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唐诗中的僧诗论文有什么好的题目和参考资料唐代送僧诗的文化审美——以贾岛诗为例 摘 要:唐代送僧诗是唐诗送别、留别题材诗作中独具艺术特色和文化审美意义的组成部分。其主要特色在于以委婉、含蓄的方式抒写离别之时的留恋、感伤;具有佛教意蕴的诗歌语象的生成和广泛运用; 多元的时间构成模式在抒情达意中的运用, 使其与一般的文人间送别、留别诗作呈现出不同的风貌。诗中传达出唐代 文人对追求功利的世俗生活的厌倦、对僧人超迈隐逸而又充满禅趣的生活的向往。 关键词:送僧诗,抒情特色,文人心态 唐代帝王大都主张儒、道、释“三教谈论”[1],这种兼容并蓄的思想政策给宗教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 , 佛教在唐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 并对唐代的社会、文化产生了诸多影响。唐代文人中信仰佛教的诸如王维、白居易等不乏其例,他们习禅诵经,交游僧侣,写下了大量的与佛教、僧侣有关的诗文,其中包括许多送别、留别题材的诗作。这些送僧诗在艺术上独具特色,与一般的文人间送别、留别诗作保持着一定距离,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唐代士人的心态,因此,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化意义。本文拟以贾岛送僧诗为例,参考其他诗人之作,探求送僧诗的独特内蕴所在。 一 拥策背岷峨,终南雨雪和。漱泉秋鹤至,禅树夜猿过。 高顶白云尽,前山黄叶多。曾吟庐岳上,月动九江波。 (贾岛《送厉宗上人》。《全唐诗》卷572) 《唐才子传·贾岛传》载岛“尝叹曰:‘知余素心者,惟终南紫阁、白阁诸峰隐士耳!’”考贾岛《长江集》中多载其与终南诸隐士、僧人的酬唱、赠答之作。如《怀紫阁隐者》云:“废寝方终夕,迢迢紫阁心。”(卷四)《寄白阁默公》云:“已知归白阁,山远晚晴看。”(卷三)将这些诗歌与《唐才子传》相互参证可以得知,贾岛与终南诸峰隐士确有非同一般的交情。此位厉宗上人应该也是终南山中贾岛的知交之一。《送厉宗上人》首句 “岷峨”一词并非实指蜀地的大山,而是僧人栖身深山的比喻。如《全唐诗》中所载唐求《赠行如上人》诗云:“不知名利苦,念佛老岷峨。”(卷724)齐己诗《荆州新秋寺居写怀诗五首上南平王》云:“虚负岷峨老僧约,年年雪水下汀洲。”(卷845载)齐己诗《寄蜀国广济大师》云:“终思相约岷峨去,不得携筇一路行。”(卷846载)详味诗意,则可知,“岷峨”实为僧人远离世俗之居所的代指。 这首诗首联出句用虚笔,写厉宗上人离开隐居之地,即对句所云“终南”,但是却不实写,一则是为避免重复;二则正体现出贾岛“苦吟”造句的诗风。对句“终南雨雪和”,看似实写上人离开之地的景色,实则化用《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之意来叙离别之情。送别知交,自然是情深意重,依依难舍,而此两句却写得如此含蓄深婉,藏而不露。这是唐代送僧诗的特点之一。其他如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卷147)钱起《送少微师西行(一作送僧自吴游蜀)》:“天外猿啼处,谁闻清梵音。”(卷237)郎士元《赴无锡别灵一上人》(一作刘长卿诗,一作皇甫冉诗)云:“一入春山里,千峰不可寻。”(卷248)等,均写得含蓄蕴藉,韵味深长。送僧诗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的风貌,原因可能是僧人乃方外人士,于世情、人事大都超脱出来,飘逸恬淡。他们“独归双树宿,静与百花亲。对物虽留兴,观空已悟身。能令折腰客,遥赏竹房春。”(李嘉佑《同皇甫冉赴官,留别灵一上人》。《全唐诗》卷206)不是一般士人所能比拟,因此,同僧人过从甚密的诗人们在与之惜别之时,因人而制宜,将留别之情暗含其中,委婉道来。而那些本来与所送的僧人没有多少交情的诗人,出于某种需要,或应制、或应时地写一些送僧诗以敷衍,更不会“为文而造情”。比如宋直问、李乂等人皆有《送沙门弘景道俊玄奘还荆州应制》诗(卷52、92),都写得中规中矩,平淡无可观之处。 2.“僧敲月下门”是谁的诗句﹖唐代诗人贾岛,字阆仙(一作浪仙),年轻时因考试不中,曾出家当过和尚,法名无本.后来又还俗应试,到底没有考进“进士”,只做过“长江主簿”等小官,医生穷愁潦倒.他的诗风格清丽,非常注重锻字炼句. 《隋唐嘉话》、《唐诗纪事》和《苕溪渔隐从话》都载有他的这样一则故事: 贾岛因赴考到京(长安).一天,骑着驴,一边走,一边吟诗,忽然得了两句道: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贾岛自己觉得这两句还不错.可是,又觉得下句“推”字不够好:既是月下的夜里,门早该关上,恐怕推不开了,不如改为“僧敲月下门”.心里这么琢磨着,嘴里也就反复地念着:“僧推……”、“僧敲……”,他的右手也不知不觉地随着表演起来:一会儿伸手一推,一会儿举手作敲的姿势.这时,著名的大作家、“京兆尹”兼“吏部侍郎”韩愈恰巧从这儿经过,随从仪仗,前呼后拥地过来了.按当时规矩,大官经过,行人必须远远回避让路,否则就要犯罪.贾岛这时正迷在他的那句诗里,竟没有发觉,等到近身,回避也来不及了,当即被差役们扭住,带到韩愈马前.韩愈问明原委,不但没有责备贾岛,还很称赞他认真的创作态度.对于“推”、“敲”两字,韩愈沉吟了一下,说:“还是‘敲'字好.” 两人于是并骑而行,谈了一些关于诗文写作的问题.从此成了朋友. 成语“推敲”的出典,就是由于这个故事.后来,形容反复地研究措词、斟酌字句,就叫“推敲”. 上述贾岛的诗句,见《题李凝幽居》,是一首五律,全诗如下: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原.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3.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是什么意思解释:这铺满厅堂的乱花迷醉了三千剑客,那一缕剑光寒气逼人,隔十四州仍觉惊魂。 出处:出自《献钱尚父》,本诗是晚唐诗僧贯休所作。贯休因避黄巢之乱,后入浙,居杭州灵隐寺时作此诗。有说钱鏐称吴越王时,贯休将此诗献给吴越王钱鏐以求晋见。 原文如下: 贵逼人来不自由,龙骧凤翥势难收。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鼓角揭天嘉气冷,风涛动地海山秋。 东南永作金天柱,谢公篇咏绮霞羞。 他年名上凌烟阁,谁羡当时万户侯。 白话释义:富贵袭人而来人也没有办法,一个人奋发,他的成就是止不住的。满堂的花香熏醉了无数宾客,一把利剑横扫两折十四州。战鼓和号角声冲入云霄使得天之气都变得寒冷,风浪席卷而来让天下好像入了秋。掌握这东南之地,作祥瑞天象的支柱,谁还羡慕旧时的万户侯呢。 扩展资料: 《献钱尚父》晚唐诗僧贯休所作。贯休因避黄巢之乱,后入浙,居杭州灵隐寺时作此诗。有说钱鏐称吴越王时,贯休将此诗献给吴越王钱鏐以求晋见。 相关典故 据说此诗是晚唐诗僧贯休所作。贯休因避黄巢之乱,来到越地,将此诗献给吴越王钱鏐以求晋见。钱鏐一见此诗,大加叹赏,但是嫌“一剑霜寒十四州”一句不够气势,没法体现他的远大志向,让贯休改“十四州”为“四十州”,才考虑见他。 贯休听说后吟诗四句回他,吟罢飘然入蜀,沓无音讯:“不羡荣华不惧威,添州改字总难依。闲云野鹤无常住,何处江天不可飞?”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献钱尚父 4.唐诗《送僧归日本》的作者是谁作者:[唐]钱起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浮天沦海远,去世法舟轻。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钱起 正文编辑本段 唐代诗人。 生卒年不详。“大历十才子”之一。 字仲文。吴兴(今属浙江)人。 天宝九载 (750)参加进士试,所作《省试湘灵鼓瑟》诗末二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为人传诵,称为绝唱。乾元年间(758~760),任长安附近的蓝田县尉,与王维时相过从,有诗酬答。 王维晚年某些山水田园诗的风格对他有一定影响。大历中,任司勋员外郎、司封郎中,官至考功郎中,后人因称为钱考功。 钱起的诗多为五、七言近体。五言善写自然景物,颇有佳作。 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列钱诗为首,称他的诗“体格新奇,理致清赡”,并举出“鸟道挂疏雨,人家残夕阳”(《太子李舍人城东别业与二三文友逃暑》),“牛羊上山小,烟火隔林疏”(《题玉山村叟屋壁》,“疏”当作“深”)等警句。这些诗语言精工,词采清丽,代表钱起的艺术风格。 钱起还作了不少投献或赠送达官贵人的诗篇,当时与郎士元共享盛名,甚至形成“自丞相已下,更出作牧,二公无诗祖饯,时论鄙之”(《中兴间气集》)的风气。 今存《钱考功集》10卷,有《四部丛刊》本、《唐诗百名家全集》本。 《全唐诗》编录为 4卷。其中五言绝句《江行无题一百首》和其他若干诗作,实为其曾孙钱珝所作,系误收。 事迹见《旧唐书·钱徽传》、《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