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介绍益阳的诗词《寄益阳武灌明府》 【唐】杜荀鹤 县称诗人理,无嫌日寂寥。 溪山入城郭,户口半渔樵。月满弹琴夜,花香漉酒朝。 相思不相见,烟水路迢迢。 《赠益阳成之主簿》 【宋】黄庭坚 两祖门中种阴德,名塞四海世有人。 诸儿莫断诗书种,解有无双耸搢绅。人间卿相何足道,胸次诗书要不忘。 男儿邂逅起屠钓,何如林下日月长。 《已亥杂诗 29》 【清】龚自珍 觥觥益阳风骨奇,壮年自定千首诗。 勇于自信故英绝,胜彼优孟俯仰为。 《临江仙》 【现代】沈祖棻 戊寅春,避地益阳,尝赁庑桃花江上。 望断小屏山上路,重逢依旧飘飖。 相看秉烛夜迢迢。 覆巢空有燕,换酒更无貂。 风雨吟魂摇落处,挑灯起读离骚。 桃花春水住江皋。 旧愁流不尽,门外去来潮。 笺曰:此首写一九三八年春小住长沙及益阳事。其时余夫妇失业,奇寓孙家,居室短窄,而意气不衰。 暇时每共读楚辞,以抒其磊落不平之气。他日,祖棻有诗寄止畺云:“湖海元龙让上床,肯令梁孟住长廊?楚脾共向灯前读,不诵湘君诵国殇。” 又云:“狂歌痛哭正青春,酒有深悲笔有神。岳麓山前当夜月,流辉曾照乱离人。” 与此词之风与一句,皆纪实也。旋余携棻去益阳,任教於桃花江畔之龙洲师范学校,月馀病罢,遂仍返长沙,转鄂入川。 2.写茶的古诗宋代苏轼 《汲江煎茶》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晚禁三碗,生听荒城长短更。 卢仝,自号玉川子,爱茶成癖,被后人尊为茶中亚圣,他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即《饮茶歌》是他在品尝友人谏议大夫孟简所赠新茶之后的即兴之作,是一首著名的咏茶的七言古诗: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月团喻指茶饼) 该诗又称《七碗茶诗》。它以神逸的笔墨,描写了饮茶的好处,为世人称奇。 诗中描述诗人关闭柴门,独自煎茶品尝,茶汤明亮清澈,精华浮于碗面。碧云般的热气袅袅而上,吹也吹不散。 诗人刚饮一碗,便觉喉舌生润,干渴顿解; 两碗下肚,胸中孤寂消失; 三碗之后,精神倍增,满腹文字油然而生; 四碗饮后,身上汗水漫漫冒出;平生不快乐的事情,随着毛孔散发出去了; 喝了第五碗,浑身都感到轻松、舒服; 第六碗喝下去,仿佛进入了仙境; 第七碗可不能再喝了,这时只觉两胶 生出习习清风,飘飘然,悠悠地飞上了青天,“蓬莱山,在何处?”诗人要乘此清风而去! 优美的诗句,高雅的立意,深受历代文人的喜爱。 诗人把茶饼比喻为月,于是后代诗作反复摹拟其意。 如苏武的“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特别是“唯有两 习习清风生”一句,文人尤爱引用,梅尧臣“亦欲清风生两 ,以教吹去月轮旁。”卢仝的号玉川子,也因而为人们津津乐道。 陈继儒“山中日月试新泉,君合前身老玉川。” 《七碗茶诗》在描绘饮茶好处之时,同时对帝王们凭借显赫权势为所欲为的骄横也作了巧妙的讽刺:“天子欲尝阳羡茶,百草不放先开花”,既把贡茶采制的季节(在百花开放之前采摘)烘托显示出来,又把帝王凌驾一切的嚣张之势暗示出来。 齐已的《咏茶十二韵》是一首优美五言排律。 百草让为灵,功先百草成。 甘传天下口,贵占火前名。 出处春无雁,收时谷有莺。 封题从泽国,贡献入秦京。 嗅觉精新极,尝知骨自轻。 研通天柱响,摘绕蜀山明。 赋客秋吟起,禅师昼卧惊。 角开香满室,炉动绿凝铛。 晚忆凉泉对,闲思异果平。 松黄干旋泛,云母滑随倾。 颇贵高人寄,尤宜别柜盛。 曾寻修事法,妙尽陆先生. 齐己名德生,姓胡氏,潭之益阳人,出家大沩山同庆寺,复栖衡岳东林,自号衡岳沙门。 这首五言排律的茶诗共有十二联。 前二联首先介绍了百草之灵的茶所具有的品性,后十联分别描绘了茶的生长、采摘、入贡、功效、烹煮、寄赠等一系列茶事,语言上的对仗堪称一绝,除首尾二联外,每联上下两句都对仗工整,极显语言的优美整饬。 故人寄茶 【唐】曹邺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 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 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 月余不敢费,留伴肘书行。 煎茶 【唐】成彦雄 岳寺春深睡起时,虎跑泉畔思迟迟。 蜀茶倩个云僧碾,自拾枯松三四枝。 焙茶坞 【唐】顾况 新茶已上焙,旧架忧生醭。 旋旋续新烟,呼儿劈寒木。 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唐】皎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酬友人春暮寄枳花茶 【唐】李郢 昨日东风吹枳花,酒醒春晚一瓯茶。 如云正护幽人堑,似雪才分野老家。 金饼拍成和雨露,玉尘煎出照烟霞。 相如病渴今全校,不羡生台白颈鸦。 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 【唐】灵一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 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从弟舍人惠茶 【唐】刘兼 曾求芳茗贡芜词,果沐颁沾味甚奇。 龟背起纹轻炙处,云头翻液乍烹时。 老丞倦闷偏宜矣,旧客过从别有之。 珍重宗亲相寄惠,水亭山阁自携持。 尝茶 【唐】刘禹锡 生拍芳丛鹰觜芽,老郎封寄谪仙家。 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满碗花。 大云寺茶诗 【唐】吕岩 玉蕊一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功夫。 兔毛瓯浅香云白,虾眼汤翻细浪俱。 断送睡魔离几席,增添清气入肌肤。 幽丛自落溪岩外,不肯移根入上都。 茶中杂咏·煮茶 【唐】皮日休 香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 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 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 尚把沥中山,必无千日醉。 与赵莒茶宴 【唐】钱起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茶诗 【唐】郑愚 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 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 惟忧碧粉散,尝见绿花生。 峡中尝茶 【唐】郑谷 蔟蔟新英。 3.关于赞美三龙山的诗句走进益阳益阳历史悠久,人文环境优美,是一座令人神往的文化古城。 主要的益阳旅游景点——创办于440年前的龙洲书院,是古代湖南四大书院之一;会龙山上与白鹿寺遥相映衬的栖霞寺系东晋古刹,相传是明代建文帝避难的地方;坐落在资江大桥南端的裴公亭,是唐代宰相裴休攻读诗书的故地;桃花江畔清幽静美的凤凰山,传说是当年楚国三闾大夫屈原流放时行吟垂钓,写作《天问》的地方。益阳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的奇山异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名人俊杰。 从唐代诗僧齐己,清代两江总督陶澍到近代华侨教育家张国基,从革命先烈熊亨瀚、夏曦到被人们誉为“三周一叶”的现代文化名人周扬、周立波、周谷城和叶紫;他们都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益阳的山美、水美、人更美。 早在30年代,一首“桃花江、美人窝”的歌曲就传遍了东南亚。 益阳文化历史旅游资源众多,市境内列入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42处,1949年以来先后发掘文化遗址23处,古墓500余座,出土历代陶器、玉器、木器、铁器、铜剑、帛画、漆器、玻璃器皿等文物3000余件。 益阳市主要文化历史旅游景观有益阳市的裴公亭、栖霞寺、白鹿寺。古城益阳有十景:关濑惊湍、志溪帆落、会龙栖霞、裴亭云树、白鹿晚钟、庆州唱晚、西湾春望、碧津蛲渡、甘垒夜月、十州分涨。 其中许多是有关三国的遗址,著名的有关云长单刀赴会前磨刀砺器的“磨刀亭”,鲁肃为拒关云长而筑的“鲁肃堤”,关羽、鲁肃谈判所在地临江亭等。 4.望洞庭古诗望洞庭 唐代: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 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 遥望美丽洞庭的湖光山色。真的令人浮想联翩。 那翠绿的君山,真像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青螺。 扩展资料: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 第二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第三、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 此句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还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望洞庭。 5.三湘四水是指三湘四水 湖南位于洞庭湖之南,故称湖南。自古盛产湘莲,唐诗中有“秋风万里芙蓉国”之句 ,故又有“芙蓉国”之称。又因湘江贯穿全境,也简称“湘”,**曾写下“芙蓉国里 尽朝晖”的名句。三湘四水,物华天宝,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喻;热土潇湘,人杰 地灵、英雄辈出,不负“惟楚有才、于斯为甚”的盛名。 “三湘四水”一词对中国人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无论是媒体还是人们在日常交流中都 爱用“三湘四水”来代指湖南。不过对“三湘四水”一词也有很多种提法与解释,“三湘 四水”中的“四水”是指湘江、资江、沅江、澧水四条河流,这基本取得了共识。但对“ 三湘”一词的理解却各有不同。 据考证,“潇湘”一词始于汉代。《山海经·中山径》言湘水“帝之二女居之,是常 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到唐代中期,“潇湘”不单意指湘水,而是被诗人 们衍化为地域名称。而自宋代以来,人们就多以“三湘”代指湖南。究竟何为“三湘”, 一般有下面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指:湘水发源与漓水合流后称漓湘,中游与潇水合流后称潇湘,下游与蒸水合 流后称蒸湘,故名“三湘”。 一种说法是指:湘乡为下湘,湘潭为中湘,湘阴为上湘,合称“三湘”。 一种说法是指:用作湘北、湘西、湘南三地区的总称,泛指湖南全省。 但是以上三种说法各有缺陷,似乎都无法基本概括湖南全省。据《水经注》称:“湘 水出零陵始安县阳海山”。广西北部地区,在汉代属零陵郡管辖,始安县即现在广西的兴 安县。阳海山现称阳朔山,阳朔山立有一块“湘漓分派”大石碑,湘水向东北流去,漓水 向西北流去,这是湘漓二水的分水岭,人们通称“漓湘”。湘水蜿蜒流入湖南零陵,与发 源于九疑山的潇水汇合后向北奔流,这一段为湘水中游,称“潇湘”。潇湘二水滚滚流到 衡阳,与蒸水合流,为湘水的下游,称蒸湘。从而将“漓湘”、“潇湘”、“蒸湘”统称 “三湘”。这里暂且不论漓水并未流入湖南境内,但这种说法的明显缺陷是没有涵盖湘西 北大片土地。第二种说法将湘潭、湘乡、湘阴,合称三湘。但湘潭、湘乡、湘阴分布在湘 北、湘中,也无法概括湖南全省。第三种说法将“三湘”用作湘北、湘西、湘南三地区的 总称。虽然这种说法比前两种说法涵盖的地域范围要广,但又把湘中、湘东遗漏了,因此 也不能概括湖南全省。 不过还有一种笔者比较赞同而又少见的说法,那就是用“三湘”作为“潇湘”、“蒸 湘”、“沅湘”的简称。众所周知“沅水”是湖南最长的河流,流经湘西,注入湘东,而 湘水流经长沙、湘阴后与沅水汇合,可以说是湘水的下游,称“沅湘”也是无可非议的。 屈原在投江前作的《怀沙》里说:“浩浩沅湘,分流汨兮。修路幽蔽,道远忽兮。”在《 离骚》里也说:“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唐代戴叔伦也有“沅湘流不尽,屈 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的诗句流传在世。由此可见在古时就已有“沅湘 ”之称。而漓水并未流入湖南境内,将“潇湘、蒸湘、漓湘”用来代指湖南似乎很不妥当 。而用“潇湘”“蒸湘”“沅湘”合称“三湘”,就基本涵盖了整个湖南,也比较全面地 体现了湖南的地理特征。 总之“三湘四水”均为泛指,只是人们说话时常有的数字化倾向。 6.古诗大全咏柳那两句是用了修词手法运用比喻、比拟、设问等修辞手法 《咏柳》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益阳市桃江县牛田镇中心小学 胡莉苹 《咏柳》构思精巧,意境深远,读来十分耐人寻味.全诗没有出现一个柳字,却处处不离写柳;但又不完全执着于写柳,而能从更深处开掘,翻出一层新意,赞美春天给万物带来蓬勃生机,抒发了诗人欢乐的心情. 诗是借助于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这首诗是怎样刻画形象的呢?诗人交错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头一句用了一个借喻来描绘杨柳的整体形象.刚刚绽出的嫩叶,泛着绿光,远远看去,不是像一树绿色的玉石吗?“妆成”本来用于写人的动作,特别指女子的打扮.用在这里就使柳树具有拟人化的色彩,把柳树写成了一个缀满珠玉的少女了.第二句写柳枝,又用了一个比喻,把万千柔条比作纷披下垂的丝带.两句合起来,简直把柳树写成风姿绰约的美人了.第三句写叶,没有正面去描绘叶的状态,而故意设问:“不知细叶谁裁出”,引发读者自己去吟味,下面生出一层新意来.柳叶尖尖,说是“裁出”来的,好像一律是人工的制作,共纤巧整齐之态,宛然可见.最后一句是对上面设问的回答,又用了一个比喻,这个比喻的背后又暗含着比拟.说春风像剪刀,那一定是“春天”这个巧匠手执利剪精心地把柳叶剪得那美了.春天和春风本是看不见的东西,现在诗人使之形象化了,成了具有意志能催化万物的力量.诗人把读者领进了一个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境界了. 诗人就是这样巧妙地运用比喻、比拟、设问等修辞手法创造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