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与你在唐诗里相遇,又在宋词里告别,是什么意思唐诗有很多主要描写歌颂田园山水的,如孟浩然、王维等,也有浪漫主义情怀的,如李白等,唐诗丰富多彩,每个时期都有各自的风格特点,这就如恋爱中的两人相遇,浪漫且多姿多彩。 而宋词则多为离别、相思等伤感制作,如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无不描写离别相思之苦,衷心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 另唐朝在宋朝之前,也符合先相遇才有后告别这个时间顺序。 而你所问的问题也是一首诗歌,体裁一致,相遇在浪漫的唐诗,告别在伤感的宋词,这样描写再正常不过了。 以上是个人看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2.找两篇作文 宋词伴我行 和 我的幸福生活把题目改下在唐诗宋词里惝徉 唐诗宋词可称作国粹,是国人的骄傲,说它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恐怕不足为过。 它能把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一事一物,一个细节、一个过程,无不纳入作品之中。其细腻、其委婉;其粗犷、其直白,如行去流水、似自然天成,它有时跌宕起伏、有时别有洞天。 说它是一幅画,它色彩艳丽,国色天香、秀色可餐;说它是一朵奇葩,它芬芳四溢、花枝招展、姹紫嫣红。千百年来,它的理想境界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国人世代研习,视作瑰宝。 但是,唐诗宋词又有着明显的区别,不说它本身的写意与风格,单说它们的氛围,就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我们不得不承认唐代发达的经济沃土,让唐诗的工整绝句达到了极至;宋代的开放盛世与历史沧桑,使宋词婉约与豪放走向顶峰。 我喜爱它们的华丽与朴实,即使唐诗在视觉上显得严谨刻版,我仍然喜爱有加,让我无法割舍。但是,如果硬要我在唐诗和宋词中二选其一的话,我还是要不由自主地被异彩纷呈的宋词所倾倒。 其理由是,宋词里有倍受仕途折磨的苏东坡,有命运多舛的女强人李清照,有多情才子柳永,有多情善感又不违母命的陆游,有秉承发展豪放词派的爱国词人辛弃疾……耳熟能享的词人太多太多,相传的词人佳话源远流长,让我不得不爱,让我无法不倾倒。如果说我喜欢宋词的婉约与纤巧,不如说我更喜欢它的粗犷与豪放;如果说我羡慕宋朝的歌舞升平,不如说我更同情词作者与南宋国的挫折和不幸。 读宋词,我有一种个人的渺小与国家弱败的仓凉与悲伤,有一种性格坚强与命运无情抗争的感动,有一种唇亡齿寒、国破家亡的壮烈与沉痛。 大唐盛世造就的雄厚基业,让子孙后代有享不尽的富贵和荣耀。 也许从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大宋王朝崇尚的将是一派莺歌燕舞、歌舞升平。也许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开始,就注定了宋朝的重文轻武,最后导致大金蚕食,命陨踏平欧亚大陆无敌手的强盛大元。 最可笑的是到南唐后主李煜那,作为一国之君,一心沉迷在词曲歌舞上,他面对宋朝的强大压力,无心治理国家,只图逆来顺受,以图苟且偷安,郁闷中只能是饮鸩止渴,最后命丧他乡。宋朝开国后宽松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文强武弱的事实摧生了宋代文化的大发展,成就了一批文化名人,造就了宋词的异军突起,使宋词由仅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迷迷之音,发展到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的时代强音。 这不能不说是时代创造了宋词,宋词又还时代一个奇迹。使宋词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形成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历史高峰。 其中,苏东坡对宋词的贡献是令人敬仰的,他不仅拓宽了宋词的写作题材和写作范围,而且,把自己的一生与词作紧密相联,他的生活是一首词、他的爱情是一首词、他的仕途是一首词,他把自己的精神、思想、态度,甚至整个生命都融入了词作中。远大的抱负与事业上屡受打击,数次贬谪,没能把他击倒,反倒造就了一个精神永立、以苦为乐的文学巨匠。 我们学习苏轼的词,不仅从中学习了他的作品,更学习了他的人品;不仅学习了他的写人、状物、抒怀,更学习了他的勇于面对困难、勇于战胜困难,敢于直面人生的积极态度。 如果说北宋时期的苏轼面对的是个人的挫折与不幸的话,那么到了南宋的辛弃疾、陆游、岳飞、李清照,面对的不仅仅是个人的不幸,而是整个国家与民族的不幸和灾难。 因为金人南侵,国破家亡。我们从中不难看到那一个个“梦里挑灯看剑”的惆怅、“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无奈、“待从头收拾旧河山”的铮铮誓言! 个人的力量毕竟太渺小,历史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时空飞转、时代变迁,使多少仁人志士空有一腔报国梦!看古词、学古人,让我们珍惜拥有、把握现在、聚沙成塔! 行走在唐诗宋词间向往古人,向往古诗词中清静自在的女子。初夏季节,远处总会传来时高时低的鸟鸣声,在这热风冷雨的无赖光阴中乱人心肠。 三炷沉香已沓,瑶琴置于案几。女子青丝低挽,斜卧在榻,衣袂半拖。 一手扶头,一手随意垂下,细看她“……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 玉钗头上风”。书卷半掩着,似睡非睡。 堂前一株白蕊海棠,轻风起处,潮湿的香气,微微一荡,扑面而来。女子轻蹙眉头“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眼前的好风贴水,好树缀锦,堂前花香,更勾起女子的情思低吟。 感伤愁怨历来是中国古诗词的主调,从杨柳依依、雨雪霏霏,到厚地高天、痴男怨女,无不有着美丽彻骨的感伤。“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温庭均的《望江南》,是我比较喜爱的一首小词,那种闺思难了,那种伊人盼归,从一个“望”字,到“过尽千帆皆不是”,从希望到失望,末了,幽幽的生出的这一句“斜晖脉脉水悠悠”怎能不令人柔肠寸断,百转千回?常常的,一杯清茶,手捧书卷,便会不知不觉地浸入古诗词,似于古人同行。 你看那秋凉之夜,月圆之时,她“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掩不住心中淡淡的遗憾。然而,一旦“雁字回时”,心中的人来了书信,便觉“月满西楼”月圆人团圆了。 3.我和唐诗宋词在一起 高中作文诗词像落叶一样走进我的生活;诗词像太阳一样滋润我的心灵;诗词像彩虹一样渲染我的青春。。在唐诗宋词中,我仿佛是穿梭时空,倾听古人的心声。 淅淅沥沥下着小雨,我爱独自坐在窗前,泡一杯清茶,捧着一本诗词集,在橘黄色的灯光下,独享古诗词带给我的无尽欢乐。 一场秋雨,一场梦。梦中,有人轻吟“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有人浅唱“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有人描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是啊,从唐诗宋词中我读懂了刘禹锡的豁达胸怀;读懂了张继的姑苏情绪;读出了秋天的美丽,在唐诗宋词中,我品味了秋天的美丽。 月,自古以来,寄托着人们的思念,祝福和悲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我领悟了苏轼的无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看到了李白的孤寂。倾听苏轼李白的心声,我感受了那遭贬谪后的悲凉,但仍积极乐观的面对挫折的精神。在唐诗宋词中,我学会了冷静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困境。那一首首传颂千古的诗词,饱含了我多少向往啊!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着苏轼的旷达;李白的豪爽,领略着李清照的婉约,陆路的悲壮,陶醉在王维的田园情怀,辛弃疾的浪漫狂想中。 这一切的一切,都令我如痴如醉。在阳光灿烂的春日,在荷香四溢的夏季,在月白日清的秋夜,在银装素裹的严冬,我用心品味着,用情感受着诗词带给我的另一种境界,另一种思想。 如涓涓流水,如淡淡云烟,那些清丽雅致的小诗,总会穿过我的心灵,在我的脑海里萦绕不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我陶醉在早春的清新之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我陶醉在夏日的绚丽之中,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我陶醉在秋夜的温婉之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陶醉在冬雪的烂漫之中。 一唱三叹的琴声,荡气回肠,壮怀激烈的号角,铿锵有力,那些苍凉悲壮,富有哲理的诗词总会震撼着我的灵魂,在我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我读出封建大夫的苍凉与悲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又读出了前人豁达的胸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被诗人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感动着,“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我被游子的思乡情感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如良师益友的劝勉,鼓励着我更加勤奋地去拼搏,去创造。 我心中的唐诗宋词啊,你是中华文化的结晶,你承载着炎黄子孙的情绪!我心中的唐诗宋词,你走进我的生活,让我在你的滋润下成长。 诗人们的豁达胸怀,他们的悲凉孤寂,他们的积极乐观,他们眺望美景时发出的感慨呀,震撼着我的心灵。唐诗宋词,是诗人们只会的结晶!寄托着古仁人千变万化的情感。 唐诗宋词,虽然是中华文化中的一部分的体现。但在我心中却占据着主要位置,“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悬赏分给我呦~ 4.我与唐诗或宋词我爱高山,爱它的雄伟高峻;我爱流水,爱它的纯洁柔和;我更爱唐诗,爱它的景、它的情、它的意……唐诗,它令我深深地陶醉。 诗之景韵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月夜,皎洁的月光撒到幽静的竹林子里,似乎给竹林披上了一件银色的外套。独坐林中,或弹弹琴,或吹吹口哨,静静地欣赏着这美妙的月夜。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王维用那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了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 虽平淡无奇,细细品味,奇妙无穷。 品着品着,我似乎真的来到了一片竹林之中,皎洁的月光铺撒着大地…… 渐渐地,我醉了,我。 我爱高山,爱它的雄伟高峻;我爱流水,爱它的纯洁柔和;我更爱唐诗,爱它的景、它的情、它的意……唐诗,它令我深深地陶醉。 诗之景韵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月夜,皎洁的月光撒到幽静的竹林子里,似乎给竹林披上了一件银色的外套。 独坐林中,或弹弹琴,或吹吹口哨,静静地欣赏着这美妙的月夜。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王维用那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了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虽平淡无奇,细细品味,奇妙无穷。 品着品着,我似乎真的来到了一片竹林之中,皎洁的月光铺撒着大地…… 渐渐地,我醉了,我陶醉在了这美妙的诗之景中。 诗之情韵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雄伟泰山,神奇秀丽,分割日夜,横跨齐鲁大地。山中云气曾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漾。 杜甫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忍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他的豪情,他的志向,震撼人心,让我深感佩服。 品着品着,我似乎被他所感染了,变得坚强起来,心中也多了一份豪情…… 渐渐地,我醉了,我陶醉在了这豪放的诗之情中。 诗之别韵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年少时便离开了家乡,到了老了才回家来。口音没改变,但双鬓却已经斑白了。 儿童们看见了我,没有一个认识我的。他们笑着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啊? 贺之章回到久别的故乡,感怀良多。 他用朴实的笔调,感慨世事沧桑。虽平淡,却人情味实足。 细品诗境,别有一番韵味。 品着品着,我似乎读到了些许:时光匆匆,切莫白白浪费…… 渐渐地,我醉了,我陶醉在了这深深的寓意之中。 沉一室斑斑驳驳的树影,凝一缕忽焉忽有的思绪,在幽幽静静的氛围里,去倾听那长长短短、折来叠去的诗之韵。诗之景韵,诗之情韵,诗之别韵。 唐诗,它令我深深地陶醉。在我三年级时,我读到了“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从此,我便认识了唐诗。 初识唐诗,只是简单的认为,唐诗只是由一个个人类都看懂的文字拼接起来,却成了一句句让人都看不懂的句子,这着实让我纳闷了好久。我向每个人应该都是这样,刚学时一窍不通,日积月累中却发现唐诗中有着深不可测的奥秘。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爪拨清波。”这首耳熟能详的唐诗,早已在我的心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谁都知道,这一短短的小诗并非出自什么大家,也不是哪位文人墨客,而是一位才七、八岁的孩童,他叫骆宾王。古人的确是很足智多谋,如此小的孩子都能够出口成章,何况是那些饱经风霜的大诗人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如此精炼的一句话,却包含了作者心中的痛苦和对国家的无望。 但是,这些唐诗中,多半带有悲伤的色彩,真正为了喜庆之事而谱的事却很少见。翻开我现在的语文课本,会发现有一个很醒目的单元,就是宋词精粹单元。 在老师的帮助下,我渐渐的找到了学习宋词的秘诀。一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精短的几十个字,却表达了作者的万般思绪,我不经要感叹古代作家的妙笔生辉,他们竟然可以用如此炉火纯青的技术来这样驾驭文字,简单的文字在他们的笔下经可以拼凑的如此天衣无缝,精致完美。 真不知世界上还有什么样的语言比它更传神的。许许多多的宋词金曲都被现代的歌手所翻唱,并演奏。 用各种各样的丝竹之声来点缀这精妙绝伦的诗词。就如苏轼的《水调歌头》诗人把酒问天的情景,面对圆月的情景,我闭上眼睛似乎都能想象得到。 这首诗如今已被传唱到了大江南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我仿佛都能感觉到,千年之前的东坡词语千年之后的丝竹曲,它们所营造的气氛,倾吐人生的感慨,词曲相隔,声情并茂。 字里行间总透露着丰厚的感情,表面上看似平静,仔细琢磨后却能发现作者心中汹涌翻滚的波澜,这就是宋词的精华所在阿!又见唐诗宋词,让我对古代人民又有了新的看法。 5.我和古诗词有个约会作文五百字女孩儿也爱在运动场上寻找快乐,在旁人眼中足球与篮球是男孩的专利,至于女孩子就该学会安安稳稳地走路做事。可女孩却从没有这样认为,她们会在运动场上尽情地奔跑,任凭汗水从脸上往下淌。或许会有人在旁边指指点点,可女孩儿从来不在乎,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只要我活得快乐就好。 花季的年龄,充满幻想,五彩缤纷,然而快乐公主也会遇到烦恼事。 一群女孩儿正聚在一起,她们紧皱着眉头,互相抱怨,一个个像泄了气的皮球。物理考试女生全军覆没,老师还在课堂上说女生太死太笨,第一还得是男生,再看看那些男生趾高气扬的样子,心里更不是滋味。 6.我和诗词的故事150到600字从小到大,诗伴随着我走过春夏秋冬,从“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到今天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与诗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 我与诗相遇在南山脚下。 我看到了,我看到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身影。 那么随意,那么放荡不羁,采一朵路边的野菊,吸一口新鲜的空气。没有被困难挡住他的步伐,终于悠然的看到了南山的身影。 二 我于是相遇在草原上。 我看到了,我看到了梵高正挥舞着手中的画笔,构筑那幅美丽的向日葵。 也许只有在“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意境中,他才会挥舞着手中的画笔,画出他的梦想。 于是,我看到了向日葵一花独秀的风采。 三 我于是相遇在海边。 我看到了,我看到了昔日一统北方的领袖曹操望着无边无际的大海,吟道“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也许,只有大海才能懂得他的雄心壮志,用诗歌才能咏出他的志气。 于是便有了“千里走单骑”的英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风采,才有了那华容道上一抹决然而去的身影。 我与诗的故事,有了陶渊明的步伐,有了梵高的画影,有了曹操的雄心壮志。于是,我与诗的故事不再单调无味。 我与诗的故事,乐哉!悲哉!壮哉! 7.【宋词令我陶醉作文】当历史的长河慢慢流淌之时,美妙绝伦的宋词犹如一只只光彩夺目的贝壳。 深深地吸引着我。在无数个夜晚,那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一次又一次的令我陶醉。 我体会到苏轼的豪迈旷达、感受到文天祥的激昂、李清照的婉约,沉醉于辛弃疾的浪漫狂想。所有这一切,都令我如痴如醉。 在阳光明媚的春天,在花香四溢的夏季,在月白风清的秋夜,在银装素裹的严冬,我用心品味着,用情感受着宋词带给我的另一种境,另一种感想。有如潺潺的流水,淡淡的云烟,那些精美的词句总会流过我的心头,在我的脑海中萦绕不息。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使我沉醉在春的盎然;“花经敛余红,风沼萦新皱。” 使我沉醉于夏的绚丽;“秋江带雨,寒沙萦水,人瞰花阁愁独。”使我沉醉于秋的悲怆;“背飞双燕贴云寒,雪满长安道。” 又使我沉醉于冬的豪迈。更有那些苍凉悲壮的宋词震撼着我的心灵。 在我心中印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我读出了诗人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又读出了前人的豁达胸襟;“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我感受着密州太守希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这一首首的宋词,时而如美丽的精灵,时而如悲壮的音符,让人不禁产生此词只应天上又的感叹。 我无法舍弃对宋词的钟爱,醉梦在这些宋词中流连忘返,宋词让我陶醉,使我受益匪浅。 8.宋词的独特魅力在中国,凡是稍通文墨的人,没有不喜欢唐诗宋词的。 不管你是科学家,文人,抑或农工商贸之流,甚至日理万机的政客,奔波谋生之余,觥筹交错之时,云淡风轻之野,月明星稀之夜,触景生情,心摇魄动,均可以吟出一两句对景的唐诗宋词来。在下虽然愚钝,每遇尘世繁剧、心烦气躁之事,夜来辗转反侧,只要翻开枕边古人诗词一册,读它几首,亦可气娴心定,陶然入梦矣! 俺要《在心灵里建立起一座唐诗公园》,良有已也。 但是,究竟是什麽东西令唐诗宋词有这麽大的勾魂摄魄的力量呢? 是人性!是唐诗宋词反映的人性对自由的天然的渴望,对真、善、美的向往;是人们厌倦了俗世尔虞我诈,对回归自然的憧憬。 宋朝郭熙在他的画论《林泉高致》中说:“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 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呵呵,这个“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 真是一语中的,人们谁不喜欢自由,谁喜欢那个禁锢人身和思想自由的“尘嚣缰锁”? 郭熙在这里虽是论画,但中国传统文化诗、书、画本属一体,用之于整个文学艺术,也是非常恰当的。因此书写性灵,讴歌人类对自由、自然、平等、仁爱的渴望,就是文学艺术,也是唐诗宋词之属永不退色的主题。 不信?你翻开唐诗宋词看看,尤其是词,大概三分之二是抒写性灵的。而且也只有那些描写人性的向往,抒发对自由的渴望的才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李白的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煜的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打动过千古多少凡夫俗子、仁人志士的心啊! 郭熙的“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之说,真真是所言不虚啊。 就说说李白吧,后人叫他是自由主义诗人,也有说他是浪漫主义的。什麽浪漫主义?不让他想入非非,关他在监狱了,还浪漫得起来麽?所谓浪漫主义,不过是“自由主义”的一个饰词而已。 他的那些追求个性解放,讴歌清风明月的浪漫主义诗歌,大家耳熟能详了,咱且不一一举例,咱就举这首著名的: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呵呵,俺要说这首诗是歌颂自由的,你相信麽?是呀,这里没有提到一个“自由”的字眼,怎麽是歌颂“自由”呢?你知道不?这是李白怀着爱国之心,要与安禄山斗一斗的,谁知错投永王李粼,事后被定罪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乘船直下江陵,那种重获自由的心情,还用提吗?因此“白帝彩云”、“猿声不住”、“千里一日”、“轻舟已过”云云,无非表达诗人重获自由之心情、意象耳! 看似写景叙事的,实则“自由隐在意象”里。人们在欣赏它的明丽、轻快的意境的同时,不自觉地感受到自由的可爱。 这就是我们喜欢这首诗的根本原因,连政治家也不能免俗,呵呵。 俺说政治家也不能免俗,大家有点不信了!其实政治家也是人,是人,就喜欢自由、自然,喜欢美,除了在政坛上摆出一副道貌岸然的面孔外,回到家中,回到个人的天地,那人性的另外一面就掩盖不住了。 小时候俺读唐诗宋词,就遇到一种奇怪的现象。有些诗人词家,同时又是政治家、理学家,他在自己诗词里表现出来的东西,和他的演说呀,论文呀,就是面对政治的那一面,竟是那样的截然不同。 比如欧阳修吧,看他的论文,那真是道貌岸然,守着那个“理”纹丝不动。这个呢,俺就不用举例,唐宋八大家文选里多的是,不信的可去翻开看一看。 可是呢,当你翻开他的六一词,我的个乖乖,那简直就是另外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实实在在的普通人!喝酒啊,倘佯山水啊,呼朋邀友啊,甚至游戏歌伎啊,无一不是行家。请看《采桑子》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 飞絮蒙蒙,垂柳栏杆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 会玩不?呵呵,看他多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他还没玩够呢。 再看《诉衷情》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严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原以为道学家应当是泰山倾而面不改色,那个气度,凛凛然不可侵犯,想不到他还会写这麽体贴入微的“爱情”诗,而且就是美人儿“拟歌先敛,欲笑还颦”这麽点点子事,就要弄到他“断人肠”了,人性的“不太革命”的“软弱一面”暴露无遗,而道学家的假面具也扔到爪哇国去了。 这就是那个“方方正正”的欧阳修麽? 不过,说实在的,俺倒是更喜欢六一词里的欧阳修。 再看北宋那个理学家著名的二程之一的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 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 将谓偷闲学少年! 呵呵,这麽一个将理学当作生命的道学家,他也要到外边去“傍花随柳”,寻找心灵的释放,还说害怕人家误解了他,以为他学小孩子贪玩呢,其实,他心中真正渴望的就是追回“少年”时代儿童的那份天真。理学家也有喜欢自由,喜欢天真,喜欢大自然的一面呢! 如若不信,再看南宋理学之集大成者朱熹的《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看看,理学家们都喜欢美丽的春天呢!这个在《四书》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