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关秉烛夜游,邯郸学步,舍本逐末的诗句和故事秉烛夜游: 典故:《古诗十九首》:“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生年不满百》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老舍先生的《养花》一文中指因为昙花总是夜里开放,大家举着蜡烛去看,有在夜间游玩、观赏的味道。书面意思是:夜间拿着蜡烛游玩,旧时比喻及时行乐。 邯郸学步:典故: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叫寿陵少年。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 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 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 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 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 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舍本逐末:典故:战国时候,有一次齐王派遣使臣到赵国去拜访赵威后,以示友好。 赵威后很热情地接待来访的使臣。使臣在献上齐王准备的礼物后,又呈上一封齐王写的信。 赵威后收下了信,并马上拆开来看。她请使臣坐下,亲切地问道:“久未问候,贵国的庄稼长的好吗?”使臣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我是奉了敝国国君之名前来问候您的,可是您不先问候敝国国君,反倒先问起庄稼,这分明是先贱而后贵。 难道说,一个治理万民的君王,会比不上庄稼和百姓吗?”赵威后听了并没有生气,反倒笑着对使臣说:“这你就错了!没有庄稼,如何养活人民?这不是贵贱之分,而是本末之别啊!难道说要先舍根本,去问那些末节吗?”齐国使臣对赵威后的这一番话非常佩服,并且为自己刚才无礼的态度感到惭愧。现在,人们用“舍本逐末”来比喻做事抓不住主要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 二、请写出舍本逐末的古文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 上农 三曰—— 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 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 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 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后稷曰:“所以务耕织者,以为本教也。” 是故天子亲率诸侯耕帝籍田,大夫士皆有功业。是故当时之务,农不见于国,以教民尊地产也。 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是以春秋冬夏皆有麻枲丝茧之功,以力妇教也。 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以〕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 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 可以益,不可以损。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 此大任地之道也。 故当时之务,不兴土功,不作师徒,庶人不冠弁、娶妻、嫁女、享祀,不酒醴聚众,农不上闻,不敢私籍于庸,为害于时也。 (然后制野禁)苟非同姓,农不出御,女不外嫁,以安农也。 〔然后制野禁。 〕野禁有五:地未辟易,不操麻,不出粪。齿年未长,不敢为园囿。 量力不足,不敢渠地而耕。农不敢行贾,不敢为异事。 为害于时也。 然后制四时之禁:山不敢伐材下木,泽(人)不敢灰僇,缳网罝罦不敢出于门,罛罟不敢入于渊,泽非舟虞,不敢缘名,为害其时也。 若民不力田,墨乃家畜,国家难治,三疑乃极,是谓背本反则,失毁其国。凡民自七尺以上,属诸三官。 农攻粟,工攻器,贾攻货。时事不共,是谓大凶。 夺之以土功,是谓稽,不绝忧唯,必丧其粃。夺之以(水)〔本〕事,是谓龠,丧以继乐,四邻来(虚)〔虐〕。 夺之以兵事,是谓厉,祸因胥岁,不举铚艾。数夺民时,大饥乃来。 野有寝耒,或谈或歌,旦则有昏,丧粟甚多。皆知其末,莫知其本,真〔囗囗囗,囗囗囗囗。 〕 任地 四曰—— 后稷曰:子能以洼为原乎?子能藏其恶而揖之以阴乎?子能使亩士浄而甽浴土乎?子能使保湿安地而处乎?子能使藋荑毋淫乎?子能使子之野尽为泠风乎?子能使藁数节而茎坚乎?子能使穗大而穖均乎?子能使粟圆而薄糠乎?子能使米多沃而食之强乎?为之若何? 凡耕之大方:力者欲柔,柔者欲力。息者欲劳,劳者欲息。 棘者欲肥,肥者欲棘。急者欲缓,缓者欲急。 湿者欲燥,燥者欲湿。 上田弃亩,下田弃圳。 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 今兹美禾,来兹美麦。是以六尺之耜,所以成亩也;其博八寸,所以成圳也;耨柄尺,此其度也;其(耨)〔博〕六寸,所以间稼也。 地可使肥,(又)〔不〕可使棘。人肥必以泽,使苗坚而地隙,人耨必以旱,使地肥而土缓。 草湍大月。冬至后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于是始耕。 孟夏之昔,杀三叶而获大麦。日至,苦菜死而资生,而树麻与菽,此告民地宝尽(死)〔矣〕。 (凡)〔芄〕草生(藏)〔而〕(日中)〔己〕出,豨首生而麦无叶,而从事于蓄藏,此告民究也。五时见生而树生,见死而获死。 天下时,地生财,不与民谋。 有年瘗土,无年瘗土。 无失民时,无使之治下。知贫富利器,皆时至而作,渴时而止。 是以老弱之力可尽起,其用日半,其功可使倍。不知事者,时未至而逆之,时既往而慕之,当时而薄之,使其民而(郄)〔却〕之。 民既(郄)〔却〕,乃以良时慕,此从事之下也。操事则苦,不知高下,民乃逾处。 种稑禾不为稑,种重禾不为重,是以粟少而失功。 辩土 五曰—— 凡耕之道:必始于垆,为其寡泽而后枯;必厚其靹,为其唯厚而及;者之,坚者耕之,泽其靹而后之;上田则被其处,下田则尽其污。 无与三盗任地:夫四序参发,大圳小亩,为青鱼胠,苗若直猎,地窃之也;既种而无行,耕而不长,则苗相窃也;弗除则芜,除之则虚,则草窃之也。故去此三盗者,而后粟可多也。 所谓今之耕也,营而无获者:其早者先时,晚者不及时,寒暑不节,稼乃多菑,〔囗囗囗囗,囗囗囗〕实。其为亩也,高而危则泽夺,陂则埒,见风则,高培则拔,寒则雕,热则修,一时而五六死,故不能为来。 不俱生而俱死,虚稼先死,众盗乃窃。望之似有余,就之则虚。 农夫知其田之易也,不知其嫁之疏而不适也;知其田之(际)〔除〕也,不知其稼居地之虚也;(不除则芜,除之则虚)此事之伤也。故亩欲广以平,圳欲小以深;下得阴,上得阳,然后咸生。 稼欲生于尘,而殖于坚者。慎其种,勿使数,亦无使疏。 于其施土,无使不足,亦无使有余。熟有耰也,必务其培。 其耰也(茎植)〔稹〕,(植)〔稹〕者其生也必先。其施土也均,均者其生也必坚。 是以亩广以平,则不丧(本)〔茎:本〕生于地者,五分之以也。茎生有行,故速长;弱不相害,故速大。 衡行必得,纵行必术。正其行,通其风,(夬心)〔夫必〕中央,帅为泠风。 苗,其弱也欲孤,其长也欲相与居,其熟也欲相扶。是故三以为族,乃多粟。 凡禾之患。 三、关于本末倒置的名人名言本末倒置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běn mò dào zhì ,意思是比喻把主要的和次要的、本质和非本质的关系弄颠倒了。 词语辨析:【近义词】:轻重倒置、舍本求末、削足适履、杀头便冠喧宾夺主、反客为主、舍本逐末、本末颠倒 、 【反义词】:以一持万、本末相顺、分清主次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灯 谜】 半;瓶底朝天;跋作序言;本末倒置(打一字) 谜底:未 【辨析】 “本末倒置”和“舍本逐末都有主次关系处理不当的意思。 但“本末倒置”是指把主次的位置颠倒了;“舍本逐末”指丢掉主要的;追求次要的。 【示例】: 做任何工作;都有个轻重缓急;且不可~;不分主次。 这种混淆视听;~的做法是十分恶劣的。 成语出处:《礼记.大学》里有一句话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就是在说明做一件事情,掌握本末终始、先后次序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因为一般人往往会有误本为末、倒末为本的疏失,所以就有“本末倒置”的说法。 较早的书证是宋代大儒朱熹写给他的朋友吕伯恭的信,就提到:“昨所献疑本末倒置之病,明者已先悟其失……”等语,信中谈的就是先后次序颠倒的事情。 另外一位宋代大儒陆九渊在《与曾敬之》信中也提到:“有其本,必有其末。未闻有本盛而末不茂者。若本末倒置,则所谓文亦可知矣。”大意是说事情都有本有末,没听过根本壮盛而枝节末端不茂盛的事。陆九渊的话更明白的表现出本末倒置的意思。 清代王昶所写的《新修州学之记》说到:“当奉教化,宣之于民,……然非知治之审,则亦未尝不本末倒置。”意思是说为政者若不知宣扬教化于民,则常会本末倒置,失掉了应有的判断。 从这些例子可以知道“本末倒置”是句常用的成语。 英文翻译:先教写,再教读,那是本末倒置了。 To teach writing before reading is to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 等我们把汽车买到你再修车库好了;不要本末倒置。 Wait until we buy a car before you build the garage; don't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 四、舍本逐末的古文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悦,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 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撤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用,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 舍本逐末 古以农耕为本,工商为末。谓舍弃农耕,从事工商。抛弃事物的根本,追求枝节。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而只抓细枝末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