄钟、大吕等,也就是现代音乐的A调、B调等等。词牌不同,就意味着唱腔不同,声调不同,表达的内容也不同。 如《满江红》慷慨激昂、悲壮;《雨霖霖 》和谐婉转,两者的区别是明显的。后来,由于声谱失传,渐渐失去了歌唱的特性而成为案头文学。 所以,填词必须按谱填词。词谱有多种,词牌也有多种变体,只有读的多,才能懂的多。 词谱里暗含有变,这需要你深入的研究才能掌握。 2.有没有宋词词牌的谱子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关于词牌的来历.主要有下面6种情况: 1.来自乐曲的名称。如《菩萨蛮》、《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这些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来自宫廷。词刚兴起时.曲调大多来自民间。唐、宋两代,民间谱制的相当多,有些曲调为文人所爱好,因而据以填制新词,后来就得到了广泛流传,例如唐代的《竹枝》和《杨柳枝》,原来就是长江中上游一带的民间歌曲,后来白居易、刘禹锡等诗人从中汲取了营养,据以谱写了不少的新词。 2.摘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早一首词的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因为白居易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又叫《忆江南》。《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由于苏轼的一首《念奴娇》的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的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3.取自原词的题目。有些词牌本来就是词的题目。《浪淘沙》咏的是大浪淘沙,《更漏子》咏的是夜间景况.《抛球乐》咏的是抛球,《踏歌词》咏的是舞蹈等等。这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一般在词牌下面或后面注明词题。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没有任何联系。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提到浪和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提到江南。这里的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代号罢了。 4.取自乐府。汉武帝时.曾委派擅长音乐的李延年为“协律都尉”.把制作乐曲规定为乐府的任务之一。此后,唐、宋两代也都设有类似的音乐机构,专门整理古乐和创制新曲。这些新曲后来有不少都成了词牌。例如《并蒂芙蓉》《黄河清》《寿星明》《舜韶新》等就是由此而来。 5.来自外域或边地。汉唐两代,西域和边地的音乐不断传入内地,那些地方的某些曲调也随之到处流行,有的就被采用为词调。来自外域的、最著名的如《菩萨蛮》,据唐代以至明代一些文人的考证.尽管说法有所不同,但都肯定这个词牌来自西域。又如唐代最有名的《霓裳羽衣曲》,也是吸收了从西北传入的印度《婆罗门》经过加工改制而成的。来自边地的曲调,如《凉州》《六州歌头》《八声甘州》等。凉州、甘州都是唐代边地的州名,这些地区,的曲调传入内地,后来也被采为词牌的名称。 6.诗人自度或自制。唐宋两代,不少词人通晓音律乐理,能自己创制词调。例如宋代词人柳永、周邦彦、姜夔等人,既是词人,又是音乐家,他们的词集中就有不少自制新调。词人自制的词调(词牌),叫做“自度曲”或“自制曲”,在这种情况下,词人往往在词牌下面加注“自度曲”字样,或加小序。如姜夔的词集《白石道人歌曲》卷四中的《扬州慢》《长亭怨慢》《淡黄柳》《石湖仙》等十七调,都自注为“自制曲”,而且都分别注明宫调.旁边填有“工尺谱”——是惟一完整的宋代乐谱。 元曲就是曲子,分散曲和戏曲两种。散曲又分套曲与小令两种。 元曲与宋词不同,很多元曲可以根据需要加衬词,甚至加句子。所以没有谱子时拿着不同作者的同一名称的小令便会发现字数参差不齐,句子多少不一。不过有些衬字是极明显的,如王实甫的《[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棉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 这里前面的小令《十二月》共六句,依谱通常都是四字句。而王实甫在每个四字句上全加了三个衬字,读起来比单纯的四字句活多了,何况唱的时候?周德清的《中原音韵》评此曲“对偶、音律、平仄、语句皆妙。”后面的《尧民歌》共七句,合在一起写的叫《带过曲》,当然何种可带何种不可带以及谁与谁带,自有严格的规定。 3.宋词与元曲有什么区别词: 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 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宋代的词最兴盛,所以文学史上有“唐诗”和“宋词”之称。 宋词数量巨大,近人唐圭章编的《全宋词》,含著名词人1330多家、作品19900多首。 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词大致可分小令、中调和长调。 元曲: 是继唐朝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体裁之,它有着自身独特的魅力。 但相形之下,元曲的流传绝不及唐诗宋词之广,这是人们对元曲的体式感到陌生缘故。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 散曲又有套数,小令带过曲之别。 区别 : 1.宋词的限制太多,元曲是很活的,像是一个"亮"字,随便一放在句尾,不需要旋律,光是字面上,就有它的音乐性。 2.格律式也有很大的区别。 4.谁知道所有宋词的曲谱宋词创作时必须按谱制词,也叫填词,属于一种严格的歌唱文学。 到了北宋柳永,周邦彦,苏东坡 时代,原有曲调已无法适应新词的内涵,依古乐翻新调成了当时的潮流。苏东坡作为这一潮流的代表人物,更是醉心音律,自作词谱。 一时间有新词便有新曲,优秀的词作家纷纷成为了曲作家。这 时的宋词已达到文字和音乐的高度协调,走向了自己的最高境界。 但遗憾的是这种境界由于古代记谱方法的简略和粗糙使我们很难领略到了。 那时的记谱方法是从唐代的文字谱转变而来的工尺谱。 这种工尺谱没有为一拍中各音的时值标出明 确的符号,也没有为半音的表达及每拍中细微节奏的变化有过什么设想,它为之服务的对象全是有演唱经验的 “善唱者” ,而不是一般的人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工尺谱对曲调基本上只起到辅助 ,参考,备忘的作用,相当于舞台后的提词人而已。 想靠这种提词形式把千年后的我们引入原腔原调的宋词天地几乎是异想天开了。 没有了原曲调的宋词实际上是一种不完整的文学艺术,不是唱而是用普通话去朗诵宋词永远无法完 整的体验到它的意境。 于是有些不知天高地厚的现代曲作家开始为宋词谱曲,想当然的给宋词加上一些音符,再交给那些不知宋词为何物的嗓子摇头晃脑地将其唱出来,这就是更低劣的一种表现了 。常识告诉我们,每种艺术的产生都有他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文化氛围,远离了特定的背景和氛围,这种艺术就成为了历史。 宋词的曲谱早已成为了历史,我们只能在残页碎纸中去苦苦寻找, 找不到就老老实实在长短句的朗诵中去体验残缺的美。 古音律学者邰五遥先生从本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专攻宋词古韵,为躲开人世间形形色色的干扰,为寻 求宋词中常有的意境,先生携古谱一箱,古琴一张,长箫一根,远遁山林。 朝看晨雾浮溪,翠鸟翻翅,暮观银勾悬空,松涛入窗。历三十年逐字推敲,经九千日琴箫相和,终云破雾开,得一隙可进 也。 邰先生自叹云:虽得一隙可进却并不十分清晰,一是原谱细微处的变化依然难以捕捉,二是调式不能确定,三是节奏在古谱中找不到准确线索。 这里发表的是邰先生破译的宋词古谱中的四首,全为简谱,仅体现主旋律,缺少的常规标记是无法 破译的地方,每拍中各音的时值肯定与古曲有出入。 我们将密切关注邰先生在宋词古韵破译方面的收获,随时向读者介绍邰先生的研究成果。 5.如何写元曲曲有曲谱,可以购买相关书籍或百度之。曲谱会告诉你用字平仄安排,衬字如何安排。 词曲最基本的区别在于曲在形式上更自由,可以平仄通押。曲除了类似词的小令,杂剧等长篇的东西也存在。 一、词的句式要散文化,要比诗更直白 这一点体现于李后主、柳永、苏轼、秦观、李清照、辛弃疾、姜夔(白石)、吴文英(梦窗)……等所有词人的全部词作中,无一例外。 前人曾把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作为词与诗分界的代表。 此中真义,就靠自己的悟性去领会了。 二、曲的特点是故意使用俗字(参见韵的话,宋词的押韵分为平韵格、仄韵格、平仄韵转换格、平仄韵通叶格平仄韵错叶格。常见的一般是一韵到底德,有些词牌中间会换韵,协韵就是和上一句一样,换韵就是换一个韵脚。 这些你看看《唐宋词格律》就明白了。【附一些曲子】(在参考资料那里)夔哥那几个都是原曲子。 .剩下的应该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