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武进唐诗

1.《“胡灐,字源洁,武进人”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爱问知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胡灐,字源洁,武进人。生而发白,弥月乃黑。

建文二年举进士,授兵科给事中。永乐元年迁户科都给事中。

(永乐)五年遣灐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 灐以故在外最久,至十四年乃还。

母丧乞归,不许,擢礼部左侍郎。十七年复出巡江浙、湖、湘诸府。

二十一年还朝,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灐至,急起召入。

灐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仁宗即位,召为行在礼部侍郎。

灐陈十事,力言建都北京非便,请还南都,省南北转运供亿之烦。 帝皆嘉纳。

宣宗即位,仍迁礼部左侍郎。明年来朝,乃留行在礼部,寻进尚书。

汉王反,与杨荣等赞亲征。事平,赉予甚厚。

明年赐第长安右门外,给阍者二人,赐银章四。生辰,赐宴其第。

四年命兼理詹事府事。六年,张本卒,又兼领行在户部。

时国用渐广,灐虑度支不足,蠲租诏下,辄沮格。 帝尝切戒之,然眷遇不少替。

尝曲宴灐及杨士奇、夏原吉、蹇义,曰:“海内无虞,卿等四人力也。”英宗即位,诏节冗费。

灐因奏减上供物,及汰法王以下番僧四五百人,浮费大省。正统五年,山西灾,诏行宽恤,既而有采买物料之命。

灐上疏言诏旨宜信。 又言军旗营求差遣,因而扰民,宜罢之。

皆报可。行在礼部印失,诏弗问,命改铸。

已,又失,被劾下狱。未几,印获,复职。

九年,年七十,乞致仕,不许。英宗北狩,群臣聚哭于朝,有议南迁者。

灐曰:“文皇定陵寝于此,示子孙以不拔之计也。”与侍郎于谦合,中外始有固志。

灐历事六朝垂六十年中外称耆德及归有三弟年皆七十余须眉皓白,燕聚一堂,因名之曰寿恺。又七年始卒,年八十九。

赠太保,谥忠安。灐节俭宽厚,喜怒不形于色,能以身下人。

在礼部久,表贺祥瑞。人因谓其性善承迎。

南城人龚谦多妖术,灐荐为天文生,又荐道士仰弥高晓阴阳兵法,使守边,时颇讥之。 (选自《明史·列传》,有删改)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生而发白,弥月乃黑 弥:满B.驰谒帝于宣府 谒:拜见C.蠲租诏下,辄沮格 沮格:沮丧 D.赉予甚厚 赉:赏赐10.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皇帝对胡灐信任、器重的一组是①灐上疏言诏旨宜信 ②闻灐至,急起召人 ③力言建都北京非便,请还南都 ④帝皆嘉纳 ⑤山西灾,诏行宽恤 ⑥帝尝切戒之,然眷遇不少替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④⑥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胡灐有较丰富的游历经历。

在寻访仙人张邋遢的时候,得以遍行天下州郡乡邑,暗中查访建文帝的下落。B.胡灐对皇帝的英明之举非常支持。

英宗刚刚登基时,下诏要求节省开支。胡淡于是上奏请求减免进贡之物,并且减掉僧侣四五百人,省了很多费用。

C.胡灐本人严于律己,很受皇帝的常识,他提出在北京建都不合适,请求减少上贡之物的建议都被皇上采纳了。 D.胡灐曾因推荐擅长妖术的龚谦做了天文生一职和推荐通晓阴阳兵法的道士仰弥高镇守边疆,被当时人耻笑。

1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 母丧乞归,不许,擢礼部左侍郎。

(3分)(2) 帝尝切戒之,然眷遇不少替。(3分)(3)又言军旗营求差遣,因而扰民,宜罢之。

(3分)13.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限6处)灐历事六朝垂六十年中外称耆德及归有三弟年皆七十余须眉皓白,燕聚一堂,因名之曰寿恺。

2.苏轼对常州的诗词

苏东坡,北宋杰出的文学大家,一代文坛盟主。

他于文学、艺术、医学、经学,以及诗、词、散文、书法、绘画创作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 就是这样一位文化巨人,他的一生与我们江苏常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特别是他本是四川眉山人,他却选择了常州作为他的终老之地。常州成了苏东坡的第二故乡。

有人认为苏东坡获赦北归以后,选择常州宜兴(宜兴旧属常州)作为他的卜居地,纯属一种偶然性的无奈之举。其实,纵观苏东坡的一生,从他的诗、词、文、札记、奏章等来看,此举决非偶然。

它是苏东坡衡量再三后的选择。 为什么苏东坡与常州宜兴会有这么深厚的感情呢?他为什么会选择常州宜兴作为他的卜居之地呢? 一、鸡黍之约 苏东坡与常州宜兴的缘分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仁宗嘉佑二年 (1057年)。

那年苏东坡进京赶考,进士及第。在一次同年们聚会上,与他同桌的是常州府宜兴县的蒋颍叔(之奇)、单锡以及武进县的胡宗夫等。

苏东坡从蒋之奇、单锡、胡宗夫的介绍中,了解到了江南的秀丽风光。他被江南的秀情风景迷住了。

在酣酒中定下了卜居常州宜兴的“鸡黍之约”。然而,由于年少气盛,苏东坡自认为自己还没有施展抱负,故当时只是一时的兴致所至,并没有非常认真,这可以从苏东坡与蒋之奇的唱和之诗中看出: 月明惊鹊未安枝,一棹飘然影自随。

江上秋风无限好,枕中春梦不多时。 琼林花草闻前语,?画溪山指后期。

岂敢便为鸡黍约,玉堂金殿要论思。 后来,苏东坡又先后结识了常州的钱公辅、钱济明(世雄)父子、胡仁修、报恩寺长老和宜兴的滕元发(达道)、邵民瞻、蒋公裕等老友。

这些同窗好友都与他成了莫逆之交。在他以后的宦海生涯中,尤其是在他遭到贬斥的流放生活中,这些好友给予了他无私的关心。

友情、亲情的温暖与关怀,是苏东坡钟情于常州宜兴的源头。 二、风光无限好 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他于熙宁六月岁末到熙宁七年五月奉命 赴常润一带赈灾,在常州一带滞留半年左右。

完成赈灾任务后,他应好友蒋之奇、单锡等的邀请,在宜兴小住,在他们的陪同下,游览了芙蓉山水、?画溪明、古洞奇穴、玉潭凝碧等名胜。苏东坡流连于群山苍翠、溪水明澈、藤花掩映、杏柳错综的美景之中,就仿佛置身于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优美淳朴的田园风光中。

十分崇拜陶渊明的苏东坡依稀感到了阳羡(宜兴的别称)正是他将来躬耕退隐的归宿。 苏东坡在常润赈灾时,曾写过五首怀念杭州太守陈襄的诗。

其中第五首是: 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头米胜珠。 卖剑买牛吾欲老,杀鸡为黍子来无。

地偏不信容高盖,俗俭真堪著腐儒。 莫怪江南苦留滞,经营身计一生还。

惠泉山下濡湿的泥土,阳羡溪头晶莹的大米,江南地方简朴淳厚的民风,深深地吸引了苏东坡,使他闪起了归老于此的念头。 熙宁七年五月苏东坡好友钱公辅在常州逝世,苏东坡前去吊丧,并作《哀词》,发出了“吾行四方而无归兮,逝将此焉止息”、“独徘徊而不去兮,眷此邦多君子”的感慨。

这说明了苏东坡后来选择常州作为他的归隐之地,并非偶然,他对常州这方土地是早有所钟情的。 就在这年,苏东坡委托宜兴好友在宜兴买田,准备将来在此归隐。

三、求住常州 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五年。直到元丰七年才得到赦 免。

政治上的坎坷沉沦使他退隐田园、躬耕自给的愿望更加强烈。常州美丽富饶的土地、温和湿润的气候和莫逆之交的朋友让他留恋不已,他决定请求朝廷让他留在常州居住。

他两次乞求朝廷准予他在常州居住。他在《乞常州居住表》中写道:“……而赀用罄竭,无以出陆,又汝州别无田业可以为生。

犬马之忧,饥寒为急。……臣有薄田在常州宜兴县,粗给饘粥,欲望圣慈,特许于常州居住。”

当他得知朝廷准予他常州居住时,他喜极而泣,为如愿以偿而歌:“归去来兮,清溪无底,上有千仞嵯峨;画楼东畔,天远夕阳多。” 元丰八年五月二十二日苏东坡率全家抵达常州贬所。

几经周折,苏东坡终于回到了这片朝思暮想的土地。他游遍了常州城景。

在太平寺和报恩寺等都留下了他的诗:“六花?葡林间佛,九节菖蒲石上仙;何似东坡铁拄杖,一时惊散野狐禅。”“碧玉碗盛红玛瑙,井华水养石菖蒲。

也知法供无穷尽,试问禅师得饱无。” 几天后,苏东坡携全家定居宜兴的田庄。

置身于江南农家风光,苏东坡由衷地发出了感慨:“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来往一虚舟,聊从物外游。

有书仍懒著,且漫歌归去。筋力不辞诗,要须风雨时。”

这时苏东坡完全过着理想的生活,没有政治,没有公文,没有吃不饱饭的后顾之忧。他完完全全地放松着自己,从从容容地享受着江南秀丽的风光。

但命运总不让苏东坡有块宁静的土地。这时政局起了极大的变化,朝廷又起用苏东坡,并委以重任。

喜忧参半的他只得告别了他刚刚建好的家园,启程赴任去了。 四、常州了缘 元佑八年,一直保护苏东坡的高太后去世了。

灾祸接连降到 苏东坡身上。他连连被贬,从定州到英州,再到惠州,又从惠州被贬到海南岛的儋州。

直到元符三年,苏东坡等元佑大臣被大赦。朝廷给了他一个虚职,允许他在外州任便居住。

这样,苏。

3.这古诗意思

黄仲则原韵《绮怀》十六首之十五

几回花下坐吹箫,

银汉红墙入望遥。

似此星辰非昨夜,

为谁风露立中宵。

缠绵思尽抽残茧,

宛转心伤剥后蕉。

三五年时三五月,

可怜杯酒不曾消。

注:

1、黄仲则(1749--1783),名景仁,字汉镛,自号鹿菲子,江苏武进(常州)人,自称黄庭坚后裔。四岁丧父,家贫力学。十六岁参加常州府童子试获第一名秀才。然“生于盛世运偏消”,时乖命蹇,落拓平生,年仅三十五岁就贫病以终。

2、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几回,多回,多次。银汉红墙入望遥,是说表妹家的红墙象银河一样的遥远。

3、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今夜,相同的星辰已不是过去的情形,我还为谁在等待到深夜呢?李商隐句:“羡尔女牛逢隔岁,为谁风露立多时。”

4、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情思如抽尽的残茧;伤痛如剥后的蕉心。

5、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这十五的夜啊,总使我想起十五年前,可怜这杯酒不能排解愁绪。

4.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

思乡诗

巴南舟中夜书事

岑参

渡口欲黄昏,归人争渡喧。

近钟清野寺,远火点江村。

见雁思乡信,闻猿积泪痕。

孤舟万里夜,秋月不堪论!

谪岭南道中作

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

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李颀

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

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

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

枯桑老柏寒飕飀,九雏鸣凤乱啾啾。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

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春残

李清照

春残何事苦思乡,病里梳头恨最长。

梁燕语多终日在,蔷薇风细一帘香。

写意

李商隐

燕雁迢迢隔上林,高秋望断正长吟。

人间路有潼江险,天外山惟玉垒深。

日向花间留返照,云从城上结层阴。

三年已制思乡泪,更入新年恐不禁。

送武进韦明府

钱起

理邑想无事,鸣琴不下堂。

井田通楚越,津市半渔商。

卢橘垂残雨,红莲拆早霜。

送君催白首,临水独思乡。

蒲津河亭

唐彦谦

宿雨清秋霁景澄,广亭高树向晨兴。

烟横博望乘槎水,日上文王避雨陵。

孤棹夷犹期独往,曲栏愁绝每长凭。

思乡怀古多伤别,况此哀吟意不胜。

桃源行

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值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更问神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雨夜

张咏

帘幕萧萧竹院深,客怀孤寂伴灯吟。

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

出关路

白居易

山川函谷路,尘土游子颜。

萧条去国意,秋风生故关

5.《先妣事略清

作者:先妣事略 [清]张惠言先妣姓姜氏,考讳本维,武进县学增维广生。

其先世居镇江丹阳之滕村,迁武进者四世矣。先妣年十九,归我府君。

十年,凡生两男两女,殇其二,惟姊观书及惠言在;而府君卒,卒后四月,遗腹生诩。 是时先妣年二十九,姊八岁,惠言四岁矣。

府君少孤.兄弟三人,资教授以养先祖母。先祖母卒,各异财,世父别赁屋居城中。

府君既卒,家无一夕储。世父曰:“悟弟不幸以殁,两儿未成立,是我责也。”

然世父亦贫,省啬口食,常以岁时减分钱米,而先妣与姊作女工以给焉。 惠言年九岁,世父命就城中与兄学,逾月时乃一省归。

一日暮归,无以为夕飨,各不食而寝。迟明,惠言饿不能起,先妣曰:“儿不惯饿惫耶?吾与而姊而弟时时如此也。”

惠言泣,先妣亦泣。时有从姊乞一钱,买糕啖惠言。

比日昳,乃贳贷得米,为粥而食。惠言依世父居,读书四年,反,先妣命授翊书。

先妣与姊课针黹,常数线为节,每晨起,尽三十线,然后作炊。夜则燃一灯,先妣与姊相对坐,惠言兄弟持书倚其侧,针声与读声相和也。

漏四下,惠言姊弟各寝,先妣乃就寝。 先妣逮事白太孺人五年,尝得白太孺人欢,于先后委宛备至,于人无所忤。

又善教诲人,与之居者,皆悦而化。姊适同邑董氏,其姑钱太君,与先妣尤相得,虚其室假先妣居,先妣由是徙居城中。

每岁时过故居,里中诸母争要请,致殷勤,惟恐速去。及先妣卒,内外长幼无不失声,及姻亲之臧获皆为流涕。

呜呼!先妣自府君卒,三十年更困苦惨酷,其可言者止此,什伯于此者,不可得而言也。 尝忆惠言五岁时,先批日夜哭泣,数十日,忽蒙被昼卧,惠言戏床下,以为母倦哭而寝也。

须臾族母至,乃知引带自经,幸而得苏。而先妣疾,惠言在京师,闻状驰归,已不及五十一日。

呜呼!天降罚于惠言,独使之无父无母耶?而于先妣何其酷也!(选自《清代散文名篇集粹五百六十篇》)注:①映(die):午后日偏斜。 ②课:规定时间和数额工作。

黹(zhY):做针线,刺绣。③先后:兄弟之妻互相的称谓,犹“妯娌”。

④臧获:奴仆。⑤伯:十倍百倍。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凡生两男两女 凡:大概 B.资教授以养先祖母 资:凭借C.堕中诸母争要请,致殷勤 致:表达 D.每岁时过故居 过:拜访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A.而府君卒 拔剑撞而破之D.常以岁时减分钱米 以勇气闻于诸侯C.逾月时乃一省归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D.而于先妣何其酷也 其闻道也亦先乎告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张惠言很早就失去了父亲,母亲抚养他们姐弟三人,艰难度日,生活极端困苦,但是母亲还坚持让惠言读书。 D.母亲在张惠言读书时给以很大的帮助,她是一个从不向困难低头的人,总是以勤劳的姿态坚韧地生活着。

C.张惠言眼中的母亲是极其勤劳的,母亲和姐姐在规定的时间和数额做针线活,常常做到很晚才会休息,从不间断。 D.文中的母亲在贫困线上挣扎,含辛茹苦地抚育儿子,教子有道,处家有方,与人为善,是一位勤劳贤惠的普通女性。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世父曰:“吾弟不幸以殁,两儿未成立,是我责也。

”(5分)译文: (2)与先妣尤相得,虚其室假先妣居,先妣由是徙居城中。(5分)译文:。

6.黄景仁的全部诗

黄景仁的诗:

1、《别老母》

搴帏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2、《癸巳除夕偶成》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3、《感旧》

遮莫临行念我频,竹枝留涴泪痕新。多缘刺史无坚约,岂视萧郎作路人。望里彩云疑由由,愁边春水故粼粼。珊瑚百尺珠千斛,难换罗敷未嫁身。

4、《新安滩》

一滩复一滩,一滩高十丈。三百六十滩,新安在天上。

黄景仁简介:

(1749--1783) 清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江苏武进人。 早岁家贫,奔走四方,以谋生计。后授县丞,未补官而卒。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所著有《两当轩全集》。

7.表达爱家乡的古诗有哪些

1. 《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2. 《回乡偶书》之一 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 《回乡偶书》之二 唐 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

唯有庭前镜湖水,春风不减旧时波 。

4.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5. 《月夜亿舍弟 》 唐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雁一秋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

6. 《萤 火》唐 杜甫

幸因腐草出,敢近太阳飞。未足临书卷,时能点客衣。

随风隔幔小,戴雨望林微。十月清霜重,飘零何处规。

7. 《夜上受降城闻笛》唐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8. 《泊船瓜洲》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中间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9. 《次北固山下》唐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0. 《秋 思》唐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8.别老母古诗的读音

《bié lǎo mǔ 》qīng dài huáng jǐng rén

《别老母》清代 黄景仁

qiān wéi bài mǔ hé liáng qù ,bái fā chóu kàn lèi yǎn kū 。

搴 帷 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cǎn cǎn chái mén fēng xuě yè ,cǐ shí yǒu zǐ bú rú wú 。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释义:把帷帐撩起,因为要去河梁谋生故依依不舍要向年迈的母亲辞别,看到白发苍苍的老母不由泪下不仃,眼泪也流干了。

在这风雪之夜不能孝敬与母亲团聚,从而开了这凄惨的分离的柴门远去,养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没有啊。

扩展资料:

赏析:

我们的诗人在这首诗中,把一个即将离别的儿子与母亲将要分别时的那种情形,描绘的绘声绘色,这首诗的第一句,便交代了儿子由于为了生计,他要到河梁去谋生,于是才写到,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我马上就要去到河梁谋生,于是向自己的老母亲告别,看到白发苍苍的老母亲,眼泪便流了下来,眼泪都快要流干了。

这首诗的开篇便是以一种非常悲痛的神情,讲述了儿子是由于什么样需要离开自己的老母亲,在这里诗人为了衬托出老母亲的形象,于是写到她白发苍苍,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母亲。因此,做为儿子他落下泪,而且眼泪都快要哭干了。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