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之路手抄报

1.古诗的手抄报(要图)

离愁别绪 歌物言志 春 秋 思 民俗 《送元二使安西》 张 籍 春游 春游 王维 洛阳城里见秋风, 细雨微风惹鸟醉, 细柳轻扬游人醉,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欲作家书意万重。

清明古诗 飞花笑草带衣香。 飞烟薄袅馨竹香。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复恐匆匆说不尽, 绿烟波里游人少, 绿枝红缀不显少, 行人临发又开封。 《清明》 远指红桃近叹杨。

远眺堤岸隔青杨。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早春 早春 《芙蓉楼送辛渐》 墨梅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雪戏寒梅还未竟, 雪残咏梅意未竟, 王昌龄 王冕 春风早带燕声来。

春寒难挡燕归来。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我家洗砚池边树, 《途中寒食》 柳迎朝雾花含笑, 柳舞晨曦霞伴笑,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朵朵花开淡墨痕。

(唐)宋之问 且趁烟波醉楼台。 且留余音绕天台 不要人夸好颜色,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只留清气满乾坤。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夏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赠王伦》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初夏睡起 (杨万里)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寒食》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0 .李迪牡丹图 (唐)韩翃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李白 花后无语荒草肥,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故人西辞黄鹤楼,[1]烟花三月下扬州.[2] 三衢道中 (曾几) 孤帆远影碧空尽,[3]唯见长江天际流.[4] 焉知天外无惊雷? 《闾门即事》 (唐)张继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囊括涯内群魔乱,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刘禹锡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难忍鼠辈称强贼。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清明》 初夏游张园 (戴敏)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

《踏莎行》 冲天一怒寒星落,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十万义士遥相随。 《苏堤清明即事》 山亭夏日 (高骈)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宋)吴惟信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长驱直入九万里,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枪林弹雨夺金魁。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秋 画兰 明·董其昌 8 .暗香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暮江吟 绿叶青葱傍石栽, 不恋世间佳丽地,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白居易 孤根不与众花开。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酒阑展卷山窗下, 独上寒山称骄子。 一道残阳铺水中, 习习香从纸上来。

《郊行即事》 狂飙过尽绝胜处, (宋)程颢 半江瑟瑟半江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竹里馆 唐·王维 凌寒飘香九千里。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可怜九月初三夜,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独坐幽篁里,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露似珍珠月似弓。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霞光照彻万仞山,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山 行 明月来相照。

(明)高启 杜牧 节烈垂尽千秋史。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远上寒山石径斜,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白云生处有人家。 生来爱斗三冬雪,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终南望余雪 唐·祖咏 报春报得万民喜。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 长安秋望 终南阴岭秀, 9 .疏影 (明)王磐 杜牧 积雪浮云端。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 楼倚霜树外, 林表明霁色, 世间何处寻奇葩?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 镜天无一毫。

城中增暮寒。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南山与秋色, 一剪寒梅凌天涯。 气势两相高。

仙客对此欲归俗, 杜牧《秋夕〕 菊花 唐·元稹 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红烛秋光冷画屏, 农夫叹绝忘桑麻。 轻罗小扇扑流萤 秋丛绕舍似陶家, 独在异乡为异客, 天阶夜色凉如水, 遍绕篱边日渐斜。

卧看牵牛织女星 不是花中偏爱菊, 每逢佳节倍思亲。 此花开尽更无花。

流芳千载任风雪, 冬 遥知兄弟登高处, 独呈丹心报中华。 绝句----杜甫 遍插茱萸少一人。

两个黄鹂鸣翠柳, 画兰 清·郑板桥 谁道三冬无春色, 一行白露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兰草已成行, 冰山高处万里霞。

门泊东吴万里船。 山中意味长。

元 日[王安石〕 坚贞还自抱, 江雪----柳宗元 何事斗群芳。 爆竹声中一岁除,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春风送暖入屠苏。 孤舟蓑笠翁, 山园小梅 宋·林逋 独钓寒江雪。

千门万户曈曈日,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梅花----王安石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总把新桃换旧符。 墙角数枝梅,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凌寒独自开。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山水风光 逢。

2.求唐诗之路所有的诗和注解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这是唐代诗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的诗句。

唐时的浙东,经济与文化十分繁荣,旅游资源异常丰富。浙东籍的诗人有贺知章、秦系、罗虬、严维、灵澈等,李白等诗坛杰出人物,亦不远万里慕名来浙东游览,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从而形成了名副其实的“唐诗之路”。

所谓“唐诗之路”,指的是古代剡中(今浙江新昌、嵊县一带)一条唐代诗人往来比较频繁,对唐诗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古代旅游风景线。自绍兴古镜湖、浙东运河、曹娥江至剡溪。

溯源至石梁而登天台山,这是晋唐以来文人墨客好游的一条古道。 《世说新语》中说这里是“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茏其上,若云兴霞蔚”。

据统计,在全唐诗收入的2200余位诗人中,有312位诗人游览过这条风景线,他们中多数是唐代诗坛的杰出人物,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刘长卿、元稹、贯休等。 他们或逆水而上,或顺流而下,携酒扬帆,击节高歌,对沿途风光吟咏不绝。

这条古道何以赢得诗人青睐? 原来,浙东会稽、天台、四明三大名山在此盘结,其间百溪清流环绕,奔腾有声,汇聚为剡溪,两岸风光如画。 古人畅游以水路为主,水尽则登山而歌,而剡溪乃登天台山必经之路。

天台山上又有著名的石梁飞瀑,诗人纷至沓来。

3.关于古诗的手抄报,要大图

古龙简介: 古龙原名熊耀华,祖籍江西,1936年生于香港(一说1937年生于大陆),1985年9月21日病逝于台湾。

古龙被称为“新派”,他的武侠小说不是侠林的“正格”,他的身世,也正像他的小说一样,经历了太多的曲折与艰辛。他14岁时,随着父母从香港移居台湾读书,但仅仅过了4年,父母离婚,他成了没人管的大孩子,主活也常常没有着落。

靠朋友接济和半工半读,学完了淡江大学外文系(当时叫淡江英专)的学业。在台北美军顾问团任过职,后来就以古龙的名字专职写小说,靠稿酬为生。

他挣钱很厉害,却以不善理财著称,作过一些投资,但都无结果,他花钱太厉害,来时赤条条,走时一副清贫。 人们说古龙是美酒和美人造就的古龙。

古龙喝酒是出了名的。还是较早的时候,他住在台北郊外瑞芳镇,每次领到稿费,便买几瓶好酒,一大叠新书,返回乡下过他隐士的生活。

成名以后,他的酒柜美酒纷陈,市面上没有的酒,他也尽量想法搜罗来。他喝酒,头一仰,酒碗必干,自得其乐,有一次是5个人喝了28瓶白兰地,平时无酒不欢,唯一不喝酒的时候,是坐在地上以黑板当桌子写稿。

虽然无酒,却又左手拿了平时从来不抽的烟,一个晚上可以抽掉两包“555”。古龙因酒而思如泉涌,创造了好酒的大侠楚留香、陆小风、李寻欢、沈浪,使他登上武侠小说艺术的巅峰。

同时,他也因酒消耗掉了他自己。因为酒,被送进医院。

出院,再喝,再进医院。然后由酒精中毒而肝硬化,脾脏肿大,胃出血,导致了古龙的英年早逝。

有一次,朋友邀他去吟松阁酒楼,酒菜摆开,古龙却觉得拼酒没有意思,朋友觉得他的这种拒绝伤了面子,一言不合,争吵起来,对方拔刀便刺,古大侠臂上中刀,失血2000CC,医生都说可能没救了。虽然大难不死,再站起来的古大侠却日见消沉,大失水准,再没有六七十年代的那种英风豪气。

1980年以后,他的作品便只有水准下降,没有新的高峰出现。古龙死于酒,悲感和戒不绝的酒。

直接的死因是肝硬化引起食道瘤大出血。在葬礼上,朋友们带来了他生前最爱喝的XO,一共48瓶,象征他48岁。

对于古龙,真是成也酒、败也酒。 古龙在一个破裂的家庭中长大,他的心有着浪子一般的孤寂、他好人,也是一种自我放逐,同时又是英雄自爱,侠士自重,携美酒伴美人醉卧山村的那一种浪漫。

他在求学时的同居者为舞女郑莉莉,他们的儿子是台湾柔道高手郑小龙。在芳镇过了三年,两人分手之后,他迷上舞女叶雪,又生了一个儿子。

不久,一个清雅纯朴的高中生梅宝珠成为他的第一位正式夫人,为他生下第三个儿子。梅宝珠虽然柔情似水,却仍然锁不住古龙人在江湖的那一颗心,两入终因性格不合而分手。

他的第二位夫人是于秀玲、她一直伴随到古龙生命的结束。古龙爱美人,他的朋友于志宏说,古龙每一部著作后面都有一个女人。

古龙自己也承认,没有女人,便无法生活。然而,他更重朋友。

每每把笔一扔,人已跑到屋外,一连许多天找他的朋友去了。他对朋友可以推心置腹,无所不谈,上至文人学士,下到贩夫走卒,相交满天下。

当然,他也有许多女朋友,但他把男朋友看得更重。朋友虽多,却没人真正了解他、这又是古龙浪子生涯的独特心境。

唯一真正知心的,是长期住在他家中、受他影响至深的弟子兼义子丁情。丁情说:“因为古大侠寂寞,所以他便追求新奇,所以他的婚姻不能长久。

古大侠生性是浪子。”这种性格和心境,也给他的武侠小说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

关于古龙的文学历程,他最初是写纯文学小说的,1956年,他第一次发表小说,是在吴恺玄先生主编的《晨光》杂志上分两次登完的《从北国到南国》。他步人侠坛,始于1960年,由时尚影响、朋友劝告、经济压力的三重因素,他以“古龙”的名字出版了武侠处女作《苍穹神剑》,形式是传统的对仗回目.内容是“胡编乱造”。

当时,台湾侠坛卧龙生、诸葛青云、司马翎三人名噪一时,被称为“三剑客”古龙当然不愿意作“三剑客”的小剑童,1960、1961两年出版了8部作品之后,他隐居芳镇三年,潜心悟道,求新求变,虽然想象过于奇特,甚至近于荒诞,却很快与“三剑客”齐名,成为“四大天王”,64年,古龙出版《浣花洗剑录》(《江海英雄》),是他武侠小说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他独创风格的开始,他分别从日本的吉川英治、大陆的还珠楼主,香港的全庸那里吸取营养,写了一些走“正路”的作品,为他不久之后的成功打下基础。1967年,古龙出版《铁血传奇》(《楚留香传奇》),标志着他的个性和特色全面走向成熟,出现非常“好看”的古龙。

从那时到70年代未,他的数十部小说,使他完成了“新派”武侠大业,独领台湾武坛十年风骚,并与金庸、梁羽生鼎足而三。但到了他生命的最后几年,因病因酒,也因自己较多的重复和无法进行的突破,他陷入一种消沉颓废之中,正如1981年2月12日夜他写完《关于飞刀》的落款:“于病后,非关病酒。

不在酒后。”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便看到一种无能为力的老迈和力不从心为苍凉,虽然他曾有些大的计划,却都是雷声大雨点小而收场,无论数量和质量,都已大不如前。

金庸、粱羽生激流勇退,留给人。

4.有谁知道浙江唐诗之路的详细资料

浙江有一条唐诗之路,这是90年代国内外专家学者实地勘察所认定的。

这条诗路始自钱塘江上溯到绍兴镜湖,沿浙东运河、曹娥江,然后南折入剡溪,经沃洲天姥山直抵天台山石梁飞瀑,全程长190公里。

在这条“连峰数十里,修竹带平津。”(晋白道猷诗句)的古道上,有唐一代某种名诗人接踵踏歌而行,从而飘飘逸逸地走出一条颇具鲜明个性又有独特魅力的诗路来。此间,有“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诗仙李白。他四入浙江,三入截止中,二上天台山,唱出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到剡溪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对杜甫在此徜徉4年之久,还念念不忘“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更有白居易称之为“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的盛赞。诗人们或顺流而下,或逆流而上,或单骑仗剑壮游,或任职、贬黜宦游,或淡泊红尘、投闲山水隐游,还有爱而未到的神游,由此而组辑成一条内涵丰富多样的高层次旅游风景线。据粗略统计:有按成就,名望近似而括称的“苏李”、“沈宋”、“鲍谢”、“温李”、“元白”、“三俊”、“三绝”、“三罗”、“三包”、“四杰”、“四有”、“四名士”、“八仙”、“十哲”等400多名诗人在此盘桓、酬唱。

剡溪古道为何诱惑那么多诗人钟情呢?这要归结于这片灵异土地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文化积淀:这里,会稽、四明、天台浙东三座名山盘结环抱,居中一条水路豁然开朗,另有数士清流奔腾有声,渐聚渐阔,两岸山色俨然如世外桃源。古人畅游主要靠水路,水尽刚登山而歌,而剡溪恰恰是登临天台门户之要津;更为重要的是蕴蓄着丰厚的人文积淀,这里有任公子“蹲乎会稽,投竿东海”钓巨鳌的神奇寓言,有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仙的美妙传说,有一代高僧支道林“买山而隐”的雅闻,还有“开一代诗风”的山水诗人谢灵运“伐木开径”、著木屐登登天姥的壮兴。他们研究学问,写诗作赋,教化风俗。更有书圣王羲之、竺道潜、白道猷等十八名士、十八高僧游历、酬唱的足迹,以及开一代佛教宗风的智者大师取道沃洲创立天台宗,最后圆寂于新昌大佛寺的行迹这些,为唐代诗人追慕魏晋遗风与汉及先秦文化,乃至史前传说而纷至沓来。

自历史跨入90年代,一批批著名学者踏上了这条诗路。参加中国国际唐代文学学术会议的23位代表目睹了经的风采后,联名联函绍兴、宁波、台州、金华四市、地政府,介议重新开发利用唐诗之路;参加唐代文学第七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的120多名代表云聚石城古刹,畅游尚陵、兰亭、镜湖、沃州,拜祭羲之墓,竺道潜山馆,登临天姥山、国清寺、石梁桥,品尝“此行不为鲈鱼,自爱名山入剡中”的原汁原味,感叹不虚此行。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浙东唐诗之路,这条被当代学术界以认为佛学中国时期的中心地、中国山水诗文学界的发源地、士族文化的荟萃地,近年间,随着开发旅游热潮的兴起,已成为格调高雅,文化内涵丰富的旅游热线,它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吸引着我们休闲度假的视线。

5.唐诗之路的风光简介

"从山**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浙东的旅游资源是极为丰富的。它既以奇山异水驰名海内,又以人文遗迹享誉世间。

当年李白、杜甫不远千里扬帆游浙,吸引他们的既是天姥、赤诚、剡溪、镜湖的山色湖光,也是勾践、范蠡、买臣、严光的余风遗烈。同样,今天的"唐诗之路"也兼有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两方面的意义。

唐诗路上的景点按其现状,可分三种类型:一是已经修复开放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景点,如绍兴禹陵、兰亭、东湖、曹娥庙、新昌大佛寺、沃洲湖、穿岩十九峰、天台国清寺、鄞县天童寺、奉化溪口等。二是已日渐湮没,现正加紧修缮、建设的景点,如绍兴的若耶溪旧地、秦望山、镜湖残湖、谢灵运始宁别墅旧址、嵊州王羲之祠旧址,新昌南岩、水帘洞、刘阮祠、天台桐柏宫、石梁等。

三是沿线有不少需要进行抢救性保护的文物古迹,如嵊州王子猷访戴处,新昌司马(承祯)悔桥、沃洲山真君殿,儒岙太白庙、彼苍庙、万马渡等。 白居易写的《沃洲山禅院记》曾说:"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

"唐诗中经常提到的"越中",就是浙东地区。而所谓"剡中",则主要是以剡县(今新昌、嵊州)为中心的剡溪诸上源。

剡中最优美的胜景是沃洲、天姥。"眉目"是一个人面部最为动人传神之处,以"眉目"来形容沃洲、天姥,可见这是最受唐代诗人喜爱的美景。

沃洲山因剡溪上源沃溪中的沃洲而得名。这是一块长里许的水洲,四面环水,形似琵琶,故又名琵琶洲。

现因沃洲山下造了一个"长诏水库",因此形成了一个风光旖旎的沃洲湖,附近有东晋高僧支遁"买山而隐"的养马坡和放鹤峰遗迹,又有新建的纪念白道猷开山,白寂然兴寺,白居易撰记的"三白堂"。奉祀抗金名将宗泽的"真君殿"便在沃洲山西坡。

殿前沃溪来自新昌菩提峰津溪和天台石桥溪,两溪合于香炉峰之阴,至桑园村前分派,绕沃洲(现已投入湖底)后又在石笋下汇流,冲向嵯娥怪石的"钱壁关",为今所见之沃洲湖胜景。 与沃洲湖隔水相望的,就是巍巍天姥山。

当汽车沿着新(昌)天(台)公路盘旋在连绵不断东西横贯数十里的天姥山腰时,可仰望主峰拨云尖,海拔800余米,高耸入云。这才体会到"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的非凡气势。

当游人走在山间蜿蜒的羊肠小道上时,便可领略到"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的无限风光。唐诗路上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给人以一种清雅幽深的凝重感。

6.如果将"浙东唐诗之路"开辟为一条旅游线路,你认为应该怎样去做,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绍兴学者从《全唐诗》和有关方志中发现,到过浙东的唐代诗人为278位,占《全唐诗》收载诗人总数2200位的13%,他们所写并留传至今的浙东唐诗有1500多首,从而提出“浙东唐诗之路”这一命题。据介绍,这条路是由浙东运河西段、曹娥江、剡溪构成的,总长约190公里,起点在钱塘江南岸西兴,终点在剡溪发源地天台。

然而,如果我们把这些唐代诗人的行踪和他们所留下的诗篇进行分类,再对照一下所处的实地方位,可以发现许多诗与命题中的“浙东唐诗之路”这条线路并不吻合,也就是说,这1500多首诗大多数并不产生于这一条线路。诗人们向往的地方和吟咏对象除了风光迷人的镜湖外,更多的是镜湖源头之一的若耶溪,令人如在镜中游的山**,佛门重地云门寺以及属于会稽山区的秦望山、射的山、石帆山、樵风泾、禹穴,还有西施遗迹、秦皇遗迹等。这些名胜景点都不在190公里长的水路上,而且吟咏这些名胜景点的诗篇又是浙东唐诗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部分。

若耶溪是一条与剡溪平行,不相连通的江溪,从市东侧向南,一直伸入到平水以南山区,樵风泾、云门寺等著名景点名胜均在其上游,这里距从浙东运河到曹娥江再到天台山的线路相去甚远。大量与若耶、云门、樵风有关的诗篇是浙东唐诗中最有知名度,最令人注目的部分,先后被收入包括《唐诗三百首》在内的各种选本。所以,若耶溪真正称得上是一条诗溪。

要说浙东唐诗繁荣的原因,一是地方富庶。经济是带动文化繁荣的一个因素,像方干等长期住在镜湖,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曾在云门山下仿兰亭雅集,撰有《三月上已祓禊序》。被誉为唐代浙东诗坛领袖的严维,在这里与诗人们联诗唱酬。元和元年(806)浙东观察使杨於凌及僚属等人在昌园精舍举行诗会等。二是由于当时名人受客观支配来到越州居住。如贺知章是从朝中离任后回到家乡,宋之问、元稹是朝廷让他到这里来任职。他们的到来,使镜湖一带增加了文学色彩,带动了诗歌的兴旺。像李白来越,就有寻访贺知章故迹的因素;白居易到越地与元稹相会,有时用竹筒传诗,不仅增加了浙东唐诗的数量,而且成为诗坛佳话。三是越地有禹会天下诸侯的传说,有勾践生聚教训,西施采薪浣纱,秦皇南巡立碑,司马迁上会稽探禹穴,王羲之兰亭雅集,这些史事古迹在唐诗中都有所反映。四是由于镜湖及周边有闻名天下的山水风光,尤其是这里的山水风光中含有丰富厚重的人文历史,东汉、六朝时期曾有许多逸事趣闻。如朝南暮北的樵风;庞眉白发的老人从耶溪山谷出来,送大钱于刘宠等等。《水经注》对镜湖及周边有大篇记载,这是剡溪和天台所不能比的。

当然,剡溪、天台自有其诱人风光与人文历史,但来浙东的诗人,其大本营毕竟在镜湖及郡城周围,镜湖对于诗人来说不是一条供通行的道路,而是一个目的地,剡溪则是一条旅游线路,是镜湖的延伸。因而对于唐诗来说,浙东是一处整体地域,不是一条线路,278位诗人和1500多首诗不是系在这条190公里的路上,而是分布在整个越地,或者说是分布在浙东这片土地上,分布的重心是镜湖四周。当然,“浙东唐诗之路”这个名称会沿用下去,并不断发挥它的作用,但对相关的一些区域来说,还需从自己的角度去发掘、整理文化资源,以更加贴切更加适合自己的方式,包括提出新的命题,来利用这些资源,使其发挥更加充分的作用。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