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答案】【小题1】①情景交融。 “云淡淡雨潇潇”应和“愁”字,“暮暮复朝朝” 既写出阴云密雨时间之长,更体现了抒情主人公难耐的心绪,表达出对心上人的强烈思念之情。②想象(虚实结合)。 作者遥想请人,推想她别后容态变化,想必陷入离别痛苦中的他,独居无侣,无心梳妆,“眉峰翠减”;而且随着无休止的思念,定会容衰体瘦,“腕玉香销”。 诗人从对方着笔,寄托自己的无穷思念。 ③比喻。把眉比为山峰,无心梳妆,如山峰“翠减”,腕如美玉。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心上人的美好和对自己的强烈思念之情。④叠词连用。 “淡淡”写阴霾的天色,“潇潇”状雨脚淅淅沥沥绵密不歇;“暮暮”“朝朝”一天又一天,写阴云密雨时间之长;叠字的连用,烘托渲染了阴郁沉闷、迷蒙伤感的气氛。 (评分标准:手法1分,联系诗句分析1分,情感1分。) 【小题2】作者相思心切,既得萱草,也不能解忧,加倍突出忧思的绵绵无尽,难排难解。(1分)“修竹”引自杜甫诗句,只见“ 修竹 ”而不见美人,自然会触目伤怀。 (1分)“芭蕉”,更是助愁添恨的景物。” (1分)在寂寞的相思中,这三个意象 ,一句一景,却不是简单的罗列,无不关合着忧思,添愁加恨,更加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心上人的无尽思念。 (1分)【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这是一首写思人念远,孤寂无聊的小词。 起两句十二个字,连用四叠字:云淡淡,知是疏云;雨潇潇,应是小雨,如李清照《蝶恋花》词:“潇潇微雨闻孤馆”,而非“风雨潇潇”(《诗·郑风·风雨》的“暴疾”(朱熹《诗集传》)的急风骤雨。 淡云无语,细雨有声,这淅淅沥沥的声音,暮暮朝朝一直传入人的耳畔,怎能不使人生愁,故开篇的一个字即云“愁”。 叠字的连用,又加强了烘托气氛,渲染环境,状物抒情的作用,“别来应是”,语气十分肯定。 由于是知己,心心相印,我既为你生愁,你对我必然如此。“眉峰”,源于“(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西京杂记》)。 后言女子眉之美好。康伯可《满庭芳》“梳妆懒,脂轻粉薄,约略淡眉峰。 ”又,眉峰犹眉山。韩偓《生查子》词:“绣被拥娇寒,眉山正愁绝”。 “翠减”,是因为古代女子用黛画眉,黛色青黑。欧阳修《踏莎行》:“蓦然旧事心上来,无言敛皱眉山翠”。 “腕玉”即玉腕的倒置。秦观《满庭芳》:“玉腕不胜金斗”。 三四两句总写人的无心打扮,懒于梳理。 古云:“女为悦己者容”。 《诗·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西厢记》里的崔莺莺说得最明白:“有甚么心情将花儿、靥儿打扮的娇娇滴滴的媚。” 这是男方设想对方“别来应是”如此,由于“心已驰神到彼”,故“诗从对面来”。柳永的“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八声甘州》)便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试题分析:“一丛萱草”的本意是说:相思情切,即得萱草,也不能忘忧,暗含有刘敞(原父)诗意:“种萱不种兰,自谓可忘忧;绿叶何萋萋,春愁更茫茫”。 “儿竿修竹”,取意杜甫《佳人》诗:“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诗中的“佳人”有高节的情操,故与“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刘禹锡《酬元九侍御赠壁州鞭长句》)的竹并列。这句赞对方的品德。 最后以缠绵不尽的相思作结:“数叶芭蕉。”芭蕉在诗词中一向是愁的象征。 唐人张说《戏草树》诗:“戏问芭蕉叶,何愁心不开。”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煜《长相思》词:“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萱草,修竹,芭蕉,或许“小轩独坐”目之所见,但均有蕴意。 三句皆缀以数目字,联系开头的四叠字,尤觉意韵悠远,辞情并茂。 顾景芳谓小令应“风情神韵正自悠长,作者须有一唱三叹之致。 淡而艳,浅而深,近而远,方是胜场”(田同之《西圃词说》)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7分)菩萨蛮 周邦彦银河①拟人手法。作者说上天憎恨梅花滥开(开得茂盛),所以下起大雪封住梅花树枝,实则写出了春寒料峭(强调寒冷亦可),衬托出远在异地漂泊之人的凄寒苦楚。 或是:借景抒情(以景写情)。作者描写了梅花绽放之际,天降大雪。 天气越发寒冷袭人,让远在异地之人倍感凄寒苦楚。 2。 上阙从游子的角度,表达了自己在外漂泊的孤寂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下阙想象从家人的角度来写,你卷帘既见院里雪下之梅,当知江上寒中之我,你我心照可矣。 表达了相思之苦。(意思接近即可)1。 试题分析:“天憎梅浪发。 故下封枝雪”。 上天都憎恨梅花,开得太多太盛,用大雪封盖梅的枝头。溧水在下雪,为什么要下雪呢?理由很奇怪:老天讨厌梅花开得太多了,下雪把梅花树枝封起来。 诗人运用了拟人手法。这样的童言童语,这样的幽默搞笑,美成词中少见。 诸位,看到不?这就是爱情滋润下的丰富的想象力。 借景抒情,天气越发寒冷袭人,让远在异地之人倍感凄寒苦楚。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试题分析:上片后两句转移阵地,写的是美成的那个“她”的事儿。 “她”在干什么呢?简单,傍晚在江边数船玩儿(估计小学没有学好)。这使我想起了温庭筠的“过尽千帆皆不是”来,甚至觉得,本词的“何处是归舟。 夕阳江上楼”其实就是对温词的改写:“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表达了自己在外漂泊的孤寂和对思乡之情。下片后两句继续转移阵地(俺服了老周),这回也写进老窝,但不是美成的老窝而是他的那个“她”的老窝:下雪了,人没有等来,回家吧。 他的这个“她”自己冷不冷美成同学没有交代,但她担心她的那个在江上晃悠的“他”受冻。 表达了相思之苦。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小题1:分别从听觉(或声音)、肤觉(或触觉)、视觉(或颜色)三个角度,写出了垂杨巷陌柳色依依却一派凄清荒凉(或春光依旧,物是人非)的图景。 (角度2分,指出三个中的任两个即可;春光或杨柳及其特点各1分。) 小题2: ①“池塘自碧”,池水无情,不知人之感受,抒发了词人惜春恋春之情。 ②“池塘自碧”表达了词人客居他乡,漂泊流离,思念故乡的愁绪。 ③“池塘自碧”描写了物是人非的空寂景象,抒发了词人国土沦丧的家国之痛。 (共3分,第①②点中的任一点得1分,第③点2分,答对意思即可) 小题1: 上片写清晓在垂杨巷陌的凄凉感受,主要是写景。 首二句写所闻,“空城”先给人荒凉寂静之感,于是,“晓角”的声音便异常突出,如空谷猿鸣,哀转不绝,象在诉说此地的悲凉。听的人偏偏是异乡作客,更觉苦痛,此二句与《杨州慢》“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意境相近。那词前面还说:“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此词虽未明言,但其首二句传达的“巷陌凄凉”之感,亦有伤时意味,不惟是客中凄凉而已。紧接一句是倒卷之笔,点出人物,原来是骑在马上踽踽独行的客子,同时写其体肤所感。将“寒恻恻”的感觉系于衣单不耐春寒,表面上是记实,其实这种生理更多地来自“清角吹寒”的心理感受。繁荣已成为过去,无奈春光依旧,物是人非,更添身世之感。下二句写所见,即夹道新绿的杨柳。“鹅黄嫩绿”四字形象地再现出柳色之可爱。“看尽”二字既表明除柳色外更无悦目之景,又是从神情上表现游子内心活动——“都是江南旧相识”。“旧相识”唯杨柳(江南多柳,所以这样说),这是抒写客怀。而“柳色依依”与江左同,又是反衬着“巷陌凄凉,与江左异”,语意十分深沉。于是,作者就从听觉、肤觉、视觉三层写出了“岑寂”之感。 小题2: 试题分析: 全词从听角看柳写起,渐入虚拟的情景,从今朝到明朝,从眼中之春到心中之秋,其惆怅情怀已然愈益深浓。然而还不仅此。前人曾道“自古逢秋悲寂寥”,作者却写出江淮之间春亦寂寥,并暗示这与江南似相同而又相异,又深忧如此春天恐亦难久。这就使读者感到全词的情感决非“客怀”二字可以说尽,作者的感叶伤春,实际上反映出同时代人的一种普通的忧惧。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大有一种大难临头的末日之感。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3题1.“历遍穷通”的意思是,伊、吕二人的经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都是先穷而后通,度过了穷窘之后才遇到施展抱负的机会的。“一为钓叟一耕佣”表明伊尹和吕尚两人出身低微。 2.“汤武偶相逢”说的是商汤与伊尹、武王和吕尚相逢。“兴王只在笑谈中”,是说伊、吕二人才能出众,在谈笑之间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 3.这首咏史词作,寄托着作者自己的感慨和希冀。作者对伊尹和吕尚“历遍穷通”的遭际和名垂千古的功业,感慨颇深,通过回忆商汤、周武重用伊吕的史事,希望赵宋君王能知人善任,重用自己,支持变法。所以,这首词不同于一般古代诗人那种笼统空泛的咏史作品,而是一个政治家鉴古论今的真实思想感情的流露。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