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汉语诗词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 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2.古汉语,古诗词中的象征有哪些古代诗歌中一些常见的意象主要有 1、树木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 竹:气节 积极向上 柳:送别 留恋 伤感 春天的美好 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松柏:坚挺 傲岸 坚强 生命力 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2、花草类: 花开:希望 青春 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桃花:象征美人 兰:高洁 牡丹:富贵 美好 草: 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菊:隐逸 高洁 脱俗 菊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梅:傲雪 坚强 不屈不挠 逆境 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 3、动物类 猿猴:哀伤 凄厉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鸿鸽::理想 追求 鱼:自由 惬意 鹰: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 田园生活 (瘦)马: 奔腾 追求 漂泊 乌鸦:小人 俗客庸夫 哀伤 沙鸥:飘零 伤感 鸟:象征自由 莼[chún]羹鲈脍:指家乡风味.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双鲤: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 庄周梦蝶:语出自《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蝴)蝶与?胡(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 3.《实用附录作者: 今天我来讲怎样学习古代汉语,这个问题分以下五方面来谈: 一、历史观点的树立; 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 三、词汇学习的重要性; 四、语法的学习; 五、学习的具体措施。 一、历史观点的树立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发展的,它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变化,但同时它也不可能变化得很大,因为它一方面有发展,一方面还有它的稳固性。因为有继承,所以几千年前的汉语和现代汉语有许多共同处,这是继承的一方面,但它也有发展的一方面,这就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因此,我们学习汉语首先须树立历史观点,知道它有相同,有不同,有继承,有发展,这对我们学习汉语是有很大好处的。 现在就词汇方面来谈,词汇方面也是有继承有发展的。 那末我们对语言的发展要注意什么问题呢?如果是很大的不同,容易发现,也容易知道它不同。 古代没有的东西,现在有的,语言的表现就不同。 如现代的飞机、拖拉机以及各种科学和工具,都是古代所没有的,当然它就不同;还有些东西是古代有现在没有的,因为古代有许多风俗习惯和工具,都是现在所没有的,所以不可能在现代汉语中找出从前古老的词汇来,这种大不相同的地方,大家都容易注意到。 但是,有些并不是大不相同,而是大同小异,古代的和现代的看起来好象是一样的,可是真正仔细考察起来,却并不一样。 为什么呢?因为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来的,两者不可能有很大不同。刚才说的很大的不同,只是小部分不同,大部分都是大同小异的。 因为从古代来是有继承的一面,但由于时代的不同,它也有发展的一面,所以我们学习古代汉语,特别要注意又同又不同、大同小异的地方。 现在举例来说:“睡”字不但现代有,古代也有,古书上的“睡”字似乎也好懂,也没有问题。 可是仔细一看,却并不完全一样。“睡”字在汉代以前,是坐着打瞌睡的意思,和躺在床上睡觉的意思不同。 《战国策•秦车》中说: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不止。 ”他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苏秦一面读书,一面想打瞌睡,于是他用锥子刺他的大腿,他就醒了。 这个“睡”就是打瞌睡的意思。因为读书是坐着的,他并不想睡觉,而只是因为感到困乏想打瞌睡,所以用锥子刺他的大腿。 如果说他读书时想睡觉,那岂不说他太不用功了。又如,《史记•商君列传》:“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这句话是说卫鞅和秦孝公谈话,秦孝公不爱听他的,所以说孝公时时打瞌睡。这个“睡”字如解作睡觉就不对了。 因为他们尽管是君臣关系,秦孝公也决不会如此不礼貌,竟躺在床上睡起觉来了。所以,每一个词的意义都有它的时代性,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换了时代后,我们就不能以老的意义去看它了。 例如唐朝杜甫的《彭衙行》中有一句话:“众雏烂漫睡,唤起沾盘餐。”是说小孩们随着大人逃难,到了一个地方后,孩子们困极了,倒在床上睡得很香。 如以汉朝以前的意思来讲,说孩子们打瞌睡,那就不通了,因为要说小孩们打瞌睡,就不能睡得那么香。 池塘的“塘”字在唐朝以前的一般意思也和现代的很不一样。 原来的“塘”字,是指在河旁边防水的堤而言,唐诗崔灏《长干行》中有“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之句,句中的横塘是地名,一定是在堤的旁边,她决不会住在池塘里。又如谢灵运的《登池上楼》中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之句,这里的“塘”就是堤的意思。 说春草生在堤上是可以的,决不能说它生在池塘里。 总之,“塘”字在唐朝时的意义和现在的意思不一样。 又如,“恨”字在汉朝以前,一般的不讲作仇恨的意思,只当遗憾的意思讲。在古代,恨和撼是同义词。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这句话是说,刘备在世时,常谈到汉桓帝、灵帝时宠信宦官的事,感到悲痛与遗憾。 这里的“痛恨”,不能用现在的“痛恨”来解释,因为桓帝、灵帝都是汉朝的皇帝,诸葛亮怎能痛恨皇帝、骂皇帝呢。 书信的“信”字。 在汉朝以前,写信不说写信,说“作书”或“修书”。当时“信”就叫“书”,带信的人才叫“信”,如带信的使臣叫“信使”,所以在古代,“信”和“书”的意义不同。 《世说新语•雅量》中“谢公与人围棊,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是说谢安正与人下围棋时,他的侄子谢玄从从淮上派人来了,谢安看信后默默无言。 这里面有书有信,“信至”的“信”和“看书”的“书”的意思不一样。 “仅”字在唐朝时和现在的意义不但不一样,且相反。 现在的“仅仅”是极言其少,而在唐时,则极言其多,有“差不多达到”的意思。杜甫在《泊岳阳城下》中说:“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 ”他说当时的山城差不多达到一百层,是很高的意思,不能拿现在的说法,说它仅仅一百层,这样就不通了。 韩愈在《张中丞传》中说:“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 就是说他在安禄山造反镇守睢阳时,守城的士兵差不多达到一万人,他都认识他们并能叫出他们的名字,这是很了不起的。 如以现代的解决,说仅仅一万人那就不对了。 从词的意义的变化,可以看出历史观点的重。 4.古汉语诗词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5.我要学习古汉语如果读《史记》能勉强顺下来,说明还是有一定的古文功底,不过,类似《史记》、《古文观止》还有像王力编写的各类古汉语书籍,读时间久了,可能会产生视觉疲惫、心理疲惫,容易把“欲加强古文修养”的初衷热情降温,甚至放弃——毕竟古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晦涩枯燥的。 我的方法是建议你多读些唐诗宋词,唐诗宋词不仅仅是诗词,它们也是古汉语的一种,而且,短短的一首诗词,不仅在字词、文法的运用上高度概括了古汉语的相关知识,而且大多数的诗词还包含了许多典故,往往从一首诗词的阅读中,可以学到方方面面的知识。 《史记》、《左传》等史书中的文章,尽管篇幅不长,但一篇文章所述内容有限,往往就事论事;诗词篇幅短小(如五绝仅20字,七律56字,词按照词牌的不同字数也各不同,但最长调的[莺啼序]也不过240字,一般我们熟悉的词牌都在100字以内),却可以延伸至许多方面。当然如果诗词和其他形式的文体结合起来阅读学习可能会更好。 另外,诗词较传记等古文形式读之易上口,而且像描写羁旅思乡、爱情友情、离愁别绪等等的篇章,还极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样就避免了学习古汉语时的枯燥与乏味。 建议你找些带有鉴赏性质的诗词书籍,如《唐宋词鉴赏辞典》等,都是大家学者作的注释,叶嘉莹、沈祖棻等,相信能对你古汉语的修养有所提高。 6.古代诗词中文成一词的起源是什么据《汉书》卷二十五上 《郊祀志上》载,方士少翁自称能招 亡灵,使汉武帝隔一帷幕,隐约可见已故之李夫人,汉武帝封其为文成 将军。 后为武帝所杀,故为掩饰,言其食马肝而死,见《史记》卷二十八 《封禅书》。后人用“文成”喻指方士。 唐•杨衡《赠罗浮易炼师》:“默书绛 符遍,晦步斗文成。”唐•白居易《新乐府•海漫漫》:“徐福文成多诳诞, 元太一虚祈祷。” 唐•温庭筠《马嵬驿》:“甘泉不复重相见,谁道文成 是故侯。”清•赵翼《连日大僚多暴亡相传为失奥援惧株累也口语无稽 书以一笑》:“铃阁俄闻蒿里声,马肝共说食文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