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5分)双调14、(3分)①江南水乡自然风光秀丽。 满江的烟波和岸边山中的雾气相映生辉,江面上荷花丛生,秋光恬淡,沙鸥正在江面上飞舞盘旋。②江南水乡城市繁华富庶。 “画檐”是南方富裕人家砖瓦房魇脊檐上的彩绘装饰,房屋相接说明人烟稠密,“十里珠帘”更是体现江南水乡城市的繁华富庶。(“自然风光”与“城市繁华”两点各1分,表达1分。) 15、(2分)动静结合。江中流水生烟,岸上山岚耸翠,一动一静;画檐、荷花安静恬淡,而涉鸥在舞。 珠帘在卷,画船由天边驶来.酒旗在迎风招展,于宁静中显出一派生机。(动静手法1分,分析1分。) 2.宋词里的词牌名是什么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南乡子 双调五十六字,前后阕各四平韵,一韵到底。 词牌格式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溪沙 双调四十二字,前阕三平韵,后阕两平韵,一韵到底。后阕开始两句一般要求对仗。 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3.宋词里的平仄是什么意思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份变为去声,一部份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并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如下: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第一声 第二声 第三声 第四声 例如: 妈 麻 马 骂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简单说,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4.元曲小令中越调,双调,正宫是什么意思“双调”这个名词在宋代还没有这样的用法.一首令词,上下叠句法完全相同的,称为“重头”(“重”字读chóng).《墨庄漫录》记载一个故事,据说“宣和年间,钱塘人关子东在毗陵,梦中遇到一个美髯老人,传授给他一首名为《太平乐》的新曲子.关子东醒来后,只记得五拍,过了四年,关子东回到钱塘,又梦见那个美髯老人.老人取出笛子来把从前那个曲于吹了一遍,关子东才知道是一首重头小令.以前记住的五拍,刚是一片.于是关子东依照老人所传的曲拍,填成一首词,题名为《桂华明》”.按“桂花明”这个词调,至今犹存.此词分上下叠,每叠五句.上下叠句式音韵皆同,故曰“重头小令.”这是明见于宋人著作的,可知宋代人称这类词为“重头小令”而不称为“双调小令”.小令是词中的前辈.因为在小令盛行的五代时期,尚且还没有什么慢词.北宋庆历间翰林学士聂冠卿的《多丽》,算是今天能见到的最早的慢词佳作,而第一个大量填作慢词是当然是柳永.然而最早的小令则可上溯至隋炀帝时代的《河传》,可见小令的源起便是词的源起. 小令或单片,或双片,或多片.多片的如《九张机》,较为少见.因为单曲反复地唱,显然自暴其短,有失水准,再多几遍都要成《十八摸》了.词人必先工诗,陈廷焯云:“诗词一理,然不工词者可以工诗,不工诗者,断不能工词也.”又说:“为词之始,必由诗以入门”.因此,要填词,首先要学习作律诗.有了律诗修养,就不易把词的篇幅放得过长,单片嫌少,则扩为双片,而且音乐上也有雌雄问答的讲究,因此,双阕最符合词人的性格和音乐的特征. 小令有齐句,有长短句.《尊前集》里长短句只占二分之一,到《花间集》里已占到了五分之四,说明在唐代,《竹枝》、《浪淘沙》这样跟五言绝句相类的小令是很多的,但随着词本身的发展,长短句物竞天择地独领风骚了,以至于后来便把词称为“长短句”了. 小令的自由度.宋人依声作词,宋以后就未必,因此唐宋词常有词牌固定而字句不同的情况,那是因为音乐之下,歌词可以有所增减的缘故.宋人中,苏轼对音乐的造诣较为浅,偏偏他的词好,因此,很多字句的争议较大.柳永、周邦彦和姜夔对音乐的造诣较为深,因此,他们经常自称自己的作品为:“乐章”、“歌曲”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