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李太白集

1.古诗《玉阶怨》

玉阶怨

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

【诗文解释】

玉石砌的台阶上生起了露水,深夜独立很久露水浸湿了罗袜。回房放下水晶帘,仍然隔着帘子望着玲珑的秋月。

【词语解释】

却下:还下。

玲珑:形容空明凄清。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宫怨诗,虽然主题是“怨”但全首诗没有写一个“怨”。诗人描写一个女子久久站在结了露水的台阶上思念的情形。以女子望月的行动传达出“幽怨”的信息,不经意间已经将意境含蓄地表现出来,感人至深。诗中不见人物姿态与心理状态,作者好象也无动于衷,只是描写人物行动,为读者保留了想象余地,使诗情无限辽远和幽深。

2.我要唐李白的静夜思

这是最接近原版的宋代版本。

牀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说明:

1. 牀,同“床”;有时亦直接写作“床”。

2. 这个一版本与我们常说的“床前明月光”明显不一致,其实并非是错误,而是流传版本不同[2]。一般认为,这一版本比明版本更接近李白的原作,但仍有学者认为可能存在更早的版本。宋刊本的《李太白文集》、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洪迈所编《万首唐人绝句》中,《静夜思》的第一句均为“床前看月光”,第三句也均作“举头望山月”。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明高棅《唐诗品汇》,也是如此。宋人一直推崇唐诗,其收录编辑甚有规模,加之距唐年代相近,误传差错相对较少,故宋代乃至元代所搜集的《静夜思》应该是可靠准确的;在清朝玄烨皇帝亲自钦定的权威刊本《全唐诗》中,也并没有受到前面同时代不同刊本的影响而对此诗作任何修改。

在此之前《静夜思》已传入日本(日本静嘉堂文库藏有宋刊本《李太白文集》12册),因日本人对唐诗崇尚,在后世流传过程中并未对其作出任何修改。但在中国情况就不一样了,到了明代赵宦光、黄习远对宋人洪迈的《唐人万首绝句》进行了整理与删补,《静夜思》的第三句被改成“举头望明月”,但是第一句“床前看月光”没有变化。清朝康熙年间沈德潜编选的《唐诗别裁》,《静夜思》诗的第一句是“床前明月光”,但第三句却是“举头望山月”。直到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蘅塘退士所编的《唐诗三百首》里,吸纳了明刊《唐人万首绝句》与清康熙年《唐诗别裁》对《静夜思》的两处改动,从此《静夜思》才成为在中国通行至今的版本:“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是这也不是清朝流行的唯一版本,就在《唐诗三百首》问世前58年的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钦定的《全唐诗》中的《静夜思》就是与宋刊本《李太白文集》完全相同的“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1][2],后来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唐诗》也沿用着这一表述。

3.唐诗宋词三百首赏析

古诗《静夜思》作品信息 【名称】《静夜思》[1] 【年代】盛唐 【作者】李白 【体裁】诗歌 作品原文 【明代版本】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宋代版本】 牀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3] 注释译文 【注释】 (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床:有五种说法。⑴指井台。

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静夜思>诗意图》。

⑵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⑶“床”即“窗”的通假字。⑷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

之说,讲得即是卧具。⑸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

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

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 一种坐具)。

[4] (3)疑:怀疑,以为。 (4)举头:抬头。

【译文】 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韵译】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那床前明月,低头不禁又思乡联翩。

[5] 版本说明 明代版本: 这一版本是我国广为流传的版本。该版本虽然可能不完全是李白的原作,有个别字词后世或有所修改,但是在我国流传广泛,并被收录于各版本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

宋代版本: 这个一版本与人们常说的“床前明月光”明显不一致,其实并非是错误,而是流传版本不同。一般认为,这一版本比明版本更接近李白的原作,但仍有学者认为可能存在更早的版本。

宋刊本的《李太白文集》、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洪迈所编《万首唐人绝句》中,《静夜思》的第一句均为“床前看月光”,第三句也均作“举头望山月”。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明高棅《唐诗品汇》,也是如此。

宋人一直推崇唐诗,其收录编辑甚有规模,加之距唐年代相近,误传差错相对较少,故宋代乃至元代所搜集的《静夜思》应该是可靠准确的;在清朝玄烨皇帝亲自钦定的权威刊本《全唐诗》中,也并没有受到前面同时代不同刊本的影响而对此诗作任何修改。 在此之前《静夜思》已传入日本(日本静嘉堂文库藏有宋刊本《李太白文集》12册),因日本人对唐诗崇尚,在后世流传过程中并未对其作出任何修改。

但在中国情况就不一样了,到了明代赵宦光、黄习远对宋人洪迈的《唐人万首绝句》进行了整理与删补,《静夜思》的第三句被改成“举头望明月”,但是第一句“床前看月光”没有变化。清朝康熙年间沈德潜编选的《唐诗别裁》,《静夜思》诗的第一句是“床前明月光”,但第三句却是“举头望山月”。

直到1763年(清乾隆二十八年)蘅塘退士所编的《唐诗三百首》里,吸纳了明刊《唐人万首绝句》与清康熙年《唐诗别裁》对《静夜思》的两处改动,从此《静夜思》才成为在中国通行至今的版本:“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是这也不是清朝流行的唯一版本,就在《唐诗三百首》问世前58年的1705年(康熙四十四年),康熙钦定的《全唐诗》中的《静夜思》就是与宋刊本《李太白文集》完全相同的“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后来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唐诗》也沿用着这一表述。[6] 这一表述是明朝以后为普及诗词而改写的。

经过“改动”了的《静夜思》比“原版”要更加朗朗上口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床前明月光”版比“床前看月光”版在中国民间更受欢迎的原因。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新疆师范大学教授薛天纬先生在《漫说<静夜思>》(《文史知识》1984年第4期)一文中专门对两个版本的差异发表了如下看法:仔细体味,第一句如作“床前看月光”,中间嵌进一个动词,语气稍显滞重;再说,“月光”是无形的东西,不好特意去“看”,如果特意“看”,也就不会错当成“霜”了。

而说“明月光”,则似不经意间月光映入眼帘,下句逗出“疑”字,便觉得很自然;何况,“明”字还增加了月夜的亮色。第三句,“望明月”较之“望山月”不但摆脱了地理环境的限制,而且,“山月”的说法不免带点文人气——文人诗中,往往将月亮区分为“山月”“海月”等,“明月”则全然是老百姓眼中的月亮了。

所谓“篡改说”、“山寨说”实在是言过其实。有学者认为,“《静夜思》四句诗,至少有50种不同版本,并且你很难知道哪一种抄本更接近‘原本’。

我们现在熟知的。

4.《夜宿山寺》古诗全文是什么

原文: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出处:唐代·李白《夜宿山寺》

释义: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唯恐(害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注释:宿:住,过夜。

危楼:高楼,这里指山顶的寺庙。危:高。百尺: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

星辰:天上的星星统称。

语:说话。

恐:唯恐,害怕。惊:惊动。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诗人夜宿深山里面的一个寺庙,发现寺院后面有一座很高的藏经楼,于是他登了上去。凭栏远眺,星光闪烁,李白诗性大发,写下了这一首纪游写景的短诗。

作品赏析:诗人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山寺的高耸,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山上的这座楼好像有一百尺高,诗人站在楼顶就可以用手摘下天上的星星。在这儿都不敢大声说话,唯恐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语言自然朴素,却形象逼真。诗人借助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把山寺的高耸和夜晚的恐惧写的很逼真,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摘星辰、惊天人,这些仿佛是童稚的想法,被诗人信手拈来,用入诗中,让人顿感情趣盎然,有返璞归真之妙。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夜宿山寺

5.从小熟读唐诗, 提升文学修养的诗句

中华文化激荡人心的文学名句 中国古典文学名句 1.先秦文学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 投桃报李。《诗经》 他山之石,可以功玉。

《诗经》 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楚辞》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楚辞》 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楚辞》 夸父追日。

《山海经》 精卫填海。《山海经》 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贪天之功以为己力。《左传》 风马牛不相及。

《左传》 朽木不可雕也。《论语》 任重而道远。

《论语》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 欲速则不达。

《论语》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 君子引而不发。

《孟子》 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庄子》 游刃有余。

《庄子》 庄周梦蝶。《庄子》 2.两汉文学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 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友畏惧。

《战国策》 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战国策》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史记》 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淮南子》 3.《古诗十九首》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古诗十九首》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古诗十九首》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古诗十九首》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古诗十九首》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古诗十九首》 4.《魏晋南北朝文学》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魏武帝集》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魏武帝集》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魏武帝集》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魏武帝集》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子建集》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子建集》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持。

《曹子建集》 如何金石交,一旦更离伤。《阮步兵集》 娱乐未终及,白日忽蹉跎。

《阮步兵集》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集》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集》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集》 时危节乃见,世乱识忠良。

《鲍参军集》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乐府诗集》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乐府诗集》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乐府诗集》 5.《唐代文学》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子安集》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子安集》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唐·陈十遗集》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孟浩然集》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唐·孟浩然集》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唐·王右丞集》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右丞集》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王右丞集》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右丞集》 惟有相思似暮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唐·王右丞集》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太白集》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唐·李太白集》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唐·李太白集》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唐·李太白集》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太白集》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唐·李太白集》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唐·李太白集》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唐·李太白集》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太白集》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唐·杜少陵集》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唐·杜少陵集》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如夜,润物细无声。《唐·杜少陵集》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少陵集》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少陵集》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唐·杜少陵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唐·昌黎先生集》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唐·昌黎先生集》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唐·昌黎先生集》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河东集》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唐·柳河东集》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唐·柳河东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唐·白氏长庆集》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唐·白氏长庆集》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唐·白氏长庆集》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白氏长庆集》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樊川诗集》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樊川诗集》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唐·樊川诗集》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唐·樊川诗集》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唐·樊川诗集》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唐·樊川诗集》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唐·李义山诗集》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唐·李义山诗集》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李义。

6.古诗《腾云》唐.李白 马腾驾祥云 航飞阔海郡 失于蓬莱阁 踪迹无处寻

马腾驾祥云,

航行阔海郡。

失于蓬莱阁,

踪迹无处寻。

由于马航失踪事件的影响,这首诗的每句第一个字连起来是“马航失踪”,因此引起网友们的广泛关注。传言是唐代李白的诗,但查实为伪作,并非李白写的诗。

李白(701-762),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汉族,祖籍陇西成记(今甘肃天水)。一说出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一说即出生于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