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文题目《读诗使人灵秀》200字周末去位于青衣江畔的洪雅县槽鱼滩游玩,由于有脚伤再加上槽鱼滩风景区曾经去过多次,同伴们直奔风景名胜区去游玩,我则找了一段浓荫遮蔽处,掏出事先准备好的《唐诗三百首》想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江边长满青苔的石榄上读,刚翻到王维的一首《鹿柴》,就听见空寂无人的山道两边的树林里,成千上万只夏蝉在头蝉的引领下,在树林里声嘶力竭的鸣叫,把本来就十分炎热的正午渲染的更加躁热 浑浊的青衣江水默默地逶迤向前流去,一群蝴蝶穿梭在草丛里和路边的密林里,远处青山如黛,近处山道两边的小叶榕亭亭华盖遮天蔽日,小叶榕的树身上趴着一只夏蝉,在“呀儿呀儿呀儿”不要命的聒噪着,小时候我和一群小伙伴在一根长竹竿的顶头绑一个用竹子绾的圆圈,沾上蜘蛛网去附近的树林里粘夏蝉,然后把粘到的夏蝉用绳子栓起来,一路小跑那蝉就发出动人的叫声,如今这只蝉就在旁边的大树上,我却不敢动手去抓它,山道上各种昆虫飞来飞去,空寂无人的树林里仿佛在举行一场盛大的音乐会,各种鸟儿虫儿争先恐后地登台亮相,亮出自己委婉的歌喉,我是唯一的听众和歌迷: 2.怎么朗读古诗显得抑扬顿挫、好听,让人想听诗歌的特点是感情充沛、节奏鲜明。 1.深入领会诗的语言和意境,使自己和诗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与诗人产生共鸣,朗读起来才会以情带声、生动感人。 2.声断情不断,用感情联系跳跃的结构。诗歌概括性强,常常抓住最能有力地表达感情的几个镜头,进行跳跃式的描写,诗段与诗节之间也常有较大跳跃。朗读时,要运用语调的变化,把前后连贯起来,使感情延续下来。 3.分好“音步”。“音步”即一句诗用停顿分成的段落,又叫节拍或节奏。它可以使人感到句式的变化,产生鲜明的节奏感,便于思考和理解。古诗音步固定,新诗不很整齐,长句子一般可分为三四个音步,特别短的只作为一个音步。音步里包含音节多的,读起来要紧凑,少的则舒缓,使两者所占时间大致相同。 4.读好韵脚。 古诗平仄对仗,韵律严整;新诗无平仄要求,但讲求语势的抑扬。新诗古诗都讲求押韵,韵脚宜用拖长字音显示,不宜用重音突出,否则会冲淡逻辑重音,影响语意的表达。 3.我们为什么要读唐诗中国的孩子尚在襁褓之中时,父母就很自然地边拍着宝宝边轻念几句“床 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父母们或许也不知道为 什么要让孩子们知道唐诗,但他们不约而同地这样做,并且从没有停止过,也 许父母们自己也未必知道:就从这几句唐诗开始,他们就已经在孩子纯净空廓 的心田播种下了善良的种子。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杨振宁也曾建议教育部要求小学毕业生要会背一百首唐 诗宋词,因为会背诗词有很多的好处。事实也即如此,鲁迅。 巴金、杨振宁、丁肇中等很多人都在少儿时代背诵了大量的诗词。唐诗于中国人真可谓家喻户 晓,是每个孩子的必修的“童子功”,然而,究竟什么是唐诗呢?仅是文学作 品吗?在唐诗中,蕴涵着什么更多、更深远的东西呢? 关于这个问题,叶嘉莹教授引用了中国现代著名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的四 句话,诗其实就是“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 她 说,这是关于诗的最精彩的一句定义了。诗其实就是人心的苏醒,而这种心灵 的苏醒,古今皆相通。 她认为“苦难的打击可以是一种催伤,但同时也可以是一种锻炼。而诗歌 的写作也可以使悲痛的感情得到一种抒发和缓解。” 唐代的诗人们,如果伤心 失恋了,会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然后哂然一笑,便心 情好起来了。 如果曾经遭遇了重大的挫折,又有了东山再起的机会,便会说: “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今又来!”潇洒豪迈之情溢于言表。 而这些诗句,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哪里能找寻出一丝隔阂?正是这古今相通的人性,使 得唐诗虽然和我们相隔了一千余年的距离,却仍然深深植根于我们的心中。 唐诗道尽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始终蕴含着一种生命的感动和召 唤。 人生百年,几多曲折,其中的得失利害、波澜起伏我们又能控制多少?当 你的人生面临着彷徨,甚而陷于困顿时,如果能有一种活泼开放的精神,那将 是无尽的愉悦和美的享受。在这样一份跨越时空的共鸣中,积蓄了古代伟大诗 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无疑“能够使得一个人超越小我生 命的狭隘和无常,把目光投向更广大、更恒久的向往和追求,并且给予你坚强 的力量和坚定的信仰”。 转眼千年已逝,浪漫的大唐王朝已经远去,如今已是物非人亦非„基本知识 积累不足,阅历不够丰富,理解有偏差等原因,使我们现代人学起唐诗来,会有 坠入重重迷雾之感,虽然背诵了一定数量的唐诗,却总不能触类旁通,理解到唐 诗的内涵和精髓。学无常法而必有法,方法得当则事半功倍。 《唐诗鉴赏知识实 用百科》把唐诗中的基本常识,全部整理出来,配上插图和解说,以易读精美的 方式展现给读者,使读者抓住学习唐诗的突破口,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有关唐诗 的最多知识。同是,本书还附有一些宋词鉴赏知识,希望本书可以成为读者学习 诗词的首选必读读物,带领大家领略诗词的绝代风采。 4.读唐诗里面有什么古⑴除 夜 作 〔唐〕高 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⑵归 家 〔唐〕杜 牧 稚子牵衣问, 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 赢得鬓边丝? ⑶乡 思 [宋]李 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⑷京 师 得 家 书 〔明〕袁 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⑸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戴叔伦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⑹闻雁 [唐]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⑺杂诗(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⑻题大庾岭北驿(宋之问) 阴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⑼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⑽月夜亿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雁一秋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⑾送别(隋朝民歌)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尺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⑿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⒀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⒁示儿(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⒂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⒃一剪梅 舟过吴江(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⒄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⒅狱中题壁(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⒆有感一章(谭嗣同) 世间万物抵春愁,今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转】。 5.《读唐诗》这篇作文怎么写呢我手头上有三本《唐诗三百首》,其中两本还是近两年刚出炉的精品,雪白的纸张,新颖的装帧,精美的印刷……然而我却是不大去触摸的。 因为它们夺目的外表让我觉得少了一份唐诗的凝重与古雅。与之相较,我更喜欢中华书局1957年版的旧本。 褐黄的纸张,竖排的版本,带着一种古装书的气息,显得简朴而厚重。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作者面广,流派纷呈,体裁众多,因而就多方面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复杂感情。 唐诗可以让我透过书页窥见长安城那车水马龙、如真似幻的繁华,看见未央宫中长裙如风,摇曳生姿的宫女。一首唐诗就像一幅工笔的花鸟,写意的山水,散透的人物画卷,灵气而耐看,将气质的华丽隐于朴素的文字之后,简单的表达,勾勒的却是耐人寻味的意境。 物换星移,世事变迁,历史一去不返,时间在销蚀着一切,盛唐的遗迹渐渐地消亡了,不变的只有华美的诗句。卷帙浩繁的唐诗就成了那个时代的缩影,当它被写在纸面上,便有了不朽的生命,可以连接古今,诉说兴衰。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仍可以在忙中偷闲之时,独处僻静之角,捧一本《唐诗三百首》,在清茗的氤氲烟气和书香之中,倾听那自远古而来却清晰的声音,让心也随同它飞越大川深谷。我们可以看到唐诗在浔阳江头琵琶女伤感的眼睛中停留,在霓裳羽衣舞的奢华中掠过,在哀鸿遍野的战场上空徘徊,在妙绝天下的名山大川中漫步……唐诗是历史的沉淀,时代的产物。 历史上如果少了唐代,今天我们的中华文学就将缺失最亮丽的瑰宝。可以想像,如果没有了张继“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今天的寒山寺钟声将索然无味;如果没有了杜牧“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那心力交瘁的忧郁,今日的秦淮河可能就少了一份醉人的韵味;没了“我愿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的柔情,今夜的星空将黯然失色;同样,若没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豪放,今朝的美酒就显得寡然无味。 唐诗就是诗化了的中国,几乎凝结了我们中国人所有的情感,读唐诗恰似与古人的一次情感对话,你可以在一刹那间抽离都市的繁华,在诗句垒起的世界里寻找一种别样的心境,灵魂的乐土。 然而,诗人们的意境我们又真正了解几分呢?张继的寒山寺是他沧桑人生和失意心境的统一,而今,寒山寺的钟声至多寄托着人们新年的祝祷;秦淮河在诗人的笔下是繁华掩盖不住的苍老,千百年来挥之不去的哀怨,而今,秦淮河却流光溢彩,歌舞升平,游人如织。 对于寒山寺,张继的失意是没有了,然而,秦淮河的忧郁又存几分呢?诗是不变的,人却变了,于是心境就和人一起变了。 在今天标新立异的现代生活中,与唐诗竞争的对手可谓太多太强了。 人们会敲击电脑键盘,在网上搜集各种信息,肯读李杜诗集的人却越来越少;人们可以目不转睛地关注股市的涨跌,却不屑翻阅诗词典籍。于是,他们疏远了王维的秋,岑参的雪,于是,他们时而浮躁,时而沉闷。 其实,在古人的唯美和今人的高速之间,唐诗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境应该是一剂很好的调节剂,这种难得的文化瑰宝不应只属于那个古老而又华丽的时代。如果你有闲暇时间而又无谓虚掷,为何不静下心来读几页唐诗?在杜甫的月亮下,李白的山水边,王维的田园中,你会感受到一份宁静和安详,你会感到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和升华,在物质和精神的两极间保持宁静和平衡。 一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读东坡名词听着那一场与天地的壮丽对话,不难发现,那明月、水光、箫声、凉气、墨迹、酒香的意象中,跃现的正是大师最旷达的人格!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不可无一、难有多得的大文人。 他无复唐代李(李白)杜(杜甫)的豪放之风,却敢于突破北宋婉弱纤靡的词风,“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变绮丽婉媚为清雄刚健。 同是山水,早期的“花间词人”常取“平江波暖鸳鸯语,两两钓舡归极浦”的温和明媚,而苏轼笔下却是“漂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的宽广博大,以及“清溪无底,上有千仞嵯峨”的高大雄健! 在苏轼笔下跃然而出的是“帕手腰刀”的投笔将军、“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的出猎太守、还有那“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的青年才俊。 他为宋词塑造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开了先河。 东坡先生命运多舛。 身后有朋友的出卖、捕风捉影的诬陷、莫须有罪名的笼罩。他有过“乌台诗案”的满身脏水,有过丢官保命的侥幸和穷途末路的绝望,还有过被放逐的寂寞。 于是,他的豪放词作难免一丝阴影,写下“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念奴娇》);他曾做“我欲乘风归去”的奇想,却有“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水调歌头》)的矛盾心态。然而,他在发出“人生如逆旅”的慨叹之后,依然能写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这般极富理趣的名句。 东坡先生上承屈原、李白空灵飘逸之风,下开辛(辛弃疾)词清旷隽永之风。 这位豪放词派的先导,实在是中国文学史的骄傲。 二 金兵南侵,汴京沦陷,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