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村夜下载

1.古诗村夜 白居易 翻译

村夜(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 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 月明荞麦花如雪。 【注释】 1.霜草:被秋霜打过的草。

2.苍苍:灰白色。 3.切切:虫叫声。

4.绝:绝迹。 5.独:单独、一个人。

6.野田:田野。 7.荞麦: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实黑色有棱,磨成面粉可食用。

【译文】 在一片被寒霜打过的灰白色的秋草中,小虫在窃窃私语,山村的周围行人绝迹。诗人独自来到门前眺望田野,只见皎洁的月光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满地的荞麦花简直就像一片耀眼的白雪。

【作者】 白居易(公元772—846年),晚唐时期最有成就的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

2.村夜古诗介绍一下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译文 在一片被寒霜打过的灰白色的秋草中, 小虫在窃窃私语, 山村的周围行人绝迹。

我独自来到前门眺望田野, 只见皎洁的月光 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 满地的荞麦花 简直就像一片耀眼的白雪。 赏析: 这首没有惊人之笔,也不用艳词丽句,只以白描手法画出一个常见的乡村之夜。

信手拈来,娓娓道出,却清新恬淡,诗意很浓。 对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的理解:因前后描写的景物不同,表达出诗人由孤独寂寞而兴奋自喜的感情变化。

诗人以白描的手法描绘乡村夜景,于清新恬淡中蕴含了浓浓的诗意。诗中描写村夜,既有萧瑟凄凉,也有奇丽壮观,对比中构成乡村夜景。

3.《村夜》唐 白居易

村夜 唐??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注释】【赏析】:“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这首(村夜)诗,乃诗人闲居乡村,因慈母谢世,情绪伤感,难以入眠,面对乡村秋夜之景所作。

全诗朴实无华,恬静淡雅,宛如清风拂面,诗意盎然。 诗人以白描手法勾勒出—幅乡村秋夜图:经霜的野草灰白一片,草丛中隐约传来秋虫细碎的呜叫声。

夜已深了,人们都已入眠,村南村北的乡间小道上,已没有行人的踪迹,诗人独自一人步出前门,望着广袤的田野,只见白色的荞麦花,在皎洁的月光照射下,犹如一片灿烂耀眼的白雪。 这首诗在意象的选择和组合上,可称得上匠心独运。

诗人没有用全景式的描绘秋夜的萧瑟凄清来烘托渲染其哀伤之情,正如诗人所说: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人抓住深秋乡村之夜的特点,撷取“霜草、秋虫、行人绝、野田、明月、养麦花'几种景物,以流畅通俗的语言,以“有尽之言” 抒发了心中的“无穷之意”。

此诗语言的运用也颇具特色。叶少蕴在(石林诗话)中言:“诗下双字极难,须使七言五言之间,除去五字三字外,精神兴致全见于两言,方为工妙”。

这可以说是对双语描状作用之精要概括。白居易之(村夜),首句连用两个双语,写霜草之“苍苍”, 使其境界更为开阔,气势更为恢宏;写虫之“切切”,把秋虫之呜叫描绘得更为淋漓尽致,这是非双语描状所无法达到之效果。

此诗在结构上同样具独到之处。首句写草、写虫。

第二句写人,两句关系甚密,正因深秋寒夜,且夜已深沉,方使行人绝迹,又因行人绝迹,万籁俱寂,方闻秋虫之低吟。第三句,是诗中两联之转折,由近而远,由村庄到田野,使全诗前后—体,浑然天成。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景中有情,情中含景,是此诗又一特色。灰白的霜草,萧瑟凄清,低鸣的秋虫,如泣如诉,行人绝迹,万籁俱寂,此番景象,不正是诗人此刻孤独寂寞、情绪伤感的写照吗?然而,当诗人步出前门,眼望旷野,展现在诗人面前的又是另一番景象,荞麦花开,在明月的银光之下,灿烂耀眼,使人耳目为主一新,精神为之—振。

朗朗乾坤,冬去春来,四季交替,此乃自然规律。此时,秋将去,冬欲来,春天还会远吗?秋夜,固然有萧瑟,有凄凉,但也有成熟,有收获,更有欣欣向荣的春之潜存。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难道不是如此吗?生老病死,不可抗拒,何必沉溺其中,作茧自缚呢?想到此,诗人心情豁然开朗。可以说,诗中,诗人有感伤,有孤寂,但没有颓废,没有消沉;有惊喜,更有希望,有诗人对自然的自觉把握,更有对生命宁静平和的思索。

因此,清代爱新觉罗弘历在(唐宋诗醇)中盛赞其“一味真朴,不假装点,自具苍老之故,七 绝中之近古者。”评价甚为中肯。

4.白居易《村夜》语言特色

村夜

开放分类: 中国文学、唐诗、白居易、田园、七言绝句

霜草苍苍虫切切,

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

月明荞麦花如雪。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 【体裁】:七言绝句

--------------------------------------------------------------

【格律】:○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霜草苍苍虫切切,

○●⊙⊙○●▲

村南村北行人绝。

○○○●○○▲

独出前门望野田,

●●○○●●○

月明荞麦花如雪。

●○○●○○▲

-----------------------------------------------------------------------------------------------------------------------------------------------------------------------------

【译文】

在一片被寒霜打过的灰白色的秋草中,

小虫在窃窃私语,

山村的周围行人绝迹。

我独自来到门前眺望田野,

只见皎洁的月光

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

满地的荞麦花

简直就像一片耀眼的白雪。

--------------------------------------------------------------

【赏评】:

这首诗没有惊人之笔,也不用艳词丽句,只以白描手法画出一个常见的乡村之夜。信手拈来,娓娓道出,却清新恬淡,诗意很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苍苍霜草,点出秋色的浓重;切切虫吟,渲染了秋夜的凄清。行人绝迹,万籁无声,两句诗鲜明勾画出村夜的特征。这里虽是纯然写景,却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萧萧凄凉的景物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比直接抒情更富有韵味。

“独出门前望野田”一句,既是诗中的过渡,将描写对象由村庄转向田野;又是两联之间的转折,收束了对村夜萧疏暗淡气氛的描绘,展开了另外一幅使人耳目一新的画面:皎洁的月光朗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远远望去,灿烂耀眼,如同一片晶莹的白雪。

“月明荞麦花如雪”,多么动人的景色,大自然的如画美景感染了诗人,使他暂时忘却了自己的孤寂,情不自禁地发出不胜惊喜的赞叹。这奇丽壮观的景象与前面两句的描写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诗人匠心独运地借自然景物的变换写出人物感情变化,写来是那么灵活自如,不着痕迹;而且写得朴实无华,浑然天成,读来亲切动人,余味无穷。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村夜白居易霜草苍苍虫切切,村

试题分析:小题1:“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苍苍霜草,点出秋色的浓重;切切虫吟,渲染了秋夜的凄清。

行人绝迹,万籁无声,两句诗鲜明勾画出村夜的特征:夜色深沉,秋色浓重,在秋霜的浸染下,草色茫茫。四下里一片寂静,行人绝迹。

只有不知名的秋虫在低低的吟唱。“独出门前望野田”一句,展开了另外一幅使读者耳目一新的画面:皎洁的月光朗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远远望去,灿烂耀眼,如同一片晶莹的白雪。

“月明荞麦花如雪”,只见皎洁的月光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满地的荞麦花简直就像一片耀眼的白雪小题2:“独出门前望野田”一句,既是诗中的过渡,将描写对象由村庄转向田野;又是两联之间的转折,收束了对村夜萧疏暗淡气氛的描绘,展开了另外一幅使读者耳目一新的画面:皎洁的月光朗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远远望去,灿烂耀眼,如同一片晶莹的白雪。 又是感情过渡,前后描写的景物不同,表达出诗人由孤独寂寞而兴奋自喜的感情变化。

分析并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

点评:鉴赏诗歌景物形象时,抓住主要景物,运用描写再现画面,描述时要注意忠实于原诗,想象合理,语言优美。 分析作者的情感时,既要联系本诗词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同时更主要的是抓住诗词中的重要意象,因为一般情况下意象都有固定的含义。

鉴赏借景抒情类诗歌,要掌握以下两个原则: 第一, 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客观的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会带上诗人主观的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情感服务。

第二,要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具体情感。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