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王国维怎样评价宋词

1.【如何理解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对李煜的评价】

评价的原文:王国维《人间词话》: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谓颠倒黑白矣. 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 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尼采谓一切文字,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感,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之作及永叔、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简单分析:1.本身的艺术成就相当高,既有名篇又有名句.2.欣赏后主的纯、真,不为世俗所累,在独特的环境中,用优美的文字表达了自己的内心世界;3.对宋词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开阔了眼界,使宋词从市井小曲走向了雅俗共赏的局面,为宋词的兴起开拓了思路和新局面.4.对其人的评价:成功的文学家,失败的政治家.。

2.王国维是怎样评价纳兰性德的

一、王国维评价纳兰容若:

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人间词话 五十二)。

二、人物简介: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号楞伽山人,与朱彝尊,陈维嵩合称词家三绝,清朝第一才子,是清朝历史上最令人惊艳的词人。他风度翩翩,感情细腻,不仅精于诗词,还擅长骑射,才识渊博,气质超然,身为满清贵族,却一生穷其研究汉学,醉心诗词,享有显赫的权势却厌烦官场的尔虞我诈他的才是气质非一般人所能及。他的词情真意切,哀婉幽怨,华贵中尽显悲哀,优美中透出感伤。纳兰性德24岁时,将其所作的词编选成集,定为《侧帽集》,后又改名为《饮水词》。又有人将这两部词集增遗补缺,整理出324阙,编辑成书,名为《纳兰词》。纳兰性德在词坛上受到广泛赞誉,得到许多文人,学士的高度评价,成为清初词坛的杰出代表。

王国维评论纳兰性德时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3.王国维的一生如何评价

王国维之死,是一个世纪的谜语,但总觉得他是为“忧心”而死。

他找到叔本华做他的精神引领,而从叔本华那里领会到的悲观主义恰好促成骤然赴死的决心。“人生问题,往复胸臆”,度量王国维的一生,寻觅于哲理,探求于史学,往复于“人生”。

他在探索史学上做出现代少有人与之比肩的大贡献,问题在于,他的死是不是说明他往复于“人生”的途中,寻寻觅觅,终而冻馁于野,无得归所? 其实,王国维也不仅是为“忧心”而死,他的遗言就是明证:“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反顾”。他死的直接的原因是因为“世变”。

如梁启超所说,“他平日对于时局的悲观,本极深刻。最近的刺激,则由两湖学者叶德辉、王葆心之被枪毙”。

他也是为“文化”而死。凡是一种旧文化消逝,总有为此旧文化徇死的人。

王国维属于这样的“前朝忠臣”。陈寅恪等人为王国维的骤逝,也由衷发出自己的感慨。

如此复见王国维之死也并非忧一己之心。王国维死时也是很从容的,据颐和园园丁云,“先生约上午十点钟左右进园”,“初在石舫前兀座,久之,复步入鱼藻轩中,吸纸烟”。

一个对自己的精神意义世界寻觅无着的人,会如此安详地从容他界吗? 王国维死后,家人在他遗物中发现了他死前一日所写的遗书。遗书条理清晰,考虑周密,足见死者绝非仓促寻死。

这与王死前几日无异常举止相吻合。但遗书一开头“五十之年,只欠一死。

经此世变,义无再辱”十六字,却给生者留下种种疑窦,成为70多年来其自沉之因久说纷纭,又难以确论的“谜面”。 对王国维死因,其亲属自始至终讳莫如深。

而后世臆测大致又分几种: 一为“殉清”说。王为清朝遗老,更对逊帝溥仪向有国士知遇之感 王国维以秀才身份,被溥仪破大清“南书房行走”须翰林院甲科出身的旧制,召其直入“南书房” 有此思想基础和遗老心态,逢“覆巢”之将再,以自杀而“完节”似乎也是情理之中。

所以梁启超以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比之,当时的清华校长曹云祥和罗振玉、吴宓等均持此说。鲁迅在《谈所谓“大内档案”》一文中,称王“在水里将遗老生活结束”,可见也为此论。

但反对此说者认为,王国维与罗振玉、郑孝胥、陈宝琛辈有别,郑等效命清室复辟,不惜委身于日本政客。而王国维却领清华职,心无旁骛,潜心学术。

他虽“忠清”,却不充其鹰犬,以至“愚忠”至“殉清”程度。所以当时就有人说:“你看他那身边的遗嘱,何尝有一个抬头空格的字?殉节的人岂是这样子的?” 二为“逼债”说。

当年溥仪在其《我的前半生》中说:内务府大臣绍英委托王代售宫内字画,事被罗振玉知悉,罗以代卖为名将画取走,并以售画所得抵王国维欠他债务,致使王无法向绍英交待,遂愧而觅死。当时报纸还传,王曾与罗合作做生意亏本,欠罗巨债。

罗在女婿(王长子潜明)死后,罗、王已生隙,罗令女居己家为夫守节,逼王每年供其生活费2000元。王国维一介书生,债务在身,羞愤交集,便萌生短见。

此说经郭沫若先生笔播,几成定论。但从王遗书对后事的安排看和事后其它一些证据表明,王国维生前并无重债足以致其自尽。

三为“惊惧”说。1927年春,北伐军进逼北方,而冯、阎两军易帜,京师震动。

有人认为,王国维自杀是怕自己这个前清遗老落入北伐军手中,蒙受耻辱;又王视脑后辫子为生命,当时传言北伐军入城后将尽诛留有发辫者,所以与其被辱,莫若自我了断。但这种说当时即多有人鄙而不取,以为不合王国维立身处世方式。

四为“谏阻”说。认为王国维投湖与屈原投江相类,是以“尸谏”劝阻溥仪听从罗振玉等人主意,有东渡日本避难打算,并认为王、罗两人最后决裂的原因也缘于此因。

五为“文化殉节”说。与王国维同为清华导师,且精神相通、过从甚密的陈寅恪先是以“殉清”论王之死,后又认为:“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

“盖今日之赤县神州值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劫尽变穷,则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与之共命而同尽,此观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遂为天下后世所极哀而深惜者也”。陈寅恪的诠释在同类者中立即得到共鸣,并在文化界产生重要影响。

但陈之观点,与其说是对王国维之死的解释,不如说是他以自己的一种心态来观照王国维的精神。 最后一种观点是“诸因素”。

以一遗民绝望于清室的覆亡,以一学者绝望于一种文化的式微,一介书生又生无所据 当王国维徘徊于颐和园长廊,回想起“自沉者能于一刹那间重温其一生之阅历”的箴言,遂“奋身一跃于鱼藻轩前”。也许,这就是王国维自沉之“谜底”。

回答者:天之翔云 - 秀才 二级 11-5 18:17 -------------------------------------------------------------------------------- 您觉得最佳答案好不好? 目前有 0 个人评价 50% (0) 50% (0) 其他回答 共 2 条 1927年6月2日上午,王国维在颐和园投湖自尽。他衣袋中有一封给家人的遗书,写道:“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我死后当草草棺殓, 即行槁葬于清华茔地。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于城内居住。

4.如何理解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对李煜的评价

评价的原文:王国维《人间词话》: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谓颠倒黑白矣.

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

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尼采谓一切文字,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感,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之作及永叔、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

简单分析:

1.本身的艺术成就相当高,既有名篇又有名句.

2.欣赏后主的纯、真,不为世俗所累,在独特的环境中,用优美的文字表达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3.对宋词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开阔了眼界,使宋词从市井小曲走向了雅俗共赏的局面,为宋词的兴起开拓了思路和新局面.

4.对其人的评价:成功的文学家,失败的政治家.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