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描写望洞庭美景的诗句《望洞庭》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 其全文诗句如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翻译】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拭的铜镜。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螺。 《咸阳值雨》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温庭筠。其全文诗句如下: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翻译】 咸阳桥上细雨绵绵,像巨大的窗帘悬挂在天空,透过迷茫的雨帘可以看到江上的钓鱼船。 这就像江南洞庭湖的春光水色,连那雨后的云彩也会飘到岳阳城的天。 《送梁六自洞庭山》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说。 其全文诗句如下: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翻译】 在巴陵放眼远望洞庭的秋色,每日可见君山孤零零地飘浮在水上。我和你分别后就像难和神仙相遇一样,怀念的心绪如同这浩瀚的湖水一般悠远深长。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全文诗句如下: 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翻译】 铲去兀立在洞庭湖中的君山,让湘水畅快地四处流淌。 这浩瀚的湖水像是无尽的美酒,让我们开怀畅饮,醉倒在这洞庭秋色中。 《赠少年》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温庭筠。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 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 【翻译】 江湖漂泊,与君相逢叹晚,却苦离恨太多,黄叶飘飘,洞庭风起,心海涌波。知音酒不醉,夜别淮阴,祝君成功如韩信,月照高楼,心绪慷慨,共唱一曲人生《大风歌》。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翻译】 南湖的秋水,夜寒无水雾,就好像可以乘水波直通银河上青天。 姑且把洞庭湖赊买给月宫嫦娥,再驾船到白云边上买桂花酒去。 《春夜闻笛》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益。 其古诗全文如下: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翻译】 在寒山吹着笛子呼唤春回大地,被谪迁的人彼此对望不禁泪湿衣。晚上洞庭湖畔停宿的无数大雁,还没等到天亮就都急切地往北飞。 《同王徵君湘中有怀》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谓。其古诗全文如下: 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 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 不用开书帙,偏宜上酒楼。 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 【翻译】 八月洞庭湖是一派秋色,潇水和湘水缓缓北流入洞庭。 不能回家乡,只能在万里之外做返家之梦。离家远游之客五更梦醒,更加寂寞忧愁。 不用打开书套http://www.slkj.org/a/24285.html,只想登上酒楼。我的朋友都在长安和洛阳,什么时候能和他们一起畅游。 《别舍弟宗一》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柳宗元。其古诗全文如下: 零落残红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翻译】 生离死别人间事,残魂孤影倍伤神;柳江河畔双垂泪,兄弟涕泣依依情。 奸党弄权离京都,六千里外暂栖身;投荒百越十二载,面容憔悴穷余生。桂岭瘴气山林起,乌云低垂百疫行;欣闻洞庭好,水天浩淼伴前程。 聚会惟赖南柯梦,相思愿眠不醒枕;神游依稀荆门现,云烟缭绕恍若真。 《咸阳值雨》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温庭筠。 其全文诗句如下: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翻译】 咸阳桥上细雨绵绵,像巨大的窗帘悬挂在天空,透过迷茫的雨帘可以看到江上的钓鱼船。这就像江南洞庭湖的春光水色,连那雨后的云彩也会飘到岳阳城的天。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浩然。其全文诗句如下: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憾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翻译】 八月洞庭湖水暴涨几与岸平,水天一色交相www.slKJ.org辉映迷离难辨。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想要渡湖却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时代闲居又觉愧对明君。 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登岳阳楼》作者是宋代文学家陈与义。 其古诗全文如下: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翻译】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荆州),在湖山黄昏下徘徊。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全文诗句如下: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翻译】 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 江水流向茫茫远方。 二、望洞庭古诗原文: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知,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月光下的洞庭湖,显得十分柔美和谐。银光闪闪的湖面上没有一丝波纹,平静的湖面倒映着天上的秋月,碧空上,一轮明月镶嵌在天空之中,把清冷的月光洒向湖面,湖光与月光融为一体,令人赞叹不已。湖面上没有一丝风,一点声音,仿佛一面从未打磨过的铜镜。我登上宝塔,望着洞庭湖湖旁的绿树红花;望着洞庭湖上的良辰美景;望着湖中翠绿的君山,山上有着高大挺拔的百年老树,有名扬中外的名胜古迹,有隐藏在山林中的深山古刹。这洞庭湖银光闪闪如同一个白银盘,这翠绿的君山好似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螺。看到这些美丽的景色,我忍不住赞叹道:“真是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呀!” 或: 一个繁星满天的夜晚,我来到了最佳观赏洞庭湖的地方——楼塔。 那天,月亮像一个刚刚熟的香蕉一样,金黄金黄的,星星像一群能歌善舞的小姑娘,在那墨蓝色的天空中跳着属于她们自己的舞蹈。瞧!月亮正在臭美呢,她对着那面海洋镜一会儿梳头,一会儿扑粉。其实啊,那面海洋镜就是洞庭湖。没有起风的时候,她就是一面无暇的镜子,起风的时候,她的脸上就出现了许多皱纹,仿佛一下子苍老了许多。远远望去,一座君山站立在洞庭湖的正中心,这使我想到了一个成语:婷婷玉立。 来游览洞庭的人原来不只我一个,我正陶醉在这怡人的景色中时,竟见到了我的老朋友。瞧!这会儿他正在饮茶呢,还高声吟道:“真是白银盘里一青螺啊!”我得到了他的提示后,立刻附和道:“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他立刻举手称赞:“好诗,好诗!” 这洞庭鱼米乡,谁不记心中啊! 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我来到洞庭湖前,我一下子就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住了。 我看到那淡淡的月光洒到湖面上,湖面显得格外和谐。水面上风平浪静,月光把湖面印的就像一面大大的没有任何擦痕的铜镜一般。放眼远眺洞庭湖,我意外的发现,湖的中央还有一座树木葱茏的“君山”,美丽极了。就好像是洁白的盘子里托着青青的田螺。 看到这里,让我想起了刘禹锡的《望洞庭》,不由得低声吟诵起来: 湖光秋月两相和,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或: 三、描写洞庭湖的古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作者:孟浩然 朝代:唐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翻译: 八月洞庭湖水盛涨与岸齐平,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天空。 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扩展资料: 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虚”,指高空。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太清”指天空。“混太清”即水天相接。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 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撼”,摇动(动词,生动形象)。“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即今湖南岳阳市。 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的版本作“气吞云梦泽”),读到这里很自然地会联想起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整个城市都飘浮在水面上,微风吹起层层波澜,遥远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动。它们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四、望洞庭古诗望洞庭 (2098人评分) 7.7 朝代:唐代 作者:刘禹锡 原文: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山水色 一作:山水翠) 收藏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湖光秋月两相和: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潭面无风镜未磨: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 参考赏析 鉴赏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 创作背景 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本诗则是。 简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 作者介绍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 五、望洞庭这首诗描写的是()的洞庭美景.诗句中作者把洞庭湖比做()《望洞庭》这首诗是唐代刘禹锡写的,《望洞庭》诗的全文是: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喻,读来饶有趣味.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的.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所包蕴的诗意.“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平湖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三四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然而,它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尤其可贵的是它所表现的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它所寄托的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是难以措笔的.一首山水小诗,见出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这是很难得的.只有真心观察,才能读出这首诗的情思.。 六、古诗望洞庭的诗意1、译文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拭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螺。 2、原文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注释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两:指湖光和秋月。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翠:也作“山水色”。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白银:一作“白云”。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4、《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望洞庭》载于《全唐诗》卷三百六十五。此诗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