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比较含蓄的古诗词句,最好是关于别离和相思的【潜别离】白居易 不得哭,潜别离。 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 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日, 乌头虽黑有白时。 惟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 【杂曲歌辞·潜别离】白居易 不得哭,潜别离。 不得语,暗相思。 两心之外无人知。 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日, 乌头虽黑有白时。 惟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 行行重行行 (无名氏)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 尽管在流传过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陈绎《诗谱》),读之使人悲感无端,反复低徊,为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 。 2.以"唐诗之美"为话题,撰写一篇不少于20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务唐诗之美 唐诗造就了中国人最初的美感。 唐诗的美是一种凝练, 用最少的字说最多的意思, 如繁花千朵缀满一枝。 字多即淡,语繁则乱, 大美山水只着一墨, 看似美在字,实则美在心。 唐诗言简意达的灵性, 即便隔着1300年的时光烟尘, 那些五言七言的句子穿空而来, 依然有浅香漫出纸面溢于唇边。 唐诗的美是含蓄的, 如薄云遮月、烟笼寒沙, 朦胧中有意蕴,平常处见非凡, 好像每一处文字都能显现一处光影, 看着不禁悲伤起来、寂寞起来、叹息起来、惆怅起来。 写诗的人与看诗的人隔着遥遥时空在一个微妙的节点契合了, 仿佛初秋的子夜你走着走着一抬头, 居然与李太白邀饮的明月相视一笑。 诗歌、诗歌,唐诗如歌, 每一句抑扬顿挫起伏里, 都跳跃着韵律。也正因如此, 唐诗使得光阴亦是可以驻足倾听。 寒山寺的钟声、白帝城的猿鸣、 玉关里的捣衣声、石上流的清泉 ……短小的字句潜藏着天地万物的景象。 时光里触手可及的凉意, 藉着唐诗一字一句走入心底。 唐诗美如酒,每一次品都有不同的境界和味感。 儿时背唐诗,感觉十分拗口,重字不重意; 青年时读唐诗,偶尔契合心情,常常略有所思; 工作后品唐诗,如置身景画,美在不言中。 唯是唐诗可以如花如月如歌如诵, 素纸上墨花点点散开, 浸染了数朝数代的锦绣山河, 美如溪水流过无数人的心房。 唐诗就是一段岁月, 亘古地停留着时光中,倚文字、扶光影, 在生命中流转不息。唐诗的美是大美, 大美总是无形。我的单薄文字只能抒我的胸臆, 不能也不敢言尽。不过是倾听千年之前的声音, 让自己在唐诗中和古人来一次心灵的共鸣, 穿宋元明清,梦回大唐。(编辑:张东杰 来源:哈工大报) 3.求中国古典诗词名篇,要有美感的,含蓄些的,越多越好,谢谢了【诗1.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2.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3.纵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4.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5.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6.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往事合烟老。 7.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8.凭栏袖拂杨花雪,山又斜,溪又遮,人去也。 9.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10.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4.求一首励志古诗要含蓄要带评析的劝君莫惜金缕衣, 劝君须惜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 这是中唐时的一首流行歌词。 据说元和时镇海节度使李锜酷爱此词,常命侍妾杜秋娘在酒宴上演唱(见杜牧《杜秋娘诗》及自注)。歌词的作者已不可考。 有的唐诗选本径题为杜秋娘作或李锜作,是不确的。 此诗含意很单纯,可以用“莫负好时光”一言以蔽之。 这原是一种人所共有的思想感情。可是,它使读者感到其情感虽单纯却强烈,能长久在人心中缭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 它每个诗句似乎都在重复那单一的意思“莫负好时光!”而每句又都寓有微妙变化,重复而不单调,回环而有缓急,形成优美的旋律。 一、二句式相同,都以“劝君”开始,“惜”字也两次出现,这是二句重复的因素。 但第一句说的是“劝君莫惜”,二句说的是“劝君须惜”,“莫”与“须”意正相反,又形成重复中的变化。这两句诗意又是贯通的。 “金缕衣”是华丽贵重之物,却“劝君莫惜”,可见还有远比它更为珍贵的东西,这就是“劝君须惜”的“少年时”了。 何以如此?诗句未直说,那本是不言而喻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贵如黄金也有再得的时候,“千金散尽还复来”;然而青春对任何人也只有一次,它一旦逝去是永不复返的。 可是,世人多惑于此,爱金如命、虚掷光阴的真不少呢。一再“劝君”,用对白语气,致意殷勤,有很浓的歌味,和娓娓动人的风韵。 两句一否定,一肯定,否定前者乃是为肯定后者,似分实合,构成诗中第一次反复和咏叹,其旋律节奏是纡回徐缓的。 三、四句则构成第二次反复和咏叹,单就诗意看,与一、二句差不多,还是 “莫负好时光”那个意思。 这样,除了句与句之间的反复,又有上联与下联之间的较大的回旋反复。 但两联表现手法就不一样,上联直抒胸臆,是赋法;下联却用了譬喻方式,是比义。 于是重复中仍有变化。三、四没有一、二那样整饬的句式,但意义上彼此是对称得铢两悉称的。 上句说“有花”应怎样,下句说“无花”会怎样;上句说“须”怎样,下句说“莫”怎样,也有肯定否定的对立。 二句意义又紧紧关联:“有花堪折直须折”是从正面说“行乐须及春”意,“莫待无花空折枝”是从反面说“行乐须及春”意,似分实合,反复倾诉同一情愫,是“劝君”的继续,但语调节奏由徐缓变得峻急、热烈。 “堪折——直须折”这句中节奏短促,力度极强,“直须”比前面的“须”更加强调。 这是对青春与欢爱的放胆歌唱。 这里的热情奔放,不但真率、大胆,而且形象、优美。“花”字两见,“折”字竟三见;“须——莫”云云与上联“莫——须”云云,又自然构成回文式的复叠美。 这一系列天然工妙的字与字的反复、句与句的反复、联与联的反复,使诗句琅琅上口,语语可歌。 除了形式美,其情绪由徐缓的回环到热烈的动荡,又构成此诗内在的韵律,诵读起来就更使人感到回肠荡气了。 有一种歌词,简单到一两句话,经高明作曲家配上优美的旋律,反复重唱,尚可获得动人的风韵;而《金缕衣》,其诗意单纯而不单调,有往复,有变化,一中有多,多中见一,作为独立的诗篇已摇曳多姿,更何况它在唐代是配乐演唱,难怪它那样使人心醉而被广泛流传了。 此诗另一显著特色在于修辞的别致新颖。 一般情况下,旧诗中比兴手法往往合一,用在诗的发端;而绝句往往先景语后情语。此诗一反常例,它赋中有兴,先赋后比,先情语后景语,殊属别致。 “劝君莫惜金缕衣”一句是赋,而以物起情,又有兴的作用。诗的下联是比喻,也是对上句“须惜少年时”诗意的继续生发。 不用“人生几何”式直截的感慨,用花(青春、欢爱的象征)来比少年好时光,用折花来比莫负大好青春,既形象又优美,因此远远大于“及时行乐”这一庸俗思想本身,创造出一个意象世界。这就是艺术的表现,形象思维。 错过青春便会导致无穷悔恨,这层意思,此诗本来可以用但却没有用“老大徒伤悲”一类成语来表达,而紧紧朝着折花的比喻向前走,继而造出“无花空折枝”这样闻所未闻的奇语。 没有沾一个悔字恨字,而“空折枝”三字多耐人寻味,多有艺术说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